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人机行业正处于动荡时期。
无人机即空中机器人,其能够替代人类完成空中作业,同时与成像设备等部件结合能够扩展应用场景,实现“无人机+”。目前,消费级无人机在个人航拍、娱乐等领域有较多应用;工业无人机在农业、林业、物流、气象等领域有众多应用,并且成像设备的结合拓宽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网络科技巨头和工业巨擘开始意识到无人机将是未来商场上一片新的战场。芯片企业巨头高通的Snapdragon Flight,通过技术高度从上游向下游输出,直接打入无人机市场;Amazon、顺丰等快递物流方面的巨头也纷纷布局无人机货物配送;华为、三星近期发布了类似产品线,希望从无人机硬件平台分一杯羹。
艾瑞咨询预计,到2025年,国内无人机航拍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农林植保为200亿元,安防市场约为150亿元,电力巡检约为50亿元,总规模将达750亿元。
但与此相对的是,美国最大的无人机公司3DRobotics在成功烧掉了1亿美元之后,裁员150余人,退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消费级无人机Zano生产商Torquing宣布倒闭;运动相机老品牌“Gopro”旗下Karma无人机上市仅16天,就宣布因质量问题,产品全部召回。
毕马威和CB Insights共同发布的关于风投趋势的全球季度性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无人机行业与2015年同期相比,融资金额下降39%,企业数量减少了14%。
风险面前,这750亿元的无人机市场何时才能迎来行业的爆发期?
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无人机市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早期市场需求由军用垄断,例如西北工业大学为地图测绘和地质勘探打造的D-4固定翼无人机。但特点是惯性组建、控制系统技术不成熟,成本高;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部分企业对无人机进行探索,市场开始向民用“渗透”,出现了低端民用小型无人机。例如1998年,南航在珠海航展中展出的“翔鸟”无人直升机,其用途就包含森林火警探测和渔场巡逻;而第三阶段是在2010年,大疆创新无人机被市场所熟知之后。
“大疆创新最早以商用飞行控制系统起步,逐步研发推出了ACE系列直升机飞控系统、多旋翼飞控系统、筋斗云系列专业级飞行平台S1000、S900、多旋翼一体机Phantom、Ronin三轴手持云台系统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的多项技术空白。”
博雅工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熊明磊说,“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在婚礼、旅游景区等各类场景的低空航拍和完成一些新颖的表演形式。”
娱乐功能和航拍功能得以实现,一时间促使大疆創新在2010年的销售量为300万元,2013年增长到8亿元,2015年直逼100亿元,成为了一只超级独角兽。此时的资本市场才发现,原来无人机市场发展潜力如此庞大,创业者和投资人开始纷纷入局。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何志凯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如今,中国的无人机市场已处于国际前列,在市场份额、研发制造能力、应用广度深度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其中最直接的数据是,美国有超过50家大学、公司和政府机构正在开发150余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而在中国大陆,已超过600家单位在生产无人机。”
同时,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国内无人机未来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机体制造的成本费用将不断降低,售价也将更加亲民。同时无人机自主性能不断提高,用户学习成本下降,操作也将变得更加简单易用。
工业级无人机是未来增长点
“无人机市场前景很广阔,但目前并不好打拼。”何志凯强调。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数据显示,中国99%的消费级无人机都在深圳出口。“这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小型无人机涉及的内存芯片、电池、电机、镜头模块、GPS模组等多个零部件在智能手机中都普及运用,而深圳的手机供应链非常完善,所以在深圳建立一家无人机企业直接能获得完善的供应链。”何志凯说,“但这也说明,任何人只要稍懂点技术,都能成立一家小型无人机公司,那么这个行业门槛准入极低。而极低的准入门槛势必造成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产品也鱼龙混杂。”
同时,“行业竞争力大,且空中资源有限、空域并没有完全放开使得消费级市场已遇天花板。”何志凯说,就如大疆创新在2010-2015年之间,其销售量增长近100倍,但2016年第三季度却出现利润首次下滑。而与之分占市场份额的零度智控,最近也在大幅裁员。
何志凯表示,虽然消费级航拍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工业级的无人机具备制定细分行业的可解决方案和获取数据来源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航空摄影、测绘、灾情监视、交通巡逻、电力巡线、国土资源勘探、采景后的城镇规划、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数字城市等各类细分领域。“假设中国20%的耕地面积使用无人机服务,需求量就会超过20万架无人机,机身销售加上服务市场规模将在百亿美元以上。”何志凯说,“据我们估计,到2020年仅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油气管道巡检、国土测绘和警用5项上,其潜在需求就达500亿元左右。所以工业级无人机是行业下一个新的增长点。”
从国内看,近两年大疆也发现市场的变化,开始逐步转移战场与极飞科技抢夺农用植保行业地盘;易瓦特、科比特等在电力巡检、安防方面继续深耕。另外,在检测、测绘等领域,许多公司也逐渐开始进入工业级无人机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与美国顶级工业级无人机制造商相比仍有差距。”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少磊说,“我们国内的产品仍处于机器性能改造上。而例如美国Precision Hawk(利用无人机提供空中路径计算及数据评估解决方案的企业)的农业无人机大数据公司已经逐渐在产品策略上更加注重无人机数据地图测绘、数据采集、云端服务的上层应用技术。” “实际在工业级专用无人机硬件平台的设计制造上,具有核心技术的上层应用企业显然更容易在市场上掌握话语权,所以我国工业级无人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会同Precision Hawk一样,在各类领域与相应研究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更上层的内容服务。比如植保类工业无人机企业与植保研究部门共同探讨无人机撒药的科学方法等。”邱少磊表示。
投资人唱衰
根据CB Insights数据,2015年全球无人机创投领域共计产生了74笔投融资行为,是2014年的1.11倍;创业公司共计获得了4.5亿美元融资,是2014年的3倍。其中,2015年第三季度融资规模为1.4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但好景不长,在2016年下半年,全球无人机资本市场却进入调整期,尤其是创企风投遇冷。其数据上述已经提到,并且还出现了多起投资人“跳票”事件。
源美资本合伙人王铜认为,无人机的创业时期已结束。整个行业的资金门槛、市场需求、竞争情况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我们投资的逻辑是往产业上游走,未来资本不会再去关注无人机初创公司。”
王铜判断,无人机所需的启动资金过大,至少上亿元才能供应起整个生产销售,所以这就不是天使投资能做的事了。并且行业内未形成标准,未来何种产品受市场欢迎,监管机制出台后,产品是否合规,都是未知数。现在冒进去投资,很有可能造成“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后果。
邱少磊也说,前期无人机市场被广泛看好,资本市场更是掀起了一阵热潮,但大家进入这道门以后才发现,其涉及的控制技术、数据处理、外观结构、市场推广能力等痛点,并非是一家企业,甚至行业能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那么随着许多无人机公司出现产品研制停缓、发货困难甚至出现了投资人的跳票、破产倒闭后,资本市场也逐渐变得谨慎。
除此之外,无法满足客户更高需求和完善场景应用更是目前无人机行业的窘境。
邱少磊认为,国内无人机产品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和挖掘。“例如在农林植保、电力巡线等方面,无人机才刚刚介入使用,那么在使用中会出现什么具体问题和机器使用寿命的年限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发现、去解决。所以目前对于实际应用场景的技术还未完全开发释放,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行业应用的专业性和完善程度亟待发力。”
在场景应用上,需待解决的问题更多。比如在农业植保上,对无人机的地势起伏作业能力有要求,同时对定位精度的要求更高;电力巡检,则要求自动避开交叉的线或塔;物流方面,还要应对复杂的城市环境。而解决复杂环境的感知、控制、适应和安全起降问题也是目前国内无人机产品必须迈过去的坎。
监管体系促发展
邱少磊表示,无人机产业首先要解决技术弊端,而后待监管政策出台、市场形成公开竞争时,才会迎来行业真正爆发期。
的确,监管体系未明确,也导致整个行业焦虑不安。
“但监管体系迟迟未明确的原因是,从无人机的研制生产到使用销售,涉及国家空管委、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关总署、科技部、商务部、公安部、环保部、民航局、农业部、体育总局等多个部委。那么谁来管、怎么管至今尚不明确。”何志凯表示。
而眼下,无人机厂商也只能随自己的意愿去研发产品。但令邱少磊忧愁的是,谁也不知道自家的产品是否碰触到了政策红线,监管政策出台时,大家也都怕自己的产品在红线内而出局。
“但无人机毕竟不是纸飞机,它有实实在在的安全风险。比如近期无人机频繁闯入各地机场净空保护区造成的航班延误;有人把无人机当成了玩具,有事没事在公众头顶上盘旋,让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人把無人机变成了偷拍的手段,突然在别人家的窗户边出现,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有人专造无人机仿制品挂在淘宝上卖,但这些改装后的产品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何志凯如是说。“这种乱象自然是不可持续的,进行规范是必然的。”
那么无人机在未来会如何进行有规范的监管?
何志凯认为,首先要建立一机一码制。“在我国,每一辆机动车都拥有唯一的号牌,发生交通事故后,可追溯到涉事车辆及车主。那么同样,未来每一台无人机也都该拥有唯一且不可篡改的SN标识码,每个部件也均有唯一的标识码与无人机的SN码相对应。换句话说,只要找到无人机产品的一个零部件,就可追溯到机主是谁。”
其次,要划定无人机飞行禁飞区域。“民用无人机应该被要求集成实时的飞行轨迹上传功能,随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自己的飞行位置和状态。只要无人机介入电子围栏明确禁飞区,就应有手段拦截用户控制信号,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也可以快速反应。”何志凯说。
再次,划定无人机准入门槛。“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无疑是优胜劣汰最直接的方式,行业竞争格局将会得到重新塑造。这样一来,技术领先、优势突出的大型龙头企业将会得到更多扶持,而只是停留在初级水平的企业或许会被淘汰或吞并。因此企业欲在行业站稳脚跟,都要寻找突破口乘势而上,这样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升级。”
记者获悉,目前由空中管理委员会牵头,工信部、民航局、公安部等部委联合参与无人机部级联席会议讨论的《无人机系统飞行管理规定》即将出台。出台后,未来各部门制定的无人机制度都会在其管理规定下展开工作。
“无人机是一种新兴事物,在发展期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人机市场布局才刚刚开始,价格不是优势、规模也不是核心竞争力,而内容服务才是行业未来的拐点。”何志凯最后表示,“所以企业不要被动等着行业的洗牌。”
无人机即空中机器人,其能够替代人类完成空中作业,同时与成像设备等部件结合能够扩展应用场景,实现“无人机+”。目前,消费级无人机在个人航拍、娱乐等领域有较多应用;工业无人机在农业、林业、物流、气象等领域有众多应用,并且成像设备的结合拓宽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网络科技巨头和工业巨擘开始意识到无人机将是未来商场上一片新的战场。芯片企业巨头高通的Snapdragon Flight,通过技术高度从上游向下游输出,直接打入无人机市场;Amazon、顺丰等快递物流方面的巨头也纷纷布局无人机货物配送;华为、三星近期发布了类似产品线,希望从无人机硬件平台分一杯羹。
艾瑞咨询预计,到2025年,国内无人机航拍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农林植保为200亿元,安防市场约为150亿元,电力巡检约为50亿元,总规模将达750亿元。
但与此相对的是,美国最大的无人机公司3DRobotics在成功烧掉了1亿美元之后,裁员150余人,退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消费级无人机Zano生产商Torquing宣布倒闭;运动相机老品牌“Gopro”旗下Karma无人机上市仅16天,就宣布因质量问题,产品全部召回。
毕马威和CB Insights共同发布的关于风投趋势的全球季度性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无人机行业与2015年同期相比,融资金额下降39%,企业数量减少了14%。
风险面前,这750亿元的无人机市场何时才能迎来行业的爆发期?
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无人机市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早期市场需求由军用垄断,例如西北工业大学为地图测绘和地质勘探打造的D-4固定翼无人机。但特点是惯性组建、控制系统技术不成熟,成本高;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部分企业对无人机进行探索,市场开始向民用“渗透”,出现了低端民用小型无人机。例如1998年,南航在珠海航展中展出的“翔鸟”无人直升机,其用途就包含森林火警探测和渔场巡逻;而第三阶段是在2010年,大疆创新无人机被市场所熟知之后。
“大疆创新最早以商用飞行控制系统起步,逐步研发推出了ACE系列直升机飞控系统、多旋翼飞控系统、筋斗云系列专业级飞行平台S1000、S900、多旋翼一体机Phantom、Ronin三轴手持云台系统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的多项技术空白。”
博雅工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熊明磊说,“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在婚礼、旅游景区等各类场景的低空航拍和完成一些新颖的表演形式。”
娱乐功能和航拍功能得以实现,一时间促使大疆創新在2010年的销售量为300万元,2013年增长到8亿元,2015年直逼100亿元,成为了一只超级独角兽。此时的资本市场才发现,原来无人机市场发展潜力如此庞大,创业者和投资人开始纷纷入局。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何志凯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如今,中国的无人机市场已处于国际前列,在市场份额、研发制造能力、应用广度深度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其中最直接的数据是,美国有超过50家大学、公司和政府机构正在开发150余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而在中国大陆,已超过600家单位在生产无人机。”
同时,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国内无人机未来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机体制造的成本费用将不断降低,售价也将更加亲民。同时无人机自主性能不断提高,用户学习成本下降,操作也将变得更加简单易用。
工业级无人机是未来增长点
“无人机市场前景很广阔,但目前并不好打拼。”何志凯强调。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数据显示,中国99%的消费级无人机都在深圳出口。“这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小型无人机涉及的内存芯片、电池、电机、镜头模块、GPS模组等多个零部件在智能手机中都普及运用,而深圳的手机供应链非常完善,所以在深圳建立一家无人机企业直接能获得完善的供应链。”何志凯说,“但这也说明,任何人只要稍懂点技术,都能成立一家小型无人机公司,那么这个行业门槛准入极低。而极低的准入门槛势必造成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产品也鱼龙混杂。”
同时,“行业竞争力大,且空中资源有限、空域并没有完全放开使得消费级市场已遇天花板。”何志凯说,就如大疆创新在2010-2015年之间,其销售量增长近100倍,但2016年第三季度却出现利润首次下滑。而与之分占市场份额的零度智控,最近也在大幅裁员。
何志凯表示,虽然消费级航拍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工业级的无人机具备制定细分行业的可解决方案和获取数据来源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航空摄影、测绘、灾情监视、交通巡逻、电力巡线、国土资源勘探、采景后的城镇规划、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数字城市等各类细分领域。“假设中国20%的耕地面积使用无人机服务,需求量就会超过20万架无人机,机身销售加上服务市场规模将在百亿美元以上。”何志凯说,“据我们估计,到2020年仅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油气管道巡检、国土测绘和警用5项上,其潜在需求就达500亿元左右。所以工业级无人机是行业下一个新的增长点。”
从国内看,近两年大疆也发现市场的变化,开始逐步转移战场与极飞科技抢夺农用植保行业地盘;易瓦特、科比特等在电力巡检、安防方面继续深耕。另外,在检测、测绘等领域,许多公司也逐渐开始进入工业级无人机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与美国顶级工业级无人机制造商相比仍有差距。”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少磊说,“我们国内的产品仍处于机器性能改造上。而例如美国Precision Hawk(利用无人机提供空中路径计算及数据评估解决方案的企业)的农业无人机大数据公司已经逐渐在产品策略上更加注重无人机数据地图测绘、数据采集、云端服务的上层应用技术。” “实际在工业级专用无人机硬件平台的设计制造上,具有核心技术的上层应用企业显然更容易在市场上掌握话语权,所以我国工业级无人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会同Precision Hawk一样,在各类领域与相应研究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更上层的内容服务。比如植保类工业无人机企业与植保研究部门共同探讨无人机撒药的科学方法等。”邱少磊表示。
投资人唱衰
根据CB Insights数据,2015年全球无人机创投领域共计产生了74笔投融资行为,是2014年的1.11倍;创业公司共计获得了4.5亿美元融资,是2014年的3倍。其中,2015年第三季度融资规模为1.4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但好景不长,在2016年下半年,全球无人机资本市场却进入调整期,尤其是创企风投遇冷。其数据上述已经提到,并且还出现了多起投资人“跳票”事件。
源美资本合伙人王铜认为,无人机的创业时期已结束。整个行业的资金门槛、市场需求、竞争情况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我们投资的逻辑是往产业上游走,未来资本不会再去关注无人机初创公司。”
王铜判断,无人机所需的启动资金过大,至少上亿元才能供应起整个生产销售,所以这就不是天使投资能做的事了。并且行业内未形成标准,未来何种产品受市场欢迎,监管机制出台后,产品是否合规,都是未知数。现在冒进去投资,很有可能造成“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后果。
邱少磊也说,前期无人机市场被广泛看好,资本市场更是掀起了一阵热潮,但大家进入这道门以后才发现,其涉及的控制技术、数据处理、外观结构、市场推广能力等痛点,并非是一家企业,甚至行业能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那么随着许多无人机公司出现产品研制停缓、发货困难甚至出现了投资人的跳票、破产倒闭后,资本市场也逐渐变得谨慎。
除此之外,无法满足客户更高需求和完善场景应用更是目前无人机行业的窘境。
邱少磊认为,国内无人机产品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和挖掘。“例如在农林植保、电力巡线等方面,无人机才刚刚介入使用,那么在使用中会出现什么具体问题和机器使用寿命的年限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发现、去解决。所以目前对于实际应用场景的技术还未完全开发释放,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行业应用的专业性和完善程度亟待发力。”
在场景应用上,需待解决的问题更多。比如在农业植保上,对无人机的地势起伏作业能力有要求,同时对定位精度的要求更高;电力巡检,则要求自动避开交叉的线或塔;物流方面,还要应对复杂的城市环境。而解决复杂环境的感知、控制、适应和安全起降问题也是目前国内无人机产品必须迈过去的坎。
监管体系促发展
邱少磊表示,无人机产业首先要解决技术弊端,而后待监管政策出台、市场形成公开竞争时,才会迎来行业真正爆发期。
的确,监管体系未明确,也导致整个行业焦虑不安。
“但监管体系迟迟未明确的原因是,从无人机的研制生产到使用销售,涉及国家空管委、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关总署、科技部、商务部、公安部、环保部、民航局、农业部、体育总局等多个部委。那么谁来管、怎么管至今尚不明确。”何志凯表示。
而眼下,无人机厂商也只能随自己的意愿去研发产品。但令邱少磊忧愁的是,谁也不知道自家的产品是否碰触到了政策红线,监管政策出台时,大家也都怕自己的产品在红线内而出局。
“但无人机毕竟不是纸飞机,它有实实在在的安全风险。比如近期无人机频繁闯入各地机场净空保护区造成的航班延误;有人把无人机当成了玩具,有事没事在公众头顶上盘旋,让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人把無人机变成了偷拍的手段,突然在别人家的窗户边出现,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有人专造无人机仿制品挂在淘宝上卖,但这些改装后的产品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何志凯如是说。“这种乱象自然是不可持续的,进行规范是必然的。”
那么无人机在未来会如何进行有规范的监管?
何志凯认为,首先要建立一机一码制。“在我国,每一辆机动车都拥有唯一的号牌,发生交通事故后,可追溯到涉事车辆及车主。那么同样,未来每一台无人机也都该拥有唯一且不可篡改的SN标识码,每个部件也均有唯一的标识码与无人机的SN码相对应。换句话说,只要找到无人机产品的一个零部件,就可追溯到机主是谁。”
其次,要划定无人机飞行禁飞区域。“民用无人机应该被要求集成实时的飞行轨迹上传功能,随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自己的飞行位置和状态。只要无人机介入电子围栏明确禁飞区,就应有手段拦截用户控制信号,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也可以快速反应。”何志凯说。
再次,划定无人机准入门槛。“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无疑是优胜劣汰最直接的方式,行业竞争格局将会得到重新塑造。这样一来,技术领先、优势突出的大型龙头企业将会得到更多扶持,而只是停留在初级水平的企业或许会被淘汰或吞并。因此企业欲在行业站稳脚跟,都要寻找突破口乘势而上,这样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升级。”
记者获悉,目前由空中管理委员会牵头,工信部、民航局、公安部等部委联合参与无人机部级联席会议讨论的《无人机系统飞行管理规定》即将出台。出台后,未来各部门制定的无人机制度都会在其管理规定下展开工作。
“无人机是一种新兴事物,在发展期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人机市场布局才刚刚开始,价格不是优势、规模也不是核心竞争力,而内容服务才是行业未来的拐点。”何志凯最后表示,“所以企业不要被动等着行业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