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逐步解决,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成为随之而来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文献资料查阅与调查研究发现,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不完善,主要表现为:课程的设置和实际实施不匹配;各门学科的课时分配不均,学科课程多,艺体课和综合性课程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民工子弟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让民工子女获得更加完善的课程学习。
关键词: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尽管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民工子女还是很难入读城市公办院校,而入读门槛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成为众多农民工的最佳选择,这些学校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完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与普通公办学校相提并论。
一、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上,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课程的设置和实际实施不匹配
课程实施过程与预先课程设置并不一致,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课程进行并不顺利。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民工子弟学校课表呈现的课程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常是由班会课或者文化课充当。另外,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是自筹经费,由于经费紧张,租用活动场地狭小、教育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匮乏、师资力量整体薄弱、欠缺且流动性大。再加上农民工子女本身学习基础薄弱、农民工家长缺乏配合家校合作的意识等原因共同导致了课程实施过程存在诸多不顺。受影响较大的科目主要有英语、体育、音乐、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各门学科的课时分配不均:学科课程多,艺体课和综合性课程少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原则。通过与公办学校的课程表对比后,发现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小学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1、从均衡性看,智、体、美育较好,德育需加强
1)小学低年级(1-3年级)智、体、美设置较为均衡性,高年级(4-6年级)设置不均衡
均衡性是指设置的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从总体来看,小学阶段所谓“主副科”界限仍然明显,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实际实施中,学校在开课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发展,各门课程都开设,但目前状况是,低年级基本达到均衡,高年级仍然以语文、数学、外语为重。
2)品德课程课时量偏少,心理健康课程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并没有设置心里健康教育课程。而农民工子女往往由于家庭等原因很难与城市很好地融合,入学后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同时,学校品德课程开设课时量偏低。
2、从综合性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艺体课程倾向依然显著
总体来看,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没有开设,此外,小学的地方和学校课程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表显示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仅有少量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它课堂时间主要由写字课或者上班主任的课来填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仅是一种形式。而地方和学校课程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也由于种种原因基本没有开设而在公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课程内容丰富,课时量充足,而且还开展了第二课堂。此外,公办学校不但开设了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研究。
3、从选择性看,小学体育和艺术类课程种类单一
选择性是指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在民工子弟学校,小学体育课课程内容单一,一般为跑步、做操、篮球为主,而公办学校体育类课程除了一般的体育活动以外,还有攀登等课程。同样,音乐课,民工子弟学校主要为单一的唱歌,舞蹈、器乐等都没有。
二、对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经费分担责任,增加经费支持,督促和扶持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化
为保障课程实施的环境得到改善,教学设施以及课程开展所必需的经费,建议明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中的责任,将民办民工子弟学校逐步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并且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以招收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校舍维修、设施设备补贴。此外,尽量免除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杂费、教科书费,并给予农民工子女基本生活补贴。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学设备设施、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为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设置,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督促该类学校增加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量,增设心理健康课程,督促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发有农民工子女特色的校本课程。另外,在课程活动场地、课程实施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予以扶持和指导,促使学校课程设置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迈进。
(二)教研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待遇,减少教师流行性。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减少教师流失的机制,例如提高待遇,增加福利;从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提供个人提升空间,让这些临时从教、职业发展不稳定的教师能够从工作中看到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期待。同时,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也要为本校教师提供更加宽松、更加人性化的条件,例如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和进步的平台,丰富教师的课内外生活;在思想上,让这些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树立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要呼吁各种社会力量帮助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丰富课程资源
建议公办学校通过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便利,并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共享公办学校的课程资源。此外,可以征集高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实习教学和锻炼,开拓学生的视野,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高校青年志愿者和民工学校教师相比,他们更加与时俱进、接触新鲜事物多,不但可以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校的活动类课程。例如,具备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在音、体、美、计算机等方面的专长,在学校开设艺术类综合活动课程。这不失为为民工子弟学校补充课程资源的良好途径。
(四)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积极寻求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主动主动开发特色课程,挖掘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才能,促其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说,农民工子女学校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校长和其他管理阶层人员应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要以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质量为衡量标杆,向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看齐。例如,可以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之间、民工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学习、发展合作关系,相互参观、相互借鉴和交流办学经验,以提高民工子弟学校自身的学校组织和管理能力。农民工子女学校之间还可以进行良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群体之间进行竞争、合作、提高,促使学校自身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完善各种教学软硬件设施。
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农民工子女的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开展与农民工子女特长相关的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专长。让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重新塑造,获得发展潜力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艺术类课程、体育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的机会发开挖掘农民工子女特长的课程,多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学科文化知识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全面、充足的发展。
(五)增强农民工子女父母配合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识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各有特点,只有三方面协调统一,才能共同完成教育的目标,培养好民工子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学习出现障碍的重要因素,而许多农民工本身素质不高,缺乏配合学校的意识,对此,学校教师更应该时刻提醒建议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宣传和督导,让民工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辅助学校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让学生在家也能够有学习意识,减少这些子女的学习困难,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之,本文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民工子弟学校完善课程有所启发,但是民工子弟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目前是民工子女学校的薄弱环节,如何提炼出适合农民工子女的课程设置模式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卢立涛,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教师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08(8):148一150.
[2]张磊,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尽管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民工子女还是很难入读城市公办院校,而入读门槛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成为众多农民工的最佳选择,这些学校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完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与普通公办学校相提并论。
一、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上,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课程的设置和实际实施不匹配
课程实施过程与预先课程设置并不一致,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课程进行并不顺利。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民工子弟学校课表呈现的课程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常是由班会课或者文化课充当。另外,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是自筹经费,由于经费紧张,租用活动场地狭小、教育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匮乏、师资力量整体薄弱、欠缺且流动性大。再加上农民工子女本身学习基础薄弱、农民工家长缺乏配合家校合作的意识等原因共同导致了课程实施过程存在诸多不顺。受影响较大的科目主要有英语、体育、音乐、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各门学科的课时分配不均:学科课程多,艺体课和综合性课程少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原则。通过与公办学校的课程表对比后,发现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小学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1、从均衡性看,智、体、美育较好,德育需加强
1)小学低年级(1-3年级)智、体、美设置较为均衡性,高年级(4-6年级)设置不均衡
均衡性是指设置的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从总体来看,小学阶段所谓“主副科”界限仍然明显,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实际实施中,学校在开课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发展,各门课程都开设,但目前状况是,低年级基本达到均衡,高年级仍然以语文、数学、外语为重。
2)品德课程课时量偏少,心理健康课程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并没有设置心里健康教育课程。而农民工子女往往由于家庭等原因很难与城市很好地融合,入学后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同时,学校品德课程开设课时量偏低。
2、从综合性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艺体课程倾向依然显著
总体来看,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没有开设,此外,小学的地方和学校课程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表显示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仅有少量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它课堂时间主要由写字课或者上班主任的课来填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仅是一种形式。而地方和学校课程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也由于种种原因基本没有开设而在公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课程内容丰富,课时量充足,而且还开展了第二课堂。此外,公办学校不但开设了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研究。
3、从选择性看,小学体育和艺术类课程种类单一
选择性是指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在民工子弟学校,小学体育课课程内容单一,一般为跑步、做操、篮球为主,而公办学校体育类课程除了一般的体育活动以外,还有攀登等课程。同样,音乐课,民工子弟学校主要为单一的唱歌,舞蹈、器乐等都没有。
二、对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经费分担责任,增加经费支持,督促和扶持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化
为保障课程实施的环境得到改善,教学设施以及课程开展所必需的经费,建议明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中的责任,将民办民工子弟学校逐步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并且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以招收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校舍维修、设施设备补贴。此外,尽量免除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杂费、教科书费,并给予农民工子女基本生活补贴。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学设备设施、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为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设置,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督促该类学校增加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量,增设心理健康课程,督促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发有农民工子女特色的校本课程。另外,在课程活动场地、课程实施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予以扶持和指导,促使学校课程设置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迈进。
(二)教研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待遇,减少教师流行性。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减少教师流失的机制,例如提高待遇,增加福利;从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提供个人提升空间,让这些临时从教、职业发展不稳定的教师能够从工作中看到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期待。同时,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也要为本校教师提供更加宽松、更加人性化的条件,例如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和进步的平台,丰富教师的课内外生活;在思想上,让这些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树立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要呼吁各种社会力量帮助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丰富课程资源
建议公办学校通过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便利,并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共享公办学校的课程资源。此外,可以征集高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实习教学和锻炼,开拓学生的视野,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高校青年志愿者和民工学校教师相比,他们更加与时俱进、接触新鲜事物多,不但可以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校的活动类课程。例如,具备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在音、体、美、计算机等方面的专长,在学校开设艺术类综合活动课程。这不失为为民工子弟学校补充课程资源的良好途径。
(四)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积极寻求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主动主动开发特色课程,挖掘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才能,促其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说,农民工子女学校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校长和其他管理阶层人员应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要以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质量为衡量标杆,向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看齐。例如,可以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之间、民工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学习、发展合作关系,相互参观、相互借鉴和交流办学经验,以提高民工子弟学校自身的学校组织和管理能力。农民工子女学校之间还可以进行良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群体之间进行竞争、合作、提高,促使学校自身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完善各种教学软硬件设施。
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农民工子女的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开展与农民工子女特长相关的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专长。让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重新塑造,获得发展潜力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艺术类课程、体育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的机会发开挖掘农民工子女特长的课程,多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学科文化知识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全面、充足的发展。
(五)增强农民工子女父母配合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识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各有特点,只有三方面协调统一,才能共同完成教育的目标,培养好民工子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学习出现障碍的重要因素,而许多农民工本身素质不高,缺乏配合学校的意识,对此,学校教师更应该时刻提醒建议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宣传和督导,让民工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辅助学校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让学生在家也能够有学习意识,减少这些子女的学习困难,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之,本文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民工子弟学校完善课程有所启发,但是民工子弟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目前是民工子女学校的薄弱环节,如何提炼出适合农民工子女的课程设置模式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卢立涛,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教师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08(8):148一150.
[2]张磊,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