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课异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1978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这种近年来兴起的教研活动,不仅贴近教学实际,深化和拓展了教研活动;而且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从而引领教师快速成长。语文教研“同课异构”有多人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异构、校际间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它注重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关注过程中的细节,整体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一所农村初中做了20年语文教师。其实在我从教之初是没有“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的,当然我更不可能未卜先知开展这种活动。今天我是借了“同课异构”这个词语,回过头来返观我的课堂教学生活。
   我多次在公开课上执教《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每次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枚枚脚印,记载着我20年来倾心课改、耕耘课堂的心路历程,饱含着一个普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执着课改、追求课堂教学理想境界的真实感受。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这篇微型小说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展示了成年人与孩子两种不同的内心世界,警示人们应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一教《羚羊木雕》:教教材,逼着学生进“圈套”
  
   第一次上公开课执教《羚羊木雕》是在1993年。
   那是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在五十铺中学第一次上公开课,全校所有学科的教师共19人参加听课。在199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羚羊木雕》属于自读课文,可我的教学设计是按照讲读课文准备的,共分以下几部分:导入课文,范读课文,学习字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给文章分段,逐段讲读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那时我非常重视学习名师,认为他们是绝对的权威。尤其是宁鸿彬、魏书生等老师的教案,我视如珍宝,每次备课时都要反复背诵和推敲,直到烂熟于心。课堂上我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我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我千方百计地诱导着学生钻到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中,逼学生走进我设计好的“圈套”,直到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止。一节课下来,我口干舌燥。公开课后我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认为我的课讲得好,讲得熟、讲得透(其实当时全校19位老师有13人是民师,语文教师6人有4人是民师——当然我无意贬低民师)。
   我的回眸:
   现在看来,那时我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教材、教参是课堂的“最高权威”,教案是“上帝”的化身。课堂气氛虽热闹,但学生毫无自主可言,我也不过是教案的忠实执行者罢了。学生是被动的,是被我牵着鼻子走的;教学只突出了“教”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的作用。
  
   二教《羚羊木雕》:目标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第二次上公开课执教《羚羊木雕》是在1999年。
   如何变讲为导?正在我苦苦思索并陷入困境时,恰好那会儿颍上县正大力推广目标教学法。记得在教研室主任张德仁老师的努力下,在谢桥广源中学召开了颍上县初中语文目标教学研讨会,我有幸参加并取经。回来后,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我上了一节目标教学版的《羚羊木雕》公开课,按照“前提诊断——展示目标——诱导达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反馈与矫正”的程序,在全乡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秀了一次目标教学的“精髓”。
   我的思考:
   在当时,目标教学确实比较先进,它至少能够变讲为导。目标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目标教学的理论依据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表现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仅仅是精英教育的学生观、诊断性和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观等方面。
   其次,目标教学完善发展了传统教学,比如启发式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是必须追求和努力体现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形式,更多地着眼于教师的“教”,因此出现了诸如“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迫地听,机械地记,无法形成大面积的学习积极性;目标教学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为主要形式,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学”,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突出教育的发展功能,更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现代化、科学化,从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当然,目标教学发展到现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还应注意教学目标的编制要符合要求,在实施达标时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双向调节功能,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矫正补救机制等等。
  
   三教《羚羊木雕》:活化教材,多媒体课件成亮点
  
   第三次上公开课执教《羚羊木雕》是在2004年,是在我参加阜阳市第六届中语会年会暨全市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前夕,为了“磨课”而上的一堂多媒体课件版的公开课。那时参加各级各类的优质课比赛都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我只好硬着头皮“临时抱佛脚”紧赶慢学课件操作技术。好在颍上县2003年即在全市率先投入使用了学校农远工程项目,加之我们学校真有电脑高手手把手来教,终于算是“速成”了,其实只不过是会勉强操作课件罢了。通过努力,我被评为阜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我清楚的记得那节课件版《羚羊木雕》是这样上的:
   1.导入:课件展示友谊、羚羊和羚羊木雕图片。
   2.简介作者,解决字词。(课件展示)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课件播放)。
   4.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层次,了解故事梗概。
   5.品析语言(课件展示),分析人物形象。
   6.感悟文本:讨论谁对谁错。
   7.结束语:衷心祝愿。(课件展示)
   我的启示:
   如果多媒体技术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那么,新课程教学则是一朵绽放的花蕾。多媒体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具的魅力,把新课程教学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太明显: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开辟立体多向深层的思维途径,扩大教学容量,活化教材,强化教学信息。把多媒体引入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学习内容情景交融,加上我的妙语连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那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然而,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教学内容的过分直观化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再创造力;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本末倒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课件内容大而全,学生难以吸收。
   看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并不是语文的全部,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它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主要起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在多媒体使用的问题上必须把握好一个运用的度,必须贯彻“需要才用”的原则,用得“准、巧、活”,多注重实效,少搭花架子,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
  
   四教《羚羊木雕》:整合教材,导学案让教材成为“学材”
  
   第四次上公开课执教《羚羊木雕》是在2008年,当时是我参加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评比前的“磨课”。这次公开课我上的是导学案版《羚羊木雕》。
   当时,寻求一种更高效的课堂是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导学案以其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授课思路、省时高效的课堂效果,给我的课堂吹进了春风。通过“磨课”,我一路过关斩将,如愿被评为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
   这节公开课是这样上的:
   (一)预习 导学
   1.导入激情(课件)
   2.自主朗读课文,快速回答问题(课件)
   (二)合作 探究
   1.悟读一篇文章(课件)
   2.说读一些对话(课件)
   3.品读一批词句(课件)
   4.演读一遍课文
   5.探读一组问题(课件)
   (三)拓展延伸:当堂练习(课件)
   我的收获(反思):
   导学案确实具有最新的优势
   它的产生,把教材变为“学材”,真正实现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能结合多媒体课件最新技术手段;让老师们减少很多无效劳动,减轻工作压力;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学习时间更为丰盈,让“滞停”的课堂变得生趣盎然,给学生搭建了竞争的平台,增强了学语文的热情,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尽管使用导学案也的确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教师能否有精力保证导学案的使用到位,如果天天重复使用,课堂是否又会陷入另一种呆板等等;尽管当前我们学用导学案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以教案定导学案换汤不换药,导学案就是练习题,生搬硬套模式而不因地制宜等等。但是,导学案毕竟在东庐、杜郎口成功了,证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是富有创新教育气息和生命力的。
  就像学国画都先从临摹大师开始,我们学用导学案,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进行创新,真正找到适合我们阜阳乃至安徽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和指南针,成为学生学习的梯子与台阶。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
  四次执教《羚羊木雕》的经历,其实就是我自己不经意间“同课异构”的过程,它见证着我在语文教改实践中的探索,集中反映了我在语文教学改革征途中走过的每一段路。
  我深深知道:蛹的成长,需要在黑暗中积蓄力量,默默忍受,痛苦裂变,最后才能突破自我,羽化成蝶,翩然而飞。
  
  刘元立,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阳。本文编校:晓 苏
其他文献
期刊
Al2O3+13wt%TiO2 (AT13) particles were doped with 5%~30% nanoparticles and prefabricating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renewed granulation. AT13 coatings were prepare
据《北京日报》消息:减少1000万,这是我国未来五年的扫盲目标。教育部近日宣布,计划在2015年将成人文盲控制在4300万左右。教育部还同时发布了新“扫盲标准”,摘掉“文盲”帽子,需
期刊
前次听一老师上课,有教师指出课上得好但好像太规矩,一板一眼,少了点生气,少了些高潮。该教师很大度,笑笑说高潮可遇不可求,不是你设计出来的。该教师说得不无道理,高潮确实是大音稀声。不过,如果把高潮看得很神秘,甚至认为可遇不可求,似乎又矫枉过正了。就我的理解,高潮应该指学生在课堂的某一阶段体现出来的较为积极的学习状态。高潮在课堂上尘埃落定,而备课时要有它的草灰蛇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可操作性入手,就
7O年代,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 stein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第一次研制了单克隆抗 体(McAb)。今天,它已经对医学、生物学、免疫学 等诸多学科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
先天性无阴道的发生率为1:4000~5000,常合并先天性无子宫。一般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但对其会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需积极治疗。该病早期多未被发现,常以青春期未来月经、婚后
期刊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其中有3件清顾印愚集东坡句对联。顾印愚(1855~1913年),字印伯,号所持,又号塞向翁,四川省双流
著名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先生曾经在谈到文学教育时指出,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分析有效性却令人悲观,主要是因为分析的方法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实际的分析只是在作品的表面上滑行,只满足于提示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对此,孙绍振教授提出了“还原法”来分析作品。   所谓“还原法”分析,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