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会古而有之,现代更是办得轰轰烈烈。从偏远的山区小镇到豪华的大都市,从小学到大学,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运动会都有举行。运动会之所以历久不衰,不断发展,是因为它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成功地举行一次运动会,在学校可以在广大师生中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锻炼学生各种心理的承受能力,推动班级文明建设的作用。
在运动会中,参与的学生(运动员、裁判员、啦啦队等)都要担任一定的角色,都必须自觉地履行角色所赋予的职责,而各种体育活动的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要求。不管是运动员,还是观众和裁判员等都必须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否则竞赛就无法正常进。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规则效应”。这些“规则效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并具有重要的迁移价值。它让学生在运动中潜移默化地净化着心灵,使学生懂得如何约束自我、公平竞争、克制越轨行为、遵守体育道德规范。
人是社会的一员,必须要归属于某一团体。归属感是人特有的心理需要,是人类原始的深层次意识之一。个体只有产生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的感觉时,才能免于孤独的恐惧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班级就是每个学生在学校的团体。他们所在的班级满足了他们的从众需要(也即归属感)。体育比赛容易唤起学生意识深层的归属感,只要加强引导,完全可以把它们健康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下面着重分析不同学生在运动会中不同的结果时,他们所得到的心理收益。
1对获胜的团体而言
在运动会中,一项比赛结束时,常常会听到有的班级的学生高声欢呼“我们班又是第一”。他们仅仅是因为喜欢这项运动而快乐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的收益并不仅仅是因为喜欢某项运动。他们兴高采烈的面孔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收益。
唤起归属感、提高凝聚力是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许多教师一直教育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学校举办运动会就是唤起归属感、提高凝聚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所有的人都喜欢胜者。而体育比赛是一种在运动结束后能够直接进行比较的事物。如果某学生所在的班级团体获胜了,他会感到很开心,从而获得了团队给予他的声望、荣誉等心理收益,这种收益有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加强。因为团体中的运动员取得成绩与荣誉时,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进而激发出自豪感,满足和加强自尊需要,激发起更高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归属感更强烈。尤其是在受到外界压力时,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自豪感表现得愈加突出与强烈,团体也团结得更紧密,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和力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这是他们无形中形成了团体凝聚力。这种力量能让有的团体超额完成任务。在具有较高凝聚力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支持,自觉维护群体利益,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群体活动具有很高的效率。
心理学家形象的把这种在团体中获得的收益比喻为“在荣誉阳光下晒太阳”,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表现的策略。为本班学生获胜欢呼这样做的动机是,假如其他人看到他和一个成功的团体有联系,那么他也就作为了一个成功的代表,被其他人所认识了,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其实他自己并没有参加比赛,只是在精神上鼓励和支持同班同学。
2对失败的团体而言
运动项目的胜者永远只有一个。虽然胜利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与锻炼的成功与快乐,这是体育活动所要给予学生的主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但是,只有快乐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应当让学生尝一尝,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这也是举办运动会的主要目的。绝对的快乐是没有的。只有失败后才会更懂得珍惜,懂得总结经验。与“在荣誉阳光下晒太阳”相对的行为是“逃避失败的阴影”。也就是让自己和失败者保持距离。当自己所在的班级在比赛项目快结束时(特别是长距离跑类)有些失败队员的班级成员就由开始时的呐喊助威变成一声不吭。但大多数班级的成员仍会坚持支持自己团体的成员,因为他们是一个团体凝聚力很高的班级,成员都把团队的活动目标当作自己的任务,把团体的行为规范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认为比赛的失败只是由于其他运动员更好,但自己却给予了自身团体的运动员极大的支持,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支持队员克服了自身的极限,锻炼了队员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在鼓励同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比赛,通过这种心理暗示,这些失败队员的支持者也获得了心理收益。
3对获胜运动员而言
运动会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多方面潜能的一个平台。它能帮助有的同学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运动会比赛项目中教师的激励,同学的呐喊鼓励是一个更能激发人去实现某种需要的欲望,使人产生内驱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肯定的过程,也是心理收获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当中,他就会自爱。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激励在调动人的潜力实现目标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学生能过教师的激励和团体的助威加深了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体验了运动的乐趣。这是他们的心理收益。如能将这种收益运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他们将更易取得成功。
4对失败运动员而言
比赛失败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按照世界真实的样子认识它,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和决定。运动会让学生有机会承受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对达到真正意义上成熟很有帮助。
对于失败运动会而言,正确做法是,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积极地评价自我。因为一个运动员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我支配的各种活动。当运动员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支配作为个体思维的结果,印象和经历积累,导致对自己未来活动的期望时,就会产生自尊。而根据研究结果显示(Berger,1994)参加体育运动者较之不参加者有更高的自尊。体育运动使自我概念发生积极变化,这种变化与个体对自身情况的知觉而不是与实际状况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认为自己是敢于参加挑战时,他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心理收益。
结论:学生必将走入社会,学校运动会就是将来的社会竞争的缩影。运动员赛场上竞争激烈,你争我夺,各不相让,全力拼个你输我赢,比赛后却又走到一起,互叙友情,切磋技艺,显得轻松快乐,友情更笃。原因何在?在于运动会能够巧妙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利益关系。竞争的心理基础是利益相斥,合作的心理基础是利益一致,运动会中既有利益相斥又有利益一致,即利益交叉,因此人们既竞争又合作。运动会用一种严格的指标体系规范竞争行为,同时竭力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才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兴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虽然各方具有局部利益的矛盾性,但是在根本利益上却是一致的,这就是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昌盛。随着人的心理水平的提高,人不仅要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满足,不仅着眼于个人的快乐,更着眼于他人乃至民族和人类的幸福,这么一来,许多相斥利益就可以为更高级的一致利益所代替。不同学生在运动会中获得不同收益必将有利于他们以后的社会竞争。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运动会中,参与的学生(运动员、裁判员、啦啦队等)都要担任一定的角色,都必须自觉地履行角色所赋予的职责,而各种体育活动的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要求。不管是运动员,还是观众和裁判员等都必须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否则竞赛就无法正常进。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规则效应”。这些“规则效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并具有重要的迁移价值。它让学生在运动中潜移默化地净化着心灵,使学生懂得如何约束自我、公平竞争、克制越轨行为、遵守体育道德规范。
人是社会的一员,必须要归属于某一团体。归属感是人特有的心理需要,是人类原始的深层次意识之一。个体只有产生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的感觉时,才能免于孤独的恐惧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班级就是每个学生在学校的团体。他们所在的班级满足了他们的从众需要(也即归属感)。体育比赛容易唤起学生意识深层的归属感,只要加强引导,完全可以把它们健康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下面着重分析不同学生在运动会中不同的结果时,他们所得到的心理收益。
1对获胜的团体而言
在运动会中,一项比赛结束时,常常会听到有的班级的学生高声欢呼“我们班又是第一”。他们仅仅是因为喜欢这项运动而快乐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的收益并不仅仅是因为喜欢某项运动。他们兴高采烈的面孔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收益。
唤起归属感、提高凝聚力是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许多教师一直教育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学校举办运动会就是唤起归属感、提高凝聚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所有的人都喜欢胜者。而体育比赛是一种在运动结束后能够直接进行比较的事物。如果某学生所在的班级团体获胜了,他会感到很开心,从而获得了团队给予他的声望、荣誉等心理收益,这种收益有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加强。因为团体中的运动员取得成绩与荣誉时,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进而激发出自豪感,满足和加强自尊需要,激发起更高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归属感更强烈。尤其是在受到外界压力时,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自豪感表现得愈加突出与强烈,团体也团结得更紧密,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和力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这是他们无形中形成了团体凝聚力。这种力量能让有的团体超额完成任务。在具有较高凝聚力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支持,自觉维护群体利益,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群体活动具有很高的效率。
心理学家形象的把这种在团体中获得的收益比喻为“在荣誉阳光下晒太阳”,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表现的策略。为本班学生获胜欢呼这样做的动机是,假如其他人看到他和一个成功的团体有联系,那么他也就作为了一个成功的代表,被其他人所认识了,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其实他自己并没有参加比赛,只是在精神上鼓励和支持同班同学。
2对失败的团体而言
运动项目的胜者永远只有一个。虽然胜利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与锻炼的成功与快乐,这是体育活动所要给予学生的主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但是,只有快乐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应当让学生尝一尝,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这也是举办运动会的主要目的。绝对的快乐是没有的。只有失败后才会更懂得珍惜,懂得总结经验。与“在荣誉阳光下晒太阳”相对的行为是“逃避失败的阴影”。也就是让自己和失败者保持距离。当自己所在的班级在比赛项目快结束时(特别是长距离跑类)有些失败队员的班级成员就由开始时的呐喊助威变成一声不吭。但大多数班级的成员仍会坚持支持自己团体的成员,因为他们是一个团体凝聚力很高的班级,成员都把团队的活动目标当作自己的任务,把团体的行为规范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认为比赛的失败只是由于其他运动员更好,但自己却给予了自身团体的运动员极大的支持,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支持队员克服了自身的极限,锻炼了队员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在鼓励同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比赛,通过这种心理暗示,这些失败队员的支持者也获得了心理收益。
3对获胜运动员而言
运动会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多方面潜能的一个平台。它能帮助有的同学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运动会比赛项目中教师的激励,同学的呐喊鼓励是一个更能激发人去实现某种需要的欲望,使人产生内驱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肯定的过程,也是心理收获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当中,他就会自爱。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激励在调动人的潜力实现目标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学生能过教师的激励和团体的助威加深了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体验了运动的乐趣。这是他们的心理收益。如能将这种收益运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他们将更易取得成功。
4对失败运动员而言
比赛失败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按照世界真实的样子认识它,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和决定。运动会让学生有机会承受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对达到真正意义上成熟很有帮助。
对于失败运动会而言,正确做法是,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积极地评价自我。因为一个运动员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我支配的各种活动。当运动员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支配作为个体思维的结果,印象和经历积累,导致对自己未来活动的期望时,就会产生自尊。而根据研究结果显示(Berger,1994)参加体育运动者较之不参加者有更高的自尊。体育运动使自我概念发生积极变化,这种变化与个体对自身情况的知觉而不是与实际状况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认为自己是敢于参加挑战时,他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心理收益。
结论:学生必将走入社会,学校运动会就是将来的社会竞争的缩影。运动员赛场上竞争激烈,你争我夺,各不相让,全力拼个你输我赢,比赛后却又走到一起,互叙友情,切磋技艺,显得轻松快乐,友情更笃。原因何在?在于运动会能够巧妙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利益关系。竞争的心理基础是利益相斥,合作的心理基础是利益一致,运动会中既有利益相斥又有利益一致,即利益交叉,因此人们既竞争又合作。运动会用一种严格的指标体系规范竞争行为,同时竭力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才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兴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虽然各方具有局部利益的矛盾性,但是在根本利益上却是一致的,这就是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昌盛。随着人的心理水平的提高,人不仅要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满足,不仅着眼于个人的快乐,更着眼于他人乃至民族和人类的幸福,这么一来,许多相斥利益就可以为更高级的一致利益所代替。不同学生在运动会中获得不同收益必将有利于他们以后的社会竞争。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