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详细描述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群砂拉吉里阿铅锌矿地质特征,从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形态、矿石特征、找矿标志、控矿因素等方面对矿床成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塔什库尔干县 铅锌矿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结论
[中图分类号] P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47-1
1矿区地质
1.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中下侏罗统龙山组(J1-2l)及第四系。
(1)中下侏罗统龙山组(J1-2l):该套地层是矿区地表出露的唯一地层单元,出露于工区北侧,地层总体呈单斜构造,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南西-南东,倾角在35°—60°之间。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黑色含炭质长英质粉砂岩、大理岩化灰岩组成。
(2)第四系(Q4):主要分布在明铁盖河、群沙拉吉里阿沟两侧沟谷中,为冲洪积物、坡积物。
1.2构造
矿区位于南昆仑褶皱带和林济塘冒地槽褶皱带附近,其中该区位于明铁盖大断裂南缘,西侧紧邻群沙拉吉里阿沟断裂。
工区呈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南南西-南西,倾角一般在55°左右。工区内未见明显的断裂及褶皱构造,但受后期岩体侵入的影响,在接触面附近的地层发生明显扭曲变形。
1.3岩浆岩
岩浆岩占据了工区相当大的空间。矿区主要出露的岩浆岩为中酸性侵入岩、中性喷出岩,分别简述如下:
(1)中性侵入岩:为灰色细粒闪长岩(δ),主要呈岩基产出,少量呈岩枝穿插地层,约占矿区面积的51%,与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主要成份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及少量更长石组成。
(2)中性喷入岩:为暗紫红色安山岩,位于矿区南部,约占矿区面积的1.95%,呈似层状、条带状分布与闪长岩接触。
(3)酸性侵入岩: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位于矿区中部及北西部,呈不规则状分布。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特征
(1)Ⅰ号铅锌矿体出露长1198米,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中。矿体总体走向278°,产状165°~197°∠23°~49°矿体视厚度2~8米,铅品位0.39~5.11%;锌品位0.68~4.6%。
(2)Ⅱ号矿体出露长166米,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中。矿化体总体走向269°,产状162°~196°∠35°~46°。矿体视厚度为2米,铅品位0.51~1.15%;锌品位0.70~4.90%。
(3)Ⅲ号铅锌矿体出露长368米,产于矽卡岩中,总体走向294°,产状198°~211°∠38°~49°,矿体视厚度2~6米,铅品位0.34~4.37%;锌品位0.92~4.11%。
(4)Ⅳ号铅锌矿体出露长742米,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中,含矿岩性为透辉石矽卡岩,产状165°~232°∠40°~82°。矿体视厚度1.2~8米。铅品位0.09~9.39%;锌品位1.06~9.88%。
(5)Ⅴ号铅锌矿体出露长166米,产于硅化石英细砂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部位。矿体产状135°~137°∠51°~62°,矿体视厚度1米,铅品位1.68%,锌品位0.57%。
2.2矿石特征
(1)矿石成份特征:方铅矿:铅灰色、强金属光泽、半自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2~1.5毫米,常与黄铁矿及闪锌矿等矿物连生在一起,呈稀疏浸染状分布,含量约1~3%。闪锌矿:棕褐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约为0.2~0.8毫米。与方铅矿及黄铁矿等矿物连生。含量约在3-5%左右。黄铁矿:自形、具不规则状、浸染状,含量约1~5%。褐铁矿:棕褐色-黄褐色,沿岩石裂隙产出。含量约1~3%左右。孔雀石:为铜矿物氧化产物,含量普遍小于1%。
(2)矿石结构:自形~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
(3)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
(4)矿石类型:从各矿体所见矿石矿物成分及结合矿石物相分析结果,在目前所控制的勘查深度铅锌矿石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矿石存在,氧化铅锌矿物含量普遍高达30-40%,为混合矿。
3矿床成因探讨
3.1矿床成因分析
群沙拉吉里阿铅锌矿床属中低温热液矽卡岩型成因,矿区紧邻群沙拉吉里阿沟断裂,位于中酸性侵入岩体与中下侏罗统龙山组碎屑岩接触部位。总结本矿床的成因特征如下:
(1)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南昆仑褶皱带和林济塘冒地槽褶皱带附近。
(2)定位空间:矿区处于明铁盖大断裂的旁侧(西部群沙拉吉里阿断裂、东部克其克沙拉吉里阿断裂),矿床定位于中下侏罗统龙山组与闪长岩侵入体接触部位。
(3)岩相古地理环境:该区域自二叠纪拉张至侏罗纪闭合,盆地由深海-次深海环境转为滨浅海环境,矿床形成于海退阶段伴随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中性次火山岩、火山岩喷发。
(4)矿体均产于闪长岩体与大理岩化灰岩、灰黑色粉砂岩接触部位,赋矿岩性明显发生透辉石、阳起石矽卡岩化,矿化体上部与闪长岩接触,局部被岩体破坏,说明岩浆侵入后期热液为铅锌矿体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碎屑岩地层尤其是大理岩化灰岩岩性段为热液中铅锌矿提供了交换富集的有利场所,矿体产出状态较严格受岩体接触面控制,以上特征都与有矽卡岩型铅锌矿吻合。
3.2控矿因素
(1)大地构造与成矿: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昆仑褶皱带和林济塘冒地槽褶皱带附近。中生代处于浅海盆地沉积,形成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系,为工区提供了较好的容矿巖性,这是成矿的基本因素。断裂构造发育使工区岩石裂隙众多,为成矿物质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2)岩浆岩与控矿:工区及附近岩浆岩在成矿的各个阶段均有形成,这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液来源。岩浆岩侵入过程中,常在其接触带尤其是与碳酸盐接触地段,产生矽卡岩化,形成了该区一系列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点。岩浆岩后期热液活动尤为强烈,使铅、锌发生再活动,并在成矿有利的大理岩裂隙形成充填型矿脉。
3.3找矿标志
(1)铅锌矿的原生露头,是找矿最直接标志。
(2)地层找矿标志,如碳酸盐发育地段,尤其是其接触带矽卡岩化地段是寻找类似多金属矿的有利层位。
4结论
统合上述依据分析认为:工区内成矿类型为矽卡岩型。
参考文献
[1]陈俊华等,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群沙拉吉里阿锌矿普查报告[R].2012.
[关键词]塔什库尔干县 铅锌矿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结论
[中图分类号] P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47-1
1矿区地质
1.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中下侏罗统龙山组(J1-2l)及第四系。
(1)中下侏罗统龙山组(J1-2l):该套地层是矿区地表出露的唯一地层单元,出露于工区北侧,地层总体呈单斜构造,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南西-南东,倾角在35°—60°之间。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黑色含炭质长英质粉砂岩、大理岩化灰岩组成。
(2)第四系(Q4):主要分布在明铁盖河、群沙拉吉里阿沟两侧沟谷中,为冲洪积物、坡积物。
1.2构造
矿区位于南昆仑褶皱带和林济塘冒地槽褶皱带附近,其中该区位于明铁盖大断裂南缘,西侧紧邻群沙拉吉里阿沟断裂。
工区呈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南南西-南西,倾角一般在55°左右。工区内未见明显的断裂及褶皱构造,但受后期岩体侵入的影响,在接触面附近的地层发生明显扭曲变形。
1.3岩浆岩
岩浆岩占据了工区相当大的空间。矿区主要出露的岩浆岩为中酸性侵入岩、中性喷出岩,分别简述如下:
(1)中性侵入岩:为灰色细粒闪长岩(δ),主要呈岩基产出,少量呈岩枝穿插地层,约占矿区面积的51%,与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主要成份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及少量更长石组成。
(2)中性喷入岩:为暗紫红色安山岩,位于矿区南部,约占矿区面积的1.95%,呈似层状、条带状分布与闪长岩接触。
(3)酸性侵入岩: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位于矿区中部及北西部,呈不规则状分布。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特征
(1)Ⅰ号铅锌矿体出露长1198米,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中。矿体总体走向278°,产状165°~197°∠23°~49°矿体视厚度2~8米,铅品位0.39~5.11%;锌品位0.68~4.6%。
(2)Ⅱ号矿体出露长166米,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中。矿化体总体走向269°,产状162°~196°∠35°~46°。矿体视厚度为2米,铅品位0.51~1.15%;锌品位0.70~4.90%。
(3)Ⅲ号铅锌矿体出露长368米,产于矽卡岩中,总体走向294°,产状198°~211°∠38°~49°,矿体视厚度2~6米,铅品位0.34~4.37%;锌品位0.92~4.11%。
(4)Ⅳ号铅锌矿体出露长742米,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中,含矿岩性为透辉石矽卡岩,产状165°~232°∠40°~82°。矿体视厚度1.2~8米。铅品位0.09~9.39%;锌品位1.06~9.88%。
(5)Ⅴ号铅锌矿体出露长166米,产于硅化石英细砂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部位。矿体产状135°~137°∠51°~62°,矿体视厚度1米,铅品位1.68%,锌品位0.57%。
2.2矿石特征
(1)矿石成份特征:方铅矿:铅灰色、强金属光泽、半自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2~1.5毫米,常与黄铁矿及闪锌矿等矿物连生在一起,呈稀疏浸染状分布,含量约1~3%。闪锌矿:棕褐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约为0.2~0.8毫米。与方铅矿及黄铁矿等矿物连生。含量约在3-5%左右。黄铁矿:自形、具不规则状、浸染状,含量约1~5%。褐铁矿:棕褐色-黄褐色,沿岩石裂隙产出。含量约1~3%左右。孔雀石:为铜矿物氧化产物,含量普遍小于1%。
(2)矿石结构:自形~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
(3)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
(4)矿石类型:从各矿体所见矿石矿物成分及结合矿石物相分析结果,在目前所控制的勘查深度铅锌矿石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矿石存在,氧化铅锌矿物含量普遍高达30-40%,为混合矿。
3矿床成因探讨
3.1矿床成因分析
群沙拉吉里阿铅锌矿床属中低温热液矽卡岩型成因,矿区紧邻群沙拉吉里阿沟断裂,位于中酸性侵入岩体与中下侏罗统龙山组碎屑岩接触部位。总结本矿床的成因特征如下:
(1)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南昆仑褶皱带和林济塘冒地槽褶皱带附近。
(2)定位空间:矿区处于明铁盖大断裂的旁侧(西部群沙拉吉里阿断裂、东部克其克沙拉吉里阿断裂),矿床定位于中下侏罗统龙山组与闪长岩侵入体接触部位。
(3)岩相古地理环境:该区域自二叠纪拉张至侏罗纪闭合,盆地由深海-次深海环境转为滨浅海环境,矿床形成于海退阶段伴随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中性次火山岩、火山岩喷发。
(4)矿体均产于闪长岩体与大理岩化灰岩、灰黑色粉砂岩接触部位,赋矿岩性明显发生透辉石、阳起石矽卡岩化,矿化体上部与闪长岩接触,局部被岩体破坏,说明岩浆侵入后期热液为铅锌矿体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碎屑岩地层尤其是大理岩化灰岩岩性段为热液中铅锌矿提供了交换富集的有利场所,矿体产出状态较严格受岩体接触面控制,以上特征都与有矽卡岩型铅锌矿吻合。
3.2控矿因素
(1)大地构造与成矿: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昆仑褶皱带和林济塘冒地槽褶皱带附近。中生代处于浅海盆地沉积,形成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系,为工区提供了较好的容矿巖性,这是成矿的基本因素。断裂构造发育使工区岩石裂隙众多,为成矿物质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2)岩浆岩与控矿:工区及附近岩浆岩在成矿的各个阶段均有形成,这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液来源。岩浆岩侵入过程中,常在其接触带尤其是与碳酸盐接触地段,产生矽卡岩化,形成了该区一系列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点。岩浆岩后期热液活动尤为强烈,使铅、锌发生再活动,并在成矿有利的大理岩裂隙形成充填型矿脉。
3.3找矿标志
(1)铅锌矿的原生露头,是找矿最直接标志。
(2)地层找矿标志,如碳酸盐发育地段,尤其是其接触带矽卡岩化地段是寻找类似多金属矿的有利层位。
4结论
统合上述依据分析认为:工区内成矿类型为矽卡岩型。
参考文献
[1]陈俊华等,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群沙拉吉里阿锌矿普查报告[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