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怀旧。有人说,怀旧的人意味着就老了,这没错儿。年轻的时候忙,忙上下左右,忙功名利禄,顾及不到前思后想,岁数大了、闲了,脑子就腾出了空间,以往的大事小情就在思想中过电影。我也无例外,和朋友闲聊,时不时就流露个想法,啥时候到那个国营农场去看看。
说者随意,听者有心。某日,朋友对我说,走,咱们去你要看的那个农场吧。一拍即合,说走就走,即刻驱车上路。
去看什么呢?没具体目标,就是看看。当那个农场轮廓透过车窗进入视野时,我茫然了,似曾相识不相识。那柳树依旧,林林总总,注:这农场是以柳树而闻名。古人写柳的句子多,油然想到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只有柳,勾挠得我心热,再看别的,都已是面目全非了。那或笔直或蜿蜒的田间土路呢?一排排职工家属院平房呢?成片的枸杞地、苜蓿地、蔬菜园呢?还有白花花的鸡场、黑压压的猪圈、骏马成群的马舍,都看不见了。
原本这路边,都是大片种植的庄稼地,左看是玉米,右看是高粱,放眼望去,好像是连着天边。那高粱特别,杆低且粗,枝穗都胖,顺手折一根,可当甘蔗吃,用牙齿撕掉杆皮,咀嚼,甘甜浸喉……还有棉花田,到了深秋,看那蓝天下,是一片片皑皑雪白。女职工们忙采摘,小学生们跟着凑热闹,大家腰前都拴个花包,争先恐后摘棉花。太阳落山时,人们都兴高采烈,背着大包小包的棉花回归,量斤过秤。我腰间的那包包,竟然还是瘪瘪的,没办法,手笨,不禁就为自己的手笨而脸红,幸亏有晚霞,红彤彤的,把人们都映照得红彤彤的一片……一想这些,心就软软地,旧事像泉眼,汩汩细流。怀旧是想的,怀旧还是寻找的,触景生情,回眸一瞥,往事又浮现,一般的人都这样。
对农作物的情结,不禁就想起了一个人。他与棉花有关,与玉米高粱有关。他要不整天蹲闷在一间屋子,捣鼓着各种瓶瓶罐罐,要不就是转悠在大地里。入夏时,田里一株株禾苗们还娇嫩,他在这一处插个牌,在那一处插个牌,牌牌上有漢字,植物名称,名称前标阿拉伯数字,几号几号。
“你弄这干啥?”我们好奇。“不干啥!”褐红色的脸上没表情,不多话。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他的试验田,还知道他是个技术员,姓固,叫什么名字不重要,我们都喊他老固,这老固怪怪的,不爱多说话,我们才故意没话找话,找他搭讪逗趣儿。
大夏天,酷热,我们都躺在林子间乘凉,见他背着一个喷雾器路过,知道他又要去为庄稼打农药,我们又明知故问:“喂!去干啥?”他还是头也不扭:“不干啥!”
天这么热,他还去地里打药,哈哈!
没人谁派干这活儿,他自找,哈哈!
大中午不在家里歇,这不就是个傻子吗,哈哈!
我们大声哈哈着,是故意哈哈给他听的,他貌似没听见这哈哈,大步走,径直走向大田里去了。往那边看去,太阳下面,空旷的大田里就他一个人,影影绰绰地挪动着……太阳炙烤着大地,刮过的风都发烫,树上的知了哇啦、哇啦地叫着。这农场树多,知了也就多,好像到处都是知了叫,哇啦、哇啦,此起彼伏……
伙伴们哈哈之后恢复了理智,有的说:“说真格的,这老固也真够卖命。”有的说:“我听说啊,天越热,打药也才就越顶事儿。”有的说:“他照管这些庄稼,就像是照管他的孩子。”反正一议论他,我们的话头也就多。
夜色如墨。晚上是一天最凉快时,夜色抵御不了纳凉的诱惑,一帮熊孩子们在水泥场上玩得正热闹,场边突然就亮起一盏灯,那是用一个架子支起的灯,灯罩里面有些特别,老固正在摆弄着这盏灯。问他:“你弄这个干吗?”他回他:“不干吗。”切!这老固!总是对我们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儿。大家玩尽兴了散去,次日再走过那盏灯,好家伙!里面密密麻麻堆满了死蛾子。哦!明白了,这老固又是在搞他的实验。
每晚伙伴们都凑一起玩,不约而同。从场里往野外大田里望去,一盏一盏的灯光,在夜色里明明灭灭,闪亮着……这是老固发明的无害灭虫法,不知道他啥时候制作了这么多灭虫灯。他就这样的人,少言寡语的,闷着头,一天到晚总捣鼓他的这些事。
到现在再想,那农场良田万亩、囤满仓实,这个老固尽了力,给他记功也是当之无愧,但那时候,没发明奖、贡献奖这一说,提倡的是拾金不昧、埋头苦干、小车不倒只管推,等等,是不兴记功的。
旧地重游,不禁就向当地人问起老固。还活着。活着就好,但肯定是很老了,搞不了实验、也伺候不动他的庄稼了。我在想,这才叫真正的默默无闻呢,没登过报纸,没上过电视。人一旦老了,人们也就慢慢遗忘了,不知道那高粱、玉米、谷子、棉花们,它们有没有记忆?这老固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对,那时候也不兴评职称,要是他的那时,移动到现在呢?他是逢时?还是生不逢时?复杂了,索性不想这些了,人就像庄稼,春华秋实,都是活给自己的。
继续怀旧。
路边停放着两三台“东方红”,履带式,有些破旧,还能开吗?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能!农忙时候就都开到地里去了。触景生情,我耳畔我眼前,仿佛又有了砰砰劲响的马达声,迸发出一个个白烟圈,浓重的烟油味儿,好闻,好芳香,一群少年跟着“东方红”在追跑……
中国人易满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是当时广大农村人的幸福梦想,而那时我所在的这农场,机械化!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机器轰鸣,人欢马叫。那景象,那简直就是进入到共产主义。
又想到了骏马匹匹。
农场的马,那的确是骏马,高大,雄壮,奔驰如疾风,嘶鸣也如王者之风,就连卸御后,它们排列在马槽前吃草,那吃相也威武、大块朵颐。草料间拌有熟黑豆,我们伙伴们也抓起一把,马儿吃,我们吃,吃的是香喷喷的情趣、妙曼的猎奇。为什么猎奇?那是因这里的人们丰衣足食,素日人人各尽所能,用时近似各取所需。
夏和秋,是瓜果们热闹的季节。西瓜黄瓜、西红柿,枸杞田里挂的果,恰似密密匝匝的小红灯笼。菜蔬们各具一方,媲美成熟,诸侯称霸。远远近近都是瓜果园。桃园、梨园、葡萄园……挂果满枝头,人在果下走,顺手拈来,品味尝鲜。 打理园子的人是一个老头,虽然不太老,在我们眼里当然、必须是老头。凡是见他时,不是路上,不是住宅区,你找他只能是奔果园子里找,一个大活人,一天到晚长在园子里,无论冷热,都光着个脊梁,浇水除草、掐枝理叶,在别人眼里,他忙得不亦乐乎,看他的情态,却又像闲庭信步。我们少不了是常光顾果园的,顺手采摘几颗果子尝鲜,不远处的枝叶间,有一古铜色的物体在挪动,着实把我们吓一跳!
那个古铜色,是那个老头的脊梁,他正在干活儿,他扭转身见我们来,呵呵地笑了,笑着鼓励我们摘果子吃,“多摘点儿,挑大的、挑熟透了的,呵呵、呵呵……”他“呵呵”得我们也都“呵呵”起来了,“呵呵……”边呵呵着边挑着摘,摘下的果子在衣服上擦擦,呵呵地笑着、品尝着,咯嘣脆甜。
至今,叫不上那老头的名字,都喊他老黑,不管是他外号还是姓黑吧,反正就是老黑,和果子长在一起的人,老黑就是这农场瓜果菜蔬的标志符号,农场专业化,各有岗位,做工务农,各司其职。
遗憾的是,到此一游,没再能见到果园,老黑又到哪儿去了?替而代之的是与现代生活接轨的高楼、幼儿园、娱乐场、各种个体作坊、商铺酒店,还有与城市的人们相同的穿戴、自信的笑貌……今夕何夕,由不住就想起了那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幸好,我曾就读的小学还在,几排红砖平房,依旧书声琅琅,依然国旗飘扬。那时我的启蒙老师,他个子不高,圆圆的、总是微笑着的脸庞历历在目。复式班,老师教了高年级再教低年级,辅导了这个课桌再辅导那个课桌,日复一日。时光虽然已深邃,觉得老师并没有走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生活或人,凡是久远了的、得以印记下的,都是定格。千百年老树,年轮不会磨灭。年轻变老,老了的岁月,貯存了永远的年轻。
留点纪念吧。手机拍照,我的朋友拍,我也拍。
小学校不远空旷地上是一堆堆玉米,或成垛,或晾摊,黄澄澄像金子,朋友的拍照和我的拍照效果大不相同,他是书法家,技术当然比我好。洗耳恭听朋友言:“要拍得好,你就得拍局部,抓细节,抓特征。”我“哦”,我茅塞顿开,凡事一览无余,不一定收获至美。细看,细想,细细回味,生活的滋味、荏苒的时光就不会断裂了。人生就是这样,高低贵贱,强势弱小,在时光的关照里一律公平,即便是一棵柳树、一口老井、一粒麦子、一颗葡萄……
少年畅想,很OK。年长怀旧,也不逊色。
那天返程前,已是正午,主客三五人围坐,吃的是大锅菜,酒没多喝,已都微醺,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责任编辑:郭秀玲
说者随意,听者有心。某日,朋友对我说,走,咱们去你要看的那个农场吧。一拍即合,说走就走,即刻驱车上路。
去看什么呢?没具体目标,就是看看。当那个农场轮廓透过车窗进入视野时,我茫然了,似曾相识不相识。那柳树依旧,林林总总,注:这农场是以柳树而闻名。古人写柳的句子多,油然想到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只有柳,勾挠得我心热,再看别的,都已是面目全非了。那或笔直或蜿蜒的田间土路呢?一排排职工家属院平房呢?成片的枸杞地、苜蓿地、蔬菜园呢?还有白花花的鸡场、黑压压的猪圈、骏马成群的马舍,都看不见了。
原本这路边,都是大片种植的庄稼地,左看是玉米,右看是高粱,放眼望去,好像是连着天边。那高粱特别,杆低且粗,枝穗都胖,顺手折一根,可当甘蔗吃,用牙齿撕掉杆皮,咀嚼,甘甜浸喉……还有棉花田,到了深秋,看那蓝天下,是一片片皑皑雪白。女职工们忙采摘,小学生们跟着凑热闹,大家腰前都拴个花包,争先恐后摘棉花。太阳落山时,人们都兴高采烈,背着大包小包的棉花回归,量斤过秤。我腰间的那包包,竟然还是瘪瘪的,没办法,手笨,不禁就为自己的手笨而脸红,幸亏有晚霞,红彤彤的,把人们都映照得红彤彤的一片……一想这些,心就软软地,旧事像泉眼,汩汩细流。怀旧是想的,怀旧还是寻找的,触景生情,回眸一瞥,往事又浮现,一般的人都这样。
对农作物的情结,不禁就想起了一个人。他与棉花有关,与玉米高粱有关。他要不整天蹲闷在一间屋子,捣鼓着各种瓶瓶罐罐,要不就是转悠在大地里。入夏时,田里一株株禾苗们还娇嫩,他在这一处插个牌,在那一处插个牌,牌牌上有漢字,植物名称,名称前标阿拉伯数字,几号几号。
“你弄这干啥?”我们好奇。“不干啥!”褐红色的脸上没表情,不多话。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他的试验田,还知道他是个技术员,姓固,叫什么名字不重要,我们都喊他老固,这老固怪怪的,不爱多说话,我们才故意没话找话,找他搭讪逗趣儿。
大夏天,酷热,我们都躺在林子间乘凉,见他背着一个喷雾器路过,知道他又要去为庄稼打农药,我们又明知故问:“喂!去干啥?”他还是头也不扭:“不干啥!”
天这么热,他还去地里打药,哈哈!
没人谁派干这活儿,他自找,哈哈!
大中午不在家里歇,这不就是个傻子吗,哈哈!
我们大声哈哈着,是故意哈哈给他听的,他貌似没听见这哈哈,大步走,径直走向大田里去了。往那边看去,太阳下面,空旷的大田里就他一个人,影影绰绰地挪动着……太阳炙烤着大地,刮过的风都发烫,树上的知了哇啦、哇啦地叫着。这农场树多,知了也就多,好像到处都是知了叫,哇啦、哇啦,此起彼伏……
伙伴们哈哈之后恢复了理智,有的说:“说真格的,这老固也真够卖命。”有的说:“我听说啊,天越热,打药也才就越顶事儿。”有的说:“他照管这些庄稼,就像是照管他的孩子。”反正一议论他,我们的话头也就多。
夜色如墨。晚上是一天最凉快时,夜色抵御不了纳凉的诱惑,一帮熊孩子们在水泥场上玩得正热闹,场边突然就亮起一盏灯,那是用一个架子支起的灯,灯罩里面有些特别,老固正在摆弄着这盏灯。问他:“你弄这个干吗?”他回他:“不干吗。”切!这老固!总是对我们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儿。大家玩尽兴了散去,次日再走过那盏灯,好家伙!里面密密麻麻堆满了死蛾子。哦!明白了,这老固又是在搞他的实验。
每晚伙伴们都凑一起玩,不约而同。从场里往野外大田里望去,一盏一盏的灯光,在夜色里明明灭灭,闪亮着……这是老固发明的无害灭虫法,不知道他啥时候制作了这么多灭虫灯。他就这样的人,少言寡语的,闷着头,一天到晚总捣鼓他的这些事。
到现在再想,那农场良田万亩、囤满仓实,这个老固尽了力,给他记功也是当之无愧,但那时候,没发明奖、贡献奖这一说,提倡的是拾金不昧、埋头苦干、小车不倒只管推,等等,是不兴记功的。
旧地重游,不禁就向当地人问起老固。还活着。活着就好,但肯定是很老了,搞不了实验、也伺候不动他的庄稼了。我在想,这才叫真正的默默无闻呢,没登过报纸,没上过电视。人一旦老了,人们也就慢慢遗忘了,不知道那高粱、玉米、谷子、棉花们,它们有没有记忆?这老固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对,那时候也不兴评职称,要是他的那时,移动到现在呢?他是逢时?还是生不逢时?复杂了,索性不想这些了,人就像庄稼,春华秋实,都是活给自己的。
继续怀旧。
路边停放着两三台“东方红”,履带式,有些破旧,还能开吗?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能!农忙时候就都开到地里去了。触景生情,我耳畔我眼前,仿佛又有了砰砰劲响的马达声,迸发出一个个白烟圈,浓重的烟油味儿,好闻,好芳香,一群少年跟着“东方红”在追跑……
中国人易满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是当时广大农村人的幸福梦想,而那时我所在的这农场,机械化!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机器轰鸣,人欢马叫。那景象,那简直就是进入到共产主义。
又想到了骏马匹匹。
农场的马,那的确是骏马,高大,雄壮,奔驰如疾风,嘶鸣也如王者之风,就连卸御后,它们排列在马槽前吃草,那吃相也威武、大块朵颐。草料间拌有熟黑豆,我们伙伴们也抓起一把,马儿吃,我们吃,吃的是香喷喷的情趣、妙曼的猎奇。为什么猎奇?那是因这里的人们丰衣足食,素日人人各尽所能,用时近似各取所需。
夏和秋,是瓜果们热闹的季节。西瓜黄瓜、西红柿,枸杞田里挂的果,恰似密密匝匝的小红灯笼。菜蔬们各具一方,媲美成熟,诸侯称霸。远远近近都是瓜果园。桃园、梨园、葡萄园……挂果满枝头,人在果下走,顺手拈来,品味尝鲜。 打理园子的人是一个老头,虽然不太老,在我们眼里当然、必须是老头。凡是见他时,不是路上,不是住宅区,你找他只能是奔果园子里找,一个大活人,一天到晚长在园子里,无论冷热,都光着个脊梁,浇水除草、掐枝理叶,在别人眼里,他忙得不亦乐乎,看他的情态,却又像闲庭信步。我们少不了是常光顾果园的,顺手采摘几颗果子尝鲜,不远处的枝叶间,有一古铜色的物体在挪动,着实把我们吓一跳!
那个古铜色,是那个老头的脊梁,他正在干活儿,他扭转身见我们来,呵呵地笑了,笑着鼓励我们摘果子吃,“多摘点儿,挑大的、挑熟透了的,呵呵、呵呵……”他“呵呵”得我们也都“呵呵”起来了,“呵呵……”边呵呵着边挑着摘,摘下的果子在衣服上擦擦,呵呵地笑着、品尝着,咯嘣脆甜。
至今,叫不上那老头的名字,都喊他老黑,不管是他外号还是姓黑吧,反正就是老黑,和果子长在一起的人,老黑就是这农场瓜果菜蔬的标志符号,农场专业化,各有岗位,做工务农,各司其职。
遗憾的是,到此一游,没再能见到果园,老黑又到哪儿去了?替而代之的是与现代生活接轨的高楼、幼儿园、娱乐场、各种个体作坊、商铺酒店,还有与城市的人们相同的穿戴、自信的笑貌……今夕何夕,由不住就想起了那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幸好,我曾就读的小学还在,几排红砖平房,依旧书声琅琅,依然国旗飘扬。那时我的启蒙老师,他个子不高,圆圆的、总是微笑着的脸庞历历在目。复式班,老师教了高年级再教低年级,辅导了这个课桌再辅导那个课桌,日复一日。时光虽然已深邃,觉得老师并没有走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生活或人,凡是久远了的、得以印记下的,都是定格。千百年老树,年轮不会磨灭。年轻变老,老了的岁月,貯存了永远的年轻。
留点纪念吧。手机拍照,我的朋友拍,我也拍。
小学校不远空旷地上是一堆堆玉米,或成垛,或晾摊,黄澄澄像金子,朋友的拍照和我的拍照效果大不相同,他是书法家,技术当然比我好。洗耳恭听朋友言:“要拍得好,你就得拍局部,抓细节,抓特征。”我“哦”,我茅塞顿开,凡事一览无余,不一定收获至美。细看,细想,细细回味,生活的滋味、荏苒的时光就不会断裂了。人生就是这样,高低贵贱,强势弱小,在时光的关照里一律公平,即便是一棵柳树、一口老井、一粒麦子、一颗葡萄……
少年畅想,很OK。年长怀旧,也不逊色。
那天返程前,已是正午,主客三五人围坐,吃的是大锅菜,酒没多喝,已都微醺,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责任编辑:郭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