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博物馆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在不断地充实扩展。从最开始作为实物资料收集、整理和保存的物质载体到如今,其教育功能不断扩展。人们在寻求自己物质生活的同时,日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笔者对于日本艺术博物馆的考察研究,发觋无论是公众教育、还是文化展览活动,日本博物馆的发展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关键词:博物馆 日本 文化 体验
一 写作背景
_
今天的中国,广大民众对知识的渴求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大众传播和文化事业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转向了对精神的追求,其中对设计、艺术的要求日益显著。然而,随着博物馆自身功能的成熟完善以及其社会职能的不断加强,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文化机构,不仅成为一个走进艺术家和了解艺术品的地方,一个使艺术品行使其文化使命的空间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博物馆成为了一个能够对过去,甚至当下的文化艺术发表决定性意见的机构。艺术博物馆仿佛—本生动立体的“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人们在那里自主地获取知识与感悟。
笔者在日本参观考察的期间,走访了日本十余家博物馆和艺术馆,馆内大多展项内容设置十分丰富,几乎每个博物馆都可以说有“海量藏品”。从主题上来看,日本的博物馆主题繁多,规模或大或小,可以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形式上来看,日本博物馆展示的手法多样,详细的图文说明,以假乱真的模型展示,有趣的视频动画,生动的展示装置,或是参与感强的互动体验。可以说科学技术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推动着艺术博物馆的功能发生着转变。
二 日本艺术博物馆之观察
日本与中国作为一水相依的亚洲邻国,在历史文化上有着许多共通。希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分析日本艺术博物馆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及其职能转变的一些思考。
1体验型的21_21 design sight
21_21 DESIGN SIGHT是一栋地上—层、地下—层的低层建筑,悄然隐身在Tokyo Midtown的边陲地带,由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Ando)所亲自设计的美术馆。21_21 DESIGN SIGHT'’的策展人共有三位,以三宅一生为首,均为设计师。有意思的是,三位设计师来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三宅一生Clothing designer;深泽直人Product designer;佐藤卓G raphic designer。从建筑外观上,这座美术馆拥有典型的“日本面孔”式建筑美学,融入了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理念,像是一块布的巨大钢板,光滑严整地朝地面倾折而下,屋檐的概念在平面和立体间游走,百分之八十的空间埋在地底下,主张不破坏周边自然景观,与大自然共存共生的理念。这不无体现了安藤忠雄对三宅一生的理解和支持。
以[透过设计来看见世界的场所]作为宗旨的21_21 DESIGN SIGHT是对日常的事物投向注视的目光,以设计的视点不断创造出各类新提案的场所,来访这里的人们可以感受到设计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新鲜感。
笔者参观期间,刚好遇到藤原大策划的名为“color hunting”的主题展览,这是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身边颜色,发现不一样的美的体验型展览,之所以称之为体验型展览是因为它不同于大部分陈列、参观形式的作品展,更多地融入了新媒体和互动体验在作品里。展览参观的过程中对于观众的体验性也很重要,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模式总是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被动接收信息,这无法充分调动观众的能动性。互动体验展示以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将欲传达的信息转换为直观、浅显、易懂的符号或图象语言,使受众能够比较容易的懂得信息的内涵。受众在参与过程中既能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同时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从而进入生理激活和情感体验的阶段。而日本在博物馆、艺术馆中融入了讲座与学术研讨、艺术坊、户外文化实践、与学校合作、数字博物馆与网络游戏等多种形式来达成与受众的良好互动。其中新媒体的依托必不可少,在面对令人目眩的高科技展览技术时,将如何做出取舍和选择,怎样将最合适的技术运用到展览中,成为了互动体验陈列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运用恰当,无疑这将为展览注入新鲜的血液,给人意想不到的难忘效果。“color hunting”展中的很多作品,例如[夏@音色]、[365日分@)空@色]、[肌色眼镜]、[ 蔬菜色素],都运用新媒体在展览以“色彩”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很好地展现了艺术家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
此外,馆内的路线设计十分人性化,半天时间参观下来并不会感觉疲惫,因为在每个场馆的参观流线设计时都会考虑到观众体力休息或参观行为中的需求,有间歇的休息场所,提供观众每看两三个展厅后就有处小憩一阵,同时并伴有亲子互动学习设施或是提供经济的餐食茶水服务。这样使得无论成人、儿童、或是老人等观众,在参观之中都有机会根据需要,有地方坐下来,一边复习前段展馆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体力补充。这样的设计,是在国内较高等级的博物馆中也不太见得到的设施安排。而诸如此类对观众基本需要和理解的精心设置,在日本博物馆的设计中常有考虑。正是由于这样的悉心设计,无不使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成为一种节奏轻松与被服务尊周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一种精致而充满人情味的感觉。
2 引人注目的延伸产品设计——爱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 2013)
三年一次的爱知三年展是已迈入第二届的日本最大级艺术展,在历经311东日本大震灾后重新出发,这一次以[天摇地动一我们脚踏的大地:场所、记忆,以及复活](Awakening-Where Are We 5tanding?-—Ea rth,Memory and Resu rrection)为题,意图以艺术形式与大众对话,探讨人与工业、与自然,相生相息且又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于展览主题的选择,像日本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言,“灾难”是一个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心里的敏感词汇,但是他们不惧怕灾难,这些震慑人心的图片在心中久久停留。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是谁?而生活也不再只是一种载体,而是本身具有认同意识的有机体,这也是爱知三年展不同於其他以震灾为题的展览所展现的力道。 此外,作为主方十分重视展览之外的延伸产品设计。以蓝色和白色为主主视觉的延伸图形被巧妙灵活的应用在各类产品当中,小到钢笔、领带、汽水包装、当地特色伴手礼大到拉杆箱、西服正装……可谓玲琅满目。日本在博物馆、艺术馆商品经营上比我国发展迅速很多,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商品还停留在复制为主,品种单一,粗制滥造,商品缺乏创意的阶段,随着对博物馆纪念品开发的重视,有部分博物馆在纪念品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上海博物馆10余年来,累计开发各类文化产品1600余种,年销售额达2500~-元,远远超过了门票收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各类文化产品年收入都达2000万元,故宫博物院先后开发出水晶角楼、太和殿纸模、云锦、铺首、工艺扇、新款领带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这些产品都受到大众的欢迎。此外,像是美国博物馆协会还建有专门的博物馆商品销售网络。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一些知名的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与经营已经产业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西半球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在馆内有5000多平米的营业厅,并在纽约的一些大商场和其他城市设立销售点。馆内销售的书有6000多种,商店销售的商品近2万种。
3 教育型的印刷博物馆
该馆开设于2000年,隶属于凸版印刷株式会社。主要是搜集跟印刷文化有关的资料和收藏品,在此不但可了解到关于印刷产业的详细知识,还可参加各种活字印刷的实践体验活动。博物馆一楼主要是书库、纪念品商店和迷你美术馆等,走进地下一楼的展厅,长长的展示墙上,挂满了约百种形形色色的“印刷品”,从Lascaux洞窟壁画(B.C.一万五千年左右)到我们眼下日常使用的碟片、磁性IC卡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仿佛走进了多拉A梦的时光隧道,把我们带入那遥远的古代,又让人不禁联想未来还会出现多少让人意想不到的印刷品呢。博物馆里还收藏了德川家康在骏河隐居时做的铜活字,现已被鉴定为重要文化财产了。
在展厅出口附近,有个玻璃房的“印刷之家”,在这里经常开办以“动手制作”为主题的活字印刷创作活动以及各类研究会。访客可以通过预约,便可亲身体验捡字、排版、印刷的乐趣,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之下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印刷品,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人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着印刷的魅力,成为印刷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日本一些博物馆之所以做到常年游客不断,除了其不断更新的展览主题和馆藏文物外,我认为与其常年的、持久的、全民化的社会教育活动是分不开的。收藏、研究、展览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博物馆功能的广泛需求,新形势下博物馆的职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需要强调他的教育性、便捷性、休闲性。博物馆教育属于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它以形式多样的二维实物,用充满趣味的形式使得教育对象,也就是博物馆观众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了解相关知识。主要通过展览出版、讲座、咨询、租借、交换等方式,向社会传播,供民众利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艺术馆所起到的教育启蒙的作用愈发彰显出来。
三 结语
博物馆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作为保存、陈列、展示到研究,再到功能不断细分,兼具教育性、娱乐性、文化性的功能转变。艺术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自身功能不断扩大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艺术博物馆随着其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其公共性也逐渐强化。场馆中大量的休息与交流空间,部分还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同时担当参观者的角色。有些艺术博物馆会举行定期的讲座、普及教育课堂等手段来调动广大的学者学习的积极性与人们消费或体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传统博物馆从属于少数精英的场所变成了学校的延伸、全民教育的工具,使艺术真正走向了“一般大众”,日益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功能。
借鉴国外的经验以积极思考我国艺术博物馆的转型之路,首先从单纯具有展示功能和陈列美术品的场馆转变为具有艺术的自由精神和灵魂理念的教育性场所,引导人们积极思考。此外,要打破传统的按时间顺序、艺术发展中的风格、材料和门类为线索陈列方式,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强化参观者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要想成为具有鲜明风格和不可替代性的艺术场所,就要思考从展览导视设计、展览展示形式、延伸产品设计到在场馆设计、风格定位、盈利模式等所有细节。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基础之上,实现兼顾主客体的效益,满足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博物馆 日本 文化 体验
一 写作背景
_
今天的中国,广大民众对知识的渴求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大众传播和文化事业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转向了对精神的追求,其中对设计、艺术的要求日益显著。然而,随着博物馆自身功能的成熟完善以及其社会职能的不断加强,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文化机构,不仅成为一个走进艺术家和了解艺术品的地方,一个使艺术品行使其文化使命的空间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博物馆成为了一个能够对过去,甚至当下的文化艺术发表决定性意见的机构。艺术博物馆仿佛—本生动立体的“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人们在那里自主地获取知识与感悟。
笔者在日本参观考察的期间,走访了日本十余家博物馆和艺术馆,馆内大多展项内容设置十分丰富,几乎每个博物馆都可以说有“海量藏品”。从主题上来看,日本的博物馆主题繁多,规模或大或小,可以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形式上来看,日本博物馆展示的手法多样,详细的图文说明,以假乱真的模型展示,有趣的视频动画,生动的展示装置,或是参与感强的互动体验。可以说科学技术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推动着艺术博物馆的功能发生着转变。
二 日本艺术博物馆之观察
日本与中国作为一水相依的亚洲邻国,在历史文化上有着许多共通。希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分析日本艺术博物馆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及其职能转变的一些思考。
1体验型的21_21 design sight
21_21 DESIGN SIGHT是一栋地上—层、地下—层的低层建筑,悄然隐身在Tokyo Midtown的边陲地带,由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Ando)所亲自设计的美术馆。21_21 DESIGN SIGHT'’的策展人共有三位,以三宅一生为首,均为设计师。有意思的是,三位设计师来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三宅一生Clothing designer;深泽直人Product designer;佐藤卓G raphic designer。从建筑外观上,这座美术馆拥有典型的“日本面孔”式建筑美学,融入了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理念,像是一块布的巨大钢板,光滑严整地朝地面倾折而下,屋檐的概念在平面和立体间游走,百分之八十的空间埋在地底下,主张不破坏周边自然景观,与大自然共存共生的理念。这不无体现了安藤忠雄对三宅一生的理解和支持。
以[透过设计来看见世界的场所]作为宗旨的21_21 DESIGN SIGHT是对日常的事物投向注视的目光,以设计的视点不断创造出各类新提案的场所,来访这里的人们可以感受到设计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新鲜感。
笔者参观期间,刚好遇到藤原大策划的名为“color hunting”的主题展览,这是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身边颜色,发现不一样的美的体验型展览,之所以称之为体验型展览是因为它不同于大部分陈列、参观形式的作品展,更多地融入了新媒体和互动体验在作品里。展览参观的过程中对于观众的体验性也很重要,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模式总是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被动接收信息,这无法充分调动观众的能动性。互动体验展示以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将欲传达的信息转换为直观、浅显、易懂的符号或图象语言,使受众能够比较容易的懂得信息的内涵。受众在参与过程中既能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同时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从而进入生理激活和情感体验的阶段。而日本在博物馆、艺术馆中融入了讲座与学术研讨、艺术坊、户外文化实践、与学校合作、数字博物馆与网络游戏等多种形式来达成与受众的良好互动。其中新媒体的依托必不可少,在面对令人目眩的高科技展览技术时,将如何做出取舍和选择,怎样将最合适的技术运用到展览中,成为了互动体验陈列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运用恰当,无疑这将为展览注入新鲜的血液,给人意想不到的难忘效果。“color hunting”展中的很多作品,例如[夏@音色]、[365日分@)空@色]、[肌色眼镜]、[ 蔬菜色素],都运用新媒体在展览以“色彩”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很好地展现了艺术家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
此外,馆内的路线设计十分人性化,半天时间参观下来并不会感觉疲惫,因为在每个场馆的参观流线设计时都会考虑到观众体力休息或参观行为中的需求,有间歇的休息场所,提供观众每看两三个展厅后就有处小憩一阵,同时并伴有亲子互动学习设施或是提供经济的餐食茶水服务。这样使得无论成人、儿童、或是老人等观众,在参观之中都有机会根据需要,有地方坐下来,一边复习前段展馆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体力补充。这样的设计,是在国内较高等级的博物馆中也不太见得到的设施安排。而诸如此类对观众基本需要和理解的精心设置,在日本博物馆的设计中常有考虑。正是由于这样的悉心设计,无不使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成为一种节奏轻松与被服务尊周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一种精致而充满人情味的感觉。
2 引人注目的延伸产品设计——爱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 2013)
三年一次的爱知三年展是已迈入第二届的日本最大级艺术展,在历经311东日本大震灾后重新出发,这一次以[天摇地动一我们脚踏的大地:场所、记忆,以及复活](Awakening-Where Are We 5tanding?-—Ea rth,Memory and Resu rrection)为题,意图以艺术形式与大众对话,探讨人与工业、与自然,相生相息且又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于展览主题的选择,像日本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言,“灾难”是一个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心里的敏感词汇,但是他们不惧怕灾难,这些震慑人心的图片在心中久久停留。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是谁?而生活也不再只是一种载体,而是本身具有认同意识的有机体,这也是爱知三年展不同於其他以震灾为题的展览所展现的力道。 此外,作为主方十分重视展览之外的延伸产品设计。以蓝色和白色为主主视觉的延伸图形被巧妙灵活的应用在各类产品当中,小到钢笔、领带、汽水包装、当地特色伴手礼大到拉杆箱、西服正装……可谓玲琅满目。日本在博物馆、艺术馆商品经营上比我国发展迅速很多,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商品还停留在复制为主,品种单一,粗制滥造,商品缺乏创意的阶段,随着对博物馆纪念品开发的重视,有部分博物馆在纪念品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上海博物馆10余年来,累计开发各类文化产品1600余种,年销售额达2500~-元,远远超过了门票收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各类文化产品年收入都达2000万元,故宫博物院先后开发出水晶角楼、太和殿纸模、云锦、铺首、工艺扇、新款领带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这些产品都受到大众的欢迎。此外,像是美国博物馆协会还建有专门的博物馆商品销售网络。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一些知名的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与经营已经产业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西半球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在馆内有5000多平米的营业厅,并在纽约的一些大商场和其他城市设立销售点。馆内销售的书有6000多种,商店销售的商品近2万种。
3 教育型的印刷博物馆
该馆开设于2000年,隶属于凸版印刷株式会社。主要是搜集跟印刷文化有关的资料和收藏品,在此不但可了解到关于印刷产业的详细知识,还可参加各种活字印刷的实践体验活动。博物馆一楼主要是书库、纪念品商店和迷你美术馆等,走进地下一楼的展厅,长长的展示墙上,挂满了约百种形形色色的“印刷品”,从Lascaux洞窟壁画(B.C.一万五千年左右)到我们眼下日常使用的碟片、磁性IC卡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仿佛走进了多拉A梦的时光隧道,把我们带入那遥远的古代,又让人不禁联想未来还会出现多少让人意想不到的印刷品呢。博物馆里还收藏了德川家康在骏河隐居时做的铜活字,现已被鉴定为重要文化财产了。
在展厅出口附近,有个玻璃房的“印刷之家”,在这里经常开办以“动手制作”为主题的活字印刷创作活动以及各类研究会。访客可以通过预约,便可亲身体验捡字、排版、印刷的乐趣,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之下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印刷品,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人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着印刷的魅力,成为印刷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日本一些博物馆之所以做到常年游客不断,除了其不断更新的展览主题和馆藏文物外,我认为与其常年的、持久的、全民化的社会教育活动是分不开的。收藏、研究、展览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博物馆功能的广泛需求,新形势下博物馆的职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需要强调他的教育性、便捷性、休闲性。博物馆教育属于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它以形式多样的二维实物,用充满趣味的形式使得教育对象,也就是博物馆观众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了解相关知识。主要通过展览出版、讲座、咨询、租借、交换等方式,向社会传播,供民众利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艺术馆所起到的教育启蒙的作用愈发彰显出来。
三 结语
博物馆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作为保存、陈列、展示到研究,再到功能不断细分,兼具教育性、娱乐性、文化性的功能转变。艺术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自身功能不断扩大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艺术博物馆随着其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其公共性也逐渐强化。场馆中大量的休息与交流空间,部分还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同时担当参观者的角色。有些艺术博物馆会举行定期的讲座、普及教育课堂等手段来调动广大的学者学习的积极性与人们消费或体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传统博物馆从属于少数精英的场所变成了学校的延伸、全民教育的工具,使艺术真正走向了“一般大众”,日益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功能。
借鉴国外的经验以积极思考我国艺术博物馆的转型之路,首先从单纯具有展示功能和陈列美术品的场馆转变为具有艺术的自由精神和灵魂理念的教育性场所,引导人们积极思考。此外,要打破传统的按时间顺序、艺术发展中的风格、材料和门类为线索陈列方式,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强化参观者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要想成为具有鲜明风格和不可替代性的艺术场所,就要思考从展览导视设计、展览展示形式、延伸产品设计到在场馆设计、风格定位、盈利模式等所有细节。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基础之上,实现兼顾主客体的效益,满足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