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文化对教育人、熏陶人、培养人、发展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学”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打造“互学互助、合作创新”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三学”教学模式的外化和展示成果的窗口,“互学互助、合作创新”班级文化的打造是学生高效开展“互学”的有力保证。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和核心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班级文化包括外在形象的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文化。外在形象的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或称环境文化,包括教室的布置、班旗、班牌、校服等。内在素质的文化一是指班级的制度文化,如班规、班约等;二是指精神文化,如班级名称、班徽、班花、班训、班歌、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黑板上的激励语、课前警语、每日寄语,主题班会、家长会、各种比赛,等等。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更要形成一种班级的精神支柱。我校实施的 “互学互助,合作创新”的班级文化管理机制,旨在通过班级文化的熏陶,依靠班主任和政教处的引导,帮助学生改变坏习惯,走出误区,在“无意识”中养成一定的人文素养,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
二、打造“互学互助,合作创新”的班级文化特色
所谓“互学互助”,是指充分发挥学校的杠杆调节作用,整合班与班的优质资源,使班级之间以弱带强、以点带面、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所谓“合作创新”,是指创新班级文化特色,开辟小组合作新阵地,如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结合本班的实际,围绕本组的实施情况,以教室的内外墙壁为舞台,以“组名亮相、小组口号、奋斗目标、行为约定、组员分工、精彩分享”为内容将教室内外装饰一新,使教室成为一座座小型的文化殿堂。
(一)美化教室的环境文化,使其具有凝聚力
美化教室环境,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使其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2012年开始,我校政教处制订并落实了以下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目标:
1.教室的洁净化
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要求人人参与,并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各班除了要在墙上贴上值日表,还要贴上一条卫生标语,如“顺手捡起的是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等。
2.教室的生态化
要求设立生态角,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对植物包干负责。
3.教室的信息化
一是将班级发展目标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将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布置于教室固定的地方。二是办好黑板报、手抄报,从文字编辑、新闻采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培养一批小记者、小通讯员、小主持人。三是设立图书角,由学习委员专门管理图书捐献、外借登记、图书整理等工作。每当课间或自修课时,学生就可以向管理人员借阅图书。图书角的图书两个月更换一次,更换时把前一期的图书都还给主人。这样就可促使学生抓紧时间,在更换之前把所爱的图书都看完。四是开通班级博客,如8年级上学期每个班就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由班长等专人负责博客的维护和更新,并发动同学建言献计,使其更好地为班级文化建设发光发热。
(二)健全班级的制度文化,使其具有公信力
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制订班规公约,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各班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些制度,如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诚信试场制度等。如811班的班级公约如下:
1.“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刻,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我们班全体同学早上7:10都要到校学习。
2.作业是老师了解我们对知识了解多少的途径,按时独立认真完成作业是每个合格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标准。老师批改后我们也会做到及时认真订正,那是我们良好的习惯。
3.课堂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4.考试是在检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分都应该真实,因此,在考试中决不能有作弊的现象。为自己负责,决不作弊!
5.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要明确,学习是我们的首要目的。外表的靓丽在于其次,学校制订发型、服饰等的标准,为的是让我们能够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我们一起来遵守它。
6.在卫生方面,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一份职责,坚决把卫生做到干净、彻底。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7.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阶梯,良好的风貌能使人获益终生。不抽烟,不打架,爱护公共财物,言谈举止文明,诚实勤奋敬业,做品德高尚的人。
8.我们秉承“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的班训,享受学习,努力让811班成为最优秀的班级!
(三)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使其具有生命力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
1.凸显班级文化精髓
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要有班级精神。第八届校运动会前夕,学校发起“设计班旗”活动,鼓励每名学生争当设计师,大胆去想,放手去做。不到一个月时间,45面汇集了学生智慧与想法的个性十足的班旗就飘扬在了校运动会的上空(图1、图2、图3所示为其中的3面)。学生用简洁的标志、可爱的形象、个性化的图案展现班级风貌,凸显班级特色。让学生自己设计班旗,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也能激发他们的班级荣誉感,更体现了学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挑战”的新理念。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能授予学生的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2.适时培养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我校在校运动会开幕式期间,有一个2分钟左右的班级文化才艺展示比赛。赛前,班主任会动员每一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到运动会中去:选旗手,绘班徽,练走方阵,成立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等。
3.有效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篮球赛、跳长绳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有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家长会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建设合作小组文化,使其具有向心力
学习小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组成元素。小组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需要用评价的手段拉动小组内互助学习的积极性。“三学”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建设学习小组这一课堂的基本教学单位。对此,我们下力气抓好小组的内部文化建设,做到“用文化凝心聚力”。
1.显性小组文化的建设
一是科学划分小组,并按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人员。二是设计组标,它一般要包括组名、口号等,小组各成员要在上面签名。三是合理利用班内墙报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前后两块黑板分成同等多的部分,对应小组的个数每小组一块,小组的口号、小组成员一致认同的名人名言、小组成员自己编写的格言等,都可以不定时的用彩色粉笔书写上去。四是组内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及时评价:评价主题要多元化,可以有纪律评价、卫生评价、学习评价等;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可以有表扬、有鼓励、有建议等。
2.隐性小组文化的建设
一是进行组内制度的建设,如订组规等。二是用动态的思维来管理小组,如以周为单位评价每一个组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等。三是通过开展活动提升小组文化,形成“月月有活动、组组能参与”的良好氛围,如三月开展植树节植树活动,五月开展艺术节活动,六月开展集中入团活动,等等。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和核心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班级文化包括外在形象的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文化。外在形象的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或称环境文化,包括教室的布置、班旗、班牌、校服等。内在素质的文化一是指班级的制度文化,如班规、班约等;二是指精神文化,如班级名称、班徽、班花、班训、班歌、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黑板上的激励语、课前警语、每日寄语,主题班会、家长会、各种比赛,等等。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更要形成一种班级的精神支柱。我校实施的 “互学互助,合作创新”的班级文化管理机制,旨在通过班级文化的熏陶,依靠班主任和政教处的引导,帮助学生改变坏习惯,走出误区,在“无意识”中养成一定的人文素养,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
二、打造“互学互助,合作创新”的班级文化特色
所谓“互学互助”,是指充分发挥学校的杠杆调节作用,整合班与班的优质资源,使班级之间以弱带强、以点带面、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所谓“合作创新”,是指创新班级文化特色,开辟小组合作新阵地,如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结合本班的实际,围绕本组的实施情况,以教室的内外墙壁为舞台,以“组名亮相、小组口号、奋斗目标、行为约定、组员分工、精彩分享”为内容将教室内外装饰一新,使教室成为一座座小型的文化殿堂。
(一)美化教室的环境文化,使其具有凝聚力
美化教室环境,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使其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2012年开始,我校政教处制订并落实了以下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目标:
1.教室的洁净化
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要求人人参与,并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各班除了要在墙上贴上值日表,还要贴上一条卫生标语,如“顺手捡起的是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等。
2.教室的生态化
要求设立生态角,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对植物包干负责。
3.教室的信息化
一是将班级发展目标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将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布置于教室固定的地方。二是办好黑板报、手抄报,从文字编辑、新闻采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培养一批小记者、小通讯员、小主持人。三是设立图书角,由学习委员专门管理图书捐献、外借登记、图书整理等工作。每当课间或自修课时,学生就可以向管理人员借阅图书。图书角的图书两个月更换一次,更换时把前一期的图书都还给主人。这样就可促使学生抓紧时间,在更换之前把所爱的图书都看完。四是开通班级博客,如8年级上学期每个班就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由班长等专人负责博客的维护和更新,并发动同学建言献计,使其更好地为班级文化建设发光发热。
(二)健全班级的制度文化,使其具有公信力
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制订班规公约,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各班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些制度,如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诚信试场制度等。如811班的班级公约如下:
1.“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刻,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我们班全体同学早上7:10都要到校学习。
2.作业是老师了解我们对知识了解多少的途径,按时独立认真完成作业是每个合格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标准。老师批改后我们也会做到及时认真订正,那是我们良好的习惯。
3.课堂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4.考试是在检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分都应该真实,因此,在考试中决不能有作弊的现象。为自己负责,决不作弊!
5.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要明确,学习是我们的首要目的。外表的靓丽在于其次,学校制订发型、服饰等的标准,为的是让我们能够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我们一起来遵守它。
6.在卫生方面,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一份职责,坚决把卫生做到干净、彻底。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7.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阶梯,良好的风貌能使人获益终生。不抽烟,不打架,爱护公共财物,言谈举止文明,诚实勤奋敬业,做品德高尚的人。
8.我们秉承“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的班训,享受学习,努力让811班成为最优秀的班级!
(三)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使其具有生命力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
1.凸显班级文化精髓
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要有班级精神。第八届校运动会前夕,学校发起“设计班旗”活动,鼓励每名学生争当设计师,大胆去想,放手去做。不到一个月时间,45面汇集了学生智慧与想法的个性十足的班旗就飘扬在了校运动会的上空(图1、图2、图3所示为其中的3面)。学生用简洁的标志、可爱的形象、个性化的图案展现班级风貌,凸显班级特色。让学生自己设计班旗,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也能激发他们的班级荣誉感,更体现了学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挑战”的新理念。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能授予学生的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2.适时培养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我校在校运动会开幕式期间,有一个2分钟左右的班级文化才艺展示比赛。赛前,班主任会动员每一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到运动会中去:选旗手,绘班徽,练走方阵,成立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等。
3.有效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篮球赛、跳长绳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有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家长会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建设合作小组文化,使其具有向心力
学习小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组成元素。小组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需要用评价的手段拉动小组内互助学习的积极性。“三学”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建设学习小组这一课堂的基本教学单位。对此,我们下力气抓好小组的内部文化建设,做到“用文化凝心聚力”。
1.显性小组文化的建设
一是科学划分小组,并按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人员。二是设计组标,它一般要包括组名、口号等,小组各成员要在上面签名。三是合理利用班内墙报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前后两块黑板分成同等多的部分,对应小组的个数每小组一块,小组的口号、小组成员一致认同的名人名言、小组成员自己编写的格言等,都可以不定时的用彩色粉笔书写上去。四是组内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及时评价:评价主题要多元化,可以有纪律评价、卫生评价、学习评价等;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可以有表扬、有鼓励、有建议等。
2.隐性小组文化的建设
一是进行组内制度的建设,如订组规等。二是用动态的思维来管理小组,如以周为单位评价每一个组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等。三是通过开展活动提升小组文化,形成“月月有活动、组组能参与”的良好氛围,如三月开展植树节植树活动,五月开展艺术节活动,六月开展集中入团活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