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山帮的起源地胥口,一个名为“香山工坊”的产业基地集中着苏州的核心古建企业。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也“隐藏”于此。而在十多年前,这里甚至没有一家古建公司。促成这个聚集效应的,正是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冯晓东。
从集团老总到“舞台”搭建人
尽管不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冯晓东却在古建行业中有着极深的资历。
曾经身为大型古建集团老总的他,参与过许多园林营造和修复的工作,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波特兰市兰苏园的筹备、营造。
十多年前,冯晓东所在的集团收购了香山古建。作为香山帮发源地的胥口镇联系到他,提出能否让香山古建注册到胥口,使得古建企业落叶归根。
此时的冯晓东也正在切身感受到古建公司的生存困境。他想,与其在胥口注册一家公司,不如在这里搭建一个服务于古建企业的平台。2005年,冯晓东辞去工作,注册成立了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开发建设香山工坊工程为主,聚集当地核心古建企业,建立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文化旅游基地、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科研转化等多项服务,以传承、保护和发展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它也成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的责任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现象,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的任务更为艰巨,难度也更大。通过调查研究,吴中区委、区政府和胥口镇精心规划设立了“香山工坊”这一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市场型基地,运用生产性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做法,在胥口镇的胥江工业园内,建立了占地380多亩的香山工坊园林文化产业基地。
拥有天时地利的香山工坊吸引力极大。到了2009年,这里已基本把香山帮的古建公司都集中在了一起。作为一个旨在保护和传承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工程,香山工坊进一步将大师工作室、园林古建技艺作坊、园林古建设计营造公司、民族建筑文化论坛、职业培训学校、研发中心、园林古建博览、文化观光旅游等功能融为一体,使得原先散落的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香山帮技艺提供了固定的、长期的展示舞台。
一座承香堂,展示传承初心
香山工坊的成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传承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工坊内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显示着这份目的。承香堂便是其中的代表。
承香堂于2010年4月开工,2011年落成。这是一座鸳鸯厅形式的古建筑,以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和南半园的“半园草堂”等典型的厅堂为设计参照物,糅合了香山帮各大技艺工种。200位香山帮工匠参与了承香堂的建造,其中21位是国家和省、市级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建造过程中,匠人们严格按照传统技法和规范进行,再现了传统工艺流程,期间的过程、细节、技术都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对非遗的保护,时间点是个重要的概念。遗产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比如现在的园林,经过明清时期的再造,建國之后的修复,就已不再是初建时的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做承香堂?正是想要在这个时间点将技艺保护下来。只有把时间原点标注好,保护好,接下来无论如何改变,都能找到那个‘坐标’。”冯晓东说。
除了承香堂,香山工坊内还有江南大院、太湖书院非遗展示馆、蒯祥古建博物馆、太湖古建园林厂区等项目,它们组合成了一个香山帮的活态博物馆。
在冯晓东看来,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记录是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在此成立的香山帮营造协会也一直坚持通过民间调研和走访,全面收集资料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整理。香山工坊则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香山帮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已和文化部非遗司及省文化厅等政府部门实现了联网。
香山工坊内的“香山文荟”,更是将多年来积累的古建书籍、资料,以及历年的内部刊物《景园》集中展示。整理完善香山帮的技术资料汇集,可以为以后的研究考证留下丰富详实的资料。
培育人才,此处是近水楼台
技艺得到保存,人才也要不断发展。如今的香山工坊也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这里,香山帮传习所已经开展了许多活动。代表性传承人、大专院校专家学者、文化方面的专家集中在一起,每一期针对古建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在冯晓东看来,古建知识是分为显性和隐性的,老师傅身上有着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不通过探讨和挖掘,很难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随着老师傅的“退隐江湖”而消失。而专家则更多有着显性的理论,在实践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两者相结合,方能碰撞出火花。传习所每次“碰撞”的话题都很深入细致,如门面的进出,屋脊的高低,鲁班尺的用法等,目前,传习所的活动已经进行了十多期,并准备将内容整理成书。
2019年,在协会的支持下,“香山工匠学院”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揭牌。“香山工匠学院”成立后,协会派出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训活动,为学院培养出年轻的技术人才。
香山工坊也是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训基地。在这里,技术工人被培养为高级技工、技师,学生则在毕业时既能拿到学历,又能拿到等级证书。近两年来,许多职业证书都被取消,如何保护好属于香山帮的工种?协会出面,通过的培训、培养,由内部颁发工种等级证书,再由人社部门进行背书、备案。“这样技师在工作中起码有了一个官方的证书认定。”冯晓东说,“这对整个古建行业都是有益的。”
此外,香山工坊也推出了游学项目,来自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场所内体验香山帮营造技艺,参观香山帮传习所的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老师傅的指导。
保护技艺,也是提升荣誉感
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发展中,行业必须充满活力。在这方面,协会与香山工坊也在不断起到激发作用。
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体量差距很大,同时参加评选就会产生劣势。协会集中在以仿古建筑为基础的企业中举办“香山杯”古建园林优质工程评选,对企业进行激励和肯定。 此外,为了传承香山帮的传统手工技艺,使企业中更多的技术工作者获得应有的荣誉,协会举办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评选工作。香山帮并不单指一个工种,而是以木工领衔,集木工、泥水工、漆工、堆灰工、雕塑工、叠山工等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艺综合体。许多匠人,都只传承了某一个工种。这就为认定传承人带来了困难。目前行业内,国家级传承人只有2个,省级传承人3个,加上市级传承人,一共才18个。分到每个工种,就能发现可以获得传承人认证的非常少。第一次的评选,协会就颁发了20个资格证,其中4个资深传承人,16个普通传承人,之后的评选还将全面考虑香山帮各技术工种的均衡性,特别对于那些即将消亡的工种进行扶持。同时协会联系各级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严格制定“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评估、考核细则,以加强对这些传承人的后续管理。
冯晓东认为,进行传承人的认证所带来的良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原来的匠人只是一心干活,但传承人的认定给予他们社会地位的认可、公司的重视,对业务提升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很有好处。协会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可以起到监管的作用,比如传承人的工作将被记录到向社会开放的数据库中,可随时进行核实。
香山梦,是摘除“遗产”的帽子
无论是产业基地的建立,人才培养的促进,还是对行业的规范,最终的话题,都难免回归到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如何发展的话题。
“很多遗产成为了标本,但非遗是活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它的生命力。香山帮曾经是全世界最好的,为什么不能做到在这个时代还是最好的?”冯晓东如是说。“所有的非遗都是历史上某个时刻最好的东西。现在,它们也依旧顽强地与时代的变迁进行抵抗。而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让非遗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它才能真正地活下去。”
十数年间,在公司和协会工作之外,他参与编写的园林古建技术书籍《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古建筑系列技术丛书》《园踪》等都深受欢迎,被作为古建筑教学的教材使用。2004年,他创办了苏州第一本园林景观类学术刊物《景原》,并出任刊物主编。这本刊物已经成为苏州景观建筑类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作为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他最希望看到的,是这项非遗在新时代被激发出新的活力。
在冯晓东看来,非遗和扶贫是一样的,最终的目标,是摘掉“遗产”这个帽子。“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探讨,但不是在传承人层面的探讨,而是跳出来,在新的层面进行研究。”曾经放棄老总一职创办香山工坊的冯晓东,正是觉得只靠一个公司无法实现这个梦想,而平台的搭建,能够在行业间形成凝聚力。
“协会负责思考行业的发展、技艺的传承,古建公司负责做精自己的业务,大家做好自己责任之内的事,行业的生命力就会蓬勃起来。”他笑言。
相信不久的将来,“香山之梦”不是梦。
从集团老总到“舞台”搭建人
尽管不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冯晓东却在古建行业中有着极深的资历。
曾经身为大型古建集团老总的他,参与过许多园林营造和修复的工作,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波特兰市兰苏园的筹备、营造。
十多年前,冯晓东所在的集团收购了香山古建。作为香山帮发源地的胥口镇联系到他,提出能否让香山古建注册到胥口,使得古建企业落叶归根。
此时的冯晓东也正在切身感受到古建公司的生存困境。他想,与其在胥口注册一家公司,不如在这里搭建一个服务于古建企业的平台。2005年,冯晓东辞去工作,注册成立了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开发建设香山工坊工程为主,聚集当地核心古建企业,建立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文化旅游基地、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科研转化等多项服务,以传承、保护和发展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它也成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的责任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现象,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的任务更为艰巨,难度也更大。通过调查研究,吴中区委、区政府和胥口镇精心规划设立了“香山工坊”这一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市场型基地,运用生产性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做法,在胥口镇的胥江工业园内,建立了占地380多亩的香山工坊园林文化产业基地。
拥有天时地利的香山工坊吸引力极大。到了2009年,这里已基本把香山帮的古建公司都集中在了一起。作为一个旨在保护和传承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工程,香山工坊进一步将大师工作室、园林古建技艺作坊、园林古建设计营造公司、民族建筑文化论坛、职业培训学校、研发中心、园林古建博览、文化观光旅游等功能融为一体,使得原先散落的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香山帮技艺提供了固定的、长期的展示舞台。
一座承香堂,展示传承初心
香山工坊的成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传承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工坊内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显示着这份目的。承香堂便是其中的代表。
承香堂于2010年4月开工,2011年落成。这是一座鸳鸯厅形式的古建筑,以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和南半园的“半园草堂”等典型的厅堂为设计参照物,糅合了香山帮各大技艺工种。200位香山帮工匠参与了承香堂的建造,其中21位是国家和省、市级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建造过程中,匠人们严格按照传统技法和规范进行,再现了传统工艺流程,期间的过程、细节、技术都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对非遗的保护,时间点是个重要的概念。遗产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比如现在的园林,经过明清时期的再造,建國之后的修复,就已不再是初建时的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做承香堂?正是想要在这个时间点将技艺保护下来。只有把时间原点标注好,保护好,接下来无论如何改变,都能找到那个‘坐标’。”冯晓东说。
除了承香堂,香山工坊内还有江南大院、太湖书院非遗展示馆、蒯祥古建博物馆、太湖古建园林厂区等项目,它们组合成了一个香山帮的活态博物馆。
在冯晓东看来,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记录是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在此成立的香山帮营造协会也一直坚持通过民间调研和走访,全面收集资料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整理。香山工坊则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香山帮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已和文化部非遗司及省文化厅等政府部门实现了联网。
香山工坊内的“香山文荟”,更是将多年来积累的古建书籍、资料,以及历年的内部刊物《景园》集中展示。整理完善香山帮的技术资料汇集,可以为以后的研究考证留下丰富详实的资料。
培育人才,此处是近水楼台
技艺得到保存,人才也要不断发展。如今的香山工坊也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这里,香山帮传习所已经开展了许多活动。代表性传承人、大专院校专家学者、文化方面的专家集中在一起,每一期针对古建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在冯晓东看来,古建知识是分为显性和隐性的,老师傅身上有着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不通过探讨和挖掘,很难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随着老师傅的“退隐江湖”而消失。而专家则更多有着显性的理论,在实践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两者相结合,方能碰撞出火花。传习所每次“碰撞”的话题都很深入细致,如门面的进出,屋脊的高低,鲁班尺的用法等,目前,传习所的活动已经进行了十多期,并准备将内容整理成书。
2019年,在协会的支持下,“香山工匠学院”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揭牌。“香山工匠学院”成立后,协会派出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训活动,为学院培养出年轻的技术人才。
香山工坊也是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训基地。在这里,技术工人被培养为高级技工、技师,学生则在毕业时既能拿到学历,又能拿到等级证书。近两年来,许多职业证书都被取消,如何保护好属于香山帮的工种?协会出面,通过的培训、培养,由内部颁发工种等级证书,再由人社部门进行背书、备案。“这样技师在工作中起码有了一个官方的证书认定。”冯晓东说,“这对整个古建行业都是有益的。”
此外,香山工坊也推出了游学项目,来自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场所内体验香山帮营造技艺,参观香山帮传习所的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老师傅的指导。
保护技艺,也是提升荣誉感
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发展中,行业必须充满活力。在这方面,协会与香山工坊也在不断起到激发作用。
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体量差距很大,同时参加评选就会产生劣势。协会集中在以仿古建筑为基础的企业中举办“香山杯”古建园林优质工程评选,对企业进行激励和肯定。 此外,为了传承香山帮的传统手工技艺,使企业中更多的技术工作者获得应有的荣誉,协会举办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评选工作。香山帮并不单指一个工种,而是以木工领衔,集木工、泥水工、漆工、堆灰工、雕塑工、叠山工等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艺综合体。许多匠人,都只传承了某一个工种。这就为认定传承人带来了困难。目前行业内,国家级传承人只有2个,省级传承人3个,加上市级传承人,一共才18个。分到每个工种,就能发现可以获得传承人认证的非常少。第一次的评选,协会就颁发了20个资格证,其中4个资深传承人,16个普通传承人,之后的评选还将全面考虑香山帮各技术工种的均衡性,特别对于那些即将消亡的工种进行扶持。同时协会联系各级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严格制定“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评估、考核细则,以加强对这些传承人的后续管理。
冯晓东认为,进行传承人的认证所带来的良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原来的匠人只是一心干活,但传承人的认定给予他们社会地位的认可、公司的重视,对业务提升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很有好处。协会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可以起到监管的作用,比如传承人的工作将被记录到向社会开放的数据库中,可随时进行核实。
香山梦,是摘除“遗产”的帽子
无论是产业基地的建立,人才培养的促进,还是对行业的规范,最终的话题,都难免回归到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如何发展的话题。
“很多遗产成为了标本,但非遗是活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它的生命力。香山帮曾经是全世界最好的,为什么不能做到在这个时代还是最好的?”冯晓东如是说。“所有的非遗都是历史上某个时刻最好的东西。现在,它们也依旧顽强地与时代的变迁进行抵抗。而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让非遗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它才能真正地活下去。”
十数年间,在公司和协会工作之外,他参与编写的园林古建技术书籍《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古建筑系列技术丛书》《园踪》等都深受欢迎,被作为古建筑教学的教材使用。2004年,他创办了苏州第一本园林景观类学术刊物《景原》,并出任刊物主编。这本刊物已经成为苏州景观建筑类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作为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他最希望看到的,是这项非遗在新时代被激发出新的活力。
在冯晓东看来,非遗和扶贫是一样的,最终的目标,是摘掉“遗产”这个帽子。“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探讨,但不是在传承人层面的探讨,而是跳出来,在新的层面进行研究。”曾经放棄老总一职创办香山工坊的冯晓东,正是觉得只靠一个公司无法实现这个梦想,而平台的搭建,能够在行业间形成凝聚力。
“协会负责思考行业的发展、技艺的传承,古建公司负责做精自己的业务,大家做好自己责任之内的事,行业的生命力就会蓬勃起来。”他笑言。
相信不久的将来,“香山之梦”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