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会是未来电网管理的核心系统。文章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論述,从而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加强对研究方向的把握。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在生产企业当中应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能够增强控制信号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并且它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生各种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从根本上确保各个企业生产安全和工人的人身安全。
一、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发展的现状
1.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领域,图形化、集成化和平台化的人机互动界面已经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因为它容易集成并且易于培训和使用,这些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需求新型的人机互动界面。于此同时,由于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计中大量应用标准的程序语言,就使得维护更加容易,大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安装在主系统中,为了保证主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某种控制功能,由一些电子元件组合而成的设备就是控制回路。它一般要有以下功能:(1)自动控制功能。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能够根据不同运行条件和工作情况,自动对主系统进行各种功能控制的控制设备。(2)保护功能。在电气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时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知的故障,例如:系统的电压或电流等可能会超过设备与线路正常工作的范围和承受的极限,而这就需要一套能够测量出故障信号并自动隔离故障点,减少设备和线路损伤,避免人员伤亡的保护设备。(3)监视功能。由于主系统中传输的电是肉眼看不见的,主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线路是否带电,从外表上无法分辨,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探测器进行监测,然后利用各种信号,指示出在整个系统中的设备的带电情况。(4)测量功能。监视系统的信号只能表明系统中德各设备是否带电,而具体的电气设备的工作情况还需要由专业设备测量出线路的各种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和频率的大小等)。
2.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的集成化。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我们重要运用的信息技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在管理层面上向纵深方向延伸,我们的企业中的生产管理部门不仅能够对生产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及时进行测量和记录,而且能够准确的监督和控制企业生产中的整个动态过程,能够及时得到关于工厂的经营情况的最新资料。(2)我们能够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对各个设施、机器以及系统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3.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采用了分布式的控制系统。我们现在采用的控制系统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是随着这种系统被大量采用,它的缺点也慢慢地暴露了出来。由于这种系统是由模拟式和数字式混合工作的体系,它大量的采用了输出模拟信号的传统仪表,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并且维修困难、造价高昂。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广泛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进是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
4.控制系统采用了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集中控制系统是指设计师把所有控制功能都集成到一个处理器,因此导致了处理速度偏慢的情况,并且如果要求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所有生产设备,那么监控对象数量就会过多,导致了主机空间被大量占据,同时通信线路的信息传送能力也要一并增加,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维护费用,而且集中监控的隔离刀闸采用了接线繁杂的硬接线来控制闭锁与联锁,大大增加了维护、检修工作的难度。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发展趋势
1.标准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产品进行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测试、标准化安装和标准化维护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把开发系统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来说,这是具有突破性的发展,不仅能够将各个子系统之间通用化,而且能够利用一个通信系统将生产设施、企业工程管理和监管体系实现共同分享信息。
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市场化。一个产品要想有长时间的生产和发展,一定要加强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创新工作,并且要时刻紧跟控制系统市场的要求,以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符合客户的需要。于此同时,我们的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精力在控制技术上的开发,还要加强产品配套生产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工程控制设计的市场化是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发展的必然方向,市场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市场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对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在设计控制系统内部子系统时采用标准化接口。由于在采用微软公司的标准化技术后,大大降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的成本,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各个模块数据信息的分享。在各个企业都采用了视窗操作系统的情况下,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设备之间通过电脑和网络建立数据信息。而标准化设计的程序接口能够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解决有关于数据交换的难题。
4.大大提高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安全性。集成化的安全保护装置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地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在设计上要如何进行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全。在经过对市场的需求和应用情况进行大量分析后,我认为应该从最高安全级别开始,逐渐延伸到其他的领域,从硬件到软件,分层实现对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
5.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在全球市场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加大培养、吸收、引进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增加对各个工厂企业的扶持和指导,降低他们的研发成本,增强他们的研发实力,从资金上、政策上扶持企业创新行为。
三、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建议
首先,电气自动化可以与地球数字化互相结合。此设想包含了自动化的创新经验,可以把大量的相关数据整体为坐标,最终成为一个电气自动化数字地球。将信息全部放入计算机中,与网络结合,不管人们在什么地方,根据地球地理坐标,便能知道任何地方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加强企业与相关院校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到此专业的学校中建立车间,进行技术生产等,建立学习形生产培训基地。还可以走入企业进行教学。将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结合在一起。此外,还要与现代网络联系起来,积极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加强专业培训,提供研究人员水平等。
四、结语
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可靠性,降低结构的复杂性,简化维护需要出发。总之,电气化自动工程控制技术要想长远的发展下去就要不断地加强创新,分析市场需求,以满足越来越高的工业生产要求,这样才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我国的电气化自动工程控制产业。
参考文献:
[1]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
[2]刘伟,贺晓蓉,贺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06)
[3]姜明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硅谷.2012(06)
[4]周瑜,田会峰.基于“校企合作和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5]方如举,张元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许昌学院学报.2012(02)
[6]吴志宏,马仕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
[7]刘燕.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构建的思考——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8]郭红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
[9]张金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J].企业研究.2010(14)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在生产企业当中应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能够增强控制信号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并且它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生各种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从根本上确保各个企业生产安全和工人的人身安全。
一、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发展的现状
1.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领域,图形化、集成化和平台化的人机互动界面已经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因为它容易集成并且易于培训和使用,这些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需求新型的人机互动界面。于此同时,由于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计中大量应用标准的程序语言,就使得维护更加容易,大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安装在主系统中,为了保证主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某种控制功能,由一些电子元件组合而成的设备就是控制回路。它一般要有以下功能:(1)自动控制功能。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能够根据不同运行条件和工作情况,自动对主系统进行各种功能控制的控制设备。(2)保护功能。在电气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时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知的故障,例如:系统的电压或电流等可能会超过设备与线路正常工作的范围和承受的极限,而这就需要一套能够测量出故障信号并自动隔离故障点,减少设备和线路损伤,避免人员伤亡的保护设备。(3)监视功能。由于主系统中传输的电是肉眼看不见的,主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线路是否带电,从外表上无法分辨,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探测器进行监测,然后利用各种信号,指示出在整个系统中的设备的带电情况。(4)测量功能。监视系统的信号只能表明系统中德各设备是否带电,而具体的电气设备的工作情况还需要由专业设备测量出线路的各种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和频率的大小等)。
2.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的集成化。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我们重要运用的信息技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在管理层面上向纵深方向延伸,我们的企业中的生产管理部门不仅能够对生产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及时进行测量和记录,而且能够准确的监督和控制企业生产中的整个动态过程,能够及时得到关于工厂的经营情况的最新资料。(2)我们能够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对各个设施、机器以及系统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3.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采用了分布式的控制系统。我们现在采用的控制系统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是随着这种系统被大量采用,它的缺点也慢慢地暴露了出来。由于这种系统是由模拟式和数字式混合工作的体系,它大量的采用了输出模拟信号的传统仪表,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并且维修困难、造价高昂。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广泛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进是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
4.控制系统采用了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集中控制系统是指设计师把所有控制功能都集成到一个处理器,因此导致了处理速度偏慢的情况,并且如果要求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所有生产设备,那么监控对象数量就会过多,导致了主机空间被大量占据,同时通信线路的信息传送能力也要一并增加,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维护费用,而且集中监控的隔离刀闸采用了接线繁杂的硬接线来控制闭锁与联锁,大大增加了维护、检修工作的难度。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发展趋势
1.标准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产品进行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测试、标准化安装和标准化维护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把开发系统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来说,这是具有突破性的发展,不仅能够将各个子系统之间通用化,而且能够利用一个通信系统将生产设施、企业工程管理和监管体系实现共同分享信息。
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市场化。一个产品要想有长时间的生产和发展,一定要加强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创新工作,并且要时刻紧跟控制系统市场的要求,以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符合客户的需要。于此同时,我们的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精力在控制技术上的开发,还要加强产品配套生产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工程控制设计的市场化是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发展的必然方向,市场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市场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对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在设计控制系统内部子系统时采用标准化接口。由于在采用微软公司的标准化技术后,大大降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的成本,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各个模块数据信息的分享。在各个企业都采用了视窗操作系统的情况下,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设备之间通过电脑和网络建立数据信息。而标准化设计的程序接口能够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解决有关于数据交换的难题。
4.大大提高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安全性。集成化的安全保护装置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地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在设计上要如何进行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全。在经过对市场的需求和应用情况进行大量分析后,我认为应该从最高安全级别开始,逐渐延伸到其他的领域,从硬件到软件,分层实现对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
5.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在全球市场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加大培养、吸收、引进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增加对各个工厂企业的扶持和指导,降低他们的研发成本,增强他们的研发实力,从资金上、政策上扶持企业创新行为。
三、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建议
首先,电气自动化可以与地球数字化互相结合。此设想包含了自动化的创新经验,可以把大量的相关数据整体为坐标,最终成为一个电气自动化数字地球。将信息全部放入计算机中,与网络结合,不管人们在什么地方,根据地球地理坐标,便能知道任何地方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加强企业与相关院校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到此专业的学校中建立车间,进行技术生产等,建立学习形生产培训基地。还可以走入企业进行教学。将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结合在一起。此外,还要与现代网络联系起来,积极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加强专业培训,提供研究人员水平等。
四、结语
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可靠性,降低结构的复杂性,简化维护需要出发。总之,电气化自动工程控制技术要想长远的发展下去就要不断地加强创新,分析市场需求,以满足越来越高的工业生产要求,这样才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我国的电气化自动工程控制产业。
参考文献:
[1]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
[2]刘伟,贺晓蓉,贺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06)
[3]姜明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硅谷.2012(06)
[4]周瑜,田会峰.基于“校企合作和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5]方如举,张元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许昌学院学报.2012(02)
[6]吴志宏,马仕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
[7]刘燕.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构建的思考——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8]郭红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
[9]张金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J].企业研究.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