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石景山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对教育综合满意度达到并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当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景山区确定了“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以“树立品牌,打造亮点,体现特色,创新工作,争创一流”的整体要求,构建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育人模式、人才保障综合推进的高端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教育更高品质发展。
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全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中把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预留教育配套用地,科学规划学校建设,自2006年以来,每年均有学校建设项目被列入区政府重点建设折子工程;自2011年起,每年政府实施十件教育实事,保证重点项目的落实。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依法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安排专项资金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教师待遇明显提高。
2.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创新发展
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至今,共新建7所小区配套园、2所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5所幼儿园,审批注册14所民办幼儿园,新增学位5400个。2012年顺利通过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区级高中特色建设项目,北京九中、京源学校、北师大附中京西分校、古城中学、景山学校远洋分校、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特色凸显。黄庄职高进入第三批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序列。成人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在北京市前列。各类学习型组织发展迅速,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和学习型社团成为学习型城区建设特色。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3.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是充分发挥教育集群传统优势。深入推进以优质高中为龙头的纵向教育集群改革实践,充分发挥京源学校、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引领作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九年一贯育人模式改革,促进中小学有效衔接。组建北京九中教育集团、古城教育集团、实验教育集团。推动名校办分校,古城二小开办分校,京源学校开办莲石湖校区。二是开放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至今,我区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50多位教育专家走进全区60%的中小学校;2007年成功引进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品牌,2010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2014年2月,我区与清华大学、北师大、首师大等多所名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北京教育新地图。同时,西部五里坨地区引进一所高起点民办学校,带动五里坨小学、红旗小学、炮厂小学共同发展。
4.素质教育得到深入推进
以建设国家级“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项目试验区”项目为契机,区域德育水平整体提升。建立北京市首个社会大课堂服务评价网络平台。19所学校被命名为德育主题特色学校。成立区级家长、教师、社区教育联合会,深入推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发展。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均开发实施了校本课程,区域三级课程体系基本形成,80%的学校已形成一项或多项特色课程。全区“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起实施“育人模式创新工程”,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89.35%。深入推进“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开展中小学生科技俱乐部、音乐教育实验,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教育人才高地初步形成
持续开展两期“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工程”,51名校长先后进入北京市及北师大举办的各类校长培养工程、工作室学习。目前,有在职特级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北京市骨干教师58人,区级骨干教师298人,区级青年教学能手371人。教育集团、学区间初步建立起干部、骨干教师跨校流动机制。
6.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面对生源高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有限,全市性优质品牌学校数量还不足。全区教育资源在规模、数量、分布、办学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现象。二是面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压力增大。三是面对高端教育发展定位,在全市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型校长和名教师还相对较少,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构建高端教育体系的路径思考
1.构建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公平均衡的教育空间布局体系
全面推进四个学区横向交接、八个集团纵向引领的集群化综合改革。以北京九中、京源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北师大附中京西校区、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古城中学、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和实验中学等为龙头校,组建八个教育集团,打造全市一流名校,实现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高品质一体化发展。以八个集团为支撑,划分东南部、中部、北部、西部四个学区,实行学区内就近入学,多校对口,计算机派位入学达90%以上。学区内10%普通教师和20%骨干教师实现定期流动。以八所优质小学为引领横向辐射,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让每一名学生更好的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全面加快现代学校建设步伐。严格落实《北京市石景山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年),完善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和使用机制,确保新建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到2020年30%的学校达到北京市办学标准较高水平。
2.构建各级各类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同发展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推进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由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协同运作的0-3岁幼儿早教服务网络。形成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前教育集团。到2020年一级一类以上园所达45%以上。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和薄弱学校委托管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85%以上。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建成全市一流的民办学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高中生源质量(中考录取线)实现大幅提升,2所进入全市前20名,2所进入全市前60名。总结和推广高中特色办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1所全市一流的国际化学校,3-4所全市一流学校、2所全市有影响力的学校、2-3所全市性特色学校,让学生在石景山区能上全市最好的学校。开展中外职业教育课程互联互通工作,打通职教多样成才渠道。终身教育着力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教与普教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智慧源泉。
3.构建激发潜能、富于创新、终身发展的特色育人新体系
一是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自主学习,富于创新”为育人目标,全面推进以“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长”为主要内容的“六育”模式构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二是深入推动绿色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具有石景山区特色的“绿色课堂评价指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切实提高。三是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实施“体育和艺术2 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查中居于前列,学生肥胖率、近视率逐年下降。四是深入推动“翱翔计划”“雏鹰计划”“飞翔计划”等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拔尖人才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数量大幅提升。五是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国际教育,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区”。
4.构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保障体系
一是瞄准一流,着力做好教师队伍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人才强教、人才强校,研究制定《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未来十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一流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到2020年底培养出100名市级名师和15名教育家型校长。
二是高端引领,着力吸引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化一批人才建设重点项目,培养集聚一批在全国、北京市具有影响力的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启动“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教学创新人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项目,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是突出重点,着力加强中青年校长与教师团队建设。继续实施中青年人才(硕士)培养项目,持续开展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培养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出国研修等项目,大力培育中青年教育教学英才,促进教育系统人才辈出。
四是创新机制,着力推进优秀干部、骨干教师交流任职。完善《石景山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流动的意见》,探索校长职级制、任期制。发挥教育集团、学校合作共同体、协作区等交流平台的作用,建立起区域内干部、骨干教师跨校流动机制,推动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共享。
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全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中把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预留教育配套用地,科学规划学校建设,自2006年以来,每年均有学校建设项目被列入区政府重点建设折子工程;自2011年起,每年政府实施十件教育实事,保证重点项目的落实。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依法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安排专项资金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教师待遇明显提高。
2.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创新发展
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至今,共新建7所小区配套园、2所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5所幼儿园,审批注册14所民办幼儿园,新增学位5400个。2012年顺利通过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区级高中特色建设项目,北京九中、京源学校、北师大附中京西分校、古城中学、景山学校远洋分校、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特色凸显。黄庄职高进入第三批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序列。成人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在北京市前列。各类学习型组织发展迅速,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和学习型社团成为学习型城区建设特色。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3.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是充分发挥教育集群传统优势。深入推进以优质高中为龙头的纵向教育集群改革实践,充分发挥京源学校、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引领作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九年一贯育人模式改革,促进中小学有效衔接。组建北京九中教育集团、古城教育集团、实验教育集团。推动名校办分校,古城二小开办分校,京源学校开办莲石湖校区。二是开放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至今,我区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50多位教育专家走进全区60%的中小学校;2007年成功引进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品牌,2010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2014年2月,我区与清华大学、北师大、首师大等多所名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北京教育新地图。同时,西部五里坨地区引进一所高起点民办学校,带动五里坨小学、红旗小学、炮厂小学共同发展。
4.素质教育得到深入推进
以建设国家级“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项目试验区”项目为契机,区域德育水平整体提升。建立北京市首个社会大课堂服务评价网络平台。19所学校被命名为德育主题特色学校。成立区级家长、教师、社区教育联合会,深入推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发展。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均开发实施了校本课程,区域三级课程体系基本形成,80%的学校已形成一项或多项特色课程。全区“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起实施“育人模式创新工程”,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89.35%。深入推进“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开展中小学生科技俱乐部、音乐教育实验,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教育人才高地初步形成
持续开展两期“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工程”,51名校长先后进入北京市及北师大举办的各类校长培养工程、工作室学习。目前,有在职特级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北京市骨干教师58人,区级骨干教师298人,区级青年教学能手371人。教育集团、学区间初步建立起干部、骨干教师跨校流动机制。
6.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面对生源高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有限,全市性优质品牌学校数量还不足。全区教育资源在规模、数量、分布、办学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现象。二是面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压力增大。三是面对高端教育发展定位,在全市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型校长和名教师还相对较少,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构建高端教育体系的路径思考
1.构建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公平均衡的教育空间布局体系
全面推进四个学区横向交接、八个集团纵向引领的集群化综合改革。以北京九中、京源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北师大附中京西校区、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古城中学、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和实验中学等为龙头校,组建八个教育集团,打造全市一流名校,实现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高品质一体化发展。以八个集团为支撑,划分东南部、中部、北部、西部四个学区,实行学区内就近入学,多校对口,计算机派位入学达90%以上。学区内10%普通教师和20%骨干教师实现定期流动。以八所优质小学为引领横向辐射,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让每一名学生更好的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全面加快现代学校建设步伐。严格落实《北京市石景山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年),完善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和使用机制,确保新建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到2020年30%的学校达到北京市办学标准较高水平。
2.构建各级各类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同发展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推进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由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协同运作的0-3岁幼儿早教服务网络。形成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前教育集团。到2020年一级一类以上园所达45%以上。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和薄弱学校委托管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85%以上。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建成全市一流的民办学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高中生源质量(中考录取线)实现大幅提升,2所进入全市前20名,2所进入全市前60名。总结和推广高中特色办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1所全市一流的国际化学校,3-4所全市一流学校、2所全市有影响力的学校、2-3所全市性特色学校,让学生在石景山区能上全市最好的学校。开展中外职业教育课程互联互通工作,打通职教多样成才渠道。终身教育着力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教与普教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智慧源泉。
3.构建激发潜能、富于创新、终身发展的特色育人新体系
一是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自主学习,富于创新”为育人目标,全面推进以“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长”为主要内容的“六育”模式构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二是深入推动绿色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具有石景山区特色的“绿色课堂评价指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切实提高。三是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实施“体育和艺术2 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查中居于前列,学生肥胖率、近视率逐年下降。四是深入推动“翱翔计划”“雏鹰计划”“飞翔计划”等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拔尖人才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数量大幅提升。五是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国际教育,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区”。
4.构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保障体系
一是瞄准一流,着力做好教师队伍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人才强教、人才强校,研究制定《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未来十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一流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到2020年底培养出100名市级名师和15名教育家型校长。
二是高端引领,着力吸引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化一批人才建设重点项目,培养集聚一批在全国、北京市具有影响力的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启动“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教学创新人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项目,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是突出重点,着力加强中青年校长与教师团队建设。继续实施中青年人才(硕士)培养项目,持续开展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培养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出国研修等项目,大力培育中青年教育教学英才,促进教育系统人才辈出。
四是创新机制,着力推进优秀干部、骨干教师交流任职。完善《石景山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流动的意见》,探索校长职级制、任期制。发挥教育集团、学校合作共同体、协作区等交流平台的作用,建立起区域内干部、骨干教师跨校流动机制,推动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