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草独寻人去后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min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相信很多老南宁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亭子,曾经是邕州盐道“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通往内陆“水上丝绸之路”的转运枢纽。
  关于亭子正街,北宋时期就有历史记载,它处于亭子古村落群的中心位置,是当时最大的圩市和物资集散地,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亭子地灵人杰,开国中将莫文骅(1910—2000)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莫文骅,原名莫万,中共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将军身影已远去,我们要聆听他的英勇故事,故居便成为最好的探寻地。
  莫文骅故居位于亭子莫屋角十二号,为他的祖父莫予双于清道光十年(1830)所建,原是四进两廊布局,青砖灰瓦,抬梁兼穿斗硬山顶砖木结构,屋檐下有精美的壁画,屋内存有牌匾两块:一块是清同治年间的“武德骑尉”,原来悬挂于大门上;另一块是莫予双三十一岁中武举,会试就守备职后请封典的同治牌匾,牌匾共二百零五字,匾上雕龙,工艺精湛。整座建筑极具明清风格,加上内涵丰富,可谓近现代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信步来到莫文骅故居门口,迎面而来的青砖灰瓦给人一种厚重的年代感,再看大门旁边的“莫文骅故居”碑刻和文字简介,更是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
  走进故居,在门廊处先看到一面展报,上面有莫文骅将军亲笔题写的书信。信中写道:
  广西博物馆:
  现将我和我老伴杨枫同志四十多年来保存的古今文物珍品三十件送去,请留作纪念,并妥为保存为荷!
  敬礼!
  一九九一年七月
  莫文骅所捐出的文物中,有南宋张即之、范成大的书法作品,有郑板桥先生的画作、行书,还有清康熙青花番莲将军盖罐、清末的粉彩牡丹花盆,更有郭沫若先生为莫文骅书写的墨宝,历史文献及研究价值颇高。屋内的玻璃橱窗存放了不少文物和史料,墙上贴着不少老旧照片,观看那些文物,翻阅那些史料,莫文骅将军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一一浮现在眼前,你会被将军出色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和打动。
  据史料记载,莫文骅出生时,家境较为殷实,家里不仅有些田地,其父莫廷俊还在城里开了一爿卖布的店铺。莫文骅七岁时,父母亲将他送入村里的蒙馆小班读书识字,接受启蒙教育。十四岁时,母亲极力支持他上洋学堂。虽然仅在村里的私塾读了几年书,但天资聪颖、学习刻苦的他却考上了离家十多里的南宁模范高等小学,成为家族第一个上洋学堂的人。
  时光倒退九十多年,每天天刚蒙蒙亮,莫文骅便匆匆吃完早饭,走出家门,带上父亲给他的四个铜板去学堂;中午,他在街摊上花两个铜板买碗米粉充饥,剩下两个铜板是早晚往返渡邕江的船票。整整四年里,   莫文骅早出晚归,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扎实读书,虚心请教。据说他不仅文化成绩优异,体育成绩也好,为日后赢得“儒将”的美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二五年,莫文骅高小毕业。翌年,他考入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当时,正逢国共合作的大革命高潮,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莫文骅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该校约二百人组成的学生军,积极参加运动。
  由于时局动荡,莫文骅很快家道中落。一九二五年,父亲被迫卖掉布店,不久连田地也卖得一干二净。于是,父母便将重整旗鼓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他们出去闯。父亲怕他们受人欺负,专门雇佣拳师教习拳棍刀剑。眼前空旷的故居院子,似乎还回响着当年莫文骅与兄弟姐妹在拳师指导下刻苦习武的场景。
  某天清晨,受到革命理想召唤的热血青年莫文骅,同父母道别,离开老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革命之路光辉灿烂,先后参加了百色起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平津战役、广西战役等。曾在军中担任诸多要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足以彪炳千秋。他曾担任南宁市首任市长,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莫文骅离开家乡,远赴异地工作,但他热爱家乡的情感从未淡漠。一九九一年七月,他和夫人杨枫将他们珍藏的一批古籍字画文物珍品,捐献给了广西博物馆。二〇〇〇年,莫文骅将军去世,后人遵照他的嘱托,将三万元遗产全部捐献给了他家乡的亭子小学。
  岁月更迭,随着南宁城市的改造和扩建,昔日繁华的亭子街如今只剩下位于亭江路与江南大道交会的一段老街,主道长约三百米,南起亭江路旁,北至邕江防洪堤内。
  故居作为莫文骅将军一生的起点,可以想象,他的足迹曾经遍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留下许多故事。亭子街繁华虽不再,故居却成为社会各界和青少年参观和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的地方。家乡的后人们走进那座斑驳的故居,领略将军豪迈的人生和光辉的业绩,从而激励自己传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操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秋草独寻人去后,老屋空见日斜时。如今,包括莫文骅将军故居在内的亭子正街的老房子大多已人去楼空,但仍有许多故事居住在这些带有时光味道的老屋里,耐心等待有心人前去挖掘和讲述。
其他文献
猫儿眼睛本是草本植物,不管它生长在何处,山崖、地头、田边、岸边,春风一吹它就滋滋地生长,秋天一见冰霜它的枝叶就枯萎、凋落。其叶子长得像猫儿的眼睛,人们就叫它猫儿眼睛。它可能还有很雅致的学名,像人一样,小名叫小母狗,大名可能叫腾云、剑峰,这样儒雅大气的名字。  这无人理睬的小草,人们想割就割,想采就采。人扯在手里,叶茎马上冒出令人讨厌的又苦、又涩、又腥的白浆来,在手上又粘又连。它猪不吃,牛不惹,天老
期刊
时光倒退五年,偌大的南宁东北角找不到一块像样的“风水宝地”,至少不会有人专程去那里观水赏花。那片区域曾经也有水,只不过昔日的那考河是一条水质为五类的“纳污河”,附近居民开玩笑时常说:“别去那考河边走,臭水沟会熏死你。”如今,开玩笑的人该改口赞美了,因为那考河已华丽转身,蝶变成一座绿植环绕、鲜花盛开、水清岸绿的湿地公园。  一个寂静的中午,当我听到“那考河旧貌换新颜”的消息时,还怀疑这是炒作的结果,
期刊
前几天,应朋友之邀,建了一个曾经工作过的微信群“河池钢厂子弟学校教师群”,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仿佛在一汪平静的湖面扔进一块硕大的石头,引出一串串绵延不绝的涟漪。群里变得出奇的活跃,一声声问候、一阵阵寒暄,仿佛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了家,互述衷肠、追忆过去,好不热闹。  是什么令这个群反响如此巨大呢?我思忖良久,那应该是失去的旧情在作祟,那旧情是真情,那旧情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那旧情是曾经生活的历历再现
期刊
清明节过后,柔和的春风吹来,翠柳垂下纤纤丝绦,微微地飘荡着;燕子在天空盘桓,怡然呢喃,嘤嘤成韵;黄鹂整日地鸣叫,点缀起春眠不觉晓;桃花嫣红,杏蕊粉白,梨花皎洁……  這美丽的春天,灿烂的春天,梦幻的春天!  柔风拂面,偶有轻云飘来,抖落下毛毛细雨,编织起丽春的衣衫。沾衣欲湿杏花雨,不带雨伞,头顶蒙蒙小雨,让她淋浴我们疲惫的身心吧。走在田间小路,去看蒙蒙小雨轻轻拂着花草树木,迎接一个新的世界!山坡上
期刊
一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远在他乡的我,怀念老家,怀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想回家看看。  家乡在变,沧桑之变,突飞猛进。变成了仙境,变成了花园,这是鸿雁传书知道的,心里头的激动啊,哪能按捺得住?所以,我一心想回家看看。  千里迢迢回到邕城,弹指一挥间,已有三十年。自己也已年迈,现在还不回去看看,待到何时?人生有几个三十年?那以后还会有时间回去吗?当然,这次回去刚好带上放暑假的孙子孙女一起回去,让他们看
期刊
“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重温歌词,伴着苏红煽情的演绎,童年与风筝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今天,校园外的上空飘着几只色彩斑斓的风筝,可惜真应了那句“好看不中用”的话,没有哪只风筝能够长久地待在天空,升上去不久就铩羽而归——纷纷落回地面,看得我真有些着急。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风筝都是自己或者家人做的。自己做的一般都是用芦苇
期刊
三十多年前,上天将你这个粉嫩的小天使送给了我,望着你那可爱的小脸,我感叹生命的神奇和伟大。我们给你起名“玲洁”,希望你聪明伶俐,有一颗水晶般纯洁善良的心!在家人殷切的期盼中,你渐渐长大。  从小,你就是爸妈心中的小乖乖。你知道我们家庭拮据,看到别的孩子买零食吃,你从不向我们要一分钱。你埋头苦学,成绩优秀,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是我们的骄傲。  可在你上高中时,爷爷病重去世,你突然感到学习枯燥无味,
期刊
今年春天,我和妻子在自家庭院里种了几株苦瓜,也种下了一个个希望,看着它发芽、生茎、长叶、开花、结果。  太阳在春风的做伴下,欢喜地度过了十多天。一天,我在室内透过玻璃向外瞧,忽然发现那松软的土壤露出了苦瓜的一对真叶,盾形、嫩绿色。之后这对盾叶逐渐互生,掌状深裂,呈草绿色;叶背呈淡绿色,叶脉放射状,有五条放射叶脉,恰似五条小溪在青青叶原上流动,滋润着茎和花;茎为蔓生,五棱,浓绿色,被茸毛;主蔓各节腋
期刊
深山里山多地少,错落的山脉矗立在眼前,中间多狭长窄小的平地,一座座农家小院点缀在平地边缘。生机勃勃的田野上,青翠禾苗迎歌唱,吹响了袅袅笛音。  大道两旁、大山脚下、田间小路、溪水岸边……随处可见的绿油油的小草,映着杏花微粉,桃蕊嫣红,梨瓣纯白,在阳光的照耀下编织着阳春的美梦。布谷在大山深处报春,黄鹂隐没在绿荫之间歌唱。这梦幻的乡村,正在古老而又新奇的大地上拨动着天籁般的旋律,迸射出春天的绮丽音符,
期刊
我八岁那年上学,打猪草是我童年无法逃避的农活。  打猪草要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读书可不能迟到,要不在学校当民办教师的本家叔叔不会给好脸色看。跟着大人下湖割草,学到了不少学问:哪些草猪爱吃,哪块田的草最多,猪草不能浸水,否则猪吃了拉肚子……  每年春暖花开,我们常常在雾气弥漫的清晨,三五结伴手挎筐头,匆匆往村外的野滩赶去,瘦小的身影消失在白色雾霭中……挑起家的责任,也给童年留下许多厚重的记忆。  五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