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火花,创造的起点。任何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更好地去解疑。这样,既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又激发了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引导 指导 激励 质疑 激发 合作意识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68-01
“一切创造从疑开始。”疑是思维的火花,创造的起点。任何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物都爱问为什么,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就忽视了这点,总是扶着学生走。那么学生只会人云亦云,离开了教师和书本就不会思考、不会讲话,这样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头脑僵化、思维迟钝。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他们提出问题。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低,可采用抓课题、抓词语和句子等方法,由易到难,慢慢加以指导;中高年级,学生随年龄的增大,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可在前几种教学方法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段、写作特点等质疑。质疑的范围还可扩大。在质疑的过程中,对于敢问“为什么”的学生,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加以表扬、肯定,让学生意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其质疑能力,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学生刚开始质疑时,提出的问题往往范围广、内容杂、缺乏典型性。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就会让课堂教学没有重点,无法完成教学目的。
(一)在小组预习中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寻求共疑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味地布置预习作业,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能力不一,掌握的知识存在差距,这就使学困生的预习很难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学生非常多,他们多半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对他们非常溺爱,致使其我行我素非常严重,留的预习作业根本不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是应付了事。针对这种现象,不妨利用早自习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预习,由能力强、成绩好的组长带领组员参与学习。小组成员在预习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教师再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质疑,对那些字词方面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自己解决,对大家都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圈划出来。老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学生予以表扬。
(二)在讲读中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合作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讲读过程中,我们也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把学生提问题作为讨论讲解的重点,依据学生的疑问来讲读课文,引导学生解疑答惑,并辅以必要的讲解。
此外,还可以利用有些课文中小节之间写法相似的特点,指导学法,进行迁移教学。让小组自学部分段落,看看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懂。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他们可以对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自己来学习课文,对小节之间不同之处提出问题,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合作学习的气氛中,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他们的思维方法也更加灵活。
(三)在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思维能力
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通过再质疑,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提高阅读效果。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一个学生问:“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自己不上街卖火柴?他们太不爱自己的孩子了。”而且还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并进行小组讨论:小女孩的父母可能是干什么的?把学生的思维由感知语言引向了想象的画面:小女孩的父母整天辛苦忙碌、要干很重的活,收入极少,为生活所迫,无法顾及孩子;而奶奶年纪大了,或是生病了,无法从事劳动,才有时间对孙女儿体贴爱护,所以小女孩对她留下了“唯一疼爱”的印象。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在课堂上解决,有些问题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书籍,或到社会上做调查、实践,自己去解决。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越来越广。
总之,要在班级中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更好地引导学生质疑,由质疑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疑,使质疑与合作互为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促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增强小组凝聚力,逐步在课堂上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引导 指导 激励 质疑 激发 合作意识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68-01
“一切创造从疑开始。”疑是思维的火花,创造的起点。任何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物都爱问为什么,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就忽视了这点,总是扶着学生走。那么学生只会人云亦云,离开了教师和书本就不会思考、不会讲话,这样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头脑僵化、思维迟钝。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他们提出问题。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低,可采用抓课题、抓词语和句子等方法,由易到难,慢慢加以指导;中高年级,学生随年龄的增大,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可在前几种教学方法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段、写作特点等质疑。质疑的范围还可扩大。在质疑的过程中,对于敢问“为什么”的学生,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加以表扬、肯定,让学生意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其质疑能力,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学生刚开始质疑时,提出的问题往往范围广、内容杂、缺乏典型性。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就会让课堂教学没有重点,无法完成教学目的。
(一)在小组预习中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寻求共疑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味地布置预习作业,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能力不一,掌握的知识存在差距,这就使学困生的预习很难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学生非常多,他们多半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对他们非常溺爱,致使其我行我素非常严重,留的预习作业根本不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是应付了事。针对这种现象,不妨利用早自习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预习,由能力强、成绩好的组长带领组员参与学习。小组成员在预习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教师再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质疑,对那些字词方面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自己解决,对大家都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圈划出来。老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学生予以表扬。
(二)在讲读中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合作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讲读过程中,我们也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把学生提问题作为讨论讲解的重点,依据学生的疑问来讲读课文,引导学生解疑答惑,并辅以必要的讲解。
此外,还可以利用有些课文中小节之间写法相似的特点,指导学法,进行迁移教学。让小组自学部分段落,看看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懂。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他们可以对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自己来学习课文,对小节之间不同之处提出问题,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合作学习的气氛中,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他们的思维方法也更加灵活。
(三)在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思维能力
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通过再质疑,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提高阅读效果。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一个学生问:“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自己不上街卖火柴?他们太不爱自己的孩子了。”而且还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并进行小组讨论:小女孩的父母可能是干什么的?把学生的思维由感知语言引向了想象的画面:小女孩的父母整天辛苦忙碌、要干很重的活,收入极少,为生活所迫,无法顾及孩子;而奶奶年纪大了,或是生病了,无法从事劳动,才有时间对孙女儿体贴爱护,所以小女孩对她留下了“唯一疼爱”的印象。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在课堂上解决,有些问题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书籍,或到社会上做调查、实践,自己去解决。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越来越广。
总之,要在班级中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更好地引导学生质疑,由质疑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疑,使质疑与合作互为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促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增强小组凝聚力,逐步在课堂上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