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与时俱进的前提是必须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思维方式的指导,系统共生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机遇和挑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针对系统共生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需要我们坚持意识形态主导性与多元性的开放共存,重在引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整合,反对片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共生,突出整合。
关键词:系统共生论; 思想政治教育; 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6-0050-04
系统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社会竞争领域、虚拟领域、风险领域、多元文化四大领域相互渗透与发展的客观反映。所谓系统共生论,即把世界,包括人、自然和社会都看作是系统整体,以整体共存、协调共进、互利共生的理念审视并指导“人—社会—自然”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复杂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以系统共生视角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系统共生论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时代变化和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回答现实问题,而系统共生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导向。
1.系统共生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机遇与挑战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整个社会系统之间都处于非线性的、动态的、复杂的交互关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当中的动态有机体,面临着如何与诸多社会领域的相互渗透与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复杂系统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以什么样的思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不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系统共生思想是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要旨是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整个系统协调和系统平衡的条件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整体、开放、动态、共生的角度把握该系统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同时从该系统内部要素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实现整体共存、协调共进、互动共生、协同发展的可能。由此可见,系统共生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时期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系统共生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实施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工具、提升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的主要手段,也存在着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功能发挥大小、效果是否明显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安排的科学合理。系统共生论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就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影响、制约作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促使系统各要素协调、均衡发展,维持系统的稳定,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持续发展,实现其引导人、发展人、发展社会的价值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它子系统共生、共存于社会大系统当中,其间相互作用使整个社会表现为不平衡、多层次、非线性、交叉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其发生和发展必然要坚持系统、整体、共生、协调的理念。
二、系统共生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较之过去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系统共生论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则发现其存在着以下生态困境: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马克思主义语境来看“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2]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共同构成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其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首先是反映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其次是旧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生产关系;再次是反映现存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3]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必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主导性要求是毋庸置疑的。但社会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在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则呈现出多样化局面,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存在着旧的封建意识形态残留思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中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以颠覆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宗旨,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极大的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大的使命就是在意识形态系统当中努力肃清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增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西方资产阶级一天也不放松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公开或隐蔽的攻击,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6]究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其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它更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7]归根到底,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不能把二者割裂或分离开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而科学的理论只能从实践当中取得,正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但现实社会生活却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即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究其深层次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要么更多的侧重于讲理论、搞宣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本本主义盛行,根本不管任务是否落到实处;要么是埋头苦干、不问研究,经验主义当先,根本不顾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能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巨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无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当中的价值引领和理论导向,更难以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一直呈现“两张皮”态势,没有形成互动、协调、共生的发展局面。
3.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
马克斯·韦伯在分析现代理性时提出了一对哲学范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其核心思想是阐释目的与手段的当代价值取向。“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了这两个基本范畴,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视角揭示了现代化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矛盾。”[8]具体而言,“持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持价值理性的人,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9]江泽民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10]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作为巩固无产阶级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主要手段,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工具理性。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坏、作用大小都离不开人的体现,忽视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释放。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1]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需要进一步得以彰显。然而“随着近代西方社会物欲的膨胀、人类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日益占据了人类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价值理性则日益被漠视、被边缘化。”[12]与此同时,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在处理社会稳定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还不能完全做到平衡发展,出现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
三、系统共生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走向
系统共生作为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创新思维,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意识形态主导性与多元性的开放共存,重在引领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复杂、多样的特征,各种科学与愚昧、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念共生共存,共同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江泽民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宣传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3]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当中无可置疑地占据主导地位。在处理社会意识形态系统中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时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多样性中发展主导性,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主导性问题上始终坚持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而“发展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主导性的灵活性、针对性,丰富和充实主导性。”[14]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以全面开放、兼容并包的姿态借鉴和吸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坚决抵制并消灭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既体现系统共生论所强调的从系统、整体的视角考虑问题,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整合,反对片面
系统共生的观点为我们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存在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运行发展无法脱离理论系统与实践系统的协同整合、综合推进。首先,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具有高度的说服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则又无法脱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必须针对实践活动当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教育。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是矛盾统一体,任何一方的分离或脱节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其次,勇于实践并善于对实践系统要素进行总结概括提炼以获得理论知识,更要勤于把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新的实践活动中以求能进一步推进理论系统和实践系统的相互推进、循环发展。系统共生要求我们必须把分属不同系统但又存在制约与促进关系的因素协调整合,使其以平衡、共生的形态有机统一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当中,最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功效。最后,统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使各要素发挥正向协同作用并形成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它必然要与周围其它环境发生作用,理论与实践分别属于不同系统环境,但其间又客观存在着制约与推进的关系,用全面、整体思维代替片面、分离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真正统一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实现高度的内在统一与相互促进。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共生,突出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体现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但随着社会发展提出对人的主体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真正以人为本,大力提升个体思想品德和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实现科学、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石将更加坚固,因而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地位将更加牢固。按照系统共生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统治阶级地位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其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深刻体现,二者是多元并存、互利共生,人为地弱化或抑制其任何一种功效都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展甚至失去存在的必要。因此,第一,时刻牢记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一切以党的中心工作和总目标为方向,既不随心所欲地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也不武断地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同时着力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属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贴我国社会转型以及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转变凸显人的主体性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巩固无产阶级执政地位融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整合统一融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7.
[2]郑永廷,叶启绩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
[3][7]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5,156.
[4][5][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56,9.
[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9]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8(5):25.
[10][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97.
[11]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1).
[12]刘科,李东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从历史分离到现实整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6.
[14]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09(4):14.
[1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责任编辑:庞达]
关键词:系统共生论; 思想政治教育; 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6-0050-04
系统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社会竞争领域、虚拟领域、风险领域、多元文化四大领域相互渗透与发展的客观反映。所谓系统共生论,即把世界,包括人、自然和社会都看作是系统整体,以整体共存、协调共进、互利共生的理念审视并指导“人—社会—自然”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复杂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以系统共生视角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系统共生论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时代变化和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回答现实问题,而系统共生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导向。
1.系统共生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机遇与挑战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整个社会系统之间都处于非线性的、动态的、复杂的交互关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当中的动态有机体,面临着如何与诸多社会领域的相互渗透与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复杂系统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以什么样的思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不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系统共生思想是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要旨是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整个系统协调和系统平衡的条件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整体、开放、动态、共生的角度把握该系统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同时从该系统内部要素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实现整体共存、协调共进、互动共生、协同发展的可能。由此可见,系统共生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时期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系统共生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实施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工具、提升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的主要手段,也存在着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功能发挥大小、效果是否明显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安排的科学合理。系统共生论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就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影响、制约作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促使系统各要素协调、均衡发展,维持系统的稳定,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持续发展,实现其引导人、发展人、发展社会的价值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它子系统共生、共存于社会大系统当中,其间相互作用使整个社会表现为不平衡、多层次、非线性、交叉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其发生和发展必然要坚持系统、整体、共生、协调的理念。
二、系统共生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较之过去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系统共生论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则发现其存在着以下生态困境: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马克思主义语境来看“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2]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共同构成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其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首先是反映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其次是旧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生产关系;再次是反映现存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3]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必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主导性要求是毋庸置疑的。但社会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在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则呈现出多样化局面,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存在着旧的封建意识形态残留思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中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以颠覆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宗旨,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极大的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大的使命就是在意识形态系统当中努力肃清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增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西方资产阶级一天也不放松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公开或隐蔽的攻击,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6]究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其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它更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7]归根到底,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不能把二者割裂或分离开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而科学的理论只能从实践当中取得,正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但现实社会生活却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即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究其深层次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要么更多的侧重于讲理论、搞宣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本本主义盛行,根本不管任务是否落到实处;要么是埋头苦干、不问研究,经验主义当先,根本不顾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能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巨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无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当中的价值引领和理论导向,更难以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一直呈现“两张皮”态势,没有形成互动、协调、共生的发展局面。
3.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
马克斯·韦伯在分析现代理性时提出了一对哲学范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其核心思想是阐释目的与手段的当代价值取向。“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了这两个基本范畴,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视角揭示了现代化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矛盾。”[8]具体而言,“持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持价值理性的人,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9]江泽民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10]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作为巩固无产阶级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主要手段,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工具理性。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坏、作用大小都离不开人的体现,忽视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释放。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1]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需要进一步得以彰显。然而“随着近代西方社会物欲的膨胀、人类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日益占据了人类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价值理性则日益被漠视、被边缘化。”[12]与此同时,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在处理社会稳定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还不能完全做到平衡发展,出现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
三、系统共生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走向
系统共生作为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创新思维,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意识形态主导性与多元性的开放共存,重在引领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复杂、多样的特征,各种科学与愚昧、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念共生共存,共同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江泽民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宣传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3]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当中无可置疑地占据主导地位。在处理社会意识形态系统中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时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多样性中发展主导性,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主导性问题上始终坚持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而“发展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主导性的灵活性、针对性,丰富和充实主导性。”[14]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以全面开放、兼容并包的姿态借鉴和吸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坚决抵制并消灭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既体现系统共生论所强调的从系统、整体的视角考虑问题,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整合,反对片面
系统共生的观点为我们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存在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运行发展无法脱离理论系统与实践系统的协同整合、综合推进。首先,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具有高度的说服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则又无法脱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必须针对实践活动当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教育。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是矛盾统一体,任何一方的分离或脱节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其次,勇于实践并善于对实践系统要素进行总结概括提炼以获得理论知识,更要勤于把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新的实践活动中以求能进一步推进理论系统和实践系统的相互推进、循环发展。系统共生要求我们必须把分属不同系统但又存在制约与促进关系的因素协调整合,使其以平衡、共生的形态有机统一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当中,最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功效。最后,统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使各要素发挥正向协同作用并形成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它必然要与周围其它环境发生作用,理论与实践分别属于不同系统环境,但其间又客观存在着制约与推进的关系,用全面、整体思维代替片面、分离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真正统一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实现高度的内在统一与相互促进。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共生,突出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体现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但随着社会发展提出对人的主体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真正以人为本,大力提升个体思想品德和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实现科学、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石将更加坚固,因而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地位将更加牢固。按照系统共生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统治阶级地位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其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深刻体现,二者是多元并存、互利共生,人为地弱化或抑制其任何一种功效都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展甚至失去存在的必要。因此,第一,时刻牢记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一切以党的中心工作和总目标为方向,既不随心所欲地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也不武断地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同时着力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属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贴我国社会转型以及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转变凸显人的主体性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巩固无产阶级执政地位融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整合统一融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7.
[2]郑永廷,叶启绩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
[3][7]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5,156.
[4][5][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56,9.
[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9]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8(5):25.
[10][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97.
[11]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1).
[12]刘科,李东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从历史分离到现实整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6.
[14]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09(4):14.
[1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