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真人书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大多数女生的眼里,大学是最好的恋爱季,但是丁非却更愿意泡图书馆。书看得越多,越是遗憾一书本知识都是静态的,缺少分享和交流。
一则新闻给了丁非启发,丹麦哥本哈根的5个年轻人组织了75本真人书,在丹麦罗斯基德音乐节上提供真人借阅服务,宣传反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随后,真人图书馆的概念在丹麦、匈牙利、芬兰、冰岛、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流行起来。有别于传统的图书,真人书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丁非立即对这个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想组织一个中国的真人图书馆。在她的设想里,这将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拥有落地大书架的图书馆,也不是那种能喝喝咖啡慵懒一下午的小资图书馆,它甚至连一本白纸黑字的书也没有,因为它的“书”,就是人。
要筹建这样一个特殊的图书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是寻找“真人书”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多人都不理解“真人图书馆”的意义,一听说让自己去“讲故事”,就觉得小儿科,甚至怀疑丁非的动机,只有一个人因为事先知道“真人图书馆”所以才答应。丁非很委屈,这个人告诉她学会换位思考,在一个国人都很陌生的领域,应该怎么说话才容易让人接受。
丁非发动了所有的关系,终于找到了一批“真人书”,他们有农民、纪录片工作者、自由职业者,还有残障人士、家政工作者、艺术家、企业白领,甚至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人士以及企业家。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愿意“被借阅”,愿意和人分享。
每一个有故事的人都是一本书
2011年5月底,“生命图书馆”正式宣告成立,真人图书也上架了。《落跑的新郎》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大男孩,十年前为逃避一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最终在城市的志愿者工作里找到了人生方向:《十万个为什么》是一位坚持“只走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的美籍华裔,每每行至人生岔路,总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想不出答案,哪怕全世界都这么做也坚决不做;《生命转弯处》是一名小女孩千方百计想弥补曾经偷钱给父亲带来的失望,一度迷失了自己,最后方悟得要对人生负责《伤口,窗口》讲述的是一个早产儿成长公式:自卑的过去 自信的当下 小小的激情x感恩的心怀÷生活的烦恼=你身边的我……
在对生命图书馆的真人书培训之后,丁非又建立起了生命图书馆区别于普通图书馆的独特借阅规则和程序:来借阅的读者需要先签到,留下各自的联络方式,领取生命白皮书,然后阅读图书阅览规则,根据规则,每个青年先浏览每本真人书的简介,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本”真人书,到图书管理员处登记,然后由图书管理员带领,去各自的场地“阅读”所选的图书。
当然,真人图书不同于传统图书,可以不限时间的阅读,真人图书也会疲惫,所以生命图书馆规定,借读时间共一小时,其中25分钟为真人书的自我讲述时间,剩余的则是读者自由提问和交流的时间。阅读结束后,所有的读者回到借阅处,分享阅读的心得体会,活动结束还可以领取活动的纪念徽章。
《生命DNA》这本“图书”被借阅的次数非常多,这是一名22岁的盲人小伙,名叫祝培华。小学时突然失明,母亲又因车祸去世,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将念书进行到底……坎坷而悲伤的情节在他口中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每一次面对读者都充满了乐观。
每一场阅读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体验
一场阅读完毕之后,所有的读者与图书都各归各位。读者们开始选择下一本“书”,真人书则开始等待下一拨读者。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让读者和真人书分享了一段长长的人生阅历。
人们为了满足需求、带着目的与周围建立联系时,构成一种“我与它”的关系:而当放下目标,用自我本真与对方相遇,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了“我和你”。实现这种关系的途径,就是对话与倾听。“我和你”的纯净关系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正是这样的一瞬,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如今,“生命图书馆”已经馆藏了20多本“图书”,陆续接待了200多名读者,借阅大都是在馆里举行。丁非打算组织真人书走进社区、产业园区做专场活动,录音录像,最后集册出书,留一个纪念。
每天,生命图书馆都会接待不少的读者。每一场“阅读”都会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体验。在丁非眼里,接触不同的生命,就能看见不同的色彩。她希望读者们通过对生命价值多样化的理解,最终学会尊重与包容不同的生命形态和人生选择。
在大多数女生的眼里,大学是最好的恋爱季,但是丁非却更愿意泡图书馆。书看得越多,越是遗憾一书本知识都是静态的,缺少分享和交流。
一则新闻给了丁非启发,丹麦哥本哈根的5个年轻人组织了75本真人书,在丹麦罗斯基德音乐节上提供真人借阅服务,宣传反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随后,真人图书馆的概念在丹麦、匈牙利、芬兰、冰岛、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流行起来。有别于传统的图书,真人书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丁非立即对这个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想组织一个中国的真人图书馆。在她的设想里,这将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拥有落地大书架的图书馆,也不是那种能喝喝咖啡慵懒一下午的小资图书馆,它甚至连一本白纸黑字的书也没有,因为它的“书”,就是人。
要筹建这样一个特殊的图书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是寻找“真人书”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多人都不理解“真人图书馆”的意义,一听说让自己去“讲故事”,就觉得小儿科,甚至怀疑丁非的动机,只有一个人因为事先知道“真人图书馆”所以才答应。丁非很委屈,这个人告诉她学会换位思考,在一个国人都很陌生的领域,应该怎么说话才容易让人接受。
丁非发动了所有的关系,终于找到了一批“真人书”,他们有农民、纪录片工作者、自由职业者,还有残障人士、家政工作者、艺术家、企业白领,甚至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人士以及企业家。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愿意“被借阅”,愿意和人分享。
每一个有故事的人都是一本书
2011年5月底,“生命图书馆”正式宣告成立,真人图书也上架了。《落跑的新郎》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大男孩,十年前为逃避一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最终在城市的志愿者工作里找到了人生方向:《十万个为什么》是一位坚持“只走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的美籍华裔,每每行至人生岔路,总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想不出答案,哪怕全世界都这么做也坚决不做;《生命转弯处》是一名小女孩千方百计想弥补曾经偷钱给父亲带来的失望,一度迷失了自己,最后方悟得要对人生负责《伤口,窗口》讲述的是一个早产儿成长公式:自卑的过去 自信的当下 小小的激情x感恩的心怀÷生活的烦恼=你身边的我……
在对生命图书馆的真人书培训之后,丁非又建立起了生命图书馆区别于普通图书馆的独特借阅规则和程序:来借阅的读者需要先签到,留下各自的联络方式,领取生命白皮书,然后阅读图书阅览规则,根据规则,每个青年先浏览每本真人书的简介,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本”真人书,到图书管理员处登记,然后由图书管理员带领,去各自的场地“阅读”所选的图书。
当然,真人图书不同于传统图书,可以不限时间的阅读,真人图书也会疲惫,所以生命图书馆规定,借读时间共一小时,其中25分钟为真人书的自我讲述时间,剩余的则是读者自由提问和交流的时间。阅读结束后,所有的读者回到借阅处,分享阅读的心得体会,活动结束还可以领取活动的纪念徽章。
《生命DNA》这本“图书”被借阅的次数非常多,这是一名22岁的盲人小伙,名叫祝培华。小学时突然失明,母亲又因车祸去世,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将念书进行到底……坎坷而悲伤的情节在他口中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每一次面对读者都充满了乐观。
每一场阅读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体验
一场阅读完毕之后,所有的读者与图书都各归各位。读者们开始选择下一本“书”,真人书则开始等待下一拨读者。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让读者和真人书分享了一段长长的人生阅历。
人们为了满足需求、带着目的与周围建立联系时,构成一种“我与它”的关系:而当放下目标,用自我本真与对方相遇,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了“我和你”。实现这种关系的途径,就是对话与倾听。“我和你”的纯净关系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正是这样的一瞬,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如今,“生命图书馆”已经馆藏了20多本“图书”,陆续接待了200多名读者,借阅大都是在馆里举行。丁非打算组织真人书走进社区、产业园区做专场活动,录音录像,最后集册出书,留一个纪念。
每天,生命图书馆都会接待不少的读者。每一场“阅读”都会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体验。在丁非眼里,接触不同的生命,就能看见不同的色彩。她希望读者们通过对生命价值多样化的理解,最终学会尊重与包容不同的生命形态和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