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对于三位一体的批判论述主要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四十八章“三位一体的公式”的理解。本文主要在了解萨伊“三位一体”公式表达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式的形式、内容、公式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的假象、产生这些假象的必然性以及公式体现的资本主义拜物教方面,批判“三位一体”公式的不合理性。
关键词:萨伊 三位一体 批判 现象 本质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四十八章中提出了对三位一体的批判。“三位一体”这个用语本身来源于基督教义。据《新约全书》说,约瑟之妻马利亚在结婚之前就由于被圣灵所感而怀孕,她生的儿子就是耶稣。圣灵为上帝意志的化身即圣父,而耶稣是圣灵之子即圣子,同时他又是圣灵的化身。所以,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东西,它们都是上帝的化身。马克思借用基督教的这个说教,来讽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上述谬论。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得是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本来资本主义的利润(利息)、地租、工资均为一个来源即雇佣工人的劳动,可是萨伊却认为利润(利息)、地租、工资这三种收入形式,分别由资本(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三个要素创造。
一、三位一体存在形式上的不合理性
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首先,资本、土地、劳动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利润、地租、工资是价值形态的东西,公式两边的两边不是同一种属性,因而不能产生联系。再次,资本、土地、劳动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三者也不存在联系。最后,利润、地租、工资都是价值范畴,这样,资本、土地、劳动三者本来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利润、地租、工资都是价值范畴,他们有关系,所以,資本、土地、劳动三者也有关系了。马克思认为各种收入源泉只有放在同一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在形式上的表达才会成立。收入源泉之间正确的表达式应该是:资本——利息、土地所有权——地租、雇佣劳动——工资,这才是属于同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形式
二、三位一体公式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合理性。
土地——地租,土地本身是用来使用,本身不能产生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地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地租的高低与从土地产出的产品有关,与社会竞争有关,与土地无关。土地只有使用价值,地租则是剩余价值一部分。因此不能让两个同约的量保持一定的比例。
劳动——工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劳动,此公式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是和价值的概念相矛盾的,因为劳动本身并无价值,他只是价值的源泉,和价值如何分配是没有联系的。
资本——利息,马克思认为公式无法解释利润或者利息这种收入来源,从两个方面来:
一方面,如果资本被理解为价值物,如果仅从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产生的整个剩余价值包括利润和地租,这就是说存在一个价值比它所值的价值更大,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公式转化为资本——利息一切联系都看不出来。
另一方面,如果将资本看成和土地一样的生产资料,它同工人的关系,以及作为价值的性质都抽象掉了,雇佣劳动本身作为一种劳动的社会规定的形式,而现在是一切劳动按他的性质都表现为雇佣劳动,劳动本身是同物质实体、作为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的生产资料发生关系,这些如果劳动和雇佣劳动合一那就会使劳动条件和社会形式、劳动条件的物质存在合而为一,这样劳动资料就是资本,土地就是土地所有权,带来工资和劳动产品合而为一,工资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会和劳动所创造的一般价值合而为一,这样一来利润和地租就会和工资相独立这样就有了三个源泉。
三、马克思指出萨伊“三位一体”公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假象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51章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作为资本的产品以及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第二个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而生产方式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由于“三位一体”公式抹煞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性,将资本等同于一般的物,体现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的本质的生产关系就被掩盖,就在表面上产生“三位一体”的假象
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原则也造成了“三位一体”公式在经济关系上的假象。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是通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即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进行的,“是作为一份份的股息,按照社会资本中每个资本赢得的份额的比例,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受到土地所有权的制约,土地所有者就在地租形式上分到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工人在工资的名义下只得到全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竞争给人造成了“三位一体”的假象,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商品的价值
四、关于资本的拜物教形成。
马克思批判三位一体公式使资本拜物教得以完成。马克思在第一卷论述商品和货币时就指出了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的商品拜物教性质,而“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完全表现为物的关系,这就完成了资本的拜物教特征。利润、利息、地租本来是资本家阶级凭借资本所有权和大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而“资本一利息、土地一地租”却把利息、地租看成是资本(生产资料)和土地这些物本身自然的产物,而工人的劳动只表现为工资。于是,整个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分割为相互独立的、毫不相干的物的关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了的世界”,资本拜物教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陈俊明.《资本论》终篇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01):4-10.
[2]葛承群.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47-49.
[3]屈炳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纪念《资本论》出版140周年[J].经济评论,2008(02):3-7.
关键词:萨伊 三位一体 批判 现象 本质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四十八章中提出了对三位一体的批判。“三位一体”这个用语本身来源于基督教义。据《新约全书》说,约瑟之妻马利亚在结婚之前就由于被圣灵所感而怀孕,她生的儿子就是耶稣。圣灵为上帝意志的化身即圣父,而耶稣是圣灵之子即圣子,同时他又是圣灵的化身。所以,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东西,它们都是上帝的化身。马克思借用基督教的这个说教,来讽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上述谬论。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得是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本来资本主义的利润(利息)、地租、工资均为一个来源即雇佣工人的劳动,可是萨伊却认为利润(利息)、地租、工资这三种收入形式,分别由资本(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三个要素创造。
一、三位一体存在形式上的不合理性
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首先,资本、土地、劳动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利润、地租、工资是价值形态的东西,公式两边的两边不是同一种属性,因而不能产生联系。再次,资本、土地、劳动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三者也不存在联系。最后,利润、地租、工资都是价值范畴,这样,资本、土地、劳动三者本来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利润、地租、工资都是价值范畴,他们有关系,所以,資本、土地、劳动三者也有关系了。马克思认为各种收入源泉只有放在同一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在形式上的表达才会成立。收入源泉之间正确的表达式应该是:资本——利息、土地所有权——地租、雇佣劳动——工资,这才是属于同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形式
二、三位一体公式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合理性。
土地——地租,土地本身是用来使用,本身不能产生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地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地租的高低与从土地产出的产品有关,与社会竞争有关,与土地无关。土地只有使用价值,地租则是剩余价值一部分。因此不能让两个同约的量保持一定的比例。
劳动——工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劳动,此公式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是和价值的概念相矛盾的,因为劳动本身并无价值,他只是价值的源泉,和价值如何分配是没有联系的。
资本——利息,马克思认为公式无法解释利润或者利息这种收入来源,从两个方面来:
一方面,如果资本被理解为价值物,如果仅从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产生的整个剩余价值包括利润和地租,这就是说存在一个价值比它所值的价值更大,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公式转化为资本——利息一切联系都看不出来。
另一方面,如果将资本看成和土地一样的生产资料,它同工人的关系,以及作为价值的性质都抽象掉了,雇佣劳动本身作为一种劳动的社会规定的形式,而现在是一切劳动按他的性质都表现为雇佣劳动,劳动本身是同物质实体、作为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的生产资料发生关系,这些如果劳动和雇佣劳动合一那就会使劳动条件和社会形式、劳动条件的物质存在合而为一,这样劳动资料就是资本,土地就是土地所有权,带来工资和劳动产品合而为一,工资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会和劳动所创造的一般价值合而为一,这样一来利润和地租就会和工资相独立这样就有了三个源泉。
三、马克思指出萨伊“三位一体”公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假象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51章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作为资本的产品以及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第二个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而生产方式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由于“三位一体”公式抹煞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性,将资本等同于一般的物,体现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的本质的生产关系就被掩盖,就在表面上产生“三位一体”的假象
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原则也造成了“三位一体”公式在经济关系上的假象。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是通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即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进行的,“是作为一份份的股息,按照社会资本中每个资本赢得的份额的比例,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受到土地所有权的制约,土地所有者就在地租形式上分到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工人在工资的名义下只得到全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竞争给人造成了“三位一体”的假象,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商品的价值
四、关于资本的拜物教形成。
马克思批判三位一体公式使资本拜物教得以完成。马克思在第一卷论述商品和货币时就指出了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的商品拜物教性质,而“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完全表现为物的关系,这就完成了资本的拜物教特征。利润、利息、地租本来是资本家阶级凭借资本所有权和大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而“资本一利息、土地一地租”却把利息、地租看成是资本(生产资料)和土地这些物本身自然的产物,而工人的劳动只表现为工资。于是,整个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分割为相互独立的、毫不相干的物的关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了的世界”,资本拜物教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陈俊明.《资本论》终篇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01):4-10.
[2]葛承群.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47-49.
[3]屈炳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纪念《资本论》出版140周年[J].经济评论,2008(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