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二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成功举行。十一位获奖人实至名归。月桂奖是我国航空航天业影响最大、关注度最高的行业至高大奖。自2005年创立以来,旨在弘扬行业精神、讴歌骨干精英、探索新知前沿,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1届。获奖者来自国内外航空航天企业、研究院所、航空公司、部队等机构,获奖者多为型号总师、企业管理者、试飞员和飞行员。
携手合作奖
航空工业沈飞一中航黑豹重组上市
他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在这里奏响了华丽的乐章。
从歼6、歼7、歼8到歼11、歼15,他填补了我国航空制造蓝图上的无数空白;从天空到海洋,他见证了我国航空装备的跨时代升级。顾诵芬、罗阳、方文墨……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技术、能打硬仗、鞠躬尽瘁的航空人;从快速研制到增材制造,他不仅推进我国军机的跨世代研制,更不停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应用新的成熟技术,不断创造着飞机研发制造的新纪录,点燃科技新亮点。
他曾主营专用车、微小卡和液压零部件业务,在二级资本市场上几经沉浮。如今,凤凰涅槃栖梧桐,新的图景和征程正在铺开:二者以航空产业链为核心、以资本融合为纽带的全新结合,将极大拓展军工企业融资渠道,增强和释放军工产业核心竟争力,必将成为未来优质军用航空防务能力的重要建设平台,同时,也将继续描绘军民两翼齐飞的梦幻图景,在未来世界航空市场上作出更大的突破。
航空工业沈飞和中航黑豹的重组,是航空工业迈向开放型、合作型、国际型的现代化企業的历程中,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是对复兴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最有力实践:未来天空湛蓝,飞机的轰鸣因聚集了人民的力量而更加悦耳动听。
风云人物奖
杨伟
歼20、歼10系列、袅龙单双座飞机总设计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大学毕业就主动请缨,参与型号项目研制,并且一扎根就是三十三年;他也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诸多海外名校邀请,却以超越年龄的深思熟虑,决定留在祖国航空制造一线。
他15岁参加高考,35岁成为行业中最年轻的总设计师,54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背后,是他绝不放弃的精神、科学灵活的研发思路和高超迅捷的管理能力。
为了让歼10- 飞冲天,他不寝不眠,成功研制出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奠定了我国电传飞控体系的基础;为了让“一带一路”构想踏实落地,给中巴友谊添砖加瓦,他和团队一起,只用了23个月就将“枭龙”送上蓝天;为了造就我国全新一代战斗机,他日夜耕耘,直到歼20比翼齐飞,呼啸声震彻祖国南海之滨、北国大漠……向全球宣告,中国正式进入战斗机新时代!
二十多年来,他手中诞生的战斗机让全世界都青睐有加,他只说:我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能够参与这么多型号的研制,与有荣焉。如今,他更思虑深远: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科技发展之根。
三十余年未磨灭,天命少年赤子心,愿战机长啸如乐章,祖国天空常浩荡!
吴光辉
C919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C919大型客机一飞冲天,举世瞩目。79分钟的完美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大飞机人以智慧和胆识拉开了中国大飞机进军世界民机俱乐部的光荣序曲,以团结和拼搏彰显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雄心壮志。这些荣光背后,正是以吴光辉总设计师为代表的大飞机人2000多个日夜艰辛而坚定的奋力攻关。
近四十年的吃机设计生涯,他始终对专业技术葆有激情,耕耘不辍,切磋琢磨,填补了我国飞机设计领域诸多技术空白,形成了一套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设计和管理理念,逐渐成长为中国大型客机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对产品充满敬意,从ARJ21新支线飞机到C919大型客机,他时刻掌握世界先进民机研制方向,把握客户需求,努力研制世界级民机产品;他始终对事业充满热情,先后担任多个飞机型号总师,主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他宵衣旰食枕戈待旦,满头青丝被操劳染成霜白。
他乐观、坚韧、睿智、谦逊。2017年11月27日,吴光辉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谦逊地说,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既意味着信任更意味着考验。未来几年,吴光辉院士还要带领团队打赢C919大型客机试飞取证攻坚战新征程,争取让中国的大飞机早日投入商业运营。我们热切期待,早日乘坐中国大飞机看祖国河山!
技术先锋奖
朱坤
国家重点型号总师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
70%的技术创新率,100多项关键技术,300多项发明专利……这就是他和团队为祖国打造的“杀手钢”一一新一代潜射反舰导弹。
当新一代潜射反舰导弹系列型号的任务落在他肩膀上时,他提出的方案震惊四座:不但要比国外同类型号“迷你、轻便”,指标更要翻倍!当前辈和同业一边惊呼“这是一代宗师的创想”,一边摇头质疑他是否“不切实际”时,他不等、不靠、更不要,边细化方案争取支持,边振作团队投入研发。
有争议?不怕,“用技术说话、用事实说话”,实验数据从不撒谎;有失败?也不怕,他深知失败是必经之路,笑言自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多年耕耘,终于结出硕果——新一代潜射反舰导弹试验成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敢想敢为让诸多首创型导弹设计方案成为现实,并且锻造了一支压不垮、打不烂、胜不骄、败不馁、朝气满满的青年科学家团队!
身为型号总师,尽管赞誉如潮水般涌来,他依然谨记当年从前辈们身上学到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更护卫着年轻后辈们的活力:“创新离不开怪想法,要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回头看,少年心气今更胜,天海间锋芒潋滟战潮汐。
傅盛杰
空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 作为守卫者,他深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先行者,他笃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奠基人,他力推“面向实战,基于能力”。从军二十二载,他从一名毛遂自荐的热血青年,成长为空军高端军事研究机构的技术领头人、洞察现代空战规律的强军急先锋。从一名普通的论证人员,成长为战略空军建设的需求设计师。
多年来,他目光锁定在世界军事科研的战略前沿,潜心探索大国空军建设的发展路径。面对强敌跨代优势,他前瞻未来联合作战需求、全力推进技术战术融合、综合权衡实战能力指标,开创了“基于能力”的装备论证方法,建立了从作战体系、装备系统到作战平台逐层分解的能力需求生成机制,创建实战导向的军事需求论证模式。如今,由他牵头论证的多型跨代空中装备已经列装。而他的思绪更投向了未来联合作战的制胜机理研究。他说:“作为军事科研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用模型和数据研透战场,对手和自身能力参透赢得战场主动权的根本机理。”
平日中,他的身影或是在战区联指的中军帐和试训基地的演兵场,或是在大众媒体的宣讲台。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大潮中,他以当代军人的担当,坚定实践着科技强军理念。
英雄无畏奖
戴明盟
中国海军某舰载机综合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歼15舰载机着舰第一人
他是当之无愧的“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歼15舰载机着舰第一人:第一个完成飞行阻拦着陆,第一个完成地面滑跃起飞,第一个绕舰飞行、触舰复飞……多项歼15舰载机试验试飞纪录都由他打造。
他也是名副其实的舰载机飞行“拓荒者”:作为首批舰载战斗机试飞员之一,十多次的飞行险情,让他信心更强。以更丰富的经验,更科学的处置经验,他创造了试飞着舰舰载机“零坠毁”,人员“零伤亡”的世界奇迹,还马不停蹄地编写相关大纲,为后续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只有队友们知道,在毫无任何技术和经验参考的情况下,在全球瞩目的中国首艘航母甲板之上,在海风蓝天中,生死一线之间,要做出完美的着舰动作是多么困难。全新的飞机,全新的飞行科目,他用超越极限的胆魄不断挑战、创新。
中国固定翼战斗机由岸基向舰载的突破,他已经用一道优美的飞行弧线写就。接下来的旅程,他要赋予更远的梦想:与歼15尾翼上的“飞鲨”一起,跟随祖国庞大的航母编队,去往更深的蓝色海洋。
他说:“选择了大海,选择了蓝天,就要矢志强军事业,叱咤海天当先锋。”
姚海忠
中国陆军某试飞大队大队长
他被称为直升机试飞任务的“金字招牌”,珠海航展、高原试飞、进藏试飞等急、难、险、重任务,在他手中无一不圆满成功;他也被称为“放心保证”,发动机停车、航炮卡滞、液压管爆裂等重大特情,无一不转危为安;他更是我國“杀手钢”直升机项目的极限探索者,先后完成了直10的性能品质、低温试验、高海拔地区边界性能等高风险试飞任务,驾驭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直升机不断开疆拓土。
英雄从不独行,他身后的试飞大队,各个队员都胆识过人、技艺高超;他明白手中的大队长任命状,字字重若千金责任如山,为了保护队伍所有成员,他将父兄之责一肩扛起:最新最难最险的试飞科目,队长必须先飞第一个架次;对于所有的地面模拟、计算和推演,他对精度要求近乎苛刻;连年满负荷飞行的重任之下,他还挤出时间编写《试飞员训练大纲》,将自己和团队的训练经验凝结为规章纲要,为后续源源不断的培养优异人才奠定基础……
为了每一次飞行、每一个兄弟和身为军人的荣耀,他时刻铭记自己的承诺:“我准备就绪,从此刻起,我就是蓝天训鹰团队的带头人,将带领试飞大队创造新的佳绩!”
大国工匠奖
徐立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院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师、徐立平班组组长
他的工作如此罕见独特,听起来奇妙而引人遐想;而只有身临其间的人才知道,在极寒极热环境下,保持稳定平和的均匀力度,按照无比精确的设计,在丁点疏忽便可能导致爆炸的固体火炸药上切削琢磨是多么危险又难熬的一件事儿。
而他这么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间,他将工艺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突破了之前0.5毫米的标准要求;也曾钻进狭窄而复杂的火箭发动机内,保证发动机如期试车;为了更加安全快速完成雕刻,他主动请缨,安装调试行业首台火药整形机,编写整形程序,开启了火药数控整形技术及其远程操控的先河,解决了全世界火药整形行业的一大难题。
他以“刀锋”与“匠心”,创造了三十年火药整形产品100%的合格率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同时也赢得了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感动中国人物、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然而他却依然保持着与火药为伴时的淡然与笃定:“工匠精神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精益求精,没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三十年雕刻如丝如缕,只为千钧一发终化作轰鸣飞天。
王刚
航空工业沈飞精密机加专家
航空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
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这40多项殊荣的主人,是一张年轻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脸庞。
从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成为“能挑大梁的好工人”。日夜轮转、车床轰鸣,他灵活的将一块又一块的金属原材料加工成为极高精度和质量的航空结构件,同时也将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当作一块最珍贵也最富有潜力的材料,在一次次工作创新中不断磨砺自己。
十八年来,他以迎难而上、切磋琢磨的钻研精神和灵活有效、经验丰富的技术思路,破解了一系列数控加工生产技术难题,创造了全国行业最高的加工精度以及十八年无加工废品的记录,累计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600余项,包括2项国家专利,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刚班”和“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为航空制造技术贡献更多的先进加工方法、更强有力的人才储备支撑。王刚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这正是拥有天空般胸怀的大国工匠。 成绩荣誉加身,他却从未改谦虚务实的本性和钻研劲头,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品性。
终身丰献奖
朱育理
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总经理
穿越回六十年多前,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一穷二白的大地上将会诞生一个如此体量巨大、品种丰富、不断挑战世界航空制造先进水平的航空工业体系。这条路,正是他和诸多前辈,在世代浪涛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青年时期的他,面对我国薄弱的航空科技基础,攒起团队一起攻坚,生产出的“高精度四轴组合机床”至今依然赞誉不断;面对匮乏的物质条件,他仔细思索,制定符合实际的科研技术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夯实基础;即便遭到不公待遇,他也从不怠惰,坚持在一线生产岗位上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改进工作流程。
在他的卓越领导下,中国航空制造步入了新天地:一系列航空工艺制造技术进入立项研究快车道,为我国航空主机厂所提供了丰厚坚实的科技支持;多款军用飞机、直升机、发动机和数不清的机载设备从无到有,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夯实了航空科研制造中的科技、质量工作制度流程,并且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体制转变为现代企业的制度基础。
曾经的风雨已经远去,成就已经写下,年轻后生也已开枝散叶。六十多年来,他用一生实践着作为共产党员的誓言: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刘纪原
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中国航天局首任局长
从晋北到延安,革命教育锻造了他坚韧顽强的品质;从中国到苏联,祖国的需要就是他努力求学的方向;从一片黑暗到星空闪烁,“长征”“神舟”“嫦娥,,等名号声震航宇,这是他带领中国航天工业踏出的通天大道。
当世界尚未听闻中国航天时,他奔走调研,推出我国第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运载火箭方案,只用了18个月就首飞成功,并将当时全球最重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当人们认为中国人进入太空只是“痴人说梦”时,他提出了领先时代又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中国载人航天理念,终有神舟突破天地往返的界限钿当行业都沉入低谷,人们莫衷一是时,他主动作为,提出并推行改进航天工程和质量管理的一整套新思路、新办法,自此开创质量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在他的领导下,“長征,’系列运载火箭从4种发展到9种,实施了15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协议,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和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大幅提升;同时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重点型号、载人飞船、多种卫星首飞成功,发射能力提高1.4倍,重复故障被消灭,地面试验故障数减少三分之一……
身为中国首位国际宇航科学院冯·卡门奖获得者,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荣誉,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航天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一人,一生,一件事:对接天地,探寻广宇,足矣。
携手合作奖
航空工业沈飞一中航黑豹重组上市
他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在这里奏响了华丽的乐章。
从歼6、歼7、歼8到歼11、歼15,他填补了我国航空制造蓝图上的无数空白;从天空到海洋,他见证了我国航空装备的跨时代升级。顾诵芬、罗阳、方文墨……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技术、能打硬仗、鞠躬尽瘁的航空人;从快速研制到增材制造,他不仅推进我国军机的跨世代研制,更不停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应用新的成熟技术,不断创造着飞机研发制造的新纪录,点燃科技新亮点。
他曾主营专用车、微小卡和液压零部件业务,在二级资本市场上几经沉浮。如今,凤凰涅槃栖梧桐,新的图景和征程正在铺开:二者以航空产业链为核心、以资本融合为纽带的全新结合,将极大拓展军工企业融资渠道,增强和释放军工产业核心竟争力,必将成为未来优质军用航空防务能力的重要建设平台,同时,也将继续描绘军民两翼齐飞的梦幻图景,在未来世界航空市场上作出更大的突破。
航空工业沈飞和中航黑豹的重组,是航空工业迈向开放型、合作型、国际型的现代化企業的历程中,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是对复兴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最有力实践:未来天空湛蓝,飞机的轰鸣因聚集了人民的力量而更加悦耳动听。
风云人物奖
杨伟
歼20、歼10系列、袅龙单双座飞机总设计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大学毕业就主动请缨,参与型号项目研制,并且一扎根就是三十三年;他也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诸多海外名校邀请,却以超越年龄的深思熟虑,决定留在祖国航空制造一线。
他15岁参加高考,35岁成为行业中最年轻的总设计师,54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背后,是他绝不放弃的精神、科学灵活的研发思路和高超迅捷的管理能力。
为了让歼10- 飞冲天,他不寝不眠,成功研制出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奠定了我国电传飞控体系的基础;为了让“一带一路”构想踏实落地,给中巴友谊添砖加瓦,他和团队一起,只用了23个月就将“枭龙”送上蓝天;为了造就我国全新一代战斗机,他日夜耕耘,直到歼20比翼齐飞,呼啸声震彻祖国南海之滨、北国大漠……向全球宣告,中国正式进入战斗机新时代!
二十多年来,他手中诞生的战斗机让全世界都青睐有加,他只说:我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能够参与这么多型号的研制,与有荣焉。如今,他更思虑深远: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科技发展之根。
三十余年未磨灭,天命少年赤子心,愿战机长啸如乐章,祖国天空常浩荡!
吴光辉
C919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C919大型客机一飞冲天,举世瞩目。79分钟的完美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大飞机人以智慧和胆识拉开了中国大飞机进军世界民机俱乐部的光荣序曲,以团结和拼搏彰显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雄心壮志。这些荣光背后,正是以吴光辉总设计师为代表的大飞机人2000多个日夜艰辛而坚定的奋力攻关。
近四十年的吃机设计生涯,他始终对专业技术葆有激情,耕耘不辍,切磋琢磨,填补了我国飞机设计领域诸多技术空白,形成了一套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设计和管理理念,逐渐成长为中国大型客机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对产品充满敬意,从ARJ21新支线飞机到C919大型客机,他时刻掌握世界先进民机研制方向,把握客户需求,努力研制世界级民机产品;他始终对事业充满热情,先后担任多个飞机型号总师,主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他宵衣旰食枕戈待旦,满头青丝被操劳染成霜白。
他乐观、坚韧、睿智、谦逊。2017年11月27日,吴光辉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谦逊地说,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既意味着信任更意味着考验。未来几年,吴光辉院士还要带领团队打赢C919大型客机试飞取证攻坚战新征程,争取让中国的大飞机早日投入商业运营。我们热切期待,早日乘坐中国大飞机看祖国河山!
技术先锋奖
朱坤
国家重点型号总师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
70%的技术创新率,100多项关键技术,300多项发明专利……这就是他和团队为祖国打造的“杀手钢”一一新一代潜射反舰导弹。
当新一代潜射反舰导弹系列型号的任务落在他肩膀上时,他提出的方案震惊四座:不但要比国外同类型号“迷你、轻便”,指标更要翻倍!当前辈和同业一边惊呼“这是一代宗师的创想”,一边摇头质疑他是否“不切实际”时,他不等、不靠、更不要,边细化方案争取支持,边振作团队投入研发。
有争议?不怕,“用技术说话、用事实说话”,实验数据从不撒谎;有失败?也不怕,他深知失败是必经之路,笑言自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多年耕耘,终于结出硕果——新一代潜射反舰导弹试验成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敢想敢为让诸多首创型导弹设计方案成为现实,并且锻造了一支压不垮、打不烂、胜不骄、败不馁、朝气满满的青年科学家团队!
身为型号总师,尽管赞誉如潮水般涌来,他依然谨记当年从前辈们身上学到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更护卫着年轻后辈们的活力:“创新离不开怪想法,要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回头看,少年心气今更胜,天海间锋芒潋滟战潮汐。
傅盛杰
空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 作为守卫者,他深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先行者,他笃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奠基人,他力推“面向实战,基于能力”。从军二十二载,他从一名毛遂自荐的热血青年,成长为空军高端军事研究机构的技术领头人、洞察现代空战规律的强军急先锋。从一名普通的论证人员,成长为战略空军建设的需求设计师。
多年来,他目光锁定在世界军事科研的战略前沿,潜心探索大国空军建设的发展路径。面对强敌跨代优势,他前瞻未来联合作战需求、全力推进技术战术融合、综合权衡实战能力指标,开创了“基于能力”的装备论证方法,建立了从作战体系、装备系统到作战平台逐层分解的能力需求生成机制,创建实战导向的军事需求论证模式。如今,由他牵头论证的多型跨代空中装备已经列装。而他的思绪更投向了未来联合作战的制胜机理研究。他说:“作为军事科研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用模型和数据研透战场,对手和自身能力参透赢得战场主动权的根本机理。”
平日中,他的身影或是在战区联指的中军帐和试训基地的演兵场,或是在大众媒体的宣讲台。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大潮中,他以当代军人的担当,坚定实践着科技强军理念。
英雄无畏奖
戴明盟
中国海军某舰载机综合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歼15舰载机着舰第一人
他是当之无愧的“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歼15舰载机着舰第一人:第一个完成飞行阻拦着陆,第一个完成地面滑跃起飞,第一个绕舰飞行、触舰复飞……多项歼15舰载机试验试飞纪录都由他打造。
他也是名副其实的舰载机飞行“拓荒者”:作为首批舰载战斗机试飞员之一,十多次的飞行险情,让他信心更强。以更丰富的经验,更科学的处置经验,他创造了试飞着舰舰载机“零坠毁”,人员“零伤亡”的世界奇迹,还马不停蹄地编写相关大纲,为后续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只有队友们知道,在毫无任何技术和经验参考的情况下,在全球瞩目的中国首艘航母甲板之上,在海风蓝天中,生死一线之间,要做出完美的着舰动作是多么困难。全新的飞机,全新的飞行科目,他用超越极限的胆魄不断挑战、创新。
中国固定翼战斗机由岸基向舰载的突破,他已经用一道优美的飞行弧线写就。接下来的旅程,他要赋予更远的梦想:与歼15尾翼上的“飞鲨”一起,跟随祖国庞大的航母编队,去往更深的蓝色海洋。
他说:“选择了大海,选择了蓝天,就要矢志强军事业,叱咤海天当先锋。”
姚海忠
中国陆军某试飞大队大队长
他被称为直升机试飞任务的“金字招牌”,珠海航展、高原试飞、进藏试飞等急、难、险、重任务,在他手中无一不圆满成功;他也被称为“放心保证”,发动机停车、航炮卡滞、液压管爆裂等重大特情,无一不转危为安;他更是我國“杀手钢”直升机项目的极限探索者,先后完成了直10的性能品质、低温试验、高海拔地区边界性能等高风险试飞任务,驾驭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直升机不断开疆拓土。
英雄从不独行,他身后的试飞大队,各个队员都胆识过人、技艺高超;他明白手中的大队长任命状,字字重若千金责任如山,为了保护队伍所有成员,他将父兄之责一肩扛起:最新最难最险的试飞科目,队长必须先飞第一个架次;对于所有的地面模拟、计算和推演,他对精度要求近乎苛刻;连年满负荷飞行的重任之下,他还挤出时间编写《试飞员训练大纲》,将自己和团队的训练经验凝结为规章纲要,为后续源源不断的培养优异人才奠定基础……
为了每一次飞行、每一个兄弟和身为军人的荣耀,他时刻铭记自己的承诺:“我准备就绪,从此刻起,我就是蓝天训鹰团队的带头人,将带领试飞大队创造新的佳绩!”
大国工匠奖
徐立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院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师、徐立平班组组长
他的工作如此罕见独特,听起来奇妙而引人遐想;而只有身临其间的人才知道,在极寒极热环境下,保持稳定平和的均匀力度,按照无比精确的设计,在丁点疏忽便可能导致爆炸的固体火炸药上切削琢磨是多么危险又难熬的一件事儿。
而他这么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间,他将工艺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突破了之前0.5毫米的标准要求;也曾钻进狭窄而复杂的火箭发动机内,保证发动机如期试车;为了更加安全快速完成雕刻,他主动请缨,安装调试行业首台火药整形机,编写整形程序,开启了火药数控整形技术及其远程操控的先河,解决了全世界火药整形行业的一大难题。
他以“刀锋”与“匠心”,创造了三十年火药整形产品100%的合格率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同时也赢得了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感动中国人物、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然而他却依然保持着与火药为伴时的淡然与笃定:“工匠精神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精益求精,没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三十年雕刻如丝如缕,只为千钧一发终化作轰鸣飞天。
王刚
航空工业沈飞精密机加专家
航空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
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这40多项殊荣的主人,是一张年轻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脸庞。
从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成为“能挑大梁的好工人”。日夜轮转、车床轰鸣,他灵活的将一块又一块的金属原材料加工成为极高精度和质量的航空结构件,同时也将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当作一块最珍贵也最富有潜力的材料,在一次次工作创新中不断磨砺自己。
十八年来,他以迎难而上、切磋琢磨的钻研精神和灵活有效、经验丰富的技术思路,破解了一系列数控加工生产技术难题,创造了全国行业最高的加工精度以及十八年无加工废品的记录,累计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600余项,包括2项国家专利,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刚班”和“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为航空制造技术贡献更多的先进加工方法、更强有力的人才储备支撑。王刚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这正是拥有天空般胸怀的大国工匠。 成绩荣誉加身,他却从未改谦虚务实的本性和钻研劲头,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品性。
终身丰献奖
朱育理
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总经理
穿越回六十年多前,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一穷二白的大地上将会诞生一个如此体量巨大、品种丰富、不断挑战世界航空制造先进水平的航空工业体系。这条路,正是他和诸多前辈,在世代浪涛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青年时期的他,面对我国薄弱的航空科技基础,攒起团队一起攻坚,生产出的“高精度四轴组合机床”至今依然赞誉不断;面对匮乏的物质条件,他仔细思索,制定符合实际的科研技术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夯实基础;即便遭到不公待遇,他也从不怠惰,坚持在一线生产岗位上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改进工作流程。
在他的卓越领导下,中国航空制造步入了新天地:一系列航空工艺制造技术进入立项研究快车道,为我国航空主机厂所提供了丰厚坚实的科技支持;多款军用飞机、直升机、发动机和数不清的机载设备从无到有,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夯实了航空科研制造中的科技、质量工作制度流程,并且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体制转变为现代企业的制度基础。
曾经的风雨已经远去,成就已经写下,年轻后生也已开枝散叶。六十多年来,他用一生实践着作为共产党员的誓言: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刘纪原
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中国航天局首任局长
从晋北到延安,革命教育锻造了他坚韧顽强的品质;从中国到苏联,祖国的需要就是他努力求学的方向;从一片黑暗到星空闪烁,“长征”“神舟”“嫦娥,,等名号声震航宇,这是他带领中国航天工业踏出的通天大道。
当世界尚未听闻中国航天时,他奔走调研,推出我国第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运载火箭方案,只用了18个月就首飞成功,并将当时全球最重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当人们认为中国人进入太空只是“痴人说梦”时,他提出了领先时代又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中国载人航天理念,终有神舟突破天地往返的界限钿当行业都沉入低谷,人们莫衷一是时,他主动作为,提出并推行改进航天工程和质量管理的一整套新思路、新办法,自此开创质量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在他的领导下,“長征,’系列运载火箭从4种发展到9种,实施了15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协议,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和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大幅提升;同时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重点型号、载人飞船、多种卫星首飞成功,发射能力提高1.4倍,重复故障被消灭,地面试验故障数减少三分之一……
身为中国首位国际宇航科学院冯·卡门奖获得者,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荣誉,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航天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一人,一生,一件事:对接天地,探寻广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