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详的三个黑白故事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耳熟能详这件事,还真是颇有些年代和地域的区别。
  比我大一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哼上几句样板戏: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临行喝妈一碗酒…一而我,惭愧得很,我第一次看样板戏是在大学三年级一个无聊赖的雪夜,路过大礼堂就随便进去看看,是《智取威虎山》,过目不忘的那种刚烈明扬。
  我却一直记得“宝玉哭灵”的悲痛调子:“而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觅见。”我的大学同屋们亦然。我们还都念念不忘一部叫《追鱼》的奇幻深情的越剧。
  前年夏天在陕西的周公庙,忽听得一个亭子里有极其悠扬婉转的戏乐,赶过去看,却是一个来自扶风的自乐班子。弹弦的是老头,带着民国时代的圆眼镜;唱的是一个老太太,声音可是明媚高亢,比小姑娘还亮。他们的乐器都又旧又破。我问他们在唱什么,周围至少有三四个过客诧异我怎么连这也不知道,连眉户剧《梁秋燕》也不知道吗?下面就是从他们有四十年历史的戏本子上抄来的妙词:
  “回头看,哟,妹妹你今日好打扮。
  (这平平常常嫂嫂你何必出此言。)
  白羊肚子手巾花牡丹,黑油油的头发双辫辫。
  绿裤子,粉红衫,桃红袜袜实在鲜。
  (这是我自己闹生产,自己劳动自己穿)
  编扣扣鞋,大脚片,
  有红有白真体面。
  能织布,能纺线,能绣花,能做饭,
  地里劳动不让他们男子汉。
  千金难买好心眼,
  见人不笑不言传。
  这娃长的没弹嫌,
  近来就有点心不安。
  那个男子有识见,
  娶上这个媳妇,哼,管叫他和和美美能过一百年。”
  如此爽快明亮的绝妙好词,说的是关中一个叫梁秋燕的姑娘如何为自己争取到了幸福的故事。这桃红柳绿的一幕,正是她和二嫂嫂约着去田里挑野菜的情景。后来,一部据说在西北家喻户晓的宣扬婚姻自由的同名黑白电影据此拍成,并成就了“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梁秋燕》,枉在世上转”之名。
  而在我的家乡,很多人也都会哼唱一个很上口的调子,也是关于婚姻自由的一出戏,叫做《李二嫂改嫁》:
  “我和那六兄弟性情相近,
  看起来他、他倒可配我终身。
  又一想要改嫁也不容易,
  我还要细思想多加小心。
  怕的是老婆婆横拦竖挡,
  怕亲娘不让俺改嫁他人。
  六兄弟虽说是待我蛮好,
  可怕只怕我有意他却无心。
  到那时只落得人人耻笑,
  再叫我怎么能抬头见人?
  有心去找主任出个主意,
  这件事又怎好说出嘴唇?
  又想进又想退主意不定,
  两只脚站门槛难动难行。
  但愿得有人来拉我一把,
  早日里见晴天拨开乌云。”
  这是一出吕剧。寡妇李二嫂和她的六兄弟由互相同情帮助,后来冲破种种阻挠,一直到结婚成了一家。吕剧的唱腔有一种喃喃自语的气氛,好像在推心置腹地话家常、说烦难,把李二嫂的孤单、忧惧和抗争唱得丝丝入扣,情通理顺。此剧也拍成了黑白片的电影,饰演悲切切温婉婉的李二嫂的郎咸芬,也因此成为吕剧旗帜和代名词。
  如果问问东北河北的人们,关于建国初期宣传恋爱婚姻自由的戏目,他们耳熟能详的戏一定是评剧《刘巧儿》: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
  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
  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
  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就放不下呀,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做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刘巧儿在戏里,又摘棉花又采桑叶的,手里似乎一直没闲着。她是个聪明精细的姑娘,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地说清楚她喜欢那个叫赵振华的小伙子哪些地方,这是许多别的头脑不清、意志不坚的毛丫头一直含糊不清之处。巧儿给出的爱上那个好青年的理由包括身强力壮能劳动、下地生产有本领、能写能算文化好、回家能给她作先生;以及他会说笑会歌唱、要是唱起歌儿来呀、大人小孩全都爱听等等。这么头脑清楚的姑娘,她如愿以偿地争取到了她中意的那个男孩、她想要的那种幸福。并且因为她的言辞简便俏丽,长相俊秀大方,几乎成为那个年代关于“美”的代名词。
  这三出在不同地域大为流行的戏,都曾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是在最初制定规则的年代,为了形象地宣传第一部婚姻法,为了宣传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而新编的戏。因为编得太好,因为唱得太好,它们都成为了经典。只不过现实中的梁秋燕刘巧儿李二嫂们,她们的幸福之路可能更坎坷,奋斗历程也许更艰难,她们的婚姻来得也更不容易。这些熟悉的曲调唱词许多人都熟记于心,脱口而出,我不知道她们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调子时会心有何感。 这些戏,使我们看到“新社会”开始时由悲而喜的眼泪,经过千难万难终于争来的幸福,看到古老国家崭新的阳光。这些都使人百感交集,如同重温人人都经历过的青春。
其他文献
几千年来,娲皇陵、庙所在的洪洞侯村地区,一直保留着与周围其他地方明显不同的民情、习俗。任何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是受祖先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侯村地区的这些特殊的风俗民情,也生动地反映出娲皇故里所衍生形成的女娲文化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何谓风俗?《汉书》认为:“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汉书·地理志》则日:“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各声之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静取合,动静无常,
期刊
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应运而生了。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这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重要事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期刊
谢佳,出生于福州市,受母亲影响对钢琴兴趣浓厚,6岁开始跟随徐荣芹老师学习钢琴,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杨曼如教授,199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姚世真。1997年赴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跟随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VassyLobanov教授继续深造,2000年获钢琴硕士学位。随后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Robert Regoes教授班学习,期间,曾在科隆、波恩、海德堡、慕尼黑、萨尔茨堡
期刊
诗味的乡情    “你们是在哪儿认识的?”  “好像是在西郊。”  2004年12月中的一个下午,我偕小儿林清辉前往北京大学燕南园62号拜访林庚先生。原约三时到达,想让先生午休多睡一会儿,我们有意晚点出发;三时整,车刚出三环,便接到林先生的电话,说他准时等着。将近九十五岁高龄的林先生,还是那么信守期约,使我自觉汗颜。车赶到燕南园,小保姆开了门,我们急忙穿过书房,拐过回廊,到林先生的卧室,他从窗前的
期刊
复旦结缘    西单的一条胡同内,有一座院落,这就是高教部所在地。1967年夏天,我刚到北京不久,想拜访鲍正鹄先生,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向传达室说明来意,便进了院门,几经打听,终于找到鲍先生。他身上穿着一件陈旧的中装,头上歪戴着一顶草帽,手上拿着一根扫把,脸上挂着一丝苦笑,惊奇地瞧了我半天,显然没有认出我是谁,当然也不可能认出我是谁,因为在学校里我几乎没有同他单独来往过,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我看着
期刊
知道丹增的大名,是在他的散文中。  中国的文字,有时就是魅力无穷。发表在《十月》上的那篇《童年的梦》,让我从千百个名叫丹增的藏族同胞中,一下就认出了既是作家又是高官的丹增。酣畅流利、朴实清新的文采,将我的思绪带进了神秘的雪域高原。他的文字,仿佛有种亲和力,可以将他的故事,变成你的似曾亲历。穿越河谷的马帮铃声,飘香的酥油茶,习诵经文的小喇嘛,还有在怒江边徘徊辗转了三天三夜的老母亲……读来觉得是那么熟
期刊
拙作《中国饮食文化史》把茶的风格定位为“清”,书出版后,总有些不安。用“清”字能概括中国人饮茶的追求吗?有的对茶有兴趣的朋友也向我这样问过。  20年前,我在《文学遗产》工作时,编辑部中的几位同仁都爱喝茶,但喜好品类却大有差别。有位从甘肃平凉落实政策回所(《文学遗产》是社科院文学所办的学术期刊)的老先生爱喝云南沱茶,每杯都沏得特别浓,状如深色琥珀。“太酽了。”对此,我往往会做出这样的评价。老先生的
期刊
摘 要:追求高效课堂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个性,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因人而教;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自学能力;教学策略;挖掘潜能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
期刊
现代舞皇后邓肯,长得美丽绝伦。有一次她对大文豪萧伯纳示爱,说,要是咱俩结合了,生出的孩子一定会像你那样聪明,如我这般漂亮。可萧伯纳听了却不以为然:要是咱俩结合了,生出的孩子外貌像我、脑瓜子像你怎么办?——看来,萧伯纳不太相信运气,他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因为他觉得,邓肯的愿望纯属一厢情愿,且赌注都压在了交好运上。其实,邓肯的想法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她敢拿青春作赌,是缘于生活中交好运的现象确
期刊
永厚寄来一张小画贺年,画的是一头小猪——从猴年开始,猴、鸡、狗、猪,年年不曾间断。生肖十二,已得其四。我也依往年例,作一小文,聊充读后,不知算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  今年丙戌,马上就到丁亥,所以从元旦以后便到处都画着或放着“肥猪拱门”、“金猪贺岁”一类的图画与摆件。肥、金,都表现着强烈的发财欲望,就像去年狗年大说“旺旺”,前年鸡年猛谈“金鸡”,每年的贺节语都是“发财”的意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