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相关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研判是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具体社会历史事件、特定民族地区历史走向的成功......
内藤湖南是近代日本中国学的代表学者之一。他在充分理解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问题、中日关系,......
学位
本文以侵华战争时期、火野苇平的代表作品《花与士兵》为中心,考察其中的杭州形象。火野苇平因《麦子与士兵》,从一名士兵一跃成为......
古代"中国"概念包含一国之中心,地域意义上的"中国"(中原),种族概念上的"中国"(汉族),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礼)四种含义,着......
乔治·凯南是美国冷战初期"遏制战略"的缔造者和苏联问题专家,曾对美国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他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
W.E.盖洛的《扬子江上的美国人》,配有盖洛亲自拍摄的老照片120余幅。除序言、导论外,共分23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作者在长江沿岸和云南的......
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此点已成为中国上下的共识。但近年来美国对华逐步形成的负面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两国关系中不断......
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给予了较多关注。目前,对这一议题的国内研究已超越初期的译介与评述,正进一......
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影响最为重要。那么,国外历史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会不会颠覆我们过去所学?对这样的疑......
在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全球化发展调整期、世界权力结构转移期、科技产业革命发展孕育期叠加交错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
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是影响德国社会整体中国观生成及演变的重要思想来源.与19世纪西方世界负面、贬抑的中国观基本立场不同,20世纪......
随着新教传教活动在中国的发展,和世谦也跟随其他德国传教士的脚步,进入中国传教。和世谦从中国的广东入手进行传教,并随着柏林传......
1633年德川幕府的锁国令,几乎切断了中日之间绵延前年的往来交流。直到1854年的“黑船事件”,才使得日本被迫打开了紧闭200余年的......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在外交方面的结果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使团内各成员对......
南海问题的东南亚主要争端国媒体和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在涉南海问题报道时常常扭曲中国形象,渲染中国的强硬和威胁,把中国塑造成......
自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之内的中美关系经历了1972—1989年、1989—2017年以及2017年之后三个阶段。......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教育界的战争观与对华观不仅驱动着其战时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更长时段影响了战争体验与记忆在日本的代际传播。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对经济增长方式、国家治理模式和全球治理......
道路问题关乎国之根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中国发展的研判为道路自信提供了一个“正—反—合”的辩证理论框架:古代中国以跨时空的......
在以华夷秩序为价值标准的前近代东亚世界,“华”是判断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日本进入江户时代,逐步构建了一个区别中国中心的“日式......
本文通过对一段时期内中欧四国(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部分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主要内容、对华评价、信息来源、议题设置以及......
期刊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教育界的战争观与对华观不仅驱动着其战时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更长时段影响了战争体验与记忆在日本的代际传播.在......
在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中,卫三畏(S.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中国观处于总结地位.卫氏的中国观一方面对此前西方中国认识的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是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具体社会历史事件、特定民族历史轨迹的典型范例.这......
[目的/意义]随着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日益突出,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中国给予极大关注。分......
近代日本知识学人的“满蒙鲜观”是在日本帝国殖民扩张主义意识支配下,其“学术研究”与帝国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本质是为日本将东北......
近代日本知识学人的“满蒙鲜观”是在日本帝国殖民扩张主义意识支配下,其“学术研究”与帝国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本质是为日本将东北......
凭着《星梦奇缘》《火花》中的出色演出,他让中国观众认识并喜欢上了这个斯文儒雅的韩国男人。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表哥"。......
巴尔蒂斯,是一个令当代艺术的关注者们肃然起敬的名字,他独辟蹊径的创造使他在西方画坛上的地位日益彰显;巴尔蒂斯也是一位令中国......
“粮食主权危在旦夕”,这是最新一期《凤凰周刊》“中国观察”一篇文章的标题.看起来似乎耸人听闻,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农业和粮食......
11世纪新疆喀什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记录了与中国(“桃花石”、“秦”)相关的记载。据他的记载,当时在麻赫......
新教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罗伯特·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的英国新传教士,他在19世纪初便进入中国。随后,德国新教传教士的在华传教活......
内藤湖南是近代日本中国学的代表学者之一。他在充分理解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问题、中日关系,......
学位
本文以侵华战争时期、火野苇平的代表作品《花与士兵》为中心,考察其中的杭州形象。火野苇平因《麦子与士兵》,从一名士兵一跃成为......
布莱恩·埃文斯(Brian Llewellyn Evans)是加拿大中国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也是发展加国中国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中......
19世纪末,随着西方的日益崛起和中国的日渐衰落,中西两种文明不断发生交融和碰撞。出于各种目的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商人们也参与到......
学位
20世纪初,日本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小觑的力量,从此也走上了急剧扩张的道路。面对日本政府及......
司马迁《史记》所使用的"中国"一词,虽然有指称"一国之中心"、"中原"、"华夏汉族"和"文化"等涵义,但主要的还是用来指称国家政权。......
记载西周初年史事的《何尊铭文》和《尚书·周书·梓材》,是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历史文献。文中所说的“中国”,......
历史上的中国认同意识发端于先秦时期,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自己的“中国观”,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寻绎出讲授这一......
历史上的中国认同意识发端于先秦时期,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自己的“中国观”,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寻绎出讲授这一......
印度学者普兰·苏里的中国游记表现了积极、客观的中国形象。普兰·苏里所论述的文化中国充满智慧,但其体验的现实中国却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