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曲,是诗歌的一条重要审美法则。寻常物景,一经审美诗行的淘洗,便觉蕴蓄深婉,意味无尽。这种深曲的诗美,来自诗语言的陌生化。请看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系河东人,在华山之东,故称“山东”。开元七年(719),王维赴京兆府试,第一次离开家乡,思念之情遂凝为这首千古绝唱。诗人所思念的是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插茱萸这一特定的节俗。《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至此日,气烈颜色赤,可折其芳以插头,云避恶气御冬。”他远在异土他乡“遥知兄弟登高处”,兄弟登高,正是他思念家乡的具体内容,也是他思念挚切的一种表征。“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人”正是诗人自己。在这里,诗人反客为主,不言自己思念山东兄弟,而言山东兄弟思念自己。以设身处地的心理设定方法,设想山东兄弟为缺己“一人”未能回乡佩茱萸而深觉遗憾;这里,在文学手段的压力下,“遥知”、“少一人”等普通语词被强化、凝聚,日常语言以极强的主观感觉使其“陌生化”而转化为艺术语言,日常世界也被突然陌生化了。文学则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新感受、新经验,从而更新那些习惯反应,使对象显出新意义、新风貌。因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遂使审美心理上显示出新颖、警策之效。这首诗体验出人之所共有的情感范型。在表达上,诗人用的是所谓“对面写来”的深曲之笔,而语言运用却正是陌生化。
对于这一点,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揭示其审美特征:“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可见,深曲之法不光是只从对面写来,还可以不写正面写反面,不写本面写旁面;这样,诗行即会显现出深婉蕴藉、意趣无尽的审美风致。当然,这种手法并不限于绝句。请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不写正面(诗人),却从反面(水)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用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从上述可以看出,这种“对面写来”或“反面写来”的艺术手法由于变换了描写角度,运实于虚,借人映己,意象空灵,文势跌宕,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变化自如,映衬叠加,其艺术效果远远胜过径直单一地抒情。运用这种“对面写来”或“反面写来”的手法去描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抽象的思念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就更加生动感人。另外,不直说个人之思,而通过摹写想象之中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则更觉婉约含蓄,耐人寻味。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人黄鹤尝言:“天宝十五载八月,公自鄜州赴行在,为贼所得,时身在长安,家在鄜州,故作此诗。”(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之四)据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讨。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诗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难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设想在今夜明月的照耀下,远在鄜州的妻子可能又彻夜失眠了,她正凭栏望月,思念牵挂着羁留长安、音讯杳然的自己。诗人望月思家,却写妻子见月思己;明明是长安之月,却写“今夜鄜州月”,这正是运用的“对面写来”的高超手法。前人对此多有评述,如清人蒲起龙言:“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写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读杜心解》)纪晓岚尝云:“入手便摆脱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赢奎律髓》)。王嗣奭《杜臆》亦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鬟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这些评论,都揭示了杜甫极善从对面、旁面表达自己情思的高妙手法和他独特的审美观照。我们看到,在审美心理经验形式上,杜甫虽然与别人有不少近似之处,但是,内涵差异却很大。杜甫显得深刻、深邃,融铸于内的“忧患意识”使这一审美心理经验显得更有深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系河东人,在华山之东,故称“山东”。开元七年(719),王维赴京兆府试,第一次离开家乡,思念之情遂凝为这首千古绝唱。诗人所思念的是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插茱萸这一特定的节俗。《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至此日,气烈颜色赤,可折其芳以插头,云避恶气御冬。”他远在异土他乡“遥知兄弟登高处”,兄弟登高,正是他思念家乡的具体内容,也是他思念挚切的一种表征。“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人”正是诗人自己。在这里,诗人反客为主,不言自己思念山东兄弟,而言山东兄弟思念自己。以设身处地的心理设定方法,设想山东兄弟为缺己“一人”未能回乡佩茱萸而深觉遗憾;这里,在文学手段的压力下,“遥知”、“少一人”等普通语词被强化、凝聚,日常语言以极强的主观感觉使其“陌生化”而转化为艺术语言,日常世界也被突然陌生化了。文学则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新感受、新经验,从而更新那些习惯反应,使对象显出新意义、新风貌。因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遂使审美心理上显示出新颖、警策之效。这首诗体验出人之所共有的情感范型。在表达上,诗人用的是所谓“对面写来”的深曲之笔,而语言运用却正是陌生化。
对于这一点,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揭示其审美特征:“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可见,深曲之法不光是只从对面写来,还可以不写正面写反面,不写本面写旁面;这样,诗行即会显现出深婉蕴藉、意趣无尽的审美风致。当然,这种手法并不限于绝句。请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不写正面(诗人),却从反面(水)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用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从上述可以看出,这种“对面写来”或“反面写来”的艺术手法由于变换了描写角度,运实于虚,借人映己,意象空灵,文势跌宕,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变化自如,映衬叠加,其艺术效果远远胜过径直单一地抒情。运用这种“对面写来”或“反面写来”的手法去描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抽象的思念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就更加生动感人。另外,不直说个人之思,而通过摹写想象之中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则更觉婉约含蓄,耐人寻味。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人黄鹤尝言:“天宝十五载八月,公自鄜州赴行在,为贼所得,时身在长安,家在鄜州,故作此诗。”(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之四)据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讨。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诗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难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设想在今夜明月的照耀下,远在鄜州的妻子可能又彻夜失眠了,她正凭栏望月,思念牵挂着羁留长安、音讯杳然的自己。诗人望月思家,却写妻子见月思己;明明是长安之月,却写“今夜鄜州月”,这正是运用的“对面写来”的高超手法。前人对此多有评述,如清人蒲起龙言:“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写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读杜心解》)纪晓岚尝云:“入手便摆脱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赢奎律髓》)。王嗣奭《杜臆》亦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鬟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这些评论,都揭示了杜甫极善从对面、旁面表达自己情思的高妙手法和他独特的审美观照。我们看到,在审美心理经验形式上,杜甫虽然与别人有不少近似之处,但是,内涵差异却很大。杜甫显得深刻、深邃,融铸于内的“忧患意识”使这一审美心理经验显得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