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博物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本书采用了美学的角度,并配有反映了自然的诗意的插图。共分为1 2章,编排层次也独具匠心,从美学和诗意对比的角度,涵盖了时间和季节,自然中的和谐,自然中的矛盾,小中见大,自然中的极大,自然中的极小,自然中醒目的、遁世的以及未知的。
博物学家尽管可能、也的确会欣赏冬天独特的可爱之处,但他们最向往的仍是开春的喜悦。他们急不可待,仿佛春天永远不会到来;终于,在四月末的一个清晨,阳光闪耀,万里无云,西南风缓缓吹来,他迈开脚步置身“乐土之中”。生命欣欣向荣:成群的云雀唱起甜蜜的颂歌,在耀眼明亮的空中翱翔;乌鸫在灌木林中啼鸣,好似吹笛;刚跨海而来的燕子兴高采烈地穿梭鸣叫;身披橄榄色翎羽的袖珍的林莺以及白喉在灌木丛的枝杈间如小老鼠般蹑手蹑脚地穿行;还有,哈!春之声中的佼佼者!那两个简单的音节,那穿透心灵的悸动,布谷鸟的啼啭!
甲虫也以自己的方式焕发生机。虎甲虫及其闪亮的绿色翅匣机警而敏捷地从我们的脚步前飞过,数不清的虫子在盛放的榆树间盘旋,抓住一两只后,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同一类;深蓝色的鼻血虫( Timarcha)正将其亮红色的汁液滴落在草叶之上;望向池塘,我们会看到各种微小的黑色、褐色、黄色的甲虫浮出水面,它们漂浮片刻,又匆匆返回水底。泥泞城堡中的蝾螈,它们愿意出来看一看这个世界,也愿意被世界看到;因为它们披上了春天的装扮,一副十足的假日美男子的模样:波浪形的衬衫搭配鲜红色的西服坎肩。另一边,青蛙在忙着产卵,播撒它们的珠串,同时不忘向世界高声宣示——尽管那腔调并不喜人。
溪流从冬雨的浑浊中解放出来,沿着光滑深邃、水草丰盈的河道流淌出了一片澄明,拟鲤和鲦鱼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嬉戏,梭子鱼则半隐半现地趴在突出的河岸下方;水流在石头河床上破碎成晶莹的浪花,鳟鱼在池水间跳来跳去,斑驳的身躯展露无遗。
河边的柳树摇荡着低垂的柳絮,喜气洋洋,引来了千百只嗡嗡的蜜蜂,令岸边和斜坡上笑意盈盈的可爱花朵相形见绌。而这些花朵中最朴实的品种,乃是蒲公英和雏菊,毛茛和白屈菜,都成了冬之死寂与凄凉过后的掌上明珠。
“大地在她的膝上放满了自己的珍宝”,甚至“最卑微的盛放的花朵”,在张开的眼目面前,也仿佛衬托着一圈荣耀的光环。但其中的一些,基于独特的造型、颜色和习性,比其他品种更令我们心驰神荡。石蚕属婆婆纳蓝色的笑眼闪耀在每一道篱岸之上,准会看到它,却能不会爱上它呢?那些盛开在大片灰白色花茎上的野生风信子,它的每一根花茎都戴着一串下垂的铃铛花冠;其间还点缀着高大茂盛的九轮草,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让空气中充满它们金色的美与甜蜜的芬芳,谁发现了它们,会不心醉神迷呢?谁看到蔓生的苔藓中香气四溢的紫罗兰,或牧草下的山谷百合,会不认为谦逊之心大大加持了它的美丽与价值呢?
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我们能感受到独特的喜悦之情——当我们看到大自然的面貌在冬天过后重现它的可爱之处,我们发现那个死寂的季节并没有那么决绝,它并未熄灭动植物的元气,可以说,大自然渐渐笑逐颜开,并最终迸发出满堂的欢笑——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春天,几乎转眼之间就带着它所有的魅力苏醒了过来,短短几天内,茫茫雪原就化身了,一天一天变得温暖、翠绿和娇艳。我带着钦慕之情看着那些褐色的黄杨树,如何快速冒出树叶,穿上了一身轻柔的黄绿色衣衫;枫树是如何迅速盖满了鲜红色的花朵;森林中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卉如何像雨后春笋一般,穿透枯叶,蓬勃盛开;蝴蝶和甲虫如何在一周前还欢快地嬉戏于白雪皑皑的岸边;而清净了几个月的灌木丛是如何爆发出千百只鸟儿银铃般的歌唱。在死寂的冬天过后,春天的第一句歌声带着独一无二的力量直击心灵,特别是在前文提到的那个国家,它会在一瞬间就涌现出一整套的交响乐。歌鹀是这场早春音乐会的歌唱冠军——小生灵的叫声宛转悠扬,一身的翎羽则毫不矜持。
所有这些迷人之处都取决于际遇与联想。可能有些东西是心理层面的,有些甚至取决于观察者的身体状况,还有季节本身的要素:春天让他变得更开放,更容易在对大自然的耳闻目睹中,感染愉悦之情。但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联想与反差:春意在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万事万物都在诉说幸福;我們无法不与之共情。我们将生作为死的反义词,而我们的心智追寻着不朽。春天来了,而此前,春天不在,至少对我们而言是如此;这就是新意。我们在四月发现的千百种芬芳的紫罗兰并不比它初次现身时逊色丝毫。然而,春天的第一朵紫罗兰却有着日后所有紫罗兰加起来也没有的迷人之处。每逢听到布谷鸟的鸣叫,看到燕子的滑翔,我们都会心怀喜悦;但那第一只布谷鸟,第一只燕子,却能让我们产生独一无二的悸动。
达尔文曾经如此描述澳大利亚的森林:“树叶不会随着季节枯荣:这一现象在整个南半球都很普遍,比如南美洲、澳大利亚、好望角等地。由此,这个半球及热带地区的居民们就失去了目睹世界上最辉煌的一幕的机会,虽然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即干枯的树木从抽枝发芽到郁郁葱葱的快速转变。但他们可能会说,我们为此付出了深重的代价,即一连几个月,大地上只剩下裸露的骨架。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我们的感官获得了一种对于春之葱郁的热切贪求,而那些居住在热带的人们全年都能饱览炙热气候中的绚丽产物,因而永远无法体会我们的感受。”
博物学家尽管可能、也的确会欣赏冬天独特的可爱之处,但他们最向往的仍是开春的喜悦。他们急不可待,仿佛春天永远不会到来;终于,在四月末的一个清晨,阳光闪耀,万里无云,西南风缓缓吹来,他迈开脚步置身“乐土之中”。生命欣欣向荣:成群的云雀唱起甜蜜的颂歌,在耀眼明亮的空中翱翔;乌鸫在灌木林中啼鸣,好似吹笛;刚跨海而来的燕子兴高采烈地穿梭鸣叫;身披橄榄色翎羽的袖珍的林莺以及白喉在灌木丛的枝杈间如小老鼠般蹑手蹑脚地穿行;还有,哈!春之声中的佼佼者!那两个简单的音节,那穿透心灵的悸动,布谷鸟的啼啭!
甲虫也以自己的方式焕发生机。虎甲虫及其闪亮的绿色翅匣机警而敏捷地从我们的脚步前飞过,数不清的虫子在盛放的榆树间盘旋,抓住一两只后,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同一类;深蓝色的鼻血虫( Timarcha)正将其亮红色的汁液滴落在草叶之上;望向池塘,我们会看到各种微小的黑色、褐色、黄色的甲虫浮出水面,它们漂浮片刻,又匆匆返回水底。泥泞城堡中的蝾螈,它们愿意出来看一看这个世界,也愿意被世界看到;因为它们披上了春天的装扮,一副十足的假日美男子的模样:波浪形的衬衫搭配鲜红色的西服坎肩。另一边,青蛙在忙着产卵,播撒它们的珠串,同时不忘向世界高声宣示——尽管那腔调并不喜人。
溪流从冬雨的浑浊中解放出来,沿着光滑深邃、水草丰盈的河道流淌出了一片澄明,拟鲤和鲦鱼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嬉戏,梭子鱼则半隐半现地趴在突出的河岸下方;水流在石头河床上破碎成晶莹的浪花,鳟鱼在池水间跳来跳去,斑驳的身躯展露无遗。
河边的柳树摇荡着低垂的柳絮,喜气洋洋,引来了千百只嗡嗡的蜜蜂,令岸边和斜坡上笑意盈盈的可爱花朵相形见绌。而这些花朵中最朴实的品种,乃是蒲公英和雏菊,毛茛和白屈菜,都成了冬之死寂与凄凉过后的掌上明珠。
“大地在她的膝上放满了自己的珍宝”,甚至“最卑微的盛放的花朵”,在张开的眼目面前,也仿佛衬托着一圈荣耀的光环。但其中的一些,基于独特的造型、颜色和习性,比其他品种更令我们心驰神荡。石蚕属婆婆纳蓝色的笑眼闪耀在每一道篱岸之上,准会看到它,却能不会爱上它呢?那些盛开在大片灰白色花茎上的野生风信子,它的每一根花茎都戴着一串下垂的铃铛花冠;其间还点缀着高大茂盛的九轮草,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让空气中充满它们金色的美与甜蜜的芬芳,谁发现了它们,会不心醉神迷呢?谁看到蔓生的苔藓中香气四溢的紫罗兰,或牧草下的山谷百合,会不认为谦逊之心大大加持了它的美丽与价值呢?
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我们能感受到独特的喜悦之情——当我们看到大自然的面貌在冬天过后重现它的可爱之处,我们发现那个死寂的季节并没有那么决绝,它并未熄灭动植物的元气,可以说,大自然渐渐笑逐颜开,并最终迸发出满堂的欢笑——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春天,几乎转眼之间就带着它所有的魅力苏醒了过来,短短几天内,茫茫雪原就化身了,一天一天变得温暖、翠绿和娇艳。我带着钦慕之情看着那些褐色的黄杨树,如何快速冒出树叶,穿上了一身轻柔的黄绿色衣衫;枫树是如何迅速盖满了鲜红色的花朵;森林中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卉如何像雨后春笋一般,穿透枯叶,蓬勃盛开;蝴蝶和甲虫如何在一周前还欢快地嬉戏于白雪皑皑的岸边;而清净了几个月的灌木丛是如何爆发出千百只鸟儿银铃般的歌唱。在死寂的冬天过后,春天的第一句歌声带着独一无二的力量直击心灵,特别是在前文提到的那个国家,它会在一瞬间就涌现出一整套的交响乐。歌鹀是这场早春音乐会的歌唱冠军——小生灵的叫声宛转悠扬,一身的翎羽则毫不矜持。
所有这些迷人之处都取决于际遇与联想。可能有些东西是心理层面的,有些甚至取决于观察者的身体状况,还有季节本身的要素:春天让他变得更开放,更容易在对大自然的耳闻目睹中,感染愉悦之情。但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联想与反差:春意在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万事万物都在诉说幸福;我們无法不与之共情。我们将生作为死的反义词,而我们的心智追寻着不朽。春天来了,而此前,春天不在,至少对我们而言是如此;这就是新意。我们在四月发现的千百种芬芳的紫罗兰并不比它初次现身时逊色丝毫。然而,春天的第一朵紫罗兰却有着日后所有紫罗兰加起来也没有的迷人之处。每逢听到布谷鸟的鸣叫,看到燕子的滑翔,我们都会心怀喜悦;但那第一只布谷鸟,第一只燕子,却能让我们产生独一无二的悸动。
达尔文曾经如此描述澳大利亚的森林:“树叶不会随着季节枯荣:这一现象在整个南半球都很普遍,比如南美洲、澳大利亚、好望角等地。由此,这个半球及热带地区的居民们就失去了目睹世界上最辉煌的一幕的机会,虽然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即干枯的树木从抽枝发芽到郁郁葱葱的快速转变。但他们可能会说,我们为此付出了深重的代价,即一连几个月,大地上只剩下裸露的骨架。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我们的感官获得了一种对于春之葱郁的热切贪求,而那些居住在热带的人们全年都能饱览炙热气候中的绚丽产物,因而永远无法体会我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