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二轮、三轮复习备考过程中,使用最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题进行热身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一方面各地高考试题水平较为均衡,很少有忽高忽低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气氛,减轻心理压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正确认识高考,可谓一举多得。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由于时间空间的变化,平时的模拟和真正的高考还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这些试题的模拟训练并不等同于高考,所以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得分的高低,更应该借此机会,帮助学生体会高考的命题方式、思路、指向,及时调整复习的侧重点和手段,以有效应对高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试以2008年一道江苏高考题为例,谈谈江苏高考的应对思路。
例一.2008年江苏卷第21题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考查了戏曲的早期发展、京剧的形成、戏曲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类题目在平时的复习及模拟考查中往往有所涉及,难度不算太大。但结合08年高考得分情况及10届学生的具体解题来看,得分普遍不高。分析具体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该题切入点小,而且是备考往往容易忽视的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一下子就令考生措手不及,其中第二小问要求分析戏曲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三尚好理解,但具体到结合所学知识时,学生往往由于基础不扎实,不能认识到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尤其是经济、城市的发展相联系;至于材料二中的两淮盐务更是不甚了了,故而答题情况不够理想。其实如果稍稍关注一下材料的出处,即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惜许多学生却没有注意到或者不懂得利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至于第四小问,考查新史学观的发展特征,此类问题在常规的复习中较少涉及,但最近几年各省考题中却数次出现,应该引起一定的关注,其实此类问题多超越了课本基础知识,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但难度相对不大。答题其实很简单,只要考试时能够好好理解一下引言的含义,距离正确答案就不远了,可惜许多考生由于时间关系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信息源,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综合上题的分析可以看到,近几年江苏高考材料题一般多为考查历史的记忆和对史料信息的提取与解释,命题格调相对正统,能力立意更为明显。并且阐述简明要求清晰,材料阅读量适宜,解题时材料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但也存在知识点拓展至教材、考纲甚至课程标准之外的现象。学生解答时较易上手,但判断确定答案确有难度。试题对考生思维过程考查更严密,对学生理解材料及要求准确全面的分析问题、迁移知识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建议在接下来的复习应考中,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前提,江苏历史高考一脉相承的是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主干知识。
2.在答题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材料所提供的各项线索,涉及的引言、时间、人物、所用文献、语句语式等等,往往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值得去理解揣摩,而具体问题的语句,一般也有相应的指向。如“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等等,应该灵活把握。
3.二轮复习不能仅仅拘泥于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该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尝试从时间、空间的层面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培养学生对史论、史料的分析、理解、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强调答题的规范性,电脑阅卷对答题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拟训练中常有学生文字潦草不清,语句似通不通,不在指定区域答题,这些都是电脑阅卷的大忌,将细节处理好,以避免无谓的失分。
5.适当借鉴周边省份近几年高考试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新颖的命题形式和思路往往会成为各地模仿借鉴的对象,及早接触,既避免了措手不及,防患于未然,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2012年高考就在眼前,相信只要努力把握最后的时光,精心安排,适时调整,总会有成功的果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例一.2008年江苏卷第21题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考查了戏曲的早期发展、京剧的形成、戏曲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类题目在平时的复习及模拟考查中往往有所涉及,难度不算太大。但结合08年高考得分情况及10届学生的具体解题来看,得分普遍不高。分析具体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该题切入点小,而且是备考往往容易忽视的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一下子就令考生措手不及,其中第二小问要求分析戏曲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三尚好理解,但具体到结合所学知识时,学生往往由于基础不扎实,不能认识到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尤其是经济、城市的发展相联系;至于材料二中的两淮盐务更是不甚了了,故而答题情况不够理想。其实如果稍稍关注一下材料的出处,即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惜许多学生却没有注意到或者不懂得利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至于第四小问,考查新史学观的发展特征,此类问题在常规的复习中较少涉及,但最近几年各省考题中却数次出现,应该引起一定的关注,其实此类问题多超越了课本基础知识,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但难度相对不大。答题其实很简单,只要考试时能够好好理解一下引言的含义,距离正确答案就不远了,可惜许多考生由于时间关系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信息源,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综合上题的分析可以看到,近几年江苏高考材料题一般多为考查历史的记忆和对史料信息的提取与解释,命题格调相对正统,能力立意更为明显。并且阐述简明要求清晰,材料阅读量适宜,解题时材料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但也存在知识点拓展至教材、考纲甚至课程标准之外的现象。学生解答时较易上手,但判断确定答案确有难度。试题对考生思维过程考查更严密,对学生理解材料及要求准确全面的分析问题、迁移知识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建议在接下来的复习应考中,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前提,江苏历史高考一脉相承的是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主干知识。
2.在答题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材料所提供的各项线索,涉及的引言、时间、人物、所用文献、语句语式等等,往往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值得去理解揣摩,而具体问题的语句,一般也有相应的指向。如“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等等,应该灵活把握。
3.二轮复习不能仅仅拘泥于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该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尝试从时间、空间的层面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培养学生对史论、史料的分析、理解、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强调答题的规范性,电脑阅卷对答题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拟训练中常有学生文字潦草不清,语句似通不通,不在指定区域答题,这些都是电脑阅卷的大忌,将细节处理好,以避免无谓的失分。
5.适当借鉴周边省份近几年高考试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新颖的命题形式和思路往往会成为各地模仿借鉴的对象,及早接触,既避免了措手不及,防患于未然,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2012年高考就在眼前,相信只要努力把握最后的时光,精心安排,适时调整,总会有成功的果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