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发酵了多月的利比亚局势终于出现了变局。
8月22日以来,随着反对派武装进入和控制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时代正逐渐成为过去时,此时,后卡扎菲时代庞大的战后重建利益,就成为大国角逐的新目标。
8月19日,一架满载救援物资的中国货机抵达班加西机场,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在这场新“战争”中的身影。
作为利比亚局势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利比亚内战中遭受巨大损失的中国并不避讳对新利比亚怀有期待。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22日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中方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希望利局势尽快恢复稳定。”同时,“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在利未来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在非利益巨大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正从资本输入大国向资本输出大国迈进,而中国企业投资的主体对象正是技术落后、资金匮乏但又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据资料显示,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共计3160亿美元,其中撤哈拉以南地区占13.8%,西亚与北非占16.5%。
素与西方交恶的利比亚,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然希望与中国建立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因此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市场之一。利比亚内战爆发前,中国政府组织撤出的中国在利公民达3万多人,而利比亚总人口仅600多万。中国在利工作人员占利比亚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足见中国在利比亚项目之多,规模之大。
这个蛋糕有多大?在利比亚内战爆发后,商务部发言人交了底。“利比亚政局的动荡确实对中资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今年3月下旬,在商务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姚坚透露,国内75家企业,包括中国铁建、中国建筑、葛洲坝集团、中国中冶等13家央企在利比亚有大型投资项目50个,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约1200亿元人民币)。
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电信领域。而利比亚战事一开,大部分中资企业人员被迫撤出利比亚,央企在利比亚的项目也全部暂停。相关专家估计,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难以追回的工程垫付款以及撤離人员安置费用,此次中方将有200亿美元资金在利比亚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李居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国际法,利比亚局势稳定后,如果没有修改原有法律,中方与卡扎菲签订的合同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仍可以继续履行。他认为,“从现在的情况看,利比亚这场动乱,虽然现在升级了,但和国内现有的法律没有太大关系,何况中资企业很多项目是住宅、基础工程,无论谁上台,这些项目都需要完工,住宅也总归是由当地人居住的。”
那么维护中方利益的关键就在于利比亚内战结束后,无论政府由哪方面领导,都要确保中方项目得以继续履行。但据媒体报道,在目前与我国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不包括利比亚。有关专家分析,如果没有双边协定,中资企业在利比亚的损失只能基于传统的外交保护原则来解决了。
由此,历来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中国政府,在利比亚问题上,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外交方针。比如,在今年3月底邀请利比亚外长访华,而在双方战事胶着的6月,中方又频繁与利比亚反对派接触。6月2日,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张志良在多哈会见了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负责人;6月6日,中国驻埃及使馆公使级参赞李连和赴班加西,考察当地人道主义状况和中资机构遗留资产情况,并会见了贾利勒等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负责人。6月21日至22日,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执行局主席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中国展开访问,此行吸引了西方媒体的极大关注。
有分析认为,中国与利比亚反对派在6月保持着密切接触,大有为“后卡扎菲时代”做准备的考虑,从而确保战后中资项目能够得以继续履行,并对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进行布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赵伟明认为,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对中国的北非政策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卡扎菲在台上的时候未必就对中国很有利,比如他在台湾问题上就和当时的陈水扁眉来眼去,此外,中国在利比亚的石油工程招标过程中,他也做了很多手脚,把一些比较“肥”的工程,都给了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反过来,卡扎菲倒台未必对中国不利,因为反对派武装已经和北京有过多次接触,而且已经再三表示会维护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
尽管中国在利比亚拥有不少实际利益,但中国的立场和原则并非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目前,中方正与利比亚过渡委员会积极进行接触。
在利比亚方面看来,中国在非洲没有殖民史,而且拥有非常好的历史记录和形象。这种良好形象并不是短时间内树立起来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交往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已经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一直以来,利比亚民众对中国企业都表现得非常友善。自2003年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制裁之后,中国与利比亚的双边经贸合作有了迅速发展。据报道,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承包的铁路、住宅项目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项目施工都能按照合同规定的进度完成。
恐陷新分裂
当然,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能否得到最终维护,仍然取决于反对派能否在反卡扎菲战争胜利后组建一个统一的、巩固的新政权。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对中国企业而言,战后利比亚基础设施重建需求较大,不过反对派能否恢复秩序,还不好说。他认为,中资企业可以先对利比亚出口生活用品,设备、工程建筑、勘探等,企业则不必太急于重返利比亚开工。
梅新育的担心不无道理,卡扎菲的反对派来源复杂,里面既有自由派也有原教旨派,既有旧政权的遗老遗少,也有昔日的政敌。当卡扎菲这个共同的敌人不复存在时,内部争斗将会暴露出来。事实上,反对派总司令尤尼斯被杀一案,已经表明反对派内部存在的派别分歧与不合。
作为一个被称为顶着国家帽子的部落社会,利比亚拥有大大小小的部落几百个,各部落首领往往由本地区的政治精英和宗教领袖担任,拥有极高声望。按照利比亚的传统,部落成员对本部落及首领的效忠远远要大于对国家、军队的效忠。就连“全国过渡委员会”中的很多人都说,利比亚就是一个部族。
因此,这场反卡扎菲的战争,更像是趁乱而起的群雄逐鹿。反对派武装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内部“山头林立”,很多武装并不认可“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西方记者注意到,反对派各自为战:他们一般自称“来自某村庄”的武装,而从不自称“利比亚反对派”;不同武装之间也较少协作,甚至相互“鄙视”。
俄罗斯国际政治鉴定研究所所长叶夫根尼·明琴科认为,如果卡扎菲政权垮台,在西方不介入的前提下,利比亚极有可能分裂为三个部分:“最有可能按照历史形成的传统边界线分裂为三个国家:的黎波里塔尼亚(西北部),昔兰尼加(东北部)和费赞(南部)。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述三个行政区各自独立发展,所以,每个省独立的可能性很大。或许,某些部族也会开始宣布自治。”
大国新角力场
不过,从国际石油安全的角度来看,一个动乱的、分裂的利比亚并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国际社会对利比亚的局势不会坐视不管。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能否安定繁荣,取决于东西部反对派能否精诚合作,分享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尤其是后者中的石油利益)。
此次军事干预利比亚的主角——北约的秘书长拉斯穆森在一份声明中说,“北约已准备好与利比亚人民以及承担着极大责任的国家过渡委员会合作”。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表示,联合国已准备好在冲突后时期,在各个关键领域为利比亚提供援助,包括安全与法治、经济复苏、制定宪法和推进选举进程、人权与司法以及协调国际社会为利比亚提供的支持。
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支柱,该国95%的经济收入都依赖于石油出口。因此,对任何一个新的利比亚政府来说,恢复石油出口收益都是首要任务之一。德国商业银行引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例子,认为利比亚的石油生产将很快恢复。它表示,2003年4月伊拉克石油生产几乎消失殆尽,战后伊拉克石油日产量到当年年底就恢复到了约200万桶。能源顾问公司Wood MacKenzie估计,在12个月内,利比亚石油日产量就可能达到约100万桶。反对派控制的阿拉伯海湾石油公司(Agoco)发言人说,该公司可能将很快重启日產至多18万桶的石油产量。这位发言人说,只要生产设施有了安全保障,石油生产就可在两周后开始。
战前日销售额达到4000万美元的Agoco,有望成为反政府军的经济引擎,使其摆脱对国际援助和贷款的依赖。
英国也即将解冻Agoco在英国一些银行中的9100万英镑资金。一旦获得律师准许,Agoco预计将把这笔资金转交给由文职人员组成的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
据称,利比亚反政府军即将建立一支油田保护部队,以防忠于卡扎菲的部队进行破坏。反政府军官员表示,包括英国和卡塔尔在内的外国盟友,都参与为安保行动提供建议。在此之前,英法两国还专门向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派遣了军事顾问,并为后者援助了大量武器弹药。
在反卡扎菲战争中一直冷眼旁观的德国也向利比亚过渡政府伸出了手。8月23日,德国发展援助部部长尼贝尔表示,德国将为新的利比亚政府提供700万欧元紧急援助。他说,这笔资金用于恢复能源和水的供应。据德国外交部发布的消息,目前在德国冻结的利比亚资产高达73亿欧元。
各国忙算账
美国:在卡扎菲政权面临倒台之际,美国国防部迅速公布了一笔账:自从美军参与北约对利比亚“联合保护”作战行动以来,美军共派出军机5316架次,其中包括执行1200余次空袭任务,总计花掉约10亿美元。按照美国官员的估计,美军目前在利比亚每月大约花费1亿美元。此外,美军还承诺向利比亚过渡委员会提供2500万美元的“非致命性”援助,其中有大约一半资金已用于购买医疗用品、帐篷、防护装备等物资。
法国:法国预算部长瓦莱丽·佩克雷斯7月10日证实,法国自3月19日率先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以来,法国政府已为此花费了1.6亿欧元。法军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天花费将近100万欧元。
英国:对于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的行动每天要花上百万英镑。仅军事干预初期四天的军事行动,就花费了2850万英镑(约合4660万美元)。
8月22日以来,随着反对派武装进入和控制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时代正逐渐成为过去时,此时,后卡扎菲时代庞大的战后重建利益,就成为大国角逐的新目标。
8月19日,一架满载救援物资的中国货机抵达班加西机场,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在这场新“战争”中的身影。
作为利比亚局势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利比亚内战中遭受巨大损失的中国并不避讳对新利比亚怀有期待。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22日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中方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希望利局势尽快恢复稳定。”同时,“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在利未来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在非利益巨大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正从资本输入大国向资本输出大国迈进,而中国企业投资的主体对象正是技术落后、资金匮乏但又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据资料显示,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共计3160亿美元,其中撤哈拉以南地区占13.8%,西亚与北非占16.5%。
素与西方交恶的利比亚,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然希望与中国建立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因此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市场之一。利比亚内战爆发前,中国政府组织撤出的中国在利公民达3万多人,而利比亚总人口仅600多万。中国在利工作人员占利比亚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足见中国在利比亚项目之多,规模之大。
这个蛋糕有多大?在利比亚内战爆发后,商务部发言人交了底。“利比亚政局的动荡确实对中资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今年3月下旬,在商务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姚坚透露,国内75家企业,包括中国铁建、中国建筑、葛洲坝集团、中国中冶等13家央企在利比亚有大型投资项目50个,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约1200亿元人民币)。
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电信领域。而利比亚战事一开,大部分中资企业人员被迫撤出利比亚,央企在利比亚的项目也全部暂停。相关专家估计,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难以追回的工程垫付款以及撤離人员安置费用,此次中方将有200亿美元资金在利比亚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李居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国际法,利比亚局势稳定后,如果没有修改原有法律,中方与卡扎菲签订的合同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仍可以继续履行。他认为,“从现在的情况看,利比亚这场动乱,虽然现在升级了,但和国内现有的法律没有太大关系,何况中资企业很多项目是住宅、基础工程,无论谁上台,这些项目都需要完工,住宅也总归是由当地人居住的。”
那么维护中方利益的关键就在于利比亚内战结束后,无论政府由哪方面领导,都要确保中方项目得以继续履行。但据媒体报道,在目前与我国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不包括利比亚。有关专家分析,如果没有双边协定,中资企业在利比亚的损失只能基于传统的外交保护原则来解决了。
由此,历来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中国政府,在利比亚问题上,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外交方针。比如,在今年3月底邀请利比亚外长访华,而在双方战事胶着的6月,中方又频繁与利比亚反对派接触。6月2日,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张志良在多哈会见了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负责人;6月6日,中国驻埃及使馆公使级参赞李连和赴班加西,考察当地人道主义状况和中资机构遗留资产情况,并会见了贾利勒等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负责人。6月21日至22日,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执行局主席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中国展开访问,此行吸引了西方媒体的极大关注。
有分析认为,中国与利比亚反对派在6月保持着密切接触,大有为“后卡扎菲时代”做准备的考虑,从而确保战后中资项目能够得以继续履行,并对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进行布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赵伟明认为,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对中国的北非政策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卡扎菲在台上的时候未必就对中国很有利,比如他在台湾问题上就和当时的陈水扁眉来眼去,此外,中国在利比亚的石油工程招标过程中,他也做了很多手脚,把一些比较“肥”的工程,都给了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反过来,卡扎菲倒台未必对中国不利,因为反对派武装已经和北京有过多次接触,而且已经再三表示会维护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
尽管中国在利比亚拥有不少实际利益,但中国的立场和原则并非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目前,中方正与利比亚过渡委员会积极进行接触。
在利比亚方面看来,中国在非洲没有殖民史,而且拥有非常好的历史记录和形象。这种良好形象并不是短时间内树立起来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交往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已经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一直以来,利比亚民众对中国企业都表现得非常友善。自2003年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制裁之后,中国与利比亚的双边经贸合作有了迅速发展。据报道,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承包的铁路、住宅项目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项目施工都能按照合同规定的进度完成。
恐陷新分裂
当然,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能否得到最终维护,仍然取决于反对派能否在反卡扎菲战争胜利后组建一个统一的、巩固的新政权。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对中国企业而言,战后利比亚基础设施重建需求较大,不过反对派能否恢复秩序,还不好说。他认为,中资企业可以先对利比亚出口生活用品,设备、工程建筑、勘探等,企业则不必太急于重返利比亚开工。
梅新育的担心不无道理,卡扎菲的反对派来源复杂,里面既有自由派也有原教旨派,既有旧政权的遗老遗少,也有昔日的政敌。当卡扎菲这个共同的敌人不复存在时,内部争斗将会暴露出来。事实上,反对派总司令尤尼斯被杀一案,已经表明反对派内部存在的派别分歧与不合。
作为一个被称为顶着国家帽子的部落社会,利比亚拥有大大小小的部落几百个,各部落首领往往由本地区的政治精英和宗教领袖担任,拥有极高声望。按照利比亚的传统,部落成员对本部落及首领的效忠远远要大于对国家、军队的效忠。就连“全国过渡委员会”中的很多人都说,利比亚就是一个部族。
因此,这场反卡扎菲的战争,更像是趁乱而起的群雄逐鹿。反对派武装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内部“山头林立”,很多武装并不认可“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西方记者注意到,反对派各自为战:他们一般自称“来自某村庄”的武装,而从不自称“利比亚反对派”;不同武装之间也较少协作,甚至相互“鄙视”。
俄罗斯国际政治鉴定研究所所长叶夫根尼·明琴科认为,如果卡扎菲政权垮台,在西方不介入的前提下,利比亚极有可能分裂为三个部分:“最有可能按照历史形成的传统边界线分裂为三个国家:的黎波里塔尼亚(西北部),昔兰尼加(东北部)和费赞(南部)。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述三个行政区各自独立发展,所以,每个省独立的可能性很大。或许,某些部族也会开始宣布自治。”
大国新角力场
不过,从国际石油安全的角度来看,一个动乱的、分裂的利比亚并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国际社会对利比亚的局势不会坐视不管。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能否安定繁荣,取决于东西部反对派能否精诚合作,分享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尤其是后者中的石油利益)。
此次军事干预利比亚的主角——北约的秘书长拉斯穆森在一份声明中说,“北约已准备好与利比亚人民以及承担着极大责任的国家过渡委员会合作”。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表示,联合国已准备好在冲突后时期,在各个关键领域为利比亚提供援助,包括安全与法治、经济复苏、制定宪法和推进选举进程、人权与司法以及协调国际社会为利比亚提供的支持。
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支柱,该国95%的经济收入都依赖于石油出口。因此,对任何一个新的利比亚政府来说,恢复石油出口收益都是首要任务之一。德国商业银行引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例子,认为利比亚的石油生产将很快恢复。它表示,2003年4月伊拉克石油生产几乎消失殆尽,战后伊拉克石油日产量到当年年底就恢复到了约200万桶。能源顾问公司Wood MacKenzie估计,在12个月内,利比亚石油日产量就可能达到约100万桶。反对派控制的阿拉伯海湾石油公司(Agoco)发言人说,该公司可能将很快重启日產至多18万桶的石油产量。这位发言人说,只要生产设施有了安全保障,石油生产就可在两周后开始。
战前日销售额达到4000万美元的Agoco,有望成为反政府军的经济引擎,使其摆脱对国际援助和贷款的依赖。
英国也即将解冻Agoco在英国一些银行中的9100万英镑资金。一旦获得律师准许,Agoco预计将把这笔资金转交给由文职人员组成的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
据称,利比亚反政府军即将建立一支油田保护部队,以防忠于卡扎菲的部队进行破坏。反政府军官员表示,包括英国和卡塔尔在内的外国盟友,都参与为安保行动提供建议。在此之前,英法两国还专门向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派遣了军事顾问,并为后者援助了大量武器弹药。
在反卡扎菲战争中一直冷眼旁观的德国也向利比亚过渡政府伸出了手。8月23日,德国发展援助部部长尼贝尔表示,德国将为新的利比亚政府提供700万欧元紧急援助。他说,这笔资金用于恢复能源和水的供应。据德国外交部发布的消息,目前在德国冻结的利比亚资产高达73亿欧元。
各国忙算账
美国:在卡扎菲政权面临倒台之际,美国国防部迅速公布了一笔账:自从美军参与北约对利比亚“联合保护”作战行动以来,美军共派出军机5316架次,其中包括执行1200余次空袭任务,总计花掉约10亿美元。按照美国官员的估计,美军目前在利比亚每月大约花费1亿美元。此外,美军还承诺向利比亚过渡委员会提供2500万美元的“非致命性”援助,其中有大约一半资金已用于购买医疗用品、帐篷、防护装备等物资。
法国:法国预算部长瓦莱丽·佩克雷斯7月10日证实,法国自3月19日率先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以来,法国政府已为此花费了1.6亿欧元。法军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天花费将近100万欧元。
英国:对于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的行动每天要花上百万英镑。仅军事干预初期四天的军事行动,就花费了2850万英镑(约合466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