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教学案例说明:当今的教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的删更应是教材实施的主体和课程开发者减、增补、改编、重组等达到最佳教学教过。
关键词:教材;增删;改编;实施;主体
当今的教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的删更应是教材实施的主体和课程开发者减、增补、改编、重组等达到最佳教学教过。下面以《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性的试用教材。
一、背景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其中一部分内容。
例5教学关于0的乘法,说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为后继教学做好准备。“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0和任一非0自然数相乘及0乘0两种情况。课本以例5 以蟠桃大会故事引入,引出加法算式 0+0+0+0+0+0+0=0,然后根据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得出0×7=0、7×0=0。接着就脱离情景图,直接给出0×3= 9×0= 0×0= 最后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例6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在学生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后,让学生学习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但算式是508×3中3乘个位上的8有进位,就体现不出3与十位上的0是否要乘,乘得的结果是0是否要占位。
二、困惑
1、按课本的编排进行例5的教学,学会未能仅是总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一规律。即使通过教师引导把规律总结出来了,学生也未能真正理解。,
2、 例6的教学中后,当练习出现502×3时,学生出现等于156的错误结果。
三、原因分析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螺旋式生生的过程,不可一步到位。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宜体现‘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等教材编写建议。对于规律的发现与总结,更应该在大量的实际事例的基础上,发现与概括出来。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一规律是乘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以后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必备知识。通过一个情景事例的学习,就要根据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来计算0乘一个数的结果并总结规律,难度极大,也不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
例6的算式是508×3中3乘个位上的8有进位,就体现不出3与十位上的0是否要乘,乘得的结果是0是否要占位。所以学生在计算502×3时就没有把十位算出来的积0写在十位上。
四、策略
基于以上原因,对教材作以下修改:
例5教學: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课件播放:王母娘娘派仙女摘仙桃的故事。
2.动脑思考,探究规律
① 你们说,大仙女摘得了几个仙桃?(0个)二仙女呢?(0个),那两位仙女一共摘得多少个仙桃,怎样列算式?如果用乘法来列式。
② 三仙女也回来了,三仙女摘得几个桃(0个),那三位仙女一共摘得多少个仙桃,怎样列式?
③ 七位仙女们全都回来了,四仙女、五仙女摘得(0个)六仙女和七仙女也是(0个),七位仙女一共摘得多少个桃?
④ 是呀,本来大仙桃一个都没有了,那就是0个,无论王母娘娘派七个仙女,八个仙女……都只能摘到(0个),如果王母娘娘派9个仙女再到多少个桃子呢?怎样列式?(9×0=0、或0×9=0),如果她没派人去摘,那0×0还是等于(0)
⑤ 那现在,我们把这些乘法读一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打开书本83页,读一读,并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以上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情景图,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从2个0相加、3个0相加、4个0相加……7个0相加……9个0相加的加法计算和改写成乘法算式,然后观察分析后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计算规律。对于0乘0,就不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同样利用实际情景“如果王母没派人去摘,那0×0还是等于(0)”
学生借助情景事例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对于总结出来的规律自然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教学例六:“我老寿星每天要步行3圈,每圈502米,我每天步行多少米?”
1、分析并列式:502×3=
2、请估一估老寿星大约步行了多少米?准确的结果比1500大还是小?
3、尝试笔算,然后与估算结果对比。
4、学生汇报板演。结合算理算法,学习竖式的书写格式。
小结:笔算因数中间的乘法和前面所学的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每个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在十位上写0。
6、把502米改为508米,解答后比较502×3 与 508×3
提问:十位上的积为什么得2?(十位上3乘0得0,加上进位的2得2)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们也是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每个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
以上的设计,缩短了学习的跨度。让学生先学习个位没有进位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再学习个位有进位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利于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总结出计算方法。另外,教学中也着意培养学生在笔算前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准确值范围,计算后把得数与之前估算的结果对比,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的检验习惯。
五、效果与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对教材作以上处理能达到所预设的教学效果,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充分利用情景图,把教学内容和练习用神话故事贯穿起来,不但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各环节过渡自然,顺理成章。
2、通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和改编,使学习各环节紧扣、层次分明、梯度合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扎实掌握算法。有效突破难点。
通过这一案例说明:当今的教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更应是教材实施的主体和课程开发者。
关键词:教材;增删;改编;实施;主体
当今的教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的删更应是教材实施的主体和课程开发者减、增补、改编、重组等达到最佳教学教过。下面以《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性的试用教材。
一、背景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其中一部分内容。
例5教学关于0的乘法,说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为后继教学做好准备。“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0和任一非0自然数相乘及0乘0两种情况。课本以例5 以蟠桃大会故事引入,引出加法算式 0+0+0+0+0+0+0=0,然后根据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得出0×7=0、7×0=0。接着就脱离情景图,直接给出0×3= 9×0= 0×0= 最后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例6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在学生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后,让学生学习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但算式是508×3中3乘个位上的8有进位,就体现不出3与十位上的0是否要乘,乘得的结果是0是否要占位。
二、困惑
1、按课本的编排进行例5的教学,学会未能仅是总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一规律。即使通过教师引导把规律总结出来了,学生也未能真正理解。,
2、 例6的教学中后,当练习出现502×3时,学生出现等于156的错误结果。
三、原因分析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螺旋式生生的过程,不可一步到位。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宜体现‘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等教材编写建议。对于规律的发现与总结,更应该在大量的实际事例的基础上,发现与概括出来。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一规律是乘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以后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必备知识。通过一个情景事例的学习,就要根据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来计算0乘一个数的结果并总结规律,难度极大,也不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
例6的算式是508×3中3乘个位上的8有进位,就体现不出3与十位上的0是否要乘,乘得的结果是0是否要占位。所以学生在计算502×3时就没有把十位算出来的积0写在十位上。
四、策略
基于以上原因,对教材作以下修改:
例5教學: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课件播放:王母娘娘派仙女摘仙桃的故事。
2.动脑思考,探究规律
① 你们说,大仙女摘得了几个仙桃?(0个)二仙女呢?(0个),那两位仙女一共摘得多少个仙桃,怎样列算式?如果用乘法来列式。
② 三仙女也回来了,三仙女摘得几个桃(0个),那三位仙女一共摘得多少个仙桃,怎样列式?
③ 七位仙女们全都回来了,四仙女、五仙女摘得(0个)六仙女和七仙女也是(0个),七位仙女一共摘得多少个桃?
④ 是呀,本来大仙桃一个都没有了,那就是0个,无论王母娘娘派七个仙女,八个仙女……都只能摘到(0个),如果王母娘娘派9个仙女再到多少个桃子呢?怎样列式?(9×0=0、或0×9=0),如果她没派人去摘,那0×0还是等于(0)
⑤ 那现在,我们把这些乘法读一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打开书本83页,读一读,并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以上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情景图,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从2个0相加、3个0相加、4个0相加……7个0相加……9个0相加的加法计算和改写成乘法算式,然后观察分析后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计算规律。对于0乘0,就不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同样利用实际情景“如果王母没派人去摘,那0×0还是等于(0)”
学生借助情景事例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对于总结出来的规律自然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教学例六:“我老寿星每天要步行3圈,每圈502米,我每天步行多少米?”
1、分析并列式:502×3=
2、请估一估老寿星大约步行了多少米?准确的结果比1500大还是小?
3、尝试笔算,然后与估算结果对比。
4、学生汇报板演。结合算理算法,学习竖式的书写格式。
小结:笔算因数中间的乘法和前面所学的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每个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在十位上写0。
6、把502米改为508米,解答后比较502×3 与 508×3
提问:十位上的积为什么得2?(十位上3乘0得0,加上进位的2得2)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们也是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每个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
以上的设计,缩短了学习的跨度。让学生先学习个位没有进位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再学习个位有进位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利于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总结出计算方法。另外,教学中也着意培养学生在笔算前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准确值范围,计算后把得数与之前估算的结果对比,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的检验习惯。
五、效果与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对教材作以上处理能达到所预设的教学效果,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充分利用情景图,把教学内容和练习用神话故事贯穿起来,不但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各环节过渡自然,顺理成章。
2、通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和改编,使学习各环节紧扣、层次分明、梯度合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扎实掌握算法。有效突破难点。
通过这一案例说明:当今的教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更应是教材实施的主体和课程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