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进行有效教学,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课堂资源的视角看,广义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教学材料、教学环境所组成的物的资源和教师、学生等所组成的人的资源。也就是说,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不仅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与社区资源等。
1 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虽然力求创新,融入当今地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生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热点、难点问题,但无论教材编得多么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仍需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也能反映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1 分析教材,落实地理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转化,由被动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轉化。地理教材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由课文、图像、阅读、活动和作业等多个部分组成,体现着深层次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种版本的教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1.2 取舍章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中,从“有效教学——教学效益”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适时的取舍,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
1.3 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拓宽课堂教学资源
在教材开发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地理现象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拓宽地理课堂教学资源。
通过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2 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理课程的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新观念、新技术对地理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地理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来源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来自熟悉的社会生活,来自学生亲身的实践和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而网络世界中的资源被称为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动态的技术环境和重要的辅助手段。
2.1 开发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课件是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形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计算机辅助。在课堂教学中只需一台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即可,可以采用大屏幕投影与计算机的联结,将计算机屏幕的输出转换到投影屏幕上,以使教室里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屏幕上的文字。
2.2 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再受课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他们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自己的时间,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与教师也能共享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教师不仅可以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讨论,也能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还能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补充内容,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校本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1 校本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类别
3.1.1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形式。各种不同的传媒形式为我们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地理信息提供了方便。
3.1.2 公共活动场所
公共活动场所主要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资料馆、地理教育基地、天文台、地震台、气象台、水文站、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主题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这些活动场所专业设施较为齐备,拥有成系列的科普资料,一般还有专人进行讲解,有利于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场所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活动场所,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地理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来源、内在机制和规律等。
3.1.3 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和社区
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学校或者是农村学校,可以将学校附近的山、河、湖、海等作为适合自己学校的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资源,这些远比教科书上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真实,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
3.2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式如下:
第一,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到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到地理课程资源中来。
第二,将校外的教育资源引进学校,引进课堂。
第三,主动走出去、走向社会,选择适合我们的教育资源来完成教学内容。
第四,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运用到地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野外调查、定向越野、参观(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交通路口调查、河流水质调查等。
3.3 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
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4 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地理课程的实施
3.4.1 分析校本地理课程的实施环境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影响校本地理课程开展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校本地理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教学特长,实施体现区域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长的校本地理课程,以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4.2 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在实施某一校本地理课程期间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校本地理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基础。
3.4.3 确定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
校本地理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校本地理课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地理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实质;系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多元的文化视角;负责任的态度等。
1 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虽然力求创新,融入当今地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生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热点、难点问题,但无论教材编得多么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仍需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也能反映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1 分析教材,落实地理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转化,由被动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轉化。地理教材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由课文、图像、阅读、活动和作业等多个部分组成,体现着深层次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种版本的教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1.2 取舍章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中,从“有效教学——教学效益”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适时的取舍,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
1.3 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拓宽课堂教学资源
在教材开发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地理现象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拓宽地理课堂教学资源。
通过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2 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理课程的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新观念、新技术对地理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地理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来源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来自熟悉的社会生活,来自学生亲身的实践和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而网络世界中的资源被称为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动态的技术环境和重要的辅助手段。
2.1 开发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课件是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形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计算机辅助。在课堂教学中只需一台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即可,可以采用大屏幕投影与计算机的联结,将计算机屏幕的输出转换到投影屏幕上,以使教室里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屏幕上的文字。
2.2 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再受课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他们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自己的时间,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与教师也能共享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教师不仅可以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讨论,也能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还能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补充内容,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校本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1 校本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类别
3.1.1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形式。各种不同的传媒形式为我们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地理信息提供了方便。
3.1.2 公共活动场所
公共活动场所主要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资料馆、地理教育基地、天文台、地震台、气象台、水文站、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主题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这些活动场所专业设施较为齐备,拥有成系列的科普资料,一般还有专人进行讲解,有利于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场所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活动场所,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地理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来源、内在机制和规律等。
3.1.3 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和社区
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学校或者是农村学校,可以将学校附近的山、河、湖、海等作为适合自己学校的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资源,这些远比教科书上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真实,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
3.2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式如下:
第一,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到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到地理课程资源中来。
第二,将校外的教育资源引进学校,引进课堂。
第三,主动走出去、走向社会,选择适合我们的教育资源来完成教学内容。
第四,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运用到地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野外调查、定向越野、参观(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交通路口调查、河流水质调查等。
3.3 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
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4 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地理课程的实施
3.4.1 分析校本地理课程的实施环境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影响校本地理课程开展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校本地理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教学特长,实施体现区域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长的校本地理课程,以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4.2 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在实施某一校本地理课程期间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校本地理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基础。
3.4.3 确定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
校本地理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校本地理课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地理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实质;系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多元的文化视角;负责任的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