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大唐西域记》有关玄奘到达、停留、离开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记载作为样本,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查了玄奘对古印度的报道框架及其特点,并分析了形成这种框架的原因。
[关键词]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印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46-02
一、问题的提出
玄奘是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经阿耆尼(今焉耆)、屈支国(今库车)、跋禄迦国(今阿克苏),接着又经过中亚进入印度。631年,玄奘来到了位于恒河下游当时北印度最大的国家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进入佛教中心那烂陁寺,师从百岁高僧戒贤法师学习佛教经典。①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并根据亲身经历完成了《大唐西域记》。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为后人了解古印度提供了宝贵资料。这本书有着怎么样的框架结构呢?在国际传播中,对他国形象的塑造和解读受到各种新闻媒介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共识。选择的事实就是框限事实的过程,媒体通过将问题和事件放在特定环境中从而为受众提供用来理解的框架。②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框架就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或理解社会的一套特定期望,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通过了解《大唐西域记》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印度,并为新闻媒体报道印度提供经验参考。因此,笔者选择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对到达、停留、离开摩揭陀国的描述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玄奘对印度的报道框架。笔者依据框架理论设计了三个问题:《大唐西域记》对玄奘到达、停留、离开摩揭陀国的报道处在何种报道框架之中,这种报道框架呈现出何种特征,这种框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同时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内容分析部分制定了以下类目:核心主题、报道主体、消息来源。核心主题反映了玄奘在报道古印度时对信息的取舍。通过对文本的通读,笔者将核心主题分为如下几类: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统治者的活动,国家地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其他。报道主体意为报道的对象,分为统治者、宗教人士、普通人。消息来源即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包括亲身经历、外界提供、引用文献。
编码工作完成后,将采用SPSS21进行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为频数分析。其中,同一样本中可出现多个变量,各变量若在同一样本中出现多次仍按一次计算。
三、相关分析
(一)各研究变量之间描述统计与分析
1.核心主题
研究对与核心主题相关的关键元素通过分析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的描述中,记录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的主题占29.9%,如第八卷对菩提树垣内的记录:“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余步,垒以青瓦,涂以石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这是记载玄奘来到这里朝拜菩提树时,他为无福亲耳聆听佛祖的教诲而痛哭流涕,哭倒在树下的情景。而记录所在国国家地理情况的占28.4%,这两项主题加起来占58.4%。此外,《大唐西域记》对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也作了重点报道,如印度的族姓制度以及印度的经济信息。这些情况和中国唐代经济上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大不相同,也让人耳目一新。
2.报道主体
研究对报道主体通过分析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这些报道主体与媒体的报道主要主题相互关联,并且在文本解读上具有相同的意义。如“宗教人士”与佛教在印度的传播构成强大的意义链条,“统治者”与统治者活动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高度关联。
3.消息来源
研究对与消息来源相关的关键元素通过分析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在列入统计的样本中,新闻来源由玄奘调查走访的占54.5%,如对婆罗尼斯国的报道:“伽蓝西南二三里,有窣堵波,高三百余尺。基址广峙,莹饰奇珍。上无层龛,便置覆钵。虽建表柱,而无轮铎。”外界提供的信息占32.5%,引用文献占13%。由此可以看出,玄奘在记录新闻时,除了实地走访、亲身经历,还尽可能利用从别人口中得知的信息、历史情况以及文献,充实丰富自己的报道,尽最大可能展现印度各方面、各阶段的情况。
(二)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对本研究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首先,玄奘根据停留地区的佛教发展状况、停留时间、战略重要性,对不同国家的报道有所差异。具体分为重点报道和一般报道。具体报道框架如表4、表5。
表4 《大唐西域记》一般报道的报道框架
表5 《大唐西域记》重点报道的报道框架
其次,由表4、表5可以看出,重点报道的新闻报道具有一定循环特征,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取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而且多以宏观报道为主,报道主体多为弘扬佛法的僧侣,报道的核心主题更加倾向于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一般报道的新闻报道方式为平铺直叙式,报道主体多为该地区的基本情况。
最后,新闻报道虽然崇尚客观、中立,但从根本上仍然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总是基于主体内在的一定的认知图式而进行,这个认知图式可以添加信息,并影响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③玄奘虽然以尽可能全面的视野报道古印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受到了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唐西域记》具有如上的报道框架与玄奘个人有很大的关联。
玄奘《大唐西域记》着重记录佛教在印度的传播,这是由新闻传播者的意愿决定的。玄奘西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佛教理论,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录就具有倾向性。而记录国家地理情况占比重较大的原因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隋末唐初,在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突厥兴起,侵扰唐朝,唐朝统治者曾被迫向其称臣。但想要打败突厥,首先必须了解情况。《大唐西域记》提供的西域各国的各种信息,如幅员大小、都城范围、地理交通、政治、军事、经济等信息都是唐王朝所迫切需要的,这对唐王朝以后攻破突厥起了重要作用。这是记录国家地理情况占比较大比重的原因。玄奘的个人素质也是形成这种新闻框架的重要原因。玄奘为了弘扬佛法毅然决定西行,到达印度后他努力学习和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内容,因此,他非常注重通过调查走访获取信息。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玄奘《大唐西域记》对印度的报道可分为一般报道和重点报道,两种报道方式有着不同的报道框架。这种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受到玄奘本人、统治者等多方面的影响。此外,玄奘《大唐西域记》在新闻报道上遵循着新闻的基本要求——真实、客观。
[注 释]
①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②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③Taylor、pcplau、scars著,谢晓菲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关键词]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印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46-02
一、问题的提出
玄奘是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经阿耆尼(今焉耆)、屈支国(今库车)、跋禄迦国(今阿克苏),接着又经过中亚进入印度。631年,玄奘来到了位于恒河下游当时北印度最大的国家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进入佛教中心那烂陁寺,师从百岁高僧戒贤法师学习佛教经典。①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并根据亲身经历完成了《大唐西域记》。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为后人了解古印度提供了宝贵资料。这本书有着怎么样的框架结构呢?在国际传播中,对他国形象的塑造和解读受到各种新闻媒介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共识。选择的事实就是框限事实的过程,媒体通过将问题和事件放在特定环境中从而为受众提供用来理解的框架。②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框架就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或理解社会的一套特定期望,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通过了解《大唐西域记》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印度,并为新闻媒体报道印度提供经验参考。因此,笔者选择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对到达、停留、离开摩揭陀国的描述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玄奘对印度的报道框架。笔者依据框架理论设计了三个问题:《大唐西域记》对玄奘到达、停留、离开摩揭陀国的报道处在何种报道框架之中,这种报道框架呈现出何种特征,这种框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同时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内容分析部分制定了以下类目:核心主题、报道主体、消息来源。核心主题反映了玄奘在报道古印度时对信息的取舍。通过对文本的通读,笔者将核心主题分为如下几类: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统治者的活动,国家地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其他。报道主体意为报道的对象,分为统治者、宗教人士、普通人。消息来源即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包括亲身经历、外界提供、引用文献。
编码工作完成后,将采用SPSS21进行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为频数分析。其中,同一样本中可出现多个变量,各变量若在同一样本中出现多次仍按一次计算。
三、相关分析
(一)各研究变量之间描述统计与分析
1.核心主题
研究对与核心主题相关的关键元素通过分析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的描述中,记录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的主题占29.9%,如第八卷对菩提树垣内的记录:“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余步,垒以青瓦,涂以石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这是记载玄奘来到这里朝拜菩提树时,他为无福亲耳聆听佛祖的教诲而痛哭流涕,哭倒在树下的情景。而记录所在国国家地理情况的占28.4%,这两项主题加起来占58.4%。此外,《大唐西域记》对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也作了重点报道,如印度的族姓制度以及印度的经济信息。这些情况和中国唐代经济上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大不相同,也让人耳目一新。
2.报道主体
研究对报道主体通过分析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这些报道主体与媒体的报道主要主题相互关联,并且在文本解读上具有相同的意义。如“宗教人士”与佛教在印度的传播构成强大的意义链条,“统治者”与统治者活动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高度关联。
3.消息来源
研究对与消息来源相关的关键元素通过分析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在列入统计的样本中,新闻来源由玄奘调查走访的占54.5%,如对婆罗尼斯国的报道:“伽蓝西南二三里,有窣堵波,高三百余尺。基址广峙,莹饰奇珍。上无层龛,便置覆钵。虽建表柱,而无轮铎。”外界提供的信息占32.5%,引用文献占13%。由此可以看出,玄奘在记录新闻时,除了实地走访、亲身经历,还尽可能利用从别人口中得知的信息、历史情况以及文献,充实丰富自己的报道,尽最大可能展现印度各方面、各阶段的情况。
(二)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对本研究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首先,玄奘根据停留地区的佛教发展状况、停留时间、战略重要性,对不同国家的报道有所差异。具体分为重点报道和一般报道。具体报道框架如表4、表5。
表4 《大唐西域记》一般报道的报道框架
表5 《大唐西域记》重点报道的报道框架
其次,由表4、表5可以看出,重点报道的新闻报道具有一定循环特征,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取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而且多以宏观报道为主,报道主体多为弘扬佛法的僧侣,报道的核心主题更加倾向于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一般报道的新闻报道方式为平铺直叙式,报道主体多为该地区的基本情况。
最后,新闻报道虽然崇尚客观、中立,但从根本上仍然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总是基于主体内在的一定的认知图式而进行,这个认知图式可以添加信息,并影响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③玄奘虽然以尽可能全面的视野报道古印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受到了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唐西域记》具有如上的报道框架与玄奘个人有很大的关联。
玄奘《大唐西域记》着重记录佛教在印度的传播,这是由新闻传播者的意愿决定的。玄奘西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佛教理论,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录就具有倾向性。而记录国家地理情况占比重较大的原因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隋末唐初,在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突厥兴起,侵扰唐朝,唐朝统治者曾被迫向其称臣。但想要打败突厥,首先必须了解情况。《大唐西域记》提供的西域各国的各种信息,如幅员大小、都城范围、地理交通、政治、军事、经济等信息都是唐王朝所迫切需要的,这对唐王朝以后攻破突厥起了重要作用。这是记录国家地理情况占比较大比重的原因。玄奘的个人素质也是形成这种新闻框架的重要原因。玄奘为了弘扬佛法毅然决定西行,到达印度后他努力学习和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内容,因此,他非常注重通过调查走访获取信息。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玄奘《大唐西域记》对印度的报道可分为一般报道和重点报道,两种报道方式有着不同的报道框架。这种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受到玄奘本人、统治者等多方面的影响。此外,玄奘《大唐西域记》在新闻报道上遵循着新闻的基本要求——真实、客观。
[注 释]
①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②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③Taylor、pcplau、scars著,谢晓菲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