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新青年》的周德伟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肯定不会决绝反对。在最浅陋的意义上,你有现代的自由,别人也有传统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社会秩序的扩展恰恰是传统演变的产物。
  
  提及中国自由主义,我们当然会知道它的代表人物胡适,但不会有很多人知道周德伟。这不奇怪,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一个是当时对新文化至少是对《新青年》不感兴趣的北大学生。这是一对师生,但如果看自由主义的家族谱系,或看自由主义在学理上的修为,弟子比师,却要纯正和胜出。
  周德伟,湘人,1902年出生于长沙,1986年去世于美国洛杉矶。在有关周德伟不多的资料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作为北大学生,他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另类表现。据他写于1962年胡适去世后的《我与胡适之先生》:“《新青年》给时代影响甚大,但我不大喜爱,我嫌《新青年》的文笔太泼辣,分析及陈述不如《甲寅》及严氏译述之精密而有系统”。另外“《新青年》上李守常先生经常谈唯物史观,但终不能冰释我心中的疑虑,”而且他尤不习惯《新青年》上的文章几乎“都朝着唯物史观一边倒”。
  时至今天,谁都可以反思问题丛生的新文化,包括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正面大于负面,还是相反,这都可以讨论。但我惊讶的是,周德伟当时就拒绝了《新青年》,不但不为风潮所挟,而且那时他还是个学生。更难能的是,周之反感《新青年》,不是出于简单的情绪,而是有他自己的知识来路。也就是说,在《新青年》之前,他在思想上已经有所接受,这才使他进北大后不能接受在他看来是过于喧嚣的《新青年》。
  照周自己的表述,进北大以前而接触的思想资源,首先是章世钊的《甲寅》,其次是严复及其译述,第三是胡适。且看《甲寅》给一个十几岁少年的豁蒙:“自读了《甲寅》之后,我得了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观念及白芝浩、戴雪著的制度及宪法上的主张,又得了人民授权政府的观念及保障人民的出庭状的办法。”这段话如果用概念抽象,《甲寅》传播的是人权、宪政、民治、法治之类的基本理念,路子纯正而不偏斜。再加上后来一位清华毕业又留美归来的中学老师,指导他系统条贯地阅读严复译著,有了这样一个根底,自然百毒不侵。对于那份激进而又整体反传统的《新青年》,周德伟恐怕想提神也难——有意思的是,《甲寅》与严译都是文言,而且都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试比较他在文中提到的那些北大同学,如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等,这些都是围着《新青年》转的人,思想上是吃新文化的奶长大,可以说是五四的儿子。不知他们在《新青年》以前,精神上是否另有襁褓。然而,至少对周德伟来说,正因为他有了《新青年》以前的知识授受,使他最终和那些北大同学走上了不同的路。
  分歧是这样开始的。周出身穷苦,进北大后,被拉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次邓中夏和罗章龙等动员周德伟去长辛店工作,并说有优厚的报酬。周问什么工作,答是“做工人运动并教工人读书”。周表示自己还要读书,没时间。于是便争执起来。周借孔子的话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就是本,没有我自己,一切都没有了。对方批评他没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只有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周说,我不懂什么阶级意识,我只有我自己的意识。对方认为这种态度根本不能再做研究会的会员了,周的回答是“不敢奉陪”。于是分道扬镳。
  北大毕业后,周迟于1933年夏以公费留学英伦,进的是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参与的是由哈耶克主持的有关货币理论与经济循环的研究班,由此开始和哈耶克几十年的交游,亦由此走上了极为纯正的自由主义道路。关于哈耶克,至少我们现在知道,他在中国有两个弟子,一个是林毓生,一个就是周德伟。如果论辈分,林要比周晚得多。林是殷海光的学生,殷则是周德伟的后学。虽然殷周两人没有直接的师生关系,但周比殷要大17岁;而且1950年,在周的台北寓所,有个每两周一次的思想沙龙,参与者就有殷海光。也正是在周家,周德伟从书架上取出哈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交与殷海光,建议他翻译。于是就有了后来《自由中国》上殷译哈耶克的连载,于是也就有了胡适读了哈耶克之后,在《自由中国》雅集上的著名讲演《从<到奴役之路>说起》。
  如果从到自由之路说起,可以发见,胡适和周德伟这一对师生实有区别。胡适是从19世纪的密尔入手,又受20世纪杜威的影响,但这两者已是自由主义的发变,不是原典,因而缺了不可或缺的古典一节。周德伟不然,在哈耶克的亲炙下,入门即古典(何况哈本人即现代自由主义中的古典大师),因而得其自由主义原始,路径十分纯正。
  不读《新青年》的周德伟至少没有沾染上新文化以传统为敌的文化恶习;非但如此,日后反而自觉从本土传统挖掘自由哲学的文化远因。如后者受哈氏影响,前者则得益于严复。严复是中国最早系统把握西方自由主义的人,可又是一个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学西方和守传统,在严复那里没有整体性的冲突,所谓两者并育而不相害,一如道并行而不相悖。可是,到了新文化那里,自由主义没人超过严复,传统却成了它的对头,必欲除之而后快。二元对立的思维既主导了新文化,接下来自然是它自己的一元独断。在新文化阵营中,胡适虽不是极端反传统,但因他自己的表现,似也应承担其所应领之责任。
  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肯定不会决绝反对。在最浅陋的意义上,你有现代的自由,别人也有传统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社会秩序的扩展恰恰是传统演变的产物,这是哈耶克再再阐述过的义理。因此,就自由主义的文化表现而言,新文化不是推进了自由主义,而是从严复那里倒退了,至少它从文化多元倒退到了文化一元;而且这一元又从文化领域漫出开去。且看鲁迅如此绝对的表述:“将‘宗教,家庭,财产,祖国,礼教……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像粪一般抛掉,而一个簇新,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底里涌现而出。”
  周德伟不读《新青年》,这里的不读,并非不读,而是不喜欢。《新青年》的思维,唯我独对,周德伟不与同步。只是当年北大学子中,周德伟们何其少。然而,就是这个周德伟,至今又有几多人知晓呢。
  历史非仅浪淘沙,更浪淘金。
其他文献
1919年时的中国警察,刚刚进入现代语境不过十几年,半土半洋;而1919年时的学生,血气方刚,既有西洋学说一二十年的熏染,更兼承袭古时中国书生担当道义的传统。这一场“秀才遇到兵”的争斗,“秀才们”并不都那么斯文,而“兵”也并非完全无理。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赵家楼二号曹汝霖住宅前当差的警察们觉得这份差事好难做。眼看着数千名学生手持旗子和石头汹涌而来,他们几十个警察如何抵挡得住?临来
期刊
美国首都华盛顿车站张灯结彩,黄龙旗和星条旗迎风飘扬。来访的李鸿章在喧天的鼓乐声中,下了专列,与美国的迎宾人员握手致意。  这是1896年9月2日,李鸿章访美的第五天。此前,他已经访问了纽约、费城,并在纽约与美国总统克里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举行了会谈。  这位七十三岁的老人已经不良于行,在历时半年多的欧美之行中,每到一地,都要用他自己携带的轿子代步,而主人们为了表
期刊
没有人能确凿证明巴顿将军是遇刺身亡——至少凭目前的证据还不能,然而,我们可以确认,针对巴顿,有人策划过多次暗杀。正如WABC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约翰巴彻勒所说:“虽然不能确信他是被暗杀,但再也不能肯定他不是被暗杀的了。”      2008年11月,美国雷格内利出版公司(Regnery Publishing)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十分耸动:《目标:巴顿——刺杀乔治巴顿将军的密谋》(Target: Pat
期刊
在美国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人物,不是伟人也不是明星,而是“左将军”,原因是“左将军鸡”这道中国菜。很多初去美国的人都会大感诧异:左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这道名菜为何在中国却寂寂无名?    如今在美国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人,不是伟人也不是明星,而是“左将军”,原因是 “左将军鸡”这道中国菜。很多初去美国的人会大感诧异:左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这道名菜为何在中国却寂寂无名?  所谓左将军其实就是湘军将领左宗棠。
期刊
电车出现以前,按照美国著名城市史学家萨姆沃纳的说法,世界城市处在“步行城市”时代。而电车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出现后,加快了城市人口的流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电车出现以前,按照美国城市史学家萨姆沃纳的说法,世界城市处在“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空间范围大约是一个人从市中心步行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市区的边界。    “步行时代”末期,欧洲城市开始有了公共交通。1826年,巴黎出现了可以拉多名乘客并有固定
期刊
1856年,一名医生因毒死一位熟人而被绞死,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引起对于毒药、毒物测定以及医生信用的深层次担忧。无名大众、冷血而精于算计的投毒犯、恐慌的旁观者,都被在新型阴谋型犯罪侦破上的现代科学所吸引。为了反击来自毒药的威胁,公众视线转向一个新出现的科学领域——毒物学。      “我没有用番木鳖碱对库克下毒。”威廉姆帕莫医生在走向绞刑架前还是这么说。他被判决犯下此项罪行,但是他直到最后时刻还
期刊
英王室最古老成员遗骸    据《独立报》报道,德国考古学家宣布在马格德堡大教堂发现了英国王室最古老成员之一“英格兰的伊迪丝”的遗骸。  德国考古学家在马格德堡大教堂发现了一个棺椁,上面刻着“艾蒂尤斯”(Eadgyth)的字样,而Eadgyth正是古时“伊迪丝”的拼法,棺内有一具丝绸包裹着的女性骨架。伊迪丝王后是埃塞尔斯坦国王的妹妹、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孙女,929年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
期刊
人类漫长的财富增长史,同时也是一部因富而生的悲剧史。在财富早期的聚敛过程中,伴随着血、泪和汗水,也伴随着贪婪、欺诈和杀戮。只是到了晚近,获取财富的欲望才被套上理性的牢笼,更加依赖于智慧而非强力。  在过往岁月中,财富的来源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对物质——黄金、皮毛、土地、珠宝的占有,或是对权力的直接拥有或间接利用,变为现在通过技术发明、制度创新来倍增电脑中跳动的数字。但富豪们对财富的渴求和拥有
期刊
“钱能生钱”,当人们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世界就因此而与往日不同了。在懂得放贷之前,人们让财富增加的方式就是更努力的耕作,或更多的掠夺。但是一旦有了货币,并懂得了使它们自我增长的法则,财富就以几何数的方式膨胀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家们借给人们金钱,并收取一定的利息,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方式,更是人们对自我欲望的控制方式。在大部分宗教的教义当中,借债都是被看作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如
期刊
《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  美国中情局谍员秘密入藏  1950年4月29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探员马克南奉命秘密入藏,但在西藏边界便遭到了西藏地方卫兵的误杀。他遇难后,与其随行的前美国中情局谍员白智仁于1950年6月11日成功进入拉萨,与包括达赖在内的西藏地方当局进行了密切接触,策划西藏“独立”。  此前,美国政府一直否认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策划西藏“独立”的活动。但是,随着美国国家档案馆中政府文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