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耳熟能详这件事,还真是颇有些年代和地域的区别。
比我大一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哼上几句样板戏: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临行喝妈一碗酒…一而我,惭愧得很,我第一次看样板戏是在大学三年级一个无聊赖的雪夜,路过大礼堂就随便进去看看,是《智取威虎山》,过目不忘的那种刚烈明扬。
我却一直记得“宝玉哭灵”的悲痛调子:“而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觅见。”我的大学同屋们亦然。我们还都念念不忘一部叫《追鱼》的奇幻深情的越剧。
前年夏天在陕西的周公庙,忽听得一个亭子里有极其悠扬婉转的戏乐,赶过去看,却是一个来自扶风的自乐班子。弹弦的是老头,带着民国时代的圆眼镜;唱的是一个老太太,声音可是明媚高亢,比小姑娘还亮。他们的乐器都又旧又破。我问他们在唱什么,周围至少有三四个过客诧异我怎么连这也不知道,连眉户剧《梁秋燕》也不知道吗?下面就是从他们有四十年历史的戏本子上抄来的妙词:
“回头看,哟,妹妹你今日好打扮。
(这平平常常嫂嫂你何必出此言。)
白羊肚子手巾花牡丹,黑油油的头发双辫辫。
绿裤子,粉红衫,桃红袜袜实在鲜。
(这是我自己闹生产,自己劳动自己穿)
编扣扣鞋,大脚片,
有红有白真体面。
能织布,能纺线,能绣花,能做饭,
地里劳动不让他们男子汉。
千金难买好心眼,
见人不笑不言传。
这娃长的没弹嫌,
近来就有点心不安。
那个男子有识见,
娶上这个媳妇,哼,管叫他和和美美能过一百年。”
如此爽快明亮的绝妙好词,说的是关中一个叫梁秋燕的姑娘如何为自己争取到了幸福的故事。这桃红柳绿的一幕,正是她和二嫂嫂约着去田里挑野菜的情景。后来,一部据说在西北家喻户晓的宣扬婚姻自由的同名黑白电影据此拍成,并成就了“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梁秋燕》,枉在世上转”之名。
而在我的家乡,很多人也都会哼唱一个很上口的调子,也是关于婚姻自由的一出戏,叫做《李二嫂改嫁》:
“我和那六兄弟性情相近,
看起来他、他倒可配我终身。
又一想要改嫁也不容易,
我还要细思想多加小心。
怕的是老婆婆横拦竖挡,
怕亲娘不让俺改嫁他人。
六兄弟虽说是待我蛮好,
可怕只怕我有意他却无心。
到那时只落得人人耻笑,
再叫我怎么能抬头见人?
有心去找主任出个主意,
这件事又怎好说出嘴唇?
又想进又想退主意不定,
两只脚站门槛难动难行。
但愿得有人来拉我一把,
早日里见晴天拨开乌云。”
这是一出吕剧。寡妇李二嫂和她的六兄弟由互相同情帮助,后来冲破种种阻挠,一直到结婚成了一家。吕剧的唱腔有一种喃喃自语的气氛,好像在推心置腹地话家常、说烦难,把李二嫂的孤单、忧惧和抗争唱得丝丝入扣,情通理顺。此剧也拍成了黑白片的电影,饰演悲切切温婉婉的李二嫂的郎咸芬,也因此成为吕剧旗帜和代名词。
如果问问东北河北的人们,关于建国初期宣传恋爱婚姻自由的戏目,他们耳熟能详的戏一定是评剧《刘巧儿》: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
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
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
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就放不下呀,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做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刘巧儿在戏里,又摘棉花又采桑叶的,手里似乎一直没闲着。她是个聪明精细的姑娘,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地说清楚她喜欢那个叫赵振华的小伙子哪些地方,这是许多别的头脑不清、意志不坚的毛丫头一直含糊不清之处。巧儿给出的爱上那个好青年的理由包括身强力壮能劳动、下地生产有本领、能写能算文化好、回家能给她作先生;以及他会说笑会歌唱、要是唱起歌儿来呀、大人小孩全都爱听等等。这么头脑清楚的姑娘,她如愿以偿地争取到了她中意的那个男孩、她想要的那种幸福。并且因为她的言辞简便俏丽,长相俊秀大方,几乎成为那个年代关于“美”的代名词。
这三出在不同地域大为流行的戏,都曾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是在最初制定规则的年代,为了形象地宣传第一部婚姻法,为了宣传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而新编的戏。因为编得太好,因为唱得太好,它们都成为了经典。只不过现实中的梁秋燕刘巧儿李二嫂们,她们的幸福之路可能更坎坷,奋斗历程也许更艰难,她们的婚姻来得也更不容易。这些熟悉的曲调唱词许多人都熟记于心,脱口而出,我不知道她们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调子时会心有何感。 这些戏,使我们看到“新社会”开始时由悲而喜的眼泪,经过千难万难终于争来的幸福,看到古老国家崭新的阳光。这些都使人百感交集,如同重温人人都经历过的青春。
比我大一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哼上几句样板戏: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临行喝妈一碗酒…一而我,惭愧得很,我第一次看样板戏是在大学三年级一个无聊赖的雪夜,路过大礼堂就随便进去看看,是《智取威虎山》,过目不忘的那种刚烈明扬。
我却一直记得“宝玉哭灵”的悲痛调子:“而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觅见。”我的大学同屋们亦然。我们还都念念不忘一部叫《追鱼》的奇幻深情的越剧。
前年夏天在陕西的周公庙,忽听得一个亭子里有极其悠扬婉转的戏乐,赶过去看,却是一个来自扶风的自乐班子。弹弦的是老头,带着民国时代的圆眼镜;唱的是一个老太太,声音可是明媚高亢,比小姑娘还亮。他们的乐器都又旧又破。我问他们在唱什么,周围至少有三四个过客诧异我怎么连这也不知道,连眉户剧《梁秋燕》也不知道吗?下面就是从他们有四十年历史的戏本子上抄来的妙词:
“回头看,哟,妹妹你今日好打扮。
(这平平常常嫂嫂你何必出此言。)
白羊肚子手巾花牡丹,黑油油的头发双辫辫。
绿裤子,粉红衫,桃红袜袜实在鲜。
(这是我自己闹生产,自己劳动自己穿)
编扣扣鞋,大脚片,
有红有白真体面。
能织布,能纺线,能绣花,能做饭,
地里劳动不让他们男子汉。
千金难买好心眼,
见人不笑不言传。
这娃长的没弹嫌,
近来就有点心不安。
那个男子有识见,
娶上这个媳妇,哼,管叫他和和美美能过一百年。”
如此爽快明亮的绝妙好词,说的是关中一个叫梁秋燕的姑娘如何为自己争取到了幸福的故事。这桃红柳绿的一幕,正是她和二嫂嫂约着去田里挑野菜的情景。后来,一部据说在西北家喻户晓的宣扬婚姻自由的同名黑白电影据此拍成,并成就了“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梁秋燕》,枉在世上转”之名。
而在我的家乡,很多人也都会哼唱一个很上口的调子,也是关于婚姻自由的一出戏,叫做《李二嫂改嫁》:
“我和那六兄弟性情相近,
看起来他、他倒可配我终身。
又一想要改嫁也不容易,
我还要细思想多加小心。
怕的是老婆婆横拦竖挡,
怕亲娘不让俺改嫁他人。
六兄弟虽说是待我蛮好,
可怕只怕我有意他却无心。
到那时只落得人人耻笑,
再叫我怎么能抬头见人?
有心去找主任出个主意,
这件事又怎好说出嘴唇?
又想进又想退主意不定,
两只脚站门槛难动难行。
但愿得有人来拉我一把,
早日里见晴天拨开乌云。”
这是一出吕剧。寡妇李二嫂和她的六兄弟由互相同情帮助,后来冲破种种阻挠,一直到结婚成了一家。吕剧的唱腔有一种喃喃自语的气氛,好像在推心置腹地话家常、说烦难,把李二嫂的孤单、忧惧和抗争唱得丝丝入扣,情通理顺。此剧也拍成了黑白片的电影,饰演悲切切温婉婉的李二嫂的郎咸芬,也因此成为吕剧旗帜和代名词。
如果问问东北河北的人们,关于建国初期宣传恋爱婚姻自由的戏目,他们耳熟能详的戏一定是评剧《刘巧儿》: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
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
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
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就放不下呀,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做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刘巧儿在戏里,又摘棉花又采桑叶的,手里似乎一直没闲着。她是个聪明精细的姑娘,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地说清楚她喜欢那个叫赵振华的小伙子哪些地方,这是许多别的头脑不清、意志不坚的毛丫头一直含糊不清之处。巧儿给出的爱上那个好青年的理由包括身强力壮能劳动、下地生产有本领、能写能算文化好、回家能给她作先生;以及他会说笑会歌唱、要是唱起歌儿来呀、大人小孩全都爱听等等。这么头脑清楚的姑娘,她如愿以偿地争取到了她中意的那个男孩、她想要的那种幸福。并且因为她的言辞简便俏丽,长相俊秀大方,几乎成为那个年代关于“美”的代名词。
这三出在不同地域大为流行的戏,都曾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是在最初制定规则的年代,为了形象地宣传第一部婚姻法,为了宣传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而新编的戏。因为编得太好,因为唱得太好,它们都成为了经典。只不过现实中的梁秋燕刘巧儿李二嫂们,她们的幸福之路可能更坎坷,奋斗历程也许更艰难,她们的婚姻来得也更不容易。这些熟悉的曲调唱词许多人都熟记于心,脱口而出,我不知道她们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调子时会心有何感。 这些戏,使我们看到“新社会”开始时由悲而喜的眼泪,经过千难万难终于争来的幸福,看到古老国家崭新的阳光。这些都使人百感交集,如同重温人人都经历过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