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偶像傻傻粉丝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uji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一个群体叫“粉丝”,非常厉害。这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位学生,因为吐槽了一群“粉丝”的偶像,便被他们围攻,并要求学校开除这位学生。
  这也太强势和自我了吧?你喜欢,别人就得喜欢;你说好,别人就不能说坏。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粉丝”是追星族的升级版。追星族的追星,主要是追着看表演,追着要签字,追着送鲜花和掌声,还有的追着表达爱慕之情。而现在的“粉丝”,主要是在网上追捧“网红”,谁红就追谁,谁红就捧谁。“网红”越来越多,“粉丝”也越来越多。大咖拥有几千万,小咖也有几十万。
  每个“粉丝”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偶像”。“偶像”的本义,是指为人所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古代的人们,以太阳、月亮这些自然物或想象中的神仙为“偶像”。而现在的很多人,则以某些成功或靚丽的人士为“偶像”。崇拜他们,喜欢他们,追随他们,渴望着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他们。
  的确,那些“偶像”的形象,实在是太光鲜、太诱人了。看他们,男若潘安,女如七仙,才艺超群,智力过人。台下成千上万的人叫好,网上成万上千的人追随。这才叫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成功的人生。
  可是你知道吗?“网红”也好,明星也罢,他们几乎所有的形象和作品,都是化装化出来的、编剧编出来的、表演演出来的、作假作出来的。
  有个叫“水泥西施”的“网红”,曾经让很多人感动得落泪。为了给病重的丈夫筹集医药费,她每天都要在工地上搬运五十吨水泥。破旧的衣服,满脸的灰土,累弯的身躯,谁见了都会同情和心疼。各种支持和打赏,也滚滚而来。可是后来有人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戏”。后边有一个七八人的团队,帮助她编演这些故事。
  还有一个“粉丝”众多的“网红”,为了拍一段拉面的镜头,她不仅专门跑到兰州去学习,而且回来练了一个月。大家在视频上看到的那几分钟视频,她竟然拍了二百多次。废掉的面团,就有几大盆。
  当然,在庞大的“粉丝”群中,也有很多的冷静者和清醒者。他们“入粉”,只是为了消磨一点时间,寻找一点刺激,看看红起来的那些人,是如何的作秀和搞怪,怎样的忽悠和圈钱。但也确有一些人,追星追到“脑残”的程度。一天到晚跟在人家的镜头之前,让叫好就叫好,让送花就送花,让买货就买货,让交钱就交钱。而且甘做“偶像”的铁杆卫士,谁敢说一个不字,马上就冲上前去,施展网络暴力。
  而到最后,这些做“粉丝”的人,又得到了什么?无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望月月无影。因为每一个偶像,都不会把他成功的秘密告诉你,而且任何成功的模式,都不可复制。
  我们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运用个人的智慧、能力和机会,创造自己的奇迹。又何必跟在别人屁股后头,傻傻地去做人家的“粉丝”?
  【原载《讽刺与幽默》】


插图 / 追星 / 佚 名
其他文献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语录:“当真相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  谎言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因为人心让耳朵对谎言不设防。  人心有恐惧,谎言就是要使你害怕。哪怕绝无可能的事,多听几次就会相信,所谓“三人成虎”。哪怕是最相信儿子的曾参母亲,三次听说“曾参杀人”,也会“投杼逾墙而走”。世间多少逃难潮因此产生,多少人踩人的惨剧只因有人虚报失火。  人心幸災乐祸,听到成功人士出了问题,或有丑闻,潜藏的妒
期刊
在民营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的一位朋友说,他与老板“三观”不合,觉得待在这家企业精神抑郁,不如另谋出路。  他的薪水其实不错,企业前景也尚可,与老板还是校友,之所以与老板“交恶”,缘起招聘。去年企业上了一条生产线,急需一批管理人员,从去年夏天开始,人力资源部总共组织了十一次招聘,省、市招聘会场场不落,但招到的人离职率很高,大都上岗才几个月,就离开了,这条生产线运行一直不正常。  老板很着急,一着急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for machine?to?machine (M2M) communications in future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s. M2M communications aims at providing the communication inf
期刊
小时候,一块奶油糖就代表一个欲望;后来,欲望变成了一把奶油糖;再后来,一车皮奶油糖都未必能让我们动心。这不单是因为有了新的诱惑,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开始明白糖吃多了不好,而从前勾起我们食欲的那些食物:油大的、煎炸的、咸香无比的、浓汁厚酱的,都有可能危及我们的健康;而当年经常可以吃到的玉米棒子、红薯、未脱壳的糙米,还有那锅舍不得放油炝锅的清水熬白菜,那碗黏稠的玉米粥,却成了餐桌新宠——人们的欲望是随
期刊
参观某监狱回来,头脑里一直盘旋着三个字:人、牛、狗。  这里展出的,全是曾经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做过不少好事,曾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高谈阔论,风光无限,但他们最后还是由人民的功臣变为人民的罪人,最后被关押在这里。他们追悔莫及,开始羡慕起曾经被他们瞧不上眼的普通人的自由生活,在狱中以泪洗面,数着日子服刑改造,即使刑满出狱,也不可能风光如旧。  由于他们都已成犯人,因而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职务已不再重要
期刊
我小时候被灌输过许多规矩:拿筷子不能拿得太低;吃饭的时候要端起碗;长辈给压岁钱一定要推辞;长辈递碗一定要双手接;一碗荤素搭配的菜上桌,不能紧着吃肉……  那个年代,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食堂,都自带饭盆、勺子,所以我喜欢用勺子吃稀饭,筷子使得不算利落。外公追究起来,逼我学着用筷子扒拉稀饭,理由很充分:“将来你去岳父岳母家吃饭,不会用筷子,只会用勺子,会被别人耻笑!”  后来我年纪略长,又从朋友那里知道了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班族拿着差不多的工资,然而也不能说全都一般穷,也有特别穷的。上海每条弄堂里都会有几个捡垃圾的人,他们以此为生,大多没有本地户口,属于传说中的盲流。  虽然那年月,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记者讥讽为“蓝蚂蚁”“灰蚂蚁”,拾荒者却连当“蚂蚁”的资格都没有,他们浑身上下黑不溜秋,游离于“蚁群”之外。里弄里的居民从来不和他们交谈,遇见了都会躲开几米,我会躲得更远一些,倒不是因为势利。他
期刊
现在阅读的机会多了,方式也多了,一个软弱的人、贪图快乐和方便的人,很容易沉迷于碎片化的浏览,在乱七八糟的小道消息、各类见闻、低俗视频、谣言八卦中耗失宝贵的时间。我们的光阴是那样局促,网络时代时光如箭,一晃不是三五年,而是十几年。没有比今天的时光更值得珍惜的了,這与百年甚至是十年前大为不同,二者在时间度量上好像更不是等值。这样说是对读者,其实更是对作者。一个当下的写作者首先要安定下来,仔细想好,让自
期刊
一杯温水想要让人觉得热,该怎么办?先让他喝杯冰水就好了。想让人覺得凉呢?那就先让他喝杯热水呗。你看,水本身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但是“解释框架”变了,同一杯水就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感受。   据说,李世民有一次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句“好一棵大树”,身边大臣宇文士及赶紧附和,引经据典把这棵树夸到了天上。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徵说要提防花言巧语的佞臣,看样子,应该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吧?”如果你是宇文士及,这个
期刊
流氓,指那些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他们手段下流,放刁撒泼,为非作歹,也叫青皮,痞子,无赖等。  如今,时过境迁,流氓也在变异,一批新式流氓应运而生,玩得风生水起。与旧式流氓相比,他们多有正当职业,文化背景也不低,其中不乏教授、作家、专家,但做的事却同样龌龊可恨,同时还更具欺骗性。  教授流氓。个别教授身在高校,却不好好授业解惑,教书育人,而是一门子心思勾引女学生,用考试成绩、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