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创新教材,利用生活事实、利用生活中的镜头,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构建一个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活的品德课程还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以活动化的形式、体验性的学习给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
关键词:生活课堂 教材创新 师生互动
品德源于生活,也为了生活。鲁洁教授曾说:“如果将这门课程的性质作为一种过程性的以儿童为主体的表述,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纯真的孩子很“善良”、很“训练有素”,课堂上竭力“配合”老师,口头教条头头是道,却未必有自己的真情实感。陶行知老人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需要回归生活而非空洞的说教,需要真实的生活而非熟视无睹的大道理,需要带着问题走向生活而非带着思想去寻找典型。
一、在教材创新中构建生活课堂
由于教材叙述生活是“由繁到简”的过程,对琐碎的生活事件提升概括,往往比真实的生活要抽象。再加上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全国儿童的,祖国疆域辽阔却区域鲜明,所以我们需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还原为贴近自己地区孩子生活的人和事,把教材中抽象化的内容细节化、情节化,努力实现“还原生活”的功能,与自己课堂的孩子匹配。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在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教材。
1.用生活事实激活生活课堂
德育主要是解决“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问题,但如果我们靠说教,学生会感觉到你在教育他,即使苦口婆心,也很难让他产生坚信的感受,我们品德的教育应该是“无痕”才能打动人。生活事实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是最有说服力也是最能拨动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教师如果能善于利用和抓住身边的事实,那品德课堂能有效回归生活。
例如我在教《平安回家》时,我举了2010年我们全国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每50秒就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我们一节课不到时间就会有一个人在交通事故中死去,在一年中仅仅我们中小学生就有4000多因交通事故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当学生听到这些真实的具体的数据时,他们不禁发出了唏嘘的声音,他们的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啊!生活的数据,比老师苦口婆心更能使学生的内心烙下“注意交通安全”的种子。
2.用生活镜头创设生活课堂
课文的插图,教材的例子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很多时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经常通过拍摄学生的镜头,感受零距离的教育。例如我在教《我劳动,我快乐》之前,对学生的劳动进行了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孩子没有学校外的劳动经历,他们缺少劳动体验。“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劳动场面天天可以看到,天天可以做到,但学生却熟视无睹,没有形成清晰的意识,没有“主人”的感觉。于是,我决定活用教材,摄取生活镜头,用生活镜头来观察劳动,用真实的镜头来唤起学生劳动体验。我用数码摄像机拍自己班的同学参加街头公益劳动的情景,拍街头群众客观评价孩子劳动的语言,熟悉的生活情景,是最好的教材,镜头从感性上为学生了解社会架设了桥梁。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课程产生了共鸣,拉近课课堂,使课堂回归了生活。
3.用多媒体营造出有感染力的生活课程
品德教育应该是一朵浪花推动另一朵浪花,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個灵魂。在品德课上,我经常使用多媒体。如在教学《我劳动,我快乐》时,在课的结尾处,我播放《劳动最光荣》,屏幕中缓缓出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场面,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动情,一边明理,情理交融,把大家的情感推向高潮。
二、在师生互动中构建生活课堂
新课标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老师努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生活的课堂。
1.活动化的形式,生活化的课堂
品德课堂,老师不再仅仅依靠直接讲授来进行教学,学生也不再仅仅是“录音机”,活动化是课堂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观察、调查、讨论、操作、游戏、欣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学习社会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人或环境发生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并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实现德育的过程。
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考虑到我们学校处在一级公路边,班级中三分之二的学生上下学都要横穿马路,于是我就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把生活中的马路请进课堂。我在教室中间画了双向车道、非机动车道、斑马线,安排了几个同学扮演卡车、轿车、骑自行车的人。上课的时候请平时回家横穿马路的同学过川流不息的马路。其他同学当小交警。然后小交警当场亮黄牌(警告)或者绿牌(表扬),并说说这样亮牌的原因。最后每个小组轮流过马路,其他组亮牌开展小组竞赛。课后,有的老师说为了上这节课画人行道、车道多么麻烦,不值得。我说非常值得。因为只有回到生活中的马路,学生才能深深体会到“一等二看三通过”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回到生活中的横穿马路活动,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掌握横穿马路的实际技能。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最实际最生活的平安回家的知识。所以虽然课前准备麻烦一点,但我却乐此不疲。
2.体验性的学习,生活化的感受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者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获得感知认识,提升对生活或社会的认识。由于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弹性大,这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发挥的空间,所以我们品德教师应更准确和更迅速地领会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品德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方式和方法,创设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景,才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生活,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如在教学《我劳动,我快乐》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创设学生劳动的机会,体验劳动的乐趣;通过欣赏音乐《劳动最光荣》和社会对劳动者表彰的画面,体验劳动的光荣。这样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将德育知识融入了生活、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有意义的升华和自己价值的体验。
品德源于生活,品德课堂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课程产生共鸣,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李勤《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小学德育》,2006年2月。
关键词:生活课堂 教材创新 师生互动
品德源于生活,也为了生活。鲁洁教授曾说:“如果将这门课程的性质作为一种过程性的以儿童为主体的表述,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纯真的孩子很“善良”、很“训练有素”,课堂上竭力“配合”老师,口头教条头头是道,却未必有自己的真情实感。陶行知老人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需要回归生活而非空洞的说教,需要真实的生活而非熟视无睹的大道理,需要带着问题走向生活而非带着思想去寻找典型。
一、在教材创新中构建生活课堂
由于教材叙述生活是“由繁到简”的过程,对琐碎的生活事件提升概括,往往比真实的生活要抽象。再加上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全国儿童的,祖国疆域辽阔却区域鲜明,所以我们需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还原为贴近自己地区孩子生活的人和事,把教材中抽象化的内容细节化、情节化,努力实现“还原生活”的功能,与自己课堂的孩子匹配。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在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教材。
1.用生活事实激活生活课堂
德育主要是解决“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问题,但如果我们靠说教,学生会感觉到你在教育他,即使苦口婆心,也很难让他产生坚信的感受,我们品德的教育应该是“无痕”才能打动人。生活事实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是最有说服力也是最能拨动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教师如果能善于利用和抓住身边的事实,那品德课堂能有效回归生活。
例如我在教《平安回家》时,我举了2010年我们全国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每50秒就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我们一节课不到时间就会有一个人在交通事故中死去,在一年中仅仅我们中小学生就有4000多因交通事故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当学生听到这些真实的具体的数据时,他们不禁发出了唏嘘的声音,他们的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啊!生活的数据,比老师苦口婆心更能使学生的内心烙下“注意交通安全”的种子。
2.用生活镜头创设生活课堂
课文的插图,教材的例子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很多时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经常通过拍摄学生的镜头,感受零距离的教育。例如我在教《我劳动,我快乐》之前,对学生的劳动进行了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孩子没有学校外的劳动经历,他们缺少劳动体验。“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劳动场面天天可以看到,天天可以做到,但学生却熟视无睹,没有形成清晰的意识,没有“主人”的感觉。于是,我决定活用教材,摄取生活镜头,用生活镜头来观察劳动,用真实的镜头来唤起学生劳动体验。我用数码摄像机拍自己班的同学参加街头公益劳动的情景,拍街头群众客观评价孩子劳动的语言,熟悉的生活情景,是最好的教材,镜头从感性上为学生了解社会架设了桥梁。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课程产生了共鸣,拉近课课堂,使课堂回归了生活。
3.用多媒体营造出有感染力的生活课程
品德教育应该是一朵浪花推动另一朵浪花,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個灵魂。在品德课上,我经常使用多媒体。如在教学《我劳动,我快乐》时,在课的结尾处,我播放《劳动最光荣》,屏幕中缓缓出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场面,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动情,一边明理,情理交融,把大家的情感推向高潮。
二、在师生互动中构建生活课堂
新课标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老师努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生活的课堂。
1.活动化的形式,生活化的课堂
品德课堂,老师不再仅仅依靠直接讲授来进行教学,学生也不再仅仅是“录音机”,活动化是课堂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观察、调查、讨论、操作、游戏、欣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学习社会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人或环境发生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并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实现德育的过程。
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考虑到我们学校处在一级公路边,班级中三分之二的学生上下学都要横穿马路,于是我就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把生活中的马路请进课堂。我在教室中间画了双向车道、非机动车道、斑马线,安排了几个同学扮演卡车、轿车、骑自行车的人。上课的时候请平时回家横穿马路的同学过川流不息的马路。其他同学当小交警。然后小交警当场亮黄牌(警告)或者绿牌(表扬),并说说这样亮牌的原因。最后每个小组轮流过马路,其他组亮牌开展小组竞赛。课后,有的老师说为了上这节课画人行道、车道多么麻烦,不值得。我说非常值得。因为只有回到生活中的马路,学生才能深深体会到“一等二看三通过”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回到生活中的横穿马路活动,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掌握横穿马路的实际技能。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最实际最生活的平安回家的知识。所以虽然课前准备麻烦一点,但我却乐此不疲。
2.体验性的学习,生活化的感受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者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获得感知认识,提升对生活或社会的认识。由于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弹性大,这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发挥的空间,所以我们品德教师应更准确和更迅速地领会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品德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方式和方法,创设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景,才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生活,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如在教学《我劳动,我快乐》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创设学生劳动的机会,体验劳动的乐趣;通过欣赏音乐《劳动最光荣》和社会对劳动者表彰的画面,体验劳动的光荣。这样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将德育知识融入了生活、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有意义的升华和自己价值的体验。
品德源于生活,品德课堂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课程产生共鸣,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李勤《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小学德育》,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