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缓解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压力,便于两岸人员和货物的往来,人们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在海洋底部设计建造了海底隧道。海底隧道不占地,不妨碍航行,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峡通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快速推进,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海底隧道建设很快就会驶入快车道,它将给日益繁荣的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底隧道;修建方法;最早隧道;最长隧道;最快隧道;我国海底隧道
【中图分类号】N490【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063-0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上交通尤其是近海航运越来越频繁。为了缓解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压力,便于两岸人员和货物的往来,人们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在海洋底部设计建造了海底隧道。海底隧道不占地,不妨碍航行,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峡通道。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西欧和中国的香港九龙等地区。
海底隧道是连通海峡或海湾两岸的海底人工通道,从纵剖面图上来看,海底隧道就象一个巨大的“”形,上面水平部分露出地面,两侧斜坡为海岸引道,中间水平部分就是水面以下真正意义上的“海底隧道”。根据地形、地质等具体情况,水面以下的海底隧道也不一定完全水平。海底隧道的横断面在开凿时为圆形或马蹄形。海底隧道的通行方式以铁路、公路为主,还可以铺设输油管道和电缆等。
海底隧道是如何修建的呢?目前,海底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盾构法,在海底的地面以下,采用钻机在海床上钻洞,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和日本的青函隧道就用这种施工方法建成的。现代海底隧道的开凿,使用巨型掘岩钻机,从两端同时掘进。掘岩机的铲头坚硬而锋利,无坚不摧。钻孔直径与隧道设计直径相当,每掘进数十厘米,立即加工隧道内壁,确保施工安全。为保证两端掘进走向的正确,采用激光导向。另一种是管道沉埋法,就是将预制好的钢筋水泥管道敷设于海底,用特制的钢架将其固定在海床上,在外部用混凝土封上接头处,将内部海水抽干,然后在内部做好加固衬里,我国香港与九龙之间的海底隧道就是采用此种方法施工建成的。此外,还有人提出悬浮式海底隧道施工设计的构想,即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把特制的管道悬浮在深海中加以固定,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一片汪洋大海底下开凿隧道或敷设管道,是一项工期长、投资大、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无论是勘测、设计和施工,都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地质、地形、岩层裂缝、漏水等等。1818年至1843年,英国在伦敦泰晤士河下,修建了一条水底隧道,长458米。原为人行及通马车之用,建成后改为通行铁路之用。施工时河水曾两次淹没了隧道而被迫停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隧道。1908年,工程人员第一次建造勒希柏格隧道,试图从坎德河下穿过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结果酿成惨剧,隧道顶在接近工作面的地方塌了下来,隧道很快灌满了泥水,25人死亡。后来,在上游处基岩较坚固的地方另辟蹊径才得以建成。在海底修建隧道,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裂缝和漏水,因此要求有防水、止水的有效措施。如用水泥沙浆喷射,压浆止水,强力抽排或化学凝固等方法。日本的一种化学药剂可在30秒内堵住水压每平方厘米10至20公斤、每分钟达3立方米的流量的裂缝水。
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是日本的青函隧道。日本青函隧道穿过津轻海峡,连接日本本州岛的青森和北海道的函馆,全长为53.86公里,其中海底部分为23.3公里,是一条双线铁路隧道。该隧道1964年正式开挖,经过24年施工,1988年3月13日正式投入运营。在这条隧道没有建成以前,青森至函馆两地之间,乘渡轮要花5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有很多人甚至在漫长而危险的航行中丢了性命。而在青函隧道竣工后,人们坐在宽敞舒适的高速电气列车里,短短50分钟就能到达目的地。巨大的便利是隧道建造者们通过巨大的努力换来的。由于津轻海峡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专家们历时7年,采用了多种勘探方法,进行各种海底科学考察,最终决定,隧道必须在坚硬的火山岩层中通行才能保证安全,这也同时意味着施工是异常艰苦的。青函隧道工程从海底挖出的土,如果用载重量为11吨的大卡车首尾相接排列,可以从日本的东京一直排到美国的旧金山;用于工程的水泥一袋一袋相叠,高度相当于富士山的740倍;所用的钢材,足够建造31座东京铁塔;参加这项工程的人员,累计相当日本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世界上运送乘客最快的隧道是英吉利海峡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连接着英国的多佛尔和法国的加来,它是由3条并排的隧道所组成的。两条直径为7.3米的主隧道之间相距30米,中间还修有一条直径为4.5米的辅助隧道,每隔375米与两侧主隧道连通。如果把这3条隧道对接,其长度将远远超过青函隧道。这种3条互相连通且相互独立的隧道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辅助隧道的工期是领先于两个主隧道的,这为主隧道的施工提供了详尽的地质资料,对保证安全施工有重要意义。日常运营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辅助隧道可以保证在90分钟内将全部人员从隧道和列车中撤离到地面。它还是向主隧道提供新鲜空气的通道,并保持其气压始终高于主隧道,使主隧道中的烟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入辅助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于1987年动工,199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乘坐时速300公里的“欧洲之星”列车,穿越隧道只用26分钟,从巴黎到伦敦的用时缩短为3小时,如果算上坐车从市区到机场的时间,那么,乘坐火车穿过海底隧道其实是往返两地最省时的交通方式。
我国现已建成的海底隧道是香港海底隧道。该隧道是三条间断的海底隧道,它们越过维多利亚海峡,把港岛与九龙半岛连接起来。1972年,港九中线海底隧道最早建成,全长1.9公里,包括一条四车道、日流量12万车次的汽车隧道和一条地铁隧道。1989年9月21日建成通车的港九东线隧道,全长2.2公里,日通过汽车9万车次。1997年4月,香港回归前夕建成的西线隧道,拥有最多的六条车道,日车流量可达18万次,并直接贯通香港与内地,三条海底隧道使回归祖国后日益繁荣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交通无阻。与青函隧道和英吉利海峡隧道不同的是,香港的三条海底隧道都是采用沉埋法建造的。这种方法需要预先选定隧道的走向,将路线上的海底表层松软泥土挖走,铺上石头作为地基,再把造好的特定长度的隧道一节一节地铺设在地基上即可。铺设隧道绝不是件容易事,一节管道造好后,要将它运到投放地点,往管道里注水,使它下沉。水下的潜水员指挥水上的起重机调整管道位置,从而保证每节管道完好对接。铺设完成后,还要在隧道外层加铺石料,以防隧道受到外部撞击破裂。在隧道出入口建成后,就可以把隧道里的水抽走,对隧道内部进行配套设施的安装了。整个工程也是非常耗时的,香港建造的这3条隧道,每条都花去了3年时间。
修建海底隧道虽然费时、费力,但建成后的海底隧道确实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海底运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降低运输成本、缓解穿越海峡海湾船只的拥挤状态,还可以有效避免海上交通易受天气影响的制约,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修建海底隧道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们的共识。目前世界上一批新的海底隧道工程正在论证、拟建中。日韩海底隧道,通过对马海峡将日本、韩国进而和我国大陆、俄罗斯连接在一起的隧道,全长250公里,现已进入地质调查阶段,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 白令海峡隧道,连接俄罗斯和阿拉斯加,全长97公里,工程需资金400亿美元,建设需要20年,建成后,从欧洲、亚洲做火车到美洲可能将变为现实。欧非海底隧道,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连接欧洲和非洲,全长约40公里,1980年提出设想,目前已经研究论证了27年,最近一个名叫乔瓦尼·伦巴蒂的瑞士工程师提出实施方案,再次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因为该隧道蕴藏着巨大的战略经济利益。
我国是一个临海大国,海岸线长达3.2万多公里,较大海湾有150个,岛屿众多,有三大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和台湾海峡)。因此,修建海底隧道加快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非常必要。
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12月,国内首座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全线进入海底施工阶段。据介绍,翔安隧道总投资约为32亿元,工程全长约9公里,其中海底部分约6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翔安海底隧道作为厦门的第三条进出岛通道,上承国道、省道,下接城市区域路网,与厦门岛北面的厦门大桥、西面的海沧大桥一起构成三条连接大陆的路网格局,工程计划于2009年建成通车。厦门翔安隧道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也是第一条由内地专家自行设计的海底隧道,它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底隧道建造技术,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还有胶州湾隧道、大连隧道等一批沿海海底隧道正在或即将进行论证、施工。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快速推进,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海底隧道建设很快就会驶入快车道,它将给日益繁荣的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收稿日期:2007-09-08
【关键词】海底隧道;修建方法;最早隧道;最长隧道;最快隧道;我国海底隧道
【中图分类号】N490【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063-0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上交通尤其是近海航运越来越频繁。为了缓解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压力,便于两岸人员和货物的往来,人们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在海洋底部设计建造了海底隧道。海底隧道不占地,不妨碍航行,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峡通道。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西欧和中国的香港九龙等地区。
海底隧道是连通海峡或海湾两岸的海底人工通道,从纵剖面图上来看,海底隧道就象一个巨大的“”形,上面水平部分露出地面,两侧斜坡为海岸引道,中间水平部分就是水面以下真正意义上的“海底隧道”。根据地形、地质等具体情况,水面以下的海底隧道也不一定完全水平。海底隧道的横断面在开凿时为圆形或马蹄形。海底隧道的通行方式以铁路、公路为主,还可以铺设输油管道和电缆等。
海底隧道是如何修建的呢?目前,海底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盾构法,在海底的地面以下,采用钻机在海床上钻洞,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和日本的青函隧道就用这种施工方法建成的。现代海底隧道的开凿,使用巨型掘岩钻机,从两端同时掘进。掘岩机的铲头坚硬而锋利,无坚不摧。钻孔直径与隧道设计直径相当,每掘进数十厘米,立即加工隧道内壁,确保施工安全。为保证两端掘进走向的正确,采用激光导向。另一种是管道沉埋法,就是将预制好的钢筋水泥管道敷设于海底,用特制的钢架将其固定在海床上,在外部用混凝土封上接头处,将内部海水抽干,然后在内部做好加固衬里,我国香港与九龙之间的海底隧道就是采用此种方法施工建成的。此外,还有人提出悬浮式海底隧道施工设计的构想,即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把特制的管道悬浮在深海中加以固定,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一片汪洋大海底下开凿隧道或敷设管道,是一项工期长、投资大、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无论是勘测、设计和施工,都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地质、地形、岩层裂缝、漏水等等。1818年至1843年,英国在伦敦泰晤士河下,修建了一条水底隧道,长458米。原为人行及通马车之用,建成后改为通行铁路之用。施工时河水曾两次淹没了隧道而被迫停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隧道。1908年,工程人员第一次建造勒希柏格隧道,试图从坎德河下穿过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结果酿成惨剧,隧道顶在接近工作面的地方塌了下来,隧道很快灌满了泥水,25人死亡。后来,在上游处基岩较坚固的地方另辟蹊径才得以建成。在海底修建隧道,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裂缝和漏水,因此要求有防水、止水的有效措施。如用水泥沙浆喷射,压浆止水,强力抽排或化学凝固等方法。日本的一种化学药剂可在30秒内堵住水压每平方厘米10至20公斤、每分钟达3立方米的流量的裂缝水。
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是日本的青函隧道。日本青函隧道穿过津轻海峡,连接日本本州岛的青森和北海道的函馆,全长为53.86公里,其中海底部分为23.3公里,是一条双线铁路隧道。该隧道1964年正式开挖,经过24年施工,1988年3月13日正式投入运营。在这条隧道没有建成以前,青森至函馆两地之间,乘渡轮要花5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有很多人甚至在漫长而危险的航行中丢了性命。而在青函隧道竣工后,人们坐在宽敞舒适的高速电气列车里,短短50分钟就能到达目的地。巨大的便利是隧道建造者们通过巨大的努力换来的。由于津轻海峡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专家们历时7年,采用了多种勘探方法,进行各种海底科学考察,最终决定,隧道必须在坚硬的火山岩层中通行才能保证安全,这也同时意味着施工是异常艰苦的。青函隧道工程从海底挖出的土,如果用载重量为11吨的大卡车首尾相接排列,可以从日本的东京一直排到美国的旧金山;用于工程的水泥一袋一袋相叠,高度相当于富士山的740倍;所用的钢材,足够建造31座东京铁塔;参加这项工程的人员,累计相当日本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世界上运送乘客最快的隧道是英吉利海峡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连接着英国的多佛尔和法国的加来,它是由3条并排的隧道所组成的。两条直径为7.3米的主隧道之间相距30米,中间还修有一条直径为4.5米的辅助隧道,每隔375米与两侧主隧道连通。如果把这3条隧道对接,其长度将远远超过青函隧道。这种3条互相连通且相互独立的隧道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辅助隧道的工期是领先于两个主隧道的,这为主隧道的施工提供了详尽的地质资料,对保证安全施工有重要意义。日常运营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辅助隧道可以保证在90分钟内将全部人员从隧道和列车中撤离到地面。它还是向主隧道提供新鲜空气的通道,并保持其气压始终高于主隧道,使主隧道中的烟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入辅助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于1987年动工,199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乘坐时速300公里的“欧洲之星”列车,穿越隧道只用26分钟,从巴黎到伦敦的用时缩短为3小时,如果算上坐车从市区到机场的时间,那么,乘坐火车穿过海底隧道其实是往返两地最省时的交通方式。
我国现已建成的海底隧道是香港海底隧道。该隧道是三条间断的海底隧道,它们越过维多利亚海峡,把港岛与九龙半岛连接起来。1972年,港九中线海底隧道最早建成,全长1.9公里,包括一条四车道、日流量12万车次的汽车隧道和一条地铁隧道。1989年9月21日建成通车的港九东线隧道,全长2.2公里,日通过汽车9万车次。1997年4月,香港回归前夕建成的西线隧道,拥有最多的六条车道,日车流量可达18万次,并直接贯通香港与内地,三条海底隧道使回归祖国后日益繁荣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交通无阻。与青函隧道和英吉利海峡隧道不同的是,香港的三条海底隧道都是采用沉埋法建造的。这种方法需要预先选定隧道的走向,将路线上的海底表层松软泥土挖走,铺上石头作为地基,再把造好的特定长度的隧道一节一节地铺设在地基上即可。铺设隧道绝不是件容易事,一节管道造好后,要将它运到投放地点,往管道里注水,使它下沉。水下的潜水员指挥水上的起重机调整管道位置,从而保证每节管道完好对接。铺设完成后,还要在隧道外层加铺石料,以防隧道受到外部撞击破裂。在隧道出入口建成后,就可以把隧道里的水抽走,对隧道内部进行配套设施的安装了。整个工程也是非常耗时的,香港建造的这3条隧道,每条都花去了3年时间。
修建海底隧道虽然费时、费力,但建成后的海底隧道确实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海底运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降低运输成本、缓解穿越海峡海湾船只的拥挤状态,还可以有效避免海上交通易受天气影响的制约,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修建海底隧道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们的共识。目前世界上一批新的海底隧道工程正在论证、拟建中。日韩海底隧道,通过对马海峡将日本、韩国进而和我国大陆、俄罗斯连接在一起的隧道,全长250公里,现已进入地质调查阶段,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 白令海峡隧道,连接俄罗斯和阿拉斯加,全长97公里,工程需资金400亿美元,建设需要20年,建成后,从欧洲、亚洲做火车到美洲可能将变为现实。欧非海底隧道,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连接欧洲和非洲,全长约40公里,1980年提出设想,目前已经研究论证了27年,最近一个名叫乔瓦尼·伦巴蒂的瑞士工程师提出实施方案,再次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因为该隧道蕴藏着巨大的战略经济利益。
我国是一个临海大国,海岸线长达3.2万多公里,较大海湾有150个,岛屿众多,有三大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和台湾海峡)。因此,修建海底隧道加快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非常必要。
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12月,国内首座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全线进入海底施工阶段。据介绍,翔安隧道总投资约为32亿元,工程全长约9公里,其中海底部分约6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翔安海底隧道作为厦门的第三条进出岛通道,上承国道、省道,下接城市区域路网,与厦门岛北面的厦门大桥、西面的海沧大桥一起构成三条连接大陆的路网格局,工程计划于2009年建成通车。厦门翔安隧道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也是第一条由内地专家自行设计的海底隧道,它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底隧道建造技术,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还有胶州湾隧道、大连隧道等一批沿海海底隧道正在或即将进行论证、施工。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快速推进,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海底隧道建设很快就会驶入快车道,它将给日益繁荣的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收稿日期:200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