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理论课。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各级领导、教师为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成效不明显。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必须依据其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与手段进行改革。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的制约因素
教育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和大学生旧有观念的制约。改变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其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支持系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等将要有很大的变革,它会对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构成重大冲突。这会使一些人短时期里难以接受,无意识甚至有意识地夸大难度和制约因素,因此我们首先要统一思想。
教育教学实施者素养的制约。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应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有效的方式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脉搏,帮助他们在现实和理论之间架起桥梁,这对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要求。
教育教学中大班上课的制约。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中的大班上课,使实现教育教学变革的操作难度加大。高校扩招,师资成为制约许多学校发展的瓶颈。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各专业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师资更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对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组织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就更加困难。
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的制约。高校资金短缺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可能性降低。无论是缩小上课合班的规模,还是配套虚拟教学情境所必需的计算机软件和必要的师资培训费用,都需要相对宽裕的教学和科研经费的支撑。因此,一些经费较为宽裕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变革,为其他高校未来的变革积累经验。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始终坚持“传授”与“领悟”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的目的:一是升华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确立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道德观、法纪观和心理观;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导出更加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要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传授”与“领悟”科学地结合起来。
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大多是“传授”式的。它把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塑造成了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种标准答案或权威解释,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并没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深层智慧,激发他们思维的创造力,使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目的。
当前,许多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提出并实施的“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都融会贯通了这一教学理念。此外,还要结合现实探讨该理论观点的不同表现,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展开教与学双方平等的对话。这样,学生在积极的对话过程中,激发了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克服了思维的僵化与保守性,使自身始终保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反思态度及积极的创新精神。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现在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时基本上分为两大块,2/3为课堂学时,1/3为实践学时,以此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实施情况看,这种教学模式因种种原因常常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笔者认为“体验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它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抽象、严谨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置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理论知识观点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情感,引导和创造出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理论教育氛围,使学生感悟真理的力量。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模拟出可感的实践氛围。目前,比较可行的技术手段是运用计算机超文本技术开发一种理论教育情境直链式网络系统的教育软件。它能够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身临其境”地“处于”种种模拟现实社会的虚拟的、典型的社会各种情境中,结合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去认识、分析并积极实践,促成学生形成和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和方法论。同时,高等院校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的制约因素
教育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和大学生旧有观念的制约。改变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其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支持系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等将要有很大的变革,它会对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构成重大冲突。这会使一些人短时期里难以接受,无意识甚至有意识地夸大难度和制约因素,因此我们首先要统一思想。
教育教学实施者素养的制约。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应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有效的方式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脉搏,帮助他们在现实和理论之间架起桥梁,这对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要求。
教育教学中大班上课的制约。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中的大班上课,使实现教育教学变革的操作难度加大。高校扩招,师资成为制约许多学校发展的瓶颈。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各专业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师资更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对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组织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就更加困难。
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的制约。高校资金短缺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可能性降低。无论是缩小上课合班的规模,还是配套虚拟教学情境所必需的计算机软件和必要的师资培训费用,都需要相对宽裕的教学和科研经费的支撑。因此,一些经费较为宽裕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变革,为其他高校未来的变革积累经验。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始终坚持“传授”与“领悟”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的目的:一是升华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确立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道德观、法纪观和心理观;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导出更加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要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传授”与“领悟”科学地结合起来。
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大多是“传授”式的。它把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塑造成了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种标准答案或权威解释,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并没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深层智慧,激发他们思维的创造力,使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目的。
当前,许多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提出并实施的“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都融会贯通了这一教学理念。此外,还要结合现实探讨该理论观点的不同表现,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展开教与学双方平等的对话。这样,学生在积极的对话过程中,激发了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克服了思维的僵化与保守性,使自身始终保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反思态度及积极的创新精神。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现在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时基本上分为两大块,2/3为课堂学时,1/3为实践学时,以此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实施情况看,这种教学模式因种种原因常常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笔者认为“体验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它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抽象、严谨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置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理论知识观点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情感,引导和创造出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理论教育氛围,使学生感悟真理的力量。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模拟出可感的实践氛围。目前,比较可行的技术手段是运用计算机超文本技术开发一种理论教育情境直链式网络系统的教育软件。它能够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身临其境”地“处于”种种模拟现实社会的虚拟的、典型的社会各种情境中,结合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去认识、分析并积极实践,促成学生形成和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和方法论。同时,高等院校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