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青少年是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在众多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兴趣的培养,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学习掌握知识.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一、创新教学方式,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活动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师生互动”自古有之.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需要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实际操作或教师演示,然后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教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了.“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二、应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如下情境:
△ABC中,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 ∠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另一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可用“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为自己的精神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学习.
三、将教学情境与学以致用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且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数学教学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融入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特有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写调查报告,使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同时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情境教学虽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形象地再现出来,但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总之,情境教学对开展数学教学有很大帮助,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一、创新教学方式,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活动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师生互动”自古有之.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需要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实际操作或教师演示,然后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教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了.“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二、应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如下情境:
△ABC中,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 ∠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另一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可用“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为自己的精神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学习.
三、将教学情境与学以致用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且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数学教学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融入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特有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写调查报告,使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同时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情境教学虽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形象地再现出来,但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总之,情境教学对开展数学教学有很大帮助,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