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上我家,又送来三双崭新的布鞋,爱人的,我的,儿子的。
  我皱着眉嘟哝着,妈,这布鞋你别做了,现在谁还穿这土里土气的鞋。母亲撇撇嘴,丫头,这鞋穿着脚舒适,哪像你买的那些,好看不中用。说着打开我的鞋柜把布鞋放进去。
  母亲来不及坐一会,说她的侄子来城里买东西,她要过去帮忙一下。嗨!这母亲,我无奈地摇摇头。母亲没跟我住一块,她和父亲住在另一个小区,我们相隔也不远。母亲有六兄妹,她排行老六,乡下的侄儿侄女来城里,都要到母亲她们那里吃完饭才去办事。
  过了一个星期,母亲又来我家,特地打开我的鞋柜。我说:“妈,你干什么呀?”母亲眯笑着,丫头,我怕你嫌我做得布鞋不好看,拿去送人,当看到布鞋还好好地躺在鞋柜里时,枯瘦的脸笑成两朵菊花。连连说:“在就好,在就好”。
  我贫嘴:“这么土的布鞋谁要呀”。母亲脸色一怔:“当年,你爸上班骑一辆二手的“国防牌”自行车,穿上我做的新布鞋,蹬着踏板,两个车轮转呀转多威风。引得路人投去羡慕的眼神,你父亲很喜欢我做的布鞋。”我默然无语不敢耍贫了。是啊,父母那个年代的“国防牌”自行车,算得上现在的大奔,我不觉哑然失笑。
  周末,闺蜜约我去逛街,我换上漂亮的裙子,穿上精致的高跟鞋。逛完街,我的脚已不是我的脚了,脚后跟磨破皮,脚掌胀痛,疼得我直咧嘴。
  回到家,蹬掉高跟鞋,换上母亲做的布鞋,心中有一种暖暖的说不出的感动,似曾相识和眷恋。
  周末的下午,我们一家三口陪母亲和父亲吃饭。父亲和爱人在厨房里张罗着饭菜。母亲从卧室里端出一簸箕布鞋,我傻了眼:“妈,你这是……”
  母亲乐呵呵地说:“趁我现在眼睛还看得见,就多做几双”。
  她指着簸箕里的布鞋说:“这两双是你哥的,你哥在昆明当警察不容易,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晚上洗脚换换,让脚舒服舒服。那两双是你嫂的,你嫂子回来看我们,在家里也喜欢穿我做的布鞋。其余几双是两个孙子的和你的。”我心里默默地叨念着母亲呀母亲。
  望着一簸箕还没完工的布鞋,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乡下老家。我家住在村子中间,低矮的三间茅草房,一条穿村而过的河流,在我家房后缓缓流淌。我家住的地势低洼,三间茅草房里一年四季阴冷潮湿。
  从我记事起,父亲是从部队退役回来的,被安排在离家很远的一所学校里上班。所以农活、家务大多由母亲操持。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做花布鞋给我穿。她去小镇上的缝纫店里捡一些人家不要的碎布料,买双塑料底拿回家。找块床板,把糨糊糊在上面,再把碎布料裱在木板上,一层接一层的裱贴,裱成厚片再晒干。剪双小底,剪双鞋样,又把剩余的碎花布按照花色品种的搭配,裁剪黏糊在鞋样上。
  夜晚,母亲借着一盏微弱的煤油灯,神色专注的拼接缝着,此时的母亲俨然成了一位身怀技艺的手工大师。
  在老家,母亲算得上是做针线活的高手。三个晚上,一双搭配漂亮的花布鞋,上个塑料底就完工了,母亲说这叫“八宝鞋”。
  我穿出去,村里的小媳妇大婶都说漂亮好看,还跟母亲讨教技术,说要做给她们的囡囡穿。遇到农闲时,我家成了小媳妇大婶们做针线活的天地。说母亲做的鞋型漂亮,要给她们剪鞋样。母亲教她们纳疙瘩底子,做毛边底鞋,方口鞋,松紧鞋。还教她们在鞋子和鞋垫上描花绣朵,她们最佩服母亲的针线活。
  我母亲那时在村里是一个初中文化人,本来是要叫她去村里教书的,村长老婆说我妈性子急,不适合教孩子。村长就把教书这个位置让给其他人。
  自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家的茅草房早已翻盖成瓦房,房后穿村而过的河流已改道,家里也不阴冷潮湿了,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再后来,父亲退休,我也工作,我们一家居住县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这些年在党的领导下,老家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比蜜甜。
  社会进步了,轻工业的发展加上城乡畅通的交流,市场上供应着各种物美价廉的鞋子。现在的农村人很少自己做鞋了。以前的塑料底布鞋、胶底布鞋、轮胎底布鞋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往城市的大街上一瞅,脚上穿的什么皮鞋、单鞋、凉鞋、靴子、板鞋、老爹鞋、豆豆鞋、乐福鞋、工装鞋等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样子都非常精美。在这些精美的大杂烩里,我偶尔也会瞅着一两双塑料底布鞋,在大街上行色匆忙地走着,倍感亲切。
  “老伴,把你的宝贝布鞋收进去,准备吃饭了!”父亲亲昵的话语,把我从布鞋历久弥新的故事里拉了回来。父亲已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出来了。
  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洗了脚,换上母亲做的布鞋,儿子说外婆做的布鞋,既结实又轻巧穿着舒服。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又回到了儿时的乡下,梳着两个羊角小辫。穿着母亲做的“八宝鞋”在阡陌的山间小路上,和一群小伙伴野马般在山丘田野间狂奔着嬉笑着。
  责任编辑:李 夏
其他文献
三月的山乡羊街,虽略带几丝寒意,却缚不住春的脚步。繁华热闹的春意毫不含糊地在大地上一点一点蔓延开来:树木抽枝吐翠,小草探头泛青,百鸟歌唱,花朵粲然绽放……驻足凝望,心旌摇荡。倘若要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春景,大概是山乡里开得最盛最多的油菜花吧!  桃杏争春梨花白,牡丹一开真国色,与这些名花艳卉相比,油菜花是真正的平民花,可它因色泽金黄、数量众多,从不招摇于街市,更不慵懒在花棚,它行走在广阔的天地,扎根于
期刊
窗玻璃  月光梳理疲惫  窗玻璃守护快乐  我对视窗外  目光擦拭小草即将枯萎的表情  它能够感受到抚慰  雨滴落下,敲开了心扉  简洁,真实,抒怀  收不回如涌的潮水  可怜的桃  可怜的桃,拳头大小  倔强的秉性,执拗在枝头  我想拥抱它  可怜的桃  记得提醒自己  愤怒时,不急于放弃  原地腐烂接济不了等你之人  熟得圆润,更符合你的个性  茶味人生  院中煮茶,品人生  父亲眉眼舒展  
期刊
我对泥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天晚饭后,都要风雨无阻地去爬狮子山,亲近泥土,接地气,心里就充满了一种久违了的温情和踏实。  世间,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人,一辈子都离不开泥土。除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俗的凡人都是从泥土中长大的,未曾获得过土地滋养的,可怕是很少。  是呀,自从离开了故园,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意义上的漂泊者。整天生
期刊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这是毛泽东词作《贺新郎·读史》的起句,词意非常浪漫,然而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实际上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艰辛。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楚雄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从八百万年前的禄丰古猿、元谋古猿,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已经是“人猿相揖别”的时代了。“元谋人”的子孙用粗糙的打击石器同大自然作斗争,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到距
期刊
爬百草岭去!爬百草岭去!在我们开门见山的云南,爬山像呼吸一样随意而又必不可少,可几次相约去爬百草岭都没有成行,百草岭毕竟不是我们房前屋后一般般的小山头。百草岭被称为彝州屋脊,3657米的海拔,恰好与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处于同一高度。  爬一回咱们彝州的百草岭,享受一回登顶的感觉,便成了我的一个企盼。那年年底终于成行,几位朋友和我一同前往。车停山下小河边一个叫作自碧苴的小山村,徒步去丈量,一直爬到最高峰
期刊
吕合镇新庄村在两半石山的北面,廻龙村在两半石山的南面。新庄村九成以上是彝族,廻龙村九成以上是汉族。我是彝族,杨周是汉族,我们是曾经不认可的同学,如今却是其乐融融的亲家,许多故事和历史有关,与民族政策有关。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們生活做饭的能源,完全以柴草为主,廻龙村人口密集,在两半石山上的林地面积较小,树木稀少,柴草紧张。两半石山北是新庄村的大面积林地,森林茂密,人少林多,柴草丰足。  每到冬
期刊
音乐是让人生充满快乐的美妙事物。民谣有总结“饭养身,歌养心”,有歌的浸润滋养,心自然就多了几分愉悦悲悯、牵挂寄托。  在那些幸福时光的记忆里,总是有歌声相伴。旋律轻快、心情喜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典歌曲,总能找到跨越时空的知音。最记得,寡言的父亲,时不时唱起了《金凤花开》,对于经历过大西南解放的父亲,他深知:“金凤花那么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有饭吃,个个喜洋洋”歌词所包含的意义,当年是怎
期刊
老家正房门旁边挂着两个已经褪色的相框,其中一个相框里装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我光着脚丫,穿着一条显眼的蜡染百褶裙,闭着双眼,一脸幸福的样子……  那是母亲给我做的第一条蜡染百褶裙,那时我五岁。  岁月流逝了那么多年,却始终没有把母爱从我的记忆里抹去。在那个饥饿年代里,吃都成很大问题,更不要说是穿漂亮衣服了。可是不管再怎么艰难,母亲都会轮流给我们几姊妹做蜡染百褶裙。母亲白天下地干活,每当夜深人静时
期刊
我的家乡在金沙江上游云南一条名叫龙街河的小河边,背山面水,祖辈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半猎半耕的生活,生产生活用品都向大山索取,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饭桌上的木碗、木盆、木勺。我现在城里生活,我的书房里一直珍藏着四代人用过的木碗。  过去听我的爷爷讲,在那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二三十年代,除了生活用盐要用卖山里土特产品买回外,其他都是自给自足,衣服自己种麻织麻布,制麻布衣,制羊皮领褂,盆、碗、瓢、勺都自己到
期刊
“天空蓝得醉人,天边有白云,无风,白云静成一堆明晃晃的雪山,我希望那是送爽的雪山……可惜不是!热浪翻腾着向人扑来,除了屋檐,还是屋檐,你只能藏身屋檐下,才不会被烈日灼伤,可屋檐下也还是有热浪;如果此时给我一片山,山上种上树,无论什么树都好,浓荫下,我是不惧太阳的,哈,这样的夏天会是让人极爱的……”读着90后好友瑄的微信,我不由自主地笑了。  此时,我正坐在三台核桃林里一挂秋千上,触目即是密密匝匝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