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然资源学课程是阐述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学科,在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思政元素与课程资源教育的融合,是新时期促成自然資源学课程全面提升的教学内容。特结合高等院校自然资源学课程,探讨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设计,可为高校的专业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挖掘;教学设计;自然资源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148-02
自然资源多为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一旦破坏自然资源,往往引发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自然资源学在高校的开展,是进一步处理自然资源和人的关系的有效方法。新时代高校的专业教学中,从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和重视,将剖析“课程思政”作为重点部分加以贯彻落实,对大学生掌握扎实的自然资源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提供助力。现就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途径及其教学设计进行汇总分析。
一、专业学科和“课程思政”概述
随着党关于思政工作会议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着重将“立德树人”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并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在自然资源学、思政教学中实现了无障碍“接洽”。自然资源学课程的开展,是高等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深度挖掘教学蕴含的价值,更将挖掘课程元素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发挥“课程思政”、挖掘“思政课程”的要旨。
“课程思政”是自然资源学延高等教育教学根本任务,发挥全面育人的教育新格局,实践课程教学和思政教学协同并进,延伸中学新课标“三维立德树人”,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体现。“课程思政”从最初的“学科德育”到全科覆盖,并在以往“党的思政会议精神”中,进一步为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坚定和鼓舞了“课程思政”教学和改革的新方向。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为达到习得自然资源学理论知识,尽展学科价值引领方向和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是实践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自然资源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难点
(一)必要性分析
长久以来,高校在自然资源学课程教学中,着重对学生的课程专业目标,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具有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如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对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解决方案;在解决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过程中,使用现代工具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等内容。而忽略了在课程德育目标,尤其表现在忽略学生对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层面的培养。由此,将“课程思政”元素作为自然资源学学科教育中的重点,并重点实施、科学规划,对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篇章,更好地让大学生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激扬青春,全面认识自我,更好地看待外部世界,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具有高新素质、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专业课程实践中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则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实施难点和成因分析
自然资源学课程中,“思政课程”理念的融入成为“老大难”,且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之间欠缺必要的沟通,尤其是专业教师往往无参与意识和责任,使得自然资源学的相关课程学中,不能有效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价值。
三、挖掘路径和实施方法
(一)明确课程定位靶向培养目标
自然资源学的课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技术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自然资源学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教学手段、思政元素挖掘中,需进一步在学科学习中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勇于挑战自我、遵守和敬畏规则、实现创新及具备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生涯道路的正确定位;同时,将思政课程的专业教学与摸清学生个人兴趣及其能力点,注重根据学生的差异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结合学术前沿,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灵活思政元素来充实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基于自然资源学专业课程的功能,结合它的教育价值,根据自然资源学课程的定位来指导选择的。首当其冲的是,针对自然资源学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必须以自然资源、人文特色、人类社会、资源对象相渗透和结合,全面展现学习对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在自然资源的管理及其保护中,协同实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悟等;课程设计环节,需结合学生专业发展所需能力设置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增强课程吸引力,建立起德育与自然资源学共通的桥梁。
以自然资源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为例,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需协同自然生物的形成、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而在挖掘“课程思政”中更好地让学生对我国的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等进行正确的认知。同时,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更容易将课程教学内容细化,系统地挖掘教学的远期意蕴,通过填充专业课程以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教学组织方法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自然资源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相似,教学环节从教学初始阶段做好前期准备,最终完美地实现了对课程教学的精准掌握[6],系统化地实现自然资源学思政化与专业学科的全体教育内容相融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新学生思维方式、进一步整合学生特点,在教学组织方法及其专业课程融合中,全面提升创新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自然资源学的理论教学中,系统化地让学生对其概念、认知、分类等相关特点进行初步的了解,而后就其分布规律进行再度掌握;自然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自然资源开发对人类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能对区域自然资源作出科学评价;了解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前沿领域。
(四)改革自然资源学课程评价方式
以自然资源学课程中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自然资源定价模型评价中,通过引入“思政课程”教学的理念,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更能完善自然资源学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具体实施上,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基础,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对单元知识点的要求,完美地在教学评价中将思政教育置于最前端。通过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内涵,将思政元素挖掘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师生共同参与。从教学知识、能力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国情操、保护资源、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升华。
(五)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
自然资源学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学以致用”。高等学院发展中,通过开设自然资源学这一课程,旨在培育学生掌握先进的自然资源文化,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在课程教学、行业情感发展、道德认同、习惯培养等层面,更好地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应以新时期自然资源学“课程思政”的挖掘思路去设计教学,不失为与国家战略层面相谋和的发展路径。
結合国家战略发展的挖掘路径,对解决具体技术问题、服务国家发展“大用”、承担国家战略发展使命、关乎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等有着深远的意义。将自然资源学课程化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自然资源学的技能和实践进行规划布局,能对学生的人性认同、价值观、战略发展、家国情怀等相契合,也能更全面地为国家贡献人才和教学力量保障。
(六)将“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以课程育人是自然资源学“课程思政”的课程“分解”,到明确课程“目标”等相融合,从专业知识、技能、品格塑造上实现所育之人为专业人才。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出发,承载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师生在这一过程的实现中,更能形成对话、交流、共感、分享的火花。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更能带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正确判定和清晰认知,以便于在国家战略规划和目标定性分析中,全面洞悉育人目标、大计。
(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以自然资源学的科学共同体培育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课程资源学的贯彻落实目标,将“航天精神”“水利水电发明创造”“气象人”的“思政内涵”融入自然资源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观念、更好地树立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等信念,实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高等院校在自然资源学专业教学中,通过合理利用“课程思政”理论,形成了具有协同教学效应的新课程教学形式,并成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在高等教育的自然资源学课程中,进行深挖,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课外延伸拓展中,更好地融入了“新元素”,将理论内化于实践,帮助大学生习得自然资源学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1]李静,胡国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及教学路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1):24-28.
[2]刘云,廖帆,李维勇,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J].西部素质教育,2020,6(20):43-44.
[3]刘艳.《品牌管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研究[J].品牌研究,2020(18):100-101.
[4]张丽,王立国,刘景艳,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大纲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3):78-79,84.
[5]赵悦,马力通,兰大为,等.“互联网+”背景下化工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探讨:以《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20,47(2):172-173.
[6]许研.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及教学方式探索: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J].文存阅刊,2020(27):128-129.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挖掘;教学设计;自然资源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148-02
自然资源多为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一旦破坏自然资源,往往引发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自然资源学在高校的开展,是进一步处理自然资源和人的关系的有效方法。新时代高校的专业教学中,从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和重视,将剖析“课程思政”作为重点部分加以贯彻落实,对大学生掌握扎实的自然资源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提供助力。现就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途径及其教学设计进行汇总分析。
一、专业学科和“课程思政”概述
随着党关于思政工作会议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着重将“立德树人”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并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在自然资源学、思政教学中实现了无障碍“接洽”。自然资源学课程的开展,是高等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深度挖掘教学蕴含的价值,更将挖掘课程元素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发挥“课程思政”、挖掘“思政课程”的要旨。
“课程思政”是自然资源学延高等教育教学根本任务,发挥全面育人的教育新格局,实践课程教学和思政教学协同并进,延伸中学新课标“三维立德树人”,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体现。“课程思政”从最初的“学科德育”到全科覆盖,并在以往“党的思政会议精神”中,进一步为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坚定和鼓舞了“课程思政”教学和改革的新方向。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为达到习得自然资源学理论知识,尽展学科价值引领方向和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是实践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自然资源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难点
(一)必要性分析
长久以来,高校在自然资源学课程教学中,着重对学生的课程专业目标,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具有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如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对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解决方案;在解决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过程中,使用现代工具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等内容。而忽略了在课程德育目标,尤其表现在忽略学生对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层面的培养。由此,将“课程思政”元素作为自然资源学学科教育中的重点,并重点实施、科学规划,对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篇章,更好地让大学生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激扬青春,全面认识自我,更好地看待外部世界,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具有高新素质、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专业课程实践中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则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实施难点和成因分析
自然资源学课程中,“思政课程”理念的融入成为“老大难”,且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之间欠缺必要的沟通,尤其是专业教师往往无参与意识和责任,使得自然资源学的相关课程学中,不能有效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价值。
三、挖掘路径和实施方法
(一)明确课程定位靶向培养目标
自然资源学的课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技术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自然资源学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教学手段、思政元素挖掘中,需进一步在学科学习中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勇于挑战自我、遵守和敬畏规则、实现创新及具备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生涯道路的正确定位;同时,将思政课程的专业教学与摸清学生个人兴趣及其能力点,注重根据学生的差异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结合学术前沿,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灵活思政元素来充实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基于自然资源学专业课程的功能,结合它的教育价值,根据自然资源学课程的定位来指导选择的。首当其冲的是,针对自然资源学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必须以自然资源、人文特色、人类社会、资源对象相渗透和结合,全面展现学习对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在自然资源的管理及其保护中,协同实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悟等;课程设计环节,需结合学生专业发展所需能力设置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增强课程吸引力,建立起德育与自然资源学共通的桥梁。
以自然资源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为例,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需协同自然生物的形成、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而在挖掘“课程思政”中更好地让学生对我国的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等进行正确的认知。同时,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更容易将课程教学内容细化,系统地挖掘教学的远期意蕴,通过填充专业课程以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教学组织方法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自然资源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相似,教学环节从教学初始阶段做好前期准备,最终完美地实现了对课程教学的精准掌握[6],系统化地实现自然资源学思政化与专业学科的全体教育内容相融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新学生思维方式、进一步整合学生特点,在教学组织方法及其专业课程融合中,全面提升创新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自然资源学的理论教学中,系统化地让学生对其概念、认知、分类等相关特点进行初步的了解,而后就其分布规律进行再度掌握;自然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自然资源开发对人类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能对区域自然资源作出科学评价;了解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前沿领域。
(四)改革自然资源学课程评价方式
以自然资源学课程中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自然资源定价模型评价中,通过引入“思政课程”教学的理念,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更能完善自然资源学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具体实施上,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基础,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对单元知识点的要求,完美地在教学评价中将思政教育置于最前端。通过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内涵,将思政元素挖掘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师生共同参与。从教学知识、能力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国情操、保护资源、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升华。
(五)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
自然资源学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学以致用”。高等学院发展中,通过开设自然资源学这一课程,旨在培育学生掌握先进的自然资源文化,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在课程教学、行业情感发展、道德认同、习惯培养等层面,更好地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应以新时期自然资源学“课程思政”的挖掘思路去设计教学,不失为与国家战略层面相谋和的发展路径。
結合国家战略发展的挖掘路径,对解决具体技术问题、服务国家发展“大用”、承担国家战略发展使命、关乎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等有着深远的意义。将自然资源学课程化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自然资源学的技能和实践进行规划布局,能对学生的人性认同、价值观、战略发展、家国情怀等相契合,也能更全面地为国家贡献人才和教学力量保障。
(六)将“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以课程育人是自然资源学“课程思政”的课程“分解”,到明确课程“目标”等相融合,从专业知识、技能、品格塑造上实现所育之人为专业人才。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出发,承载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师生在这一过程的实现中,更能形成对话、交流、共感、分享的火花。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更能带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正确判定和清晰认知,以便于在国家战略规划和目标定性分析中,全面洞悉育人目标、大计。
(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以自然资源学的科学共同体培育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课程资源学的贯彻落实目标,将“航天精神”“水利水电发明创造”“气象人”的“思政内涵”融入自然资源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观念、更好地树立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等信念,实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高等院校在自然资源学专业教学中,通过合理利用“课程思政”理论,形成了具有协同教学效应的新课程教学形式,并成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在高等教育的自然资源学课程中,进行深挖,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课外延伸拓展中,更好地融入了“新元素”,将理论内化于实践,帮助大学生习得自然资源学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1]李静,胡国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及教学路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1):24-28.
[2]刘云,廖帆,李维勇,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J].西部素质教育,2020,6(20):43-44.
[3]刘艳.《品牌管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研究[J].品牌研究,2020(18):100-101.
[4]张丽,王立国,刘景艳,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大纲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3):78-79,84.
[5]赵悦,马力通,兰大为,等.“互联网+”背景下化工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探讨:以《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20,47(2):172-173.
[6]许研.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及教学方式探索: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J].文存阅刊,2020(27):128-129.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