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相信很多老南宁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亭子,曾经是邕州盐道“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通往内陆“水上丝绸之路”的转运枢纽。
关于亭子正街,北宋时期就有历史记载,它处于亭子古村落群的中心位置,是当时最大的圩市和物资集散地,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亭子地灵人杰,开国中将莫文骅(1910—2000)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莫文骅,原名莫万,中共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将军身影已远去,我们要聆听他的英勇故事,故居便成为最好的探寻地。
莫文骅故居位于亭子莫屋角十二号,为他的祖父莫予双于清道光十年(1830)所建,原是四进两廊布局,青砖灰瓦,抬梁兼穿斗硬山顶砖木结构,屋檐下有精美的壁画,屋内存有牌匾两块:一块是清同治年间的“武德骑尉”,原来悬挂于大门上;另一块是莫予双三十一岁中武举,会试就守备职后请封典的同治牌匾,牌匾共二百零五字,匾上雕龙,工艺精湛。整座建筑极具明清风格,加上内涵丰富,可谓近现代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信步来到莫文骅故居门口,迎面而来的青砖灰瓦给人一种厚重的年代感,再看大门旁边的“莫文骅故居”碑刻和文字简介,更是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
走进故居,在门廊处先看到一面展报,上面有莫文骅将军亲笔题写的书信。信中写道:
广西博物馆:
现将我和我老伴杨枫同志四十多年来保存的古今文物珍品三十件送去,请留作纪念,并妥为保存为荷!
敬礼!
一九九一年七月
莫文骅所捐出的文物中,有南宋张即之、范成大的书法作品,有郑板桥先生的画作、行书,还有清康熙青花番莲将军盖罐、清末的粉彩牡丹花盆,更有郭沫若先生为莫文骅书写的墨宝,历史文献及研究价值颇高。屋内的玻璃橱窗存放了不少文物和史料,墙上贴着不少老旧照片,观看那些文物,翻阅那些史料,莫文骅将军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一一浮现在眼前,你会被将军出色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和打动。
据史料记载,莫文骅出生时,家境较为殷实,家里不仅有些田地,其父莫廷俊还在城里开了一爿卖布的店铺。莫文骅七岁时,父母亲将他送入村里的蒙馆小班读书识字,接受启蒙教育。十四岁时,母亲极力支持他上洋学堂。虽然仅在村里的私塾读了几年书,但天资聪颖、学习刻苦的他却考上了离家十多里的南宁模范高等小学,成为家族第一个上洋学堂的人。
时光倒退九十多年,每天天刚蒙蒙亮,莫文骅便匆匆吃完早饭,走出家门,带上父亲给他的四个铜板去学堂;中午,他在街摊上花两个铜板买碗米粉充饥,剩下两个铜板是早晚往返渡邕江的船票。整整四年里, 莫文骅早出晚归,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扎实读书,虚心请教。据说他不仅文化成绩优异,体育成绩也好,为日后赢得“儒将”的美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二五年,莫文骅高小毕业。翌年,他考入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当时,正逢国共合作的大革命高潮,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莫文骅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该校约二百人组成的学生军,积极参加运动。
由于时局动荡,莫文骅很快家道中落。一九二五年,父亲被迫卖掉布店,不久连田地也卖得一干二净。于是,父母便将重整旗鼓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他们出去闯。父亲怕他们受人欺负,专门雇佣拳师教习拳棍刀剑。眼前空旷的故居院子,似乎还回响着当年莫文骅与兄弟姐妹在拳师指导下刻苦习武的场景。
某天清晨,受到革命理想召唤的热血青年莫文骅,同父母道别,离开老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革命之路光辉灿烂,先后参加了百色起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平津战役、广西战役等。曾在军中担任诸多要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足以彪炳千秋。他曾担任南宁市首任市长,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莫文骅离开家乡,远赴异地工作,但他热爱家乡的情感从未淡漠。一九九一年七月,他和夫人杨枫将他们珍藏的一批古籍字画文物珍品,捐献给了广西博物馆。二〇〇〇年,莫文骅将军去世,后人遵照他的嘱托,将三万元遗产全部捐献给了他家乡的亭子小学。
岁月更迭,随着南宁城市的改造和扩建,昔日繁华的亭子街如今只剩下位于亭江路与江南大道交会的一段老街,主道长约三百米,南起亭江路旁,北至邕江防洪堤内。
故居作为莫文骅将军一生的起点,可以想象,他的足迹曾经遍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留下许多故事。亭子街繁华虽不再,故居却成为社会各界和青少年参观和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的地方。家乡的后人们走进那座斑驳的故居,领略将军豪迈的人生和光辉的业绩,从而激励自己传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操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秋草独寻人去后,老屋空见日斜时。如今,包括莫文骅将军故居在内的亭子正街的老房子大多已人去楼空,但仍有许多故事居住在这些带有时光味道的老屋里,耐心等待有心人前去挖掘和讲述。
关于亭子正街,北宋时期就有历史记载,它处于亭子古村落群的中心位置,是当时最大的圩市和物资集散地,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亭子地灵人杰,开国中将莫文骅(1910—2000)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莫文骅,原名莫万,中共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将军身影已远去,我们要聆听他的英勇故事,故居便成为最好的探寻地。
莫文骅故居位于亭子莫屋角十二号,为他的祖父莫予双于清道光十年(1830)所建,原是四进两廊布局,青砖灰瓦,抬梁兼穿斗硬山顶砖木结构,屋檐下有精美的壁画,屋内存有牌匾两块:一块是清同治年间的“武德骑尉”,原来悬挂于大门上;另一块是莫予双三十一岁中武举,会试就守备职后请封典的同治牌匾,牌匾共二百零五字,匾上雕龙,工艺精湛。整座建筑极具明清风格,加上内涵丰富,可谓近现代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信步来到莫文骅故居门口,迎面而来的青砖灰瓦给人一种厚重的年代感,再看大门旁边的“莫文骅故居”碑刻和文字简介,更是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
走进故居,在门廊处先看到一面展报,上面有莫文骅将军亲笔题写的书信。信中写道:
广西博物馆:
现将我和我老伴杨枫同志四十多年来保存的古今文物珍品三十件送去,请留作纪念,并妥为保存为荷!
敬礼!
一九九一年七月
莫文骅所捐出的文物中,有南宋张即之、范成大的书法作品,有郑板桥先生的画作、行书,还有清康熙青花番莲将军盖罐、清末的粉彩牡丹花盆,更有郭沫若先生为莫文骅书写的墨宝,历史文献及研究价值颇高。屋内的玻璃橱窗存放了不少文物和史料,墙上贴着不少老旧照片,观看那些文物,翻阅那些史料,莫文骅将军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一一浮现在眼前,你会被将军出色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和打动。
据史料记载,莫文骅出生时,家境较为殷实,家里不仅有些田地,其父莫廷俊还在城里开了一爿卖布的店铺。莫文骅七岁时,父母亲将他送入村里的蒙馆小班读书识字,接受启蒙教育。十四岁时,母亲极力支持他上洋学堂。虽然仅在村里的私塾读了几年书,但天资聪颖、学习刻苦的他却考上了离家十多里的南宁模范高等小学,成为家族第一个上洋学堂的人。
时光倒退九十多年,每天天刚蒙蒙亮,莫文骅便匆匆吃完早饭,走出家门,带上父亲给他的四个铜板去学堂;中午,他在街摊上花两个铜板买碗米粉充饥,剩下两个铜板是早晚往返渡邕江的船票。整整四年里, 莫文骅早出晚归,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扎实读书,虚心请教。据说他不仅文化成绩优异,体育成绩也好,为日后赢得“儒将”的美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二五年,莫文骅高小毕业。翌年,他考入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当时,正逢国共合作的大革命高潮,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莫文骅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该校约二百人组成的学生军,积极参加运动。
由于时局动荡,莫文骅很快家道中落。一九二五年,父亲被迫卖掉布店,不久连田地也卖得一干二净。于是,父母便将重整旗鼓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他们出去闯。父亲怕他们受人欺负,专门雇佣拳师教习拳棍刀剑。眼前空旷的故居院子,似乎还回响着当年莫文骅与兄弟姐妹在拳师指导下刻苦习武的场景。
某天清晨,受到革命理想召唤的热血青年莫文骅,同父母道别,离开老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革命之路光辉灿烂,先后参加了百色起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平津战役、广西战役等。曾在军中担任诸多要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足以彪炳千秋。他曾担任南宁市首任市长,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莫文骅离开家乡,远赴异地工作,但他热爱家乡的情感从未淡漠。一九九一年七月,他和夫人杨枫将他们珍藏的一批古籍字画文物珍品,捐献给了广西博物馆。二〇〇〇年,莫文骅将军去世,后人遵照他的嘱托,将三万元遗产全部捐献给了他家乡的亭子小学。
岁月更迭,随着南宁城市的改造和扩建,昔日繁华的亭子街如今只剩下位于亭江路与江南大道交会的一段老街,主道长约三百米,南起亭江路旁,北至邕江防洪堤内。
故居作为莫文骅将军一生的起点,可以想象,他的足迹曾经遍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留下许多故事。亭子街繁华虽不再,故居却成为社会各界和青少年参观和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的地方。家乡的后人们走进那座斑驳的故居,领略将军豪迈的人生和光辉的业绩,从而激励自己传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操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秋草独寻人去后,老屋空见日斜时。如今,包括莫文骅将军故居在内的亭子正街的老房子大多已人去楼空,但仍有许多故事居住在这些带有时光味道的老屋里,耐心等待有心人前去挖掘和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