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有财产作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理论,与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等内容密切相关,它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也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同时还是共产主义产生原因。
【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而私有财产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从目录上看,提到私有财产的次数最多,如“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私有财产概念不仅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成为马克思思想中不可忽视的理论之一。
1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是财产的一种形式,指私人占有的财产。对马克思而言,私有财产概念是伴随着外化劳动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国民经济学家认识到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由此指出四种异化: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而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是,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关系生产出资本这种劳动的异化的主体性感性形式,从而也生产出私有财产关系,私有财产是劳动者同自然界和自己本身异化关系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非一直存在,也不会永远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因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无非是,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异化了的主体性本质,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也就是说,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表现出同一性。
2 私有财产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必然会经历三种运动:
(1)二者直接或间接的统一;
(2)二者的对立;
(3)二者各自同自身的对立。
首先,私有财产的关系表现为抽象的劳动和抽象的劳动者的关系。马克思说,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为劳动的关系,是一种异化的劳动,是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因而这种劳动人最终也会沦为现实的非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把人当作商品,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只不过是工人。一旦工人不能作为劳动者存在,他就会沦为马克思称为“幽灵”的那些人,他们无法通过劳动获得维持生存的需要,他们的自由得不到保证,他们的存在也得不到承认。
其次,私有财产的关系表现为抽象的资本和抽象的资本家的关系。马克思说,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为资本的关系,资本成了一种抽象存在的对象,对象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都消失不见,私有财产也丧失了自己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特质,这就导致同一个资本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是同一的。如果说人的劳动变成了人的抽象的存在方式,那么资本本身也变为了同样抽象的存在之物。这些都是人的自由的真正喪失,无论他是劳动者还是资本家。
最后,私有财产的关系表现为抽象劳动和抽象资本的对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是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是私有财产的自我矛盾。私有财产存在的矛盾性表明,资本在资本家那里,是工人的对立面,是造成工人非人化、成为现实的非存在的重要原因。
3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表明马克思没有完全否认私有财产的存在价值,而是从私有财产的肯定性出发明确了私有财产的存在意义。马克思提出了三种形式的共产主义:
首先是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一方面,它试图用强制的方法把不能作为私有财产被占有的一切所消灭,试图抛弃人的个性。另一方面,它又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也就是打算把妇女变为公有的和共有的财产,企图把一切平均化、普遍化。它代表着一种平均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待私有财产关系。
其次是一种政治上的共产主义。它一方面主张依靠国家的力量实现共产主义,认为能够通过国家这个共同体完成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占有,另一方面又主张废除国家的形式来完成共产主义,以为可以通过对国家这个共同体的否定来扬弃私有财产。虽然比粗陋的共产主义进步一些,但二者都有共同点,就是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私有财产的限制,马克思称它们为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
最后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真正的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积极的扬弃,它并非对私有财产本身完全的否定,而是把物质财富从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中解放出来。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的最终目的不是消灭私有财产,而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第二,它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第三,共产主义是未来的,因为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并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综上所述,私有财产不仅伴随着异化劳动概念的出现而出现,而且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同时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还产生了共产主义。因此,私有财产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古于(1992-),女,彝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现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王倩怡(1992-),女,云南省曲靖市人。现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而私有财产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从目录上看,提到私有财产的次数最多,如“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私有财产概念不仅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成为马克思思想中不可忽视的理论之一。
1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是财产的一种形式,指私人占有的财产。对马克思而言,私有财产概念是伴随着外化劳动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国民经济学家认识到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由此指出四种异化: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而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是,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关系生产出资本这种劳动的异化的主体性感性形式,从而也生产出私有财产关系,私有财产是劳动者同自然界和自己本身异化关系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非一直存在,也不会永远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因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无非是,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异化了的主体性本质,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也就是说,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表现出同一性。
2 私有财产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必然会经历三种运动:
(1)二者直接或间接的统一;
(2)二者的对立;
(3)二者各自同自身的对立。
首先,私有财产的关系表现为抽象的劳动和抽象的劳动者的关系。马克思说,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为劳动的关系,是一种异化的劳动,是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因而这种劳动人最终也会沦为现实的非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把人当作商品,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只不过是工人。一旦工人不能作为劳动者存在,他就会沦为马克思称为“幽灵”的那些人,他们无法通过劳动获得维持生存的需要,他们的自由得不到保证,他们的存在也得不到承认。
其次,私有财产的关系表现为抽象的资本和抽象的资本家的关系。马克思说,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为资本的关系,资本成了一种抽象存在的对象,对象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都消失不见,私有财产也丧失了自己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特质,这就导致同一个资本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是同一的。如果说人的劳动变成了人的抽象的存在方式,那么资本本身也变为了同样抽象的存在之物。这些都是人的自由的真正喪失,无论他是劳动者还是资本家。
最后,私有财产的关系表现为抽象劳动和抽象资本的对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是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是私有财产的自我矛盾。私有财产存在的矛盾性表明,资本在资本家那里,是工人的对立面,是造成工人非人化、成为现实的非存在的重要原因。
3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表明马克思没有完全否认私有财产的存在价值,而是从私有财产的肯定性出发明确了私有财产的存在意义。马克思提出了三种形式的共产主义:
首先是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一方面,它试图用强制的方法把不能作为私有财产被占有的一切所消灭,试图抛弃人的个性。另一方面,它又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也就是打算把妇女变为公有的和共有的财产,企图把一切平均化、普遍化。它代表着一种平均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待私有财产关系。
其次是一种政治上的共产主义。它一方面主张依靠国家的力量实现共产主义,认为能够通过国家这个共同体完成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占有,另一方面又主张废除国家的形式来完成共产主义,以为可以通过对国家这个共同体的否定来扬弃私有财产。虽然比粗陋的共产主义进步一些,但二者都有共同点,就是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私有财产的限制,马克思称它们为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
最后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真正的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积极的扬弃,它并非对私有财产本身完全的否定,而是把物质财富从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中解放出来。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的最终目的不是消灭私有财产,而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第二,它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第三,共产主义是未来的,因为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并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综上所述,私有财产不仅伴随着异化劳动概念的出现而出现,而且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同时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还产生了共产主义。因此,私有财产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古于(1992-),女,彝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现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王倩怡(1992-),女,云南省曲靖市人。现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