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经越来越被教师们重视了。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的弊端和问题也随之出现,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常见的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华丽包装”
教学者把“创设情境”单纯的看作是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反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把“情境”创设简单化地解释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讲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会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这个学习伙伴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可后续过程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出现的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接下来出现的是孙悟空头像+例题,然后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是孙悟空头像+课堂总结。课堂上只附着孙悟空的头像,这种情况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价值。简单来说,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形象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原本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内容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的主题,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数学教学“元角分”,教学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性试题,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教学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好朋友寄一封信,都需要什么啊?”生:“需要有一个邮局。”,“还需要一个邮递员。”“更需要一个信封。”。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都回答不到教学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学者只好生硬的切入:“寄信需要邮票,买一张邮票是多少钱?”“8角钱。”“8角钱应该怎么拿呢?”绕了一大圈,才提出早就要提出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是既多余又繁琐。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认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实践的能力,其实,这种做法既浪费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切实际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的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会不重复又不会遗漏的路线。给人感觉,情境创设符合实际,因为在我们成人的思维中,这样做事的效率最高,自然而然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们却不这样想“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是什么意思?他可能对此并不感兴趣,至少在学生们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是不会充分把自己投入进去的。但是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然后问:“你也能像我一样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相关问题:谁能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4.和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设计的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被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的玻璃,该配哪一块去?”实际生活中,我们去划玻璃还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需要。还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关于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比赛结果是小鸡得到第一,小鸭得到第二,小猫得到第三,小狗得到第四,许多同学当时立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应该最快,应该得到小狗第一名。虽然这是假设的教学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胡编乱造”,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最起码的生活逻辑和规律。
5.多媒体展示的“实验操作”
創设情境一味的只知道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于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其实,创设情境的手段不只局限于多媒体教学,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情境。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教学。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有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整个过程。但是我想,如果这次教学,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肯定会更加深刻。遗憾的是,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情境创设最有效的策略
1.情境的创设应充满童趣,但也要因人而异
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实际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等诸多因素。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各种各样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接触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和建构。
2.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的内容,切忌顾此失彼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简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用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还要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易适用于结构严谨的学科,提供有关学习场景的情境创设易用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学科。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类,提供学习资源情境的创设易用于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然而真实情境则易用于态度情感和应用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等。
3.情境创设贵在真实性,不应该弄虚作假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存在的真实的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任务的真实性能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特别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是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探索精神,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
一、情境创设常见的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华丽包装”
教学者把“创设情境”单纯的看作是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反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把“情境”创设简单化地解释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讲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会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这个学习伙伴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可后续过程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出现的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接下来出现的是孙悟空头像+例题,然后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是孙悟空头像+课堂总结。课堂上只附着孙悟空的头像,这种情况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价值。简单来说,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形象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原本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内容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的主题,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数学教学“元角分”,教学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性试题,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教学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好朋友寄一封信,都需要什么啊?”生:“需要有一个邮局。”,“还需要一个邮递员。”“更需要一个信封。”。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都回答不到教学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学者只好生硬的切入:“寄信需要邮票,买一张邮票是多少钱?”“8角钱。”“8角钱应该怎么拿呢?”绕了一大圈,才提出早就要提出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是既多余又繁琐。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认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实践的能力,其实,这种做法既浪费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切实际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的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会不重复又不会遗漏的路线。给人感觉,情境创设符合实际,因为在我们成人的思维中,这样做事的效率最高,自然而然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们却不这样想“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是什么意思?他可能对此并不感兴趣,至少在学生们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是不会充分把自己投入进去的。但是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然后问:“你也能像我一样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相关问题:谁能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4.和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设计的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被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的玻璃,该配哪一块去?”实际生活中,我们去划玻璃还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需要。还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关于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比赛结果是小鸡得到第一,小鸭得到第二,小猫得到第三,小狗得到第四,许多同学当时立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应该最快,应该得到小狗第一名。虽然这是假设的教学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胡编乱造”,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最起码的生活逻辑和规律。
5.多媒体展示的“实验操作”
創设情境一味的只知道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于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其实,创设情境的手段不只局限于多媒体教学,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情境。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教学。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有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整个过程。但是我想,如果这次教学,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肯定会更加深刻。遗憾的是,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情境创设最有效的策略
1.情境的创设应充满童趣,但也要因人而异
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实际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等诸多因素。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各种各样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接触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和建构。
2.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的内容,切忌顾此失彼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简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用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还要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易适用于结构严谨的学科,提供有关学习场景的情境创设易用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学科。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类,提供学习资源情境的创设易用于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然而真实情境则易用于态度情感和应用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等。
3.情境创设贵在真实性,不应该弄虚作假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存在的真实的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任务的真实性能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特别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是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探索精神,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