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上我家,又送来三双崭新的布鞋,爱人的,我的,儿子的。
我皱着眉嘟哝着,妈,这布鞋你别做了,现在谁还穿这土里土气的鞋。母亲撇撇嘴,丫头,这鞋穿着脚舒适,哪像你买的那些,好看不中用。说着打开我的鞋柜把布鞋放进去。
母亲来不及坐一会,说她的侄子来城里买东西,她要过去帮忙一下。嗨!这母亲,我无奈地摇摇头。母亲没跟我住一块,她和父亲住在另一个小区,我们相隔也不远。母亲有六兄妹,她排行老六,乡下的侄儿侄女来城里,都要到母亲她们那里吃完饭才去办事。
过了一个星期,母亲又来我家,特地打开我的鞋柜。我说:“妈,你干什么呀?”母亲眯笑着,丫头,我怕你嫌我做得布鞋不好看,拿去送人,当看到布鞋还好好地躺在鞋柜里时,枯瘦的脸笑成两朵菊花。连连说:“在就好,在就好”。
我贫嘴:“这么土的布鞋谁要呀”。母亲脸色一怔:“当年,你爸上班骑一辆二手的“国防牌”自行车,穿上我做的新布鞋,蹬着踏板,两个车轮转呀转多威风。引得路人投去羡慕的眼神,你父亲很喜欢我做的布鞋。”我默然无语不敢耍贫了。是啊,父母那个年代的“国防牌”自行车,算得上现在的大奔,我不觉哑然失笑。
周末,闺蜜约我去逛街,我换上漂亮的裙子,穿上精致的高跟鞋。逛完街,我的脚已不是我的脚了,脚后跟磨破皮,脚掌胀痛,疼得我直咧嘴。
回到家,蹬掉高跟鞋,换上母亲做的布鞋,心中有一种暖暖的说不出的感动,似曾相识和眷恋。
周末的下午,我们一家三口陪母亲和父亲吃饭。父亲和爱人在厨房里张罗着饭菜。母亲从卧室里端出一簸箕布鞋,我傻了眼:“妈,你这是……”
母亲乐呵呵地说:“趁我现在眼睛还看得见,就多做几双”。
她指着簸箕里的布鞋说:“这两双是你哥的,你哥在昆明当警察不容易,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晚上洗脚换换,让脚舒服舒服。那两双是你嫂的,你嫂子回来看我们,在家里也喜欢穿我做的布鞋。其余几双是两个孙子的和你的。”我心里默默地叨念着母亲呀母亲。
望着一簸箕还没完工的布鞋,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乡下老家。我家住在村子中间,低矮的三间茅草房,一条穿村而过的河流,在我家房后缓缓流淌。我家住的地势低洼,三间茅草房里一年四季阴冷潮湿。
从我记事起,父亲是从部队退役回来的,被安排在离家很远的一所学校里上班。所以农活、家务大多由母亲操持。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做花布鞋给我穿。她去小镇上的缝纫店里捡一些人家不要的碎布料,买双塑料底拿回家。找块床板,把糨糊糊在上面,再把碎布料裱在木板上,一层接一层的裱贴,裱成厚片再晒干。剪双小底,剪双鞋样,又把剩余的碎花布按照花色品种的搭配,裁剪黏糊在鞋样上。
夜晚,母亲借着一盏微弱的煤油灯,神色专注的拼接缝着,此时的母亲俨然成了一位身怀技艺的手工大师。
在老家,母亲算得上是做针线活的高手。三个晚上,一双搭配漂亮的花布鞋,上个塑料底就完工了,母亲说这叫“八宝鞋”。
我穿出去,村里的小媳妇大婶都说漂亮好看,还跟母亲讨教技术,说要做给她们的囡囡穿。遇到农闲时,我家成了小媳妇大婶们做针线活的天地。说母亲做的鞋型漂亮,要给她们剪鞋样。母亲教她们纳疙瘩底子,做毛边底鞋,方口鞋,松紧鞋。还教她们在鞋子和鞋垫上描花绣朵,她们最佩服母亲的针线活。
我母亲那时在村里是一个初中文化人,本来是要叫她去村里教书的,村长老婆说我妈性子急,不适合教孩子。村长就把教书这个位置让给其他人。
自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家的茅草房早已翻盖成瓦房,房后穿村而过的河流已改道,家里也不阴冷潮湿了,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再后来,父亲退休,我也工作,我们一家居住县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这些年在党的领导下,老家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比蜜甜。
社会进步了,轻工业的发展加上城乡畅通的交流,市场上供应着各种物美价廉的鞋子。现在的农村人很少自己做鞋了。以前的塑料底布鞋、胶底布鞋、轮胎底布鞋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往城市的大街上一瞅,脚上穿的什么皮鞋、单鞋、凉鞋、靴子、板鞋、老爹鞋、豆豆鞋、乐福鞋、工装鞋等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样子都非常精美。在这些精美的大杂烩里,我偶尔也会瞅着一两双塑料底布鞋,在大街上行色匆忙地走着,倍感亲切。
“老伴,把你的宝贝布鞋收进去,准备吃饭了!”父亲亲昵的话语,把我从布鞋历久弥新的故事里拉了回来。父亲已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出来了。
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洗了脚,换上母亲做的布鞋,儿子说外婆做的布鞋,既结实又轻巧穿着舒服。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又回到了儿时的乡下,梳着两个羊角小辫。穿着母亲做的“八宝鞋”在阡陌的山间小路上,和一群小伙伴野马般在山丘田野间狂奔着嬉笑着。
责任编辑:李 夏
我皱着眉嘟哝着,妈,这布鞋你别做了,现在谁还穿这土里土气的鞋。母亲撇撇嘴,丫头,这鞋穿着脚舒适,哪像你买的那些,好看不中用。说着打开我的鞋柜把布鞋放进去。
母亲来不及坐一会,说她的侄子来城里买东西,她要过去帮忙一下。嗨!这母亲,我无奈地摇摇头。母亲没跟我住一块,她和父亲住在另一个小区,我们相隔也不远。母亲有六兄妹,她排行老六,乡下的侄儿侄女来城里,都要到母亲她们那里吃完饭才去办事。
过了一个星期,母亲又来我家,特地打开我的鞋柜。我说:“妈,你干什么呀?”母亲眯笑着,丫头,我怕你嫌我做得布鞋不好看,拿去送人,当看到布鞋还好好地躺在鞋柜里时,枯瘦的脸笑成两朵菊花。连连说:“在就好,在就好”。
我贫嘴:“这么土的布鞋谁要呀”。母亲脸色一怔:“当年,你爸上班骑一辆二手的“国防牌”自行车,穿上我做的新布鞋,蹬着踏板,两个车轮转呀转多威风。引得路人投去羡慕的眼神,你父亲很喜欢我做的布鞋。”我默然无语不敢耍贫了。是啊,父母那个年代的“国防牌”自行车,算得上现在的大奔,我不觉哑然失笑。
周末,闺蜜约我去逛街,我换上漂亮的裙子,穿上精致的高跟鞋。逛完街,我的脚已不是我的脚了,脚后跟磨破皮,脚掌胀痛,疼得我直咧嘴。
回到家,蹬掉高跟鞋,换上母亲做的布鞋,心中有一种暖暖的说不出的感动,似曾相识和眷恋。
周末的下午,我们一家三口陪母亲和父亲吃饭。父亲和爱人在厨房里张罗着饭菜。母亲从卧室里端出一簸箕布鞋,我傻了眼:“妈,你这是……”
母亲乐呵呵地说:“趁我现在眼睛还看得见,就多做几双”。
她指着簸箕里的布鞋说:“这两双是你哥的,你哥在昆明当警察不容易,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晚上洗脚换换,让脚舒服舒服。那两双是你嫂的,你嫂子回来看我们,在家里也喜欢穿我做的布鞋。其余几双是两个孙子的和你的。”我心里默默地叨念着母亲呀母亲。
望着一簸箕还没完工的布鞋,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乡下老家。我家住在村子中间,低矮的三间茅草房,一条穿村而过的河流,在我家房后缓缓流淌。我家住的地势低洼,三间茅草房里一年四季阴冷潮湿。
从我记事起,父亲是从部队退役回来的,被安排在离家很远的一所学校里上班。所以农活、家务大多由母亲操持。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做花布鞋给我穿。她去小镇上的缝纫店里捡一些人家不要的碎布料,买双塑料底拿回家。找块床板,把糨糊糊在上面,再把碎布料裱在木板上,一层接一层的裱贴,裱成厚片再晒干。剪双小底,剪双鞋样,又把剩余的碎花布按照花色品种的搭配,裁剪黏糊在鞋样上。
夜晚,母亲借着一盏微弱的煤油灯,神色专注的拼接缝着,此时的母亲俨然成了一位身怀技艺的手工大师。
在老家,母亲算得上是做针线活的高手。三个晚上,一双搭配漂亮的花布鞋,上个塑料底就完工了,母亲说这叫“八宝鞋”。
我穿出去,村里的小媳妇大婶都说漂亮好看,还跟母亲讨教技术,说要做给她们的囡囡穿。遇到农闲时,我家成了小媳妇大婶们做针线活的天地。说母亲做的鞋型漂亮,要给她们剪鞋样。母亲教她们纳疙瘩底子,做毛边底鞋,方口鞋,松紧鞋。还教她们在鞋子和鞋垫上描花绣朵,她们最佩服母亲的针线活。
我母亲那时在村里是一个初中文化人,本来是要叫她去村里教书的,村长老婆说我妈性子急,不适合教孩子。村长就把教书这个位置让给其他人。
自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家的茅草房早已翻盖成瓦房,房后穿村而过的河流已改道,家里也不阴冷潮湿了,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再后来,父亲退休,我也工作,我们一家居住县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这些年在党的领导下,老家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比蜜甜。
社会进步了,轻工业的发展加上城乡畅通的交流,市场上供应着各种物美价廉的鞋子。现在的农村人很少自己做鞋了。以前的塑料底布鞋、胶底布鞋、轮胎底布鞋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往城市的大街上一瞅,脚上穿的什么皮鞋、单鞋、凉鞋、靴子、板鞋、老爹鞋、豆豆鞋、乐福鞋、工装鞋等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样子都非常精美。在这些精美的大杂烩里,我偶尔也会瞅着一两双塑料底布鞋,在大街上行色匆忙地走着,倍感亲切。
“老伴,把你的宝贝布鞋收进去,准备吃饭了!”父亲亲昵的话语,把我从布鞋历久弥新的故事里拉了回来。父亲已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出来了。
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洗了脚,换上母亲做的布鞋,儿子说外婆做的布鞋,既结实又轻巧穿着舒服。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又回到了儿时的乡下,梳着两个羊角小辫。穿着母亲做的“八宝鞋”在阡陌的山间小路上,和一群小伙伴野马般在山丘田野间狂奔着嬉笑着。
责任编辑:李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