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习惯,简单地说,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对初中生而言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在初中阶段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自己在学习,而是家长和教师在学习,现在的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在考家长和教师。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看一下当前学生学习状况就知道:一是学生学习不自觉,不是从内心想学习,而是迫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来学习的;二是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不少学习行为都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四是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和不正确的方法造成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畏惧心理。因此,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重大意义。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进一步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良好教与学的模式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阶段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首先,应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培养学生一心向学的习惯。有了一心向学的习惯,就能激发学生善于利用时间、见缝插针,从而为己所用。其次,认真思考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增强人的创新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具体学习习惯,比如预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课堂积极发言探究问题习惯、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习惯、及时复习习惯、喜欢阅读习惯等。
理论上讲,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不舒服”。第二个阶段是第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学生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坚持下去。第三阶段是第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就已经完成了习惯的培养,这个习惯就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伴随学生成长。
分解习惯,逐点训练
将学生的习惯行为编制成若干个训练点进行培养训练,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即一心向学、自主预习、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复习归纳、自我纠错、学会反思、教学卫生及常规、课外阅读和合理应用工具书等习惯。把这些习惯分成30个小训练点进行训练,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具体做法:第一,利用主题讲座向学生宣传,让学生知晓、熟记习惯训练内容,并按照要求自主训练。第二,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帮学生培养习惯。第三,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点通报给任课教师,让各学科教师一起努力,共同训练提高。第四,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自发训练提高。第五,通过评比的办法,找出身边的榜样,形成竞争意识,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些实践训练,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了明显转变,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也有明显变化。学生的学习乐趣浓厚了,形成了苦学变乐学的学习情感上的转变。
(作者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十四初级中学)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在初中阶段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自己在学习,而是家长和教师在学习,现在的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在考家长和教师。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看一下当前学生学习状况就知道:一是学生学习不自觉,不是从内心想学习,而是迫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来学习的;二是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不少学习行为都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四是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和不正确的方法造成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畏惧心理。因此,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重大意义。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进一步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良好教与学的模式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阶段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首先,应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培养学生一心向学的习惯。有了一心向学的习惯,就能激发学生善于利用时间、见缝插针,从而为己所用。其次,认真思考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增强人的创新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具体学习习惯,比如预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课堂积极发言探究问题习惯、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习惯、及时复习习惯、喜欢阅读习惯等。
理论上讲,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不舒服”。第二个阶段是第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学生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坚持下去。第三阶段是第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就已经完成了习惯的培养,这个习惯就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伴随学生成长。
分解习惯,逐点训练
将学生的习惯行为编制成若干个训练点进行培养训练,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即一心向学、自主预习、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复习归纳、自我纠错、学会反思、教学卫生及常规、课外阅读和合理应用工具书等习惯。把这些习惯分成30个小训练点进行训练,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具体做法:第一,利用主题讲座向学生宣传,让学生知晓、熟记习惯训练内容,并按照要求自主训练。第二,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帮学生培养习惯。第三,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点通报给任课教师,让各学科教师一起努力,共同训练提高。第四,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自发训练提高。第五,通过评比的办法,找出身边的榜样,形成竞争意识,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些实践训练,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了明显转变,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也有明显变化。学生的学习乐趣浓厚了,形成了苦学变乐学的学习情感上的转变。
(作者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十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