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看看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zi168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远在他乡的我,怀念老家,怀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想回家看看。
  家乡在变,沧桑之变,突飞猛进。变成了仙境,变成了花园,这是鸿雁传书知道的,心里头的激动啊,哪能按捺得住?所以,我一心想回家看看。
  千里迢迢回到邕城,弹指一挥间,已有三十年。自己也已年迈,现在还不回去看看,待到何时?人生有几个三十年?那以后还会有时间回去吗?当然,这次回去刚好带上放暑假的孙子孙女一起回去,让他们看看家乡的变化,熟悉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思念家乡。
  一说回乡下老家,孙子孙女都很好奇,欢呼雀跃,因为他们都是在城里出生并成长的,一心想知道山村的景色,看看有什么新鲜奇妙的事儿。
  于是,左一个拉手,右一个搭肩,围绕在我身旁:“爷爷,同我们说说乡下老家的情况吧!”
  我说:“三十年了,家乡在变化。如今家乡旧貌换新颜,焕然一新,我说不清,你们回家看看就知道了。想当年我在老家的时候,好些事都在我的记忆中,一清二楚,不如我给你们讲讲我当年的事情吧。”
  “好,就说当年吧!”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为了使孙子孙女跟上我的思维,适应我的思想,我用柔和的嗓音娓娓道來。
  二
  家乡有高山大岭。山岗起伏茫茫苍苍,四季百花香,万年青松遍山岗,经历风雨熬雪霜,春夏秋冬,郁郁葱葱。
  因我在小学学习了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深受影响,对松树无限钦佩、敬仰。一时兴起,灵感来了,唱出了《红岩》里华为唱的《青松林内红旗飘》,孙子孙女听得心花怒放,也跟着学唱起来。
  看到了他们这样的喜悦,我又讲述了双枪老太婆、江姐和华为的英雄事迹,更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孙子孙女有了偶像,有了向往,有了志向,对松树有了深深的感情。相信,他们会有松树的精神,将来他们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处的人。
  我的童年、青少年都是在老家度过的。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形成一种根植于灵魂的烙印,抹也抹不去。
  三
  那时的山村都是泥砖结墙瓦盖屋,屋上面是木行或是竹行、竹皮角,框架起来盖上瓦,就成了屋。那时住的房,屋瓦片密密麻麻,雨滴打在屋背上,急促时是连绵不断的哗哗声,有时滴滴答答,有时叮叮咚咚,多数人家的泥砖瓦屋都是这样。
  然而,我们家的三间泥砖瓦屋就不是这样。因为年久失修,瓦窗多,四面八方透气,大风吹来,便有倒塌的倾向。也因此,心中烦闷、茫然,我幼小的心灵满是心酸。若是遇到倾盆大雨,日夜不停地下着,那就惨了,妈拿来大桶小桶,大盆小盆,差不多能接漏雨的器具都拿来。水装满了又拿出去倒,忙得妈团团转,汗流浃背。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雨路寒”。
  到了冬天,北风怒吼,寒风闯进屋来,全身颤抖。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们的爷爷没有兄弟姐妹,并且你们的曾祖父在爷爷一岁多就去世了,你们的曾祖母含辛茹苦地将爷爷养大。当然,这也是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的无奈!这都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贫穷、太落后啊!你们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享受着阳光和雨露的恩惠,哪里知道老一辈的苦?
  孩子们听了我淡淡的述说,都睁大了眼睛问:“爷爷,当年在家乡住,村里的人都住这样的破烂屋吗?”
  我说:“是,都是。”
  当然,我想通过家史来教育孙子孙女不忘过去,展望未来。那时候的小山村,人们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静谧的农耕生活,外面的事知之甚少。那时的村民,烧水、做饭、炒菜,煮什么东西都用柴火。所以,那些小山岭被人们砍得干干净净,要到十多里远的大山上砍柴,烧水煮饭也难啊!
  那时候,家里的厨房又矮又小,通风性不好,烧起火来满屋都是烟,墙上、瓦顶上都沾满了黑黑的一层烟尘。我妈妈在厨房烧火久了,常被烟呛得鼻涕眼泪一起流,不时地走到门口呼吸新鲜空气,解解闷。那时的我虽然小,但已经开始帮妈妈烧火做饭了,也经历了数不清的烟火刁难。
  我二十岁的时候,当上了民办老师,常利用星期天到十里远的大山砍柴,辛苦啊!我从小读书,小学、初中、中专,很少做过重体力活,手无缚鸡之力,可以说是个文弱书生。说到上山砍柴,在体力、技术方面我远远不如别人。捆柴技术我一窍不通。而我从早到晚只能砍两捆,而且是很小的捆。所以,我要学,要锻炼,要吃苦,要砍柴挑担,要种田。
  我走过一村又一村,越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看到脚下的一个水库,有一群野鸭在水库里游来游去,我望着它们,羡慕着它们的悠闲和自得。到了一个山路口,一条小碗口粗的蛇挡住了我的去路,张着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正盯着我……
  “爷爷,在这个时候你害怕吗?”孙子孙女齐声问道。
  “一点都不害怕,我有打柴钩刀,它敢来,我就猛一刀砍去,把它砍成两半。我拿着钩刀在空中挥舞,结果它灰溜溜地逃走了。蛇也怕人,我不理它,它便不会对我产生威胁。”
  过了一个岭,到了一个半山,两只山鸡从眼前飞过,飞落在对面的山头上。我唱歌:“砍柴过岭又过坡,岭上山鸡自由多;岭上山鸡尾摆摆,展翅飞过蛇鼠窝。”
  孙子孙女喜欢,侧耳倾听。
  又到了一个山岗,满岗松树,苍劲挺拔。山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动听的歌。松涛乐,我也乐。
  我唱:乡下青松满山岗,青松阵阵讴歌唱;歌唱祖国前景好,登上山顶更风光。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说:“这次回家带我们去登山,看松树,看山峰……”一种情感油然而生,我又唱:当年红军闹革命,扎起松枝作火把。烈焰熊熊照四方,把黑暗的中国照亮。
  这一天,我心情舒爽,一早去砍柴,路上看山看水看风光,直到太阳西斜才担柴回来;这一天,我干得汗水淋淋,腰酸腿痛,但我精神爽,很开心。因为砍柴锻炼了我的体力,锻炼了我的意志,以后会坚强如钢。
  孙子孙女还小,难以理解人生味、哲学味,但知道了吃苦、锻炼对人生有好处。一个幼小的心灵,从小受到思想教育,就会有远大志向,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造福人类。   四
  我们的家乡是在陆川县南九州江畔下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路上,我们放眼欣赏乡下山村的风光。
  本来这条路,是我非常熟识的路,当年是坎坎坷坷、弯弯曲曲的公路,不知什么时候已修成又平又直又光亮的二级公路,路两旁变了,变得新鲜,变得耀目了,这一切我都感到新奇陌生了。
  我们驱车沿着这条二级公路向南走,路两旁通过规划种上的一行行小树,现已长高。有的人家门前还种上了花花草草,有如小花园,扑鼻的清香不时地从车窗外飘进来。沿路两旁都是一排排一幢幢雪白美丽的楼房,我放眼尽情地观望、欣赏。
  在我的记忆中,眼前就是老家了,我们停车下来看,看到有一条通往村里的平光大道,但看看又感到陌生。我们又开动汽车向前走了一段路,但是又返回了原点,一连两次。
  有位年轻的姑娘看到我们两次停车,走上来热情地打招呼:“你们有事到我们村吧?这里可直通车,里面有停车场。”
  我找到了老同(我们同年生),我们两个人都七十岁了,头发白了,他迎接我们到了他漂亮的家,热情招待我们。老同小我一辈,我是村上最老的一辈,他们都称呼我叔公,而我的孙子孙女则称他为伯伯。
  老同带我们漫步,他说:“村后是二十年前就已经修好的二级公路,从玉林通往广东;门前是宽广的田野,现在是秋收时节,稻海金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再去九州江,江水源远流长,流往祖国南海,再过去是黎湛铁路,从黎圹通往湛江。人们远游可乘班车、火车,很方便。再远处,有个高高的弯头嶂,就像一个孩子对着我们点头敬仰!
  老同又带我们在村里村外游览,看到的是雪白漂亮的一幢幢楼房,那些泥墙瓦屋很少看到,纵然看到两三处也是无人居住的旧瓦房,被当作历史遗迹给后人纪念。有的人家在宽广的大院里种上花草树木,变成一个小花园,使整个村庄都飘满了花香。那些往来通达的大道都是水泥路,路旁种满了一棵棵高大的树,绿树成荫,方便村民在树荫下乘凉。
  老同又带我们到九州江岸,他說:“好几年前,县政府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美化九州江’的活动,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九州江上游新吹塘生态园就是其中一景。”
  我们沿着江畔向前走,老同又说:“现在我们准备规划筹建一条沿江公路,这条公路既是旅游公路又是科学种田大道,像上游新吹塘生态园一样,美丽的江景和浓浓的田园情趣融合在一起。江岸上建造雄伟的望江亭,一览江景风光。江岸边有长廊曲径,十里画廊、桃花园、稔子园、酒楼、娱乐场……”
  “科学种田大道旁,将建起科研大楼,引来尖端科技人员,应用科技种田,像水稻专家袁隆平说的一样,水稻梗像玉米梗一样前程美好……”
  回到老同的家,孙子孙女心情欢畅,话语连连。
  “爷爷,我们想看看村里人的厨房,烧水、做饭、炒菜……”孙子孙女齐声说道。
  “你们俩想学煮饭炒菜呀?”老同说。
  “不,不是这个意思。”
  “那是什么意思?”老同一头雾水。
  “爷爷说了,三十多年前吧,村上人家烧水做饭都是用柴草,烧得满屋都是烟熏雾绕,熏得人眼泪直流,不时地走出门外呼吸新鲜的空气,还说墙上沾满了一层层乌黑的烟尘,我们想去看看什么样!”
  老同听了哈哈大笑,说:“现在农村都不烧柴草了,也没有人去大山砍柴了,一切都是电气化,各家各户都是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电饭煲、电炒锅,哪来的烟熏、呛人?”
  “那爷爷说的是骗人的吗?”
  我说:“不骗人。我说的都是当年的事实,千真万确。”
  老同说:“你们的爷爷并没有骗人,但他说的都是当年的老皇历了。我们老一辈当年贫穷,都受过烟火的罪。但这是以前的事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带你们去看看吧!”老同说。
  于是他带着我们连看了好多户人家,所看到的厨房都是电饭煲、电炒锅,没看到半点烟尘,墙上看上去都是雪白光亮的。
  孙子孙女明白了,说道:“那和我们城市也没有不同吗?”
  “是的,没有什么不同,都已经实现电气化了。”我说。
  孙子孙女想了想,又说:“爷爷,那你当年去大山砍柴的事,现在也没有了吗?看来我们想看松林、山鸡,听鹧鸪啼,听斑鸠叫也难了!”
  老同听了说道:“现在已经没有人去砍柴了,大山路远,就没有必要去了,待以后有时间,我带你们一起去看山风。”
  老同对两个孩子说:“你们就大不一样,幼小的心灵就懂得热爱家乡,喜爱家乡的大自然,好样的!”
  五
  “这次,爷爷带我们回家看看,大开眼界啊!家乡建设得这样美好,山山水水这样令人陶醉。阳光灿烂,空气清新。而城市人多车多,污染严重,空气也浑浊。好多城市都出现了雾霾,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和我们家乡比起来,差远了!”孙女说。
  “现在的人都向往城市,往城市跑。但我看,改革开放得这么好,家乡在变,在飞跃,向新征程前进,再过不了多长时间,和城市不会有两样。”老同说。
  “我读大学,学了本事,走向社会,就像孙悟空一样,有了火眼金睛,看得清,看得远,为家乡人民取经,建设家乡,一辈子造福于人民。”孙子满怀信心地说。
  “哥,我要向你学习!”
  六
  看着孙子孙女心情这么激动,我的心潮澎湃,看到了前景,来日方长。我深思啊,深远,深远……
  我说:“你们都看到家乡了, 喜爱家乡,有什么想法,随便说说吧!”
  孙子闪动着晶莹明亮的眼睛,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为家乡唱赞歌。”
  我赞颂道:“说得好,很好!”
  孙女接着说:“爷爷,我在学校读书,会学得更好,实现大学梦!更好地建设祖国,更好地建设家乡。”
  我又用略微严肃的语气说:“你俩以往看到的都是城市的风光,现在回老家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村的景象,家乡有哪些好的、值得爱的地方,说说吧!”
  孙子说:“爷爷,我告诉您,我爱家乡的山清水秀,空气的甜美清香;我爱家乡阳光灿烂,没有污染和雾霾;我爱家乡的花草树木,花朵艳水果飘香;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山亲水亲人亲。”
  孙女接着说:“哥哥说得好,也是我的心里话。刚才我们看到了九州江水,看到江两岸的禾稻,金色的禾稻滚金浪。我爱九州江水,爱田里的禾稻……”
  我听着兄妹俩对家乡的赞颂,心情舒畅、开朗。看着兄妹俩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心想,他们长大了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家乡发展的接班人。
  七
  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带孙子孙女回家看看,有这么多的收获,不仅看到了家乡的巨变,还让他们学会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当他们说出那些振奋人心的话语时,我真的是没有想到啊!
  陈旧的观念在改变,新观念也随之树立,我们的祖国已经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并迈向新的征程,新思想像和煦的春风吹遍九州大地。人民奔小康,祖国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
  作者简介:丘东明,男,汉族,1944年11月出生,广西陆川县良田人。在《金田》《九洲江》《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过散文、诗歌。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如果没记错,在福贤路买房是在2016年。因为老宅没有电梯,而妻子的膝关节不好,每天上下楼,对她来说是一件超痛苦的事情。于是我们两口子合计,买套电梯房吧。  只是,新区楼盘一个比一个贵,都不是我们的经济能力所能承受的,于是就想,在老城区买二手房算了,只要有电梯就成。既然起了念头,那就付诸行动。从火车站到南堤路,我们在禅城老区转悠了很久,转到福贤路福升大厦,就像命中注定般,一眼就看上了。刚好房主也爽快
期刊
三角梅又名叶子花、叶子梅,由三片花瓣组成,中间包裹着白色的花心,花瓣颜色鲜艳似火热烈奔放,花期又长,粗生易长,遍生于乡郊市野。  年前,先生从花店抱回一株三角梅,那娇艳欲滴的花瓣红得像火,热情洋溢,那青翠的枝干婀娜多姿,傲然挺立在花盆里,红花在绿叶的照应下愈加显得光艳动人。我不是爱花之人,总觉得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禁风,还得花时间去养护,甚是麻烦,这株三角梅也就直接被我扔到阳台墙角,偶尔想起时就浇点水
期刊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可能是无声的牵挂,可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也可能是世上最痴心的情话,正如龙应台在《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中所说的:“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这是一部关于亲情、教育与感恩的生命读本,是一部关于上一代和下一代、小我与大我的时光札记。自母亲美君失智之后,龙应台便怀着崇高的“温情与敬意”,决心放弃一切,全身心陪伴失智的母亲,开始写信,这一写就度过了三十年的光景,美君这个乐观、善良
期刊
地道是在地表下面挖掘而成的交通坑道,在中国自古便有。抗战中,我们的先辈将地道的构造设计得更加科学、完美,将其功能、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由一开始用地道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到后来用于攻敌,直至发展到地道的户户相连、村村相连,俨然成了一座“地下长城”。  坐落于華北平原腹地的西蒿坡村的地道就很有传书的必要。  一九四一年冬,县委根据敌人扫荡的严峻形势,以及我们受到的严重损失,指示干部要带头挖地洞,每个干
期刊
跋涉得久了,漂泊得久了,心很累。确实想有个家,哪怕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家 ——题记  二〇一二年的炎炎夏日,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拥有了真正意义上完全属于自己的家。  有人说:家是男人的女人,女人的另一半。  有人说:家是如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  我则说:家是港湾,是一个人安放心灵的地方……  我的家坐落在故乡市区风景秀丽的环城河畔。走上阳台,极目远眺:S形的长廊,Z字形的木板小桥,大盖帽
期刊
一  初夏的夜晚,暖风习习。路灯、车灯、霓虹灯把夜空照得明亮而艳丽,一轮清月像刚睡醒的少女,好奇地俯视着匆匆行人。  麦子回家放下书包,急不可待地坐在桌前,打开台灯,从抽屉里取出一沓稿纸,接着写小说《未了情》。父母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说很晚才回来。他不用关上门偷偷趴在被窝里写,也不会提心吊胆房门会被突然打开。  他正写得出神,手机铃一声接一声响着。  “学习上加把力,千万别浪费精力写作啊!”是爷爷
期刊
猫儿眼睛本是草本植物,不管它生长在何处,山崖、地头、田边、岸边,春风一吹它就滋滋地生长,秋天一见冰霜它的枝叶就枯萎、凋落。其叶子长得像猫儿的眼睛,人们就叫它猫儿眼睛。它可能还有很雅致的学名,像人一样,小名叫小母狗,大名可能叫腾云、剑峰,这样儒雅大气的名字。  这无人理睬的小草,人们想割就割,想采就采。人扯在手里,叶茎马上冒出令人讨厌的又苦、又涩、又腥的白浆来,在手上又粘又连。它猪不吃,牛不惹,天老
期刊
时光倒退五年,偌大的南宁东北角找不到一块像样的“风水宝地”,至少不会有人专程去那里观水赏花。那片区域曾经也有水,只不过昔日的那考河是一条水质为五类的“纳污河”,附近居民开玩笑时常说:“别去那考河边走,臭水沟会熏死你。”如今,开玩笑的人该改口赞美了,因为那考河已华丽转身,蝶变成一座绿植环绕、鲜花盛开、水清岸绿的湿地公园。  一个寂静的中午,当我听到“那考河旧貌换新颜”的消息时,还怀疑这是炒作的结果,
期刊
前几天,应朋友之邀,建了一个曾经工作过的微信群“河池钢厂子弟学校教师群”,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仿佛在一汪平静的湖面扔进一块硕大的石头,引出一串串绵延不绝的涟漪。群里变得出奇的活跃,一声声问候、一阵阵寒暄,仿佛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了家,互述衷肠、追忆过去,好不热闹。  是什么令这个群反响如此巨大呢?我思忖良久,那应该是失去的旧情在作祟,那旧情是真情,那旧情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那旧情是曾经生活的历历再现
期刊
清明节过后,柔和的春风吹来,翠柳垂下纤纤丝绦,微微地飘荡着;燕子在天空盘桓,怡然呢喃,嘤嘤成韵;黄鹂整日地鸣叫,点缀起春眠不觉晓;桃花嫣红,杏蕊粉白,梨花皎洁……  這美丽的春天,灿烂的春天,梦幻的春天!  柔风拂面,偶有轻云飘来,抖落下毛毛细雨,编织起丽春的衣衫。沾衣欲湿杏花雨,不带雨伞,头顶蒙蒙小雨,让她淋浴我们疲惫的身心吧。走在田间小路,去看蒙蒙小雨轻轻拂着花草树木,迎接一个新的世界!山坡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