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才是下一个互联网十年的制胜法宝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ruime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阿里云、亚马逊AWS抢足了风头,但是还远没有到某一家通吃天下的地步。
  互联网的第一个时代我们定义为PC互联网,互联网的第二个时代我们定义为移动互联网,而互联网的第三个时代我们则定义为物联网。当前,国内的互联网正处于第二个时代向第三个时代过渡的时期,而云计算则是支撑起万物联网的基石所在。在互联网的第三个时代,也就是下一个互联网十年,云计算将成为这场大战制胜的关键。
  纵观当前整个国内的云计算市场格局,尽管阿里云、亚马逊旗下云计算服务平台(AWS)抢足风头,但是还远没有到某一家通吃天下的地步,整个市场正在形成6股势力。
  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云计算已经成为推动各个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动力,也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制胜法宝。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没有哪一家能够垄断整个市场,阿里云、腾讯云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京东云、网易云、视频云基于自身优势从垂直领域切入,未来完全有可能与阿里云、腾讯云匹敌;华为云、联想云、电信云、联通云等企业基于自身的渠道资源积累,在未来云计算市场仍然将会占有一席之地;至于亚马逊AWS、微软云、IBM、谷歌云等国际巨头,都在加速瓜分全球云计算市场,不过它们很难在中国云计算市场占尽优势,以Ucloud、青云为代表的国内云计算创业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
  以BAT为代表的3大传统互联网巨头
  对于云计算,目前阿里、腾讯、百度都在争相布局,从发展势头来看,阿里云的确暂时领先一步。目前阿里云在中国的公有云市场占据最高的市场份额,基于阿里本身的基因,阿里云在电商云和金融云的确拥有一定的优势,不过阿里云得以快速发展壮大的原因,却并不在此。
  阿里云之所以能在一开始领跑国内云计算市场,其根本原因来自于阿里巴巴此前收购的万网。万网过去一直从事于域名和服务器方面的服务,数年内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企业客户和服务经验,这些基础为阿里云的顺利推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基于这个基础,加上阿里巴巴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让阿里云顺利拿下了浙江、海南、广西、贵州、河北、广东、宁夏、新疆等10多个省级部门的云计算业务。当然,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政府本身不愿意把数据交给国外的云服务厂商。
  眼见阿里云先后在香港、硅谷、迪拜等多个地区建立了数据中心,腾讯云开始着急了。尽管起步稍晚,但腾讯云并不示弱于阿里云,先后在游戏云、金融云、视频云、移动云等多个领域与阿里展开激烈竞争。
  至于百度,其云计算的发展则是基于百度云盘,随后面向开发者推出了百度开放云,并推出了个人云存储PCS、多屏幕Screen X技术、云应用生成服务Site App、LBS·云、移动云测试MTC、百度应用引擎BAE和浏览内核Engine等系列云服务。百度云在语音、图像识别、智能推荐、深度学习、大数据挖掘和预测等新兴技术方面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与腾讯云、阿里云的市场规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以京东、网易、乐视为代表的垂直云服务平台
  与BAT全面面向开发者不同,京东云把目光瞄向了电商云服务,网易云则将当前的重点面向互联网及“互联网+”企业用户,乐视云则聚焦于视频云服务领域。如果从市值的角度来看,京东、网易、乐视俨然成为BAT之外的新巨头代表,它们纷纷基于自身的平台优势打造云服务,比较容易在垂直领域占据一定优势。
  先来看京东云。2011年至今,京东云先后上线了京东宙斯、京东云擎、京东云峰、京东云鼎、京东服务商门户、京东云汇等产品,全面向电商云发起了进攻。京东云完全是基于自身业务的基础之上,意图帮助电商及零售业企业全面升级转型。凭借在电商领域的资源,尽管面临着亚马逊AWS和阿里云的竞争,京东仍然在电商云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与京东云专注于电商领域不同,网易云则专为互联网及“互联网+”相关领域企业服务。直到9月20日,网易云才正式宣布进军公有云,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有些晚了,其实不然,网易云早在2006年便开始生根发芽。2006年,亚马逊正式进军云计算,网易杭州研究院也正式成立,随后网易私有云逐渐在考拉海购、网易云音乐、网易云课堂、网易游戏等网易集团互联网产品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在网易云的战略发布会上,网易CEO丁磊表示,将致力于解放全国的程序员,一方面,丁磊本身作为程序员,知道程序员的痛点所在;另一方面,这也透露出了网易云的未来野心。
  至于乐视云,通过结合多年服务乐视网、乐视硬件、乐视APP等大规模的视频经营,乐视云专注于视频云领域,尤其是针对当前火爆的移动直播,乐视云又携手30余家直播平台建立直播联盟,共同推进国内直播行业技术发展。仅针对云视频,乐视云就有标准直播、移动直播、VR直播、卫星直播、标准点播、视频鉴黄、云版权等7种技术场景,可实现360°VR全景直播、多机位、9路流、多视角、4K高清、多终端全屏覆盖等。
  在直播领域,零事故、无卡顿、高清、低延迟等指标对于绝大多数直播平台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门槛,只有跨过这个门槛才能保证用户的观看体验。截至目前,乐视云全球CDN节点数已由此前的680个增加至750个,出口带宽由20T扩至30T,覆盖超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完成不同用户在不同地点轻松流畅完成视频的直播点播。
  以亚马逊、微软、IBM为代表的国际云计算巨头
  目前,亚马逊AWS、微软云,以及IBM在全球的云计算市场拥有较大的优势,不过目前在中国市场还不具备绝对领先的优势,但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9月7日,亚马逊旗下的云计算服务平台AWS宣布正式在中国商用。亚马逊AWS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百万级的客户量,在全球的云计算市场占据28%的市场份额,拥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线和领先的云技术。此前,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只能提供有限预览版服务,如今它已经正式杀入中国市场,对于国内的云计算公司尤其是阿里云来说,亚马逊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相比而言,微软云在中国市场却已经跑在了亚马逊前面。2012年,微软与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世纪互联达成合作,从而推动Office365和Windows Azure在中国的落地,并聪明地绕开了电信增值业务牌照问题。凭借着此前多年在中国的企业级服务市场积累,微软云很快就在中国市场拥有了一定的客户量。
  与此同时,全球另一家巨头IBM也在前不久宣布其Bluemix云平台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专属版本(Dedicated)正式投入使用。专属版本将以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技术Bluebox为底层架构,由本土企业世纪互联运营,为中国企业打造物理硬件独立的专属云环境,同时提供在IBM云平台上开发、部署、管理应用程序的各种资源。IBM的杀入对于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也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电信、联通为代表的运营商
  目前在国内整个共有云市场排名中,除了阿里云排行第一之外,国内的两大运营商电信和联通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他们二位有着共同的特性,其主要客户都是来自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中国电信进军云计算领域,凭借的是自身的网络运营实力,尤其是“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让中国电信可以依托覆盖全国的大容量高速互联网、传输网和光纤宽带网络,实现云数据中心之间的高速互联和用户的高速便捷接入,可以让云计算与宽带相融合。
  中国联通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思路推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这是一个基于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转型而提出的系统架构,DIOS即是分布式、智能、开放和统一系统的缩写,其目标就是以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资源、分布式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为基础,通过云网络整合统一资源,形成按需弹性扩展的能力并提供服务。
  当然运营商老大中国移动也不甘落后。实际上,中国移动还是三大运营商中在云计算领域起步最早的,尽管目前在云计算的市场份额要稍稍落后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但是其实力还是不容小觑。
  以华为、联想为代表的IT巨头
  与BAT三大巨头相比,华为、联想的实力同样不可忽视,而他们在云计算这场大战中也在加快速度布局。
  2012年,华为从事数据中心技术工作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仅为3000人,而在今年,该数字急剧增至1.6万人,华为正在从硬件设备全面迈向云服务。与IBM等巨头一样,华为依托此前以电子设备为核心的主营业务上所积累的用户资源、硬件能力和渠道优势,很快就在云计算领域占据了优势地位。
  相比华为云而言,联想云也在积极布局。联想云的整体战略是做深做强个人云,稳步发展企业云,近日又携手中国电子学会、Nutanix、华三、SMARTX、Maxta、深信服、华云网际、SOHO中国、Mellanox、南大通用和文华在线等超融合产业链龙头企业、机构,建立超融合产业联盟,意图通过与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深化合作,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超融合解决方案。
  以Ucloud、青云为代表的云计算创业者
  虽然云计算服务是一个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但还是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创业者,诸如Ucloud、青云等云计算创业公司。在共有云市场,它们能够与阿里、腾讯、亚马逊、微软、华为等巨头一路竞争并发展到今天并有现在的规模和势头,实属不易。
  青云以新技术、细化部署为第一出发点,辅以云平台上客户需求来推出、完善其产品线。因此青云的公有云产品细化程度更好,在一些特定的云上部署场景更容易实现,尤其是复杂的网络、文件共享存储等系统的部署,并且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银行级私有云部署案例。
  UCloud的产品线的推出完善以云平台上客户需求为第一出发点,辅以最新的技术产品和细化产品。UCloud云规模大,运营稳定性更好,数据中心、网络等资源更充足,可以定制化公有云方案,大规模公有云客户案例多。
其他文献
随着《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的正式发布,具有资产配置功能的公募FOF即将与广大投资者见面。在这之前,各公募基金公司早已筹备多时,试图抢占这个发展空间巨大的新战场。  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各投资市场的表现略显逊色。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大涨大跌后,反复震荡成为A股市场的常态;作为近两年的新晋投资品种,P2P网贷迎来一轮深度洗牌,各大平台锋芒渐收;而在利率
期刊
如今,我国公募基金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公募FOF之所以在现阶段产生,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中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大众理财需求的逐渐变化。  随着《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正式下发,有关公募FOF的话题热度持续飙升。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其资产配置的产品属性被市场各界一致看好,我国基金业似乎正在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各大基金公司正积极布局
期刊
经历了近3个月的征求意见后,9月23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业界翘首以盼的公募FOF发行在即。  经过多年的发展,FOF在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产品模式,是广大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的良好手段。但在《指引》落地之前,由券商、私募等机构发行的FOF因其投资门槛较高,普通投资者难以企及,在我国并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数据显示,截至
期刊
在全新《预算法》的实施中,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完成细化预算、优化国库集中支付流程、规范核算中心财务处理要求为基本目标,最终将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进行明确。  国库集中支付是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国际集中支付制度的出现,是继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后的又一重要措施。从国库集中支付的本质入手,支付制度秉持“三权不变”的基本原则,
期刊
超前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方便了借款人借款,降低了融资成本,使P2P网贷能真正走向普惠,但这却让一些人有机可乘,钻了市场的空子,加大了借贷风险。  借钱太容易  相对传统金融机构,乃至正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疆拓土的所有同行、对手,借贷宝最大的突破是允许人们自由借贷——借款自定义、出借自负责——这实际上是对所有用户进行了一次金融民主化的“技术赋权”,不仅加快了资金在市场中的流动的速度,也使得一些不成熟用户在
期刊
基于中长期的投资视角和大类资产配置策略,银华基金资产配置小组采用量化评估叠加定性分析的方法,力图分散单个基金风险,并得到“类绝对收益”的效果。  在征求意见稿下发之前,基金组合产品——公募FOF产品的雏形已经在银华基金内部储备“试跑”多年。鉴于公募基金愈发庞大的规模而投资者难以找到匹配的基金产品,银华基金互联网金融部以智能投顾为战略、定制化服务为导向的精细化运营策略油然而生。  “很多人炒股很厉害
期刊
公募FOF作为市场上的新品种,对各大公募基金公司来说都意味着一片蓝海。目前,不少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已经开始统筹策划相关产品,其中任何一家都想先一步进入市场抢得先机,随后势必有更多产品随之而来。  如今,公募FOF即将问世,在《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指导下,各公募基金公司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发行前的准备工作。随着公募FOF相关话题的持续火热,市场各界对
期刊
从FOF平抑波动的本质来看,公募FOF市场上演羊群效应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为一些机构投资者进行定制倒是更有可能。  公募FOF今年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自2005年我国的第一只类公募FOF诞生以来,其发展受当时公募基金产品差异不大的影响,且这些FOF真正投资于公募基金的比例较低,与公募基金相比,其投资收益缺乏优势,加上后来政府对私募基金从事FOF投资的资格放开以及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范围的限制,此
期刊
在电力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当下,发电企业的基本建设规模正在逐步扩大,财务管理作为发电企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构建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对发电企业基本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 发电企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概述  基本建设项目主要是指按照一个独立的总体设计在一个场地或几个场地上进行兴建的一项独立工程,由若干个互相有内在联系的工程项目所构成,总体也可称为基建项目。本文通过对基建项目工程管理的
期刊
风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投资者要在长期的交易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积累。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初入股市的新股民,还是久经磨练的投资者,都必须建筑适合自身实际的风控防线。有了稳固的风控防线,才能为持续盈利提供保障。  衡量股市投资的成败得失,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逐利能力和风控水平。只有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在逐利的同时不忘风控,在风控的同时努力逐利,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股市里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