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针对微课微而精,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在教学中借助微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借助微课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学会整本书的阅读;借助微课的学习,让积累经典成为一种习惯。微课,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关键词:微课 语文素养 阅读方法 阅读积累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步入微时代,教育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革。微课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 它让教师不再局限于教室内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将教学的知识教授前移,以讲解教学知识点、重难点为突破口,五六分钟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资源“小环境”,让教学变得有趣。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应用微课的这些优势,以改善我的课堂。
一、聚焦语文素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从传统课堂来看,我们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欠缺的。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美,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在教学《京剧趣谈》这课时做了尝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围绕“趣”,介绍了道具“马鞭”的来历和“亮相”的特点、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为了通过这篇小短文的学习,埋下艺术的种子,让孩子们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进而爱上京剧,在教学这课时,我制作了微课《京剧文化》,对从最基本的京剧起源、京剧行当,到学生喜闻乐见的京剧脸谱、道具、流派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浓缩、归纳、整合。精美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京剧脸谱,让学生充满兴趣。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使用的马鞭的颜色也不同。课中通过暂停键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判断,充满了乐趣。从课上反馈来看,学生不仅了解了微课中京剧的最基本的知识,还主动查找了唱念做打等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相关资料,下载了《穆桂英挂帅》等精彩片段与全班同学共享。一节微课,调动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更让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与同伴共享的乐趣,同时感受到了京剧文化的内涵美,这无疑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的一次提升。
二、聚焦阅读方法,指引课外阅读的方向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读书是思和学的结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篇篇独立的短文或长文的节选,学生学习往往局限在某个狭窄的空间里,要想有效地阅读整本书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将此阅读方法制成微课,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方式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少年闰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的闰土机智勇敢,见识广,儿时的鲁迅非常羡慕。鲁迅回忆了关于闰土的四件事:瓜地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观看跳鱼儿。 其中“瓜地刺猹”这件事写得最详细,最能突出人物的品质。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事件来写人,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语言、行为的句子,正面了解闰土的机智勇敢。课文中对天空、圆月、西瓜地环境的描写,以及猹的表现则是侧面描写,反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将对这个情节的分析做成了微课,用思维导图层层剥笋的形式呈现了整个学习的过程(见图示)。授课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文章,需要学生独立探索的地方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更大收获是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去分析课文,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性。学生在掌握这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思维导图独立完成其他三件事的分析。这节微课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交流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间,拉近了学生与书中人物的距离,激起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梳理文章的一个技能,为他们对整本书的阅读做了铺垫。
基于此课的学习,我尝试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高尔基的名著《童年》。这部二十多万字的巨著,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关系交错,学生从作者生平、主要内容、书中主要人物、著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用短短几百字,几个树状的分支就将这部文学巨著的全貌呈现了出来。
三、聚焦阅读积累,让学习经典变成习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封城,医疗、生活资源缺乏,国际上许多国家守望相助,捐献物资支援中国。其中日本援助武汉的物资包装箱上印刷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话语让我们感慨的同时,更引发了国人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思考。
我想:这不正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吗?利用这一契机,我对防疫期间日本在支援防疫物资时附赠的诗句进行了收集整理,做成微课让学生观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诗句引经据典,从《诗经·秦风·无衣》《旧题苏武诗》,到唐代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把患难与共的关怀情义表达得含蓄隽永,让人读了心生温暖。《诗经》有云:“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作为我们邻邦的日本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这种友好态度和古典文化素养,作为五千年文化传承者的我们也可以回应几句。在微课的结尾,我抛出了相关任务。看了微课后同学们也兴致盎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一下子被激起,班级微信群热闹非凡:从《左传》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到唐朝张九龄的名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再到孙中山先生的“休戚与共,患难相救”,近代僧人巨赞的“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学生还纷纷创作“今九州千钧一发,谢友邦雪中送炭”……从这些诗句来看,学生在收集古诗句的过程中,无疑对古典诗词歌赋进行了一次自我学习,更激发了自主创作的热情,让经典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九层之台,始于累土。”经典的学习如筑垒,日积月累,才能筑成雄伟的高楼。
总之,基于微课的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同时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寻找更多的拓展内容,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领略阅读的魅力。
关键词:微课 语文素养 阅读方法 阅读积累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步入微时代,教育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革。微课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 它让教师不再局限于教室内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将教学的知识教授前移,以讲解教学知识点、重难点为突破口,五六分钟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资源“小环境”,让教学变得有趣。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应用微课的这些优势,以改善我的课堂。
一、聚焦语文素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从传统课堂来看,我们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欠缺的。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美,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在教学《京剧趣谈》这课时做了尝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围绕“趣”,介绍了道具“马鞭”的来历和“亮相”的特点、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为了通过这篇小短文的学习,埋下艺术的种子,让孩子们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进而爱上京剧,在教学这课时,我制作了微课《京剧文化》,对从最基本的京剧起源、京剧行当,到学生喜闻乐见的京剧脸谱、道具、流派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浓缩、归纳、整合。精美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京剧脸谱,让学生充满兴趣。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使用的马鞭的颜色也不同。课中通过暂停键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判断,充满了乐趣。从课上反馈来看,学生不仅了解了微课中京剧的最基本的知识,还主动查找了唱念做打等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相关资料,下载了《穆桂英挂帅》等精彩片段与全班同学共享。一节微课,调动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更让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与同伴共享的乐趣,同时感受到了京剧文化的内涵美,这无疑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的一次提升。
二、聚焦阅读方法,指引课外阅读的方向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读书是思和学的结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篇篇独立的短文或长文的节选,学生学习往往局限在某个狭窄的空间里,要想有效地阅读整本书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将此阅读方法制成微课,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方式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少年闰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的闰土机智勇敢,见识广,儿时的鲁迅非常羡慕。鲁迅回忆了关于闰土的四件事:瓜地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观看跳鱼儿。 其中“瓜地刺猹”这件事写得最详细,最能突出人物的品质。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事件来写人,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语言、行为的句子,正面了解闰土的机智勇敢。课文中对天空、圆月、西瓜地环境的描写,以及猹的表现则是侧面描写,反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将对这个情节的分析做成了微课,用思维导图层层剥笋的形式呈现了整个学习的过程(见图示)。授课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文章,需要学生独立探索的地方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更大收获是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去分析课文,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性。学生在掌握这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思维导图独立完成其他三件事的分析。这节微课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交流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间,拉近了学生与书中人物的距离,激起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梳理文章的一个技能,为他们对整本书的阅读做了铺垫。
基于此课的学习,我尝试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高尔基的名著《童年》。这部二十多万字的巨著,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关系交错,学生从作者生平、主要内容、书中主要人物、著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用短短几百字,几个树状的分支就将这部文学巨著的全貌呈现了出来。
三、聚焦阅读积累,让学习经典变成习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封城,医疗、生活资源缺乏,国际上许多国家守望相助,捐献物资支援中国。其中日本援助武汉的物资包装箱上印刷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话语让我们感慨的同时,更引发了国人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思考。
我想:这不正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吗?利用这一契机,我对防疫期间日本在支援防疫物资时附赠的诗句进行了收集整理,做成微课让学生观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诗句引经据典,从《诗经·秦风·无衣》《旧题苏武诗》,到唐代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把患难与共的关怀情义表达得含蓄隽永,让人读了心生温暖。《诗经》有云:“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作为我们邻邦的日本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这种友好态度和古典文化素养,作为五千年文化传承者的我们也可以回应几句。在微课的结尾,我抛出了相关任务。看了微课后同学们也兴致盎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一下子被激起,班级微信群热闹非凡:从《左传》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到唐朝张九龄的名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再到孙中山先生的“休戚与共,患难相救”,近代僧人巨赞的“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学生还纷纷创作“今九州千钧一发,谢友邦雪中送炭”……从这些诗句来看,学生在收集古诗句的过程中,无疑对古典诗词歌赋进行了一次自我学习,更激发了自主创作的热情,让经典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九层之台,始于累土。”经典的学习如筑垒,日积月累,才能筑成雄伟的高楼。
总之,基于微课的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同时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寻找更多的拓展内容,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领略阅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