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拥有16家参、控股子公司的大集团名称至今还是北京第一机床厂,但短短几年时间,合资、并购、升级等几步棋已经让这家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国企翻着筋斗快速发展
2008年早春,北京第一机床厂,一台通过宽度11米的七轴五联动龙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即将开始研制生产。虽然这个消息尚未正式发布,但此前前来考察的国家有关部门认为,这台造价过亿的机床的诞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大加工能力的升级,填补了我国大重型工作母机的空缺。
但是,与我们所熟悉的老国企通过改制获得新生的故事略有不同,北一现在仍然处在一个体制混乱的状态之中。一方面,经过前5年的改制,北一现在拥有先进的数字化制造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是2002年的6.63倍,利润2.05亿元,比2002年整整提高了30倍;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这个拥有16家参、控股子公司的大企业名称至今还是北京第一机床厂,子公司各自上交独立的财务报表。这种形式上的“多头”,导致了北一内部股权关系的混乱。
可以说,现在将北京第一机床厂称为“北一机床集团”似乎更为贴切。几年来,崔志成把握了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国企的发展脉搏,他自嘲地说,虽然“北一机床集团”在外界看来有些“混乱”,但内部发展其实有条不紊,短短几年时间,“北一机床集团”可以说翻着筋斗的快速发展。事实证明,北一近几年来做出的几大决策是对的。
2002年之前的老北一,产品多是普通机床,少量数控铣床和龙门铣床,全厂六千余人辛苦一年,总销售收入两亿元左右。2002年时,只能勉强度日的北一突然通过老工厂的土地置换得到20多亿元资金。对于当时的北一,这可称得上是一笔巨款,如何使用这20亿元资金,将满地油污、机械隆响、铁屑纷飞的工作环境,以普通机床为主的工艺手段,改造成“国际一流的现代数字化工厂”,成了北京第一机床厂领导班子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合资。
正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时,有着100 多年机床制造历史的日本大隈公司也确定了开拓中国市场的发展目标。双方一拍即合,2002年底,北一机床与日本大隈合资成立北一大隈(北京)机床有限公司。这个工厂就建设在北京顺义林河开发区,北京第一机床厂的新生产基地上。
北一大隈在设计、管理和制造的各个环节都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机床厂。厂房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系全封闭钢结构厂房;厂房内由中央空调及送新风系统保持温度恒定与室内空气清新;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构成全柔性智能加工系统:其中大件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可以完成床身、立柱、工作台等大部件加工,卧式加工中心用于加工滑枕、工作台等中型零件,立式加工中心用于加工一般的高精度零件;配有精密装配室及精密测量中心,能确保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精度;建立了立体库以及EMIS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崔志成说:“专家认为,能在企业设计、管理和制造过程中全方位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样的工厂就可以称之为数字化工厂。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衡量,北一大隈称得上是目前我国数字化工厂的范例。”
真正让北一人骄傲的是,之后北京第一机床厂又投资15亿元吸收国际先进的生产、物流和信息化管理理念,建设成了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工厂——北一数控机床生产基地。这座工厂具备北一大隈的同等建设水平,厂里配备的机器都是数控机床,依靠电脑控制,少有人操作。有的加工中心有上百把各种车刀、钻头,通过机械手来操作,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是一根头发直径的八十分之一。
至此,北一完成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升级。崔志成说:“生产环境是质量能力的直接展示。凡是到过北一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参观的客户没有一个流失,他们相信北一能做出高精度、高质量的机床。”
与北一大隈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只是转变的第一步,研发设计自主创新的产品,才是北一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北一加大研发投入,在选拔、培训有潜力的设计人才的基础上,也将目光投向国外。北一得知日本著名的日立精机公司倒闭,其中几位具有国际一流设计水平的老专家自己成立了一个设计公司。北一找到他们,与他们合作成立了北一精机(北京)设计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数控机床设计的专业公司。通过几年的发展,该公司吸纳汇聚了国内外50多名优秀的机床设计人才,他们在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自动生产线、工厂自动化软件、数控系统应用、装配制造等设计方面均具有20年以上丰富经验。公司成立至今,已经设计出512倒立车、564复合倒立车、6130九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7610大型卧式加工中心。这些世界级的产品投入市场后,创造出了累计销售数千台的优异业绩。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北一所有。
优质的产品要大量快速地推向市场,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北一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广泛的市场渠道。同时通过与日本大隈的合作,上海大隈及其日本总部的销售渠道也成为北一共享资源。在北美市场,北一大隈的数控车床已经完全取代日本大隈,实现了批量出口中、高档数控机床的目标。但北一并不满足于此。
2005年10月,通过多次艰苦的谈判,北一最终以小于其账面自有现金额的金额,全资收购德国阿道夫·瓦德里希科堡有限两合公司。该公司是德国著名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早在1980年代开始北一就与该公司进行过技术合作。收购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后,北一重型制造部得到了更高端的技术资源支持,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生产高精度、超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的厂家之一。
崔志成说:“2年半以来的事实证明,这次并购是中国近些年来跨国并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他解释说,北一采取“参与不主导”的方式进行管理,对科堡的员工承诺科堡还是科堡,并不会因为中国的控股而有大的改变。
2007年底,科堡的销售收入较收购前增长60%,利润更实现翻番——这是个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里很少见的增长速度。崔志成预测,到2008年年底,北一即可收回收购科堡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科堡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因此在德国当地职场的竞争力获得大幅提升,员工数量增加了30%。
此次收购不仅救活了德国阿道夫·瓦德里希科堡有限两合公司,还为北一的全球战略打开了市场渠道。“收购科堡公司,不仅是实现财务的赢利,更有其战略设想。”崔志成说,“我们利用德国顶级设计资源及其销售渠道,将北一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不仅保证科堡在德国的良性发展,也要吸取先进养料培育北一这棵小树。”
如果说北一之前所做的都是在谋篇布局的话,那么北一这篇大文章才开始叙写。2006年6月,“北一集团”一台五坐标定梁桥式双龙门镗铣床以单价5125万元,创下了中国单台金切机床价格的最高记录。而随后,哈尔滨汽轮机厂订购的10.5米数控龙门镗铣床以7700万元的价格成交,更刷新了世界机床的一项记录。时至2008年初,北一机床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9年。每个工厂、车间都在饱和的高速运转。
崔志成说:“北一目前的现状只是我们发展愿景中的第一步,我们要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床装备制造和服务供应商。”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北一已经着手于生产线的供应能力的储备。2006年,北一與法国法康公司合作,持股70%,成立北一法康生产线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生产流体线体为主,为汽车和家电生产企业配备装备生产线。目前,已经与东风雪铁龙、海尔、松下、康明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到2010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努力成为世界机床20强。”崔志成对未来充满希望。
2008年早春,北京第一机床厂,一台通过宽度11米的七轴五联动龙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即将开始研制生产。虽然这个消息尚未正式发布,但此前前来考察的国家有关部门认为,这台造价过亿的机床的诞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大加工能力的升级,填补了我国大重型工作母机的空缺。
但是,与我们所熟悉的老国企通过改制获得新生的故事略有不同,北一现在仍然处在一个体制混乱的状态之中。一方面,经过前5年的改制,北一现在拥有先进的数字化制造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是2002年的6.63倍,利润2.05亿元,比2002年整整提高了30倍;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这个拥有16家参、控股子公司的大企业名称至今还是北京第一机床厂,子公司各自上交独立的财务报表。这种形式上的“多头”,导致了北一内部股权关系的混乱。
可以说,现在将北京第一机床厂称为“北一机床集团”似乎更为贴切。几年来,崔志成把握了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国企的发展脉搏,他自嘲地说,虽然“北一机床集团”在外界看来有些“混乱”,但内部发展其实有条不紊,短短几年时间,“北一机床集团”可以说翻着筋斗的快速发展。事实证明,北一近几年来做出的几大决策是对的。
2002年之前的老北一,产品多是普通机床,少量数控铣床和龙门铣床,全厂六千余人辛苦一年,总销售收入两亿元左右。2002年时,只能勉强度日的北一突然通过老工厂的土地置换得到20多亿元资金。对于当时的北一,这可称得上是一笔巨款,如何使用这20亿元资金,将满地油污、机械隆响、铁屑纷飞的工作环境,以普通机床为主的工艺手段,改造成“国际一流的现代数字化工厂”,成了北京第一机床厂领导班子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合资。
正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时,有着100 多年机床制造历史的日本大隈公司也确定了开拓中国市场的发展目标。双方一拍即合,2002年底,北一机床与日本大隈合资成立北一大隈(北京)机床有限公司。这个工厂就建设在北京顺义林河开发区,北京第一机床厂的新生产基地上。
北一大隈在设计、管理和制造的各个环节都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机床厂。厂房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系全封闭钢结构厂房;厂房内由中央空调及送新风系统保持温度恒定与室内空气清新;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构成全柔性智能加工系统:其中大件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可以完成床身、立柱、工作台等大部件加工,卧式加工中心用于加工滑枕、工作台等中型零件,立式加工中心用于加工一般的高精度零件;配有精密装配室及精密测量中心,能确保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精度;建立了立体库以及EMIS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崔志成说:“专家认为,能在企业设计、管理和制造过程中全方位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样的工厂就可以称之为数字化工厂。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衡量,北一大隈称得上是目前我国数字化工厂的范例。”
真正让北一人骄傲的是,之后北京第一机床厂又投资15亿元吸收国际先进的生产、物流和信息化管理理念,建设成了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工厂——北一数控机床生产基地。这座工厂具备北一大隈的同等建设水平,厂里配备的机器都是数控机床,依靠电脑控制,少有人操作。有的加工中心有上百把各种车刀、钻头,通过机械手来操作,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是一根头发直径的八十分之一。
至此,北一完成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升级。崔志成说:“生产环境是质量能力的直接展示。凡是到过北一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参观的客户没有一个流失,他们相信北一能做出高精度、高质量的机床。”
与北一大隈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只是转变的第一步,研发设计自主创新的产品,才是北一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北一加大研发投入,在选拔、培训有潜力的设计人才的基础上,也将目光投向国外。北一得知日本著名的日立精机公司倒闭,其中几位具有国际一流设计水平的老专家自己成立了一个设计公司。北一找到他们,与他们合作成立了北一精机(北京)设计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数控机床设计的专业公司。通过几年的发展,该公司吸纳汇聚了国内外50多名优秀的机床设计人才,他们在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自动生产线、工厂自动化软件、数控系统应用、装配制造等设计方面均具有20年以上丰富经验。公司成立至今,已经设计出512倒立车、564复合倒立车、6130九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7610大型卧式加工中心。这些世界级的产品投入市场后,创造出了累计销售数千台的优异业绩。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北一所有。
优质的产品要大量快速地推向市场,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北一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广泛的市场渠道。同时通过与日本大隈的合作,上海大隈及其日本总部的销售渠道也成为北一共享资源。在北美市场,北一大隈的数控车床已经完全取代日本大隈,实现了批量出口中、高档数控机床的目标。但北一并不满足于此。
2005年10月,通过多次艰苦的谈判,北一最终以小于其账面自有现金额的金额,全资收购德国阿道夫·瓦德里希科堡有限两合公司。该公司是德国著名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早在1980年代开始北一就与该公司进行过技术合作。收购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后,北一重型制造部得到了更高端的技术资源支持,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生产高精度、超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的厂家之一。
崔志成说:“2年半以来的事实证明,这次并购是中国近些年来跨国并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他解释说,北一采取“参与不主导”的方式进行管理,对科堡的员工承诺科堡还是科堡,并不会因为中国的控股而有大的改变。
2007年底,科堡的销售收入较收购前增长60%,利润更实现翻番——这是个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里很少见的增长速度。崔志成预测,到2008年年底,北一即可收回收购科堡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科堡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因此在德国当地职场的竞争力获得大幅提升,员工数量增加了30%。
此次收购不仅救活了德国阿道夫·瓦德里希科堡有限两合公司,还为北一的全球战略打开了市场渠道。“收购科堡公司,不仅是实现财务的赢利,更有其战略设想。”崔志成说,“我们利用德国顶级设计资源及其销售渠道,将北一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不仅保证科堡在德国的良性发展,也要吸取先进养料培育北一这棵小树。”
如果说北一之前所做的都是在谋篇布局的话,那么北一这篇大文章才开始叙写。2006年6月,“北一集团”一台五坐标定梁桥式双龙门镗铣床以单价5125万元,创下了中国单台金切机床价格的最高记录。而随后,哈尔滨汽轮机厂订购的10.5米数控龙门镗铣床以7700万元的价格成交,更刷新了世界机床的一项记录。时至2008年初,北一机床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9年。每个工厂、车间都在饱和的高速运转。
崔志成说:“北一目前的现状只是我们发展愿景中的第一步,我们要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床装备制造和服务供应商。”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北一已经着手于生产线的供应能力的储备。2006年,北一與法国法康公司合作,持股70%,成立北一法康生产线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生产流体线体为主,为汽车和家电生产企业配备装备生产线。目前,已经与东风雪铁龙、海尔、松下、康明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到2010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努力成为世界机床20强。”崔志成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