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恼人的强迫情绪说再见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场中出现强迫现象的人,大部分只能归入被强迫性情绪困扰的类型,往往自己内心痛苦不堪,别人却很难觉察,“他们的内心煎熬在8小时之内不会表现出来,因为工作中表现的都是经过修饰的超我。”探索家商业心理发展(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知识官汪进强说。
  在他接触到的许多企业里的高级白领或者高级经理人中,“有人常常担心自己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于是很忧虑自己死了之后家里人怎么办;有人莫名认为自己是败家子,有一天自己要花掉家里很多钱,如果家里不给就会去偷;还有升职升得太快的企业高管,害怕有人会害他,控制不住地怀疑身边的朋友、同事、妻子……”
  
  工作狂背后的强迫障碍
  
  其实在职场中,最常见的强迫行为就是工作狂,但往往因为他们成为了值得称道的一群而掩盖了事情的实质,“工作狂也有几种分类,因为有很多工作狂并不是高效率工作者或表现突出,相反,他们工作拖拉,要求过于完美;还有一类是焦虑型工作狂,不工作就不舒服。”这两类非高效率工作狂一族的状况,就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在工作中的典型表现,汪进强为企业做商业心理管理时观察到不少人出现这样的情况。
  通常,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关。TA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对自己一生应该如何发展的人生脚本在年幼时就已经写好,他们为了生存而形成的固有行为模式在漫长的一生中反复出现,遇到同类事件时,近似的应激行为就被激活。“我们要从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去看他们的内在驱力,工作狂的背后是什么。”
  汪进强说“每个人身上都有5种驱力:要完美、要努力、要快点、要讨好和要坚强,大部分出现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要完美的驱力很高。”他认识的一位企业高管是“要讨好”驱力主导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他非常困惑地找到我,说我已经人性化管理,他们的工作效率为什么总是不高?”汪进强说,“表面上看来他害怕惩罚和严厉批评伤害了下属,实际上是害怕自己受伤,怕自己不讨好,下属就不喜欢他,不好好工作。”
  
  戒断对负面安抚的需求
  
  以TA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去分析,汪进强指出了三个主要形成强迫性念头和行为的因素:
  一是人生脚本,也就是我们在小时候形成的观念、思维模式,当人生脚本和目前面临的环境之间出现冲突,人们就容易出现强迫性的观念和行为。
  二是未了事件的心结。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个完型的心理趋势,总对未完成事件有着深刻而固执的记忆。当同类事件出现时,记忆被唤起,完成事件成为一种无法控制的行为。
  三是心灵为了生存,在主动获取外部安抚的过程未能得到正面安抚、转而寻求负面安抚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许多强迫现象的产生正源于此。某外贸公司的行政助理Eric发现,在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时候,上司很少关注自己,反而犯了错他还会批评几句。不知不觉中,他开始故意犯错,开始只是偶尔发生或者容易解决的小事,后来上司发现,每一个项目他都出现问题,开始质疑起他的能力来。
  
  照看好你的叛逆“小孩”
  
  汪进强曾经给他的朋友Walts治疗过某个“怪癖”行为——Walts无法接受“喜欢运用命令、批评或谴责”这些方式来管理的上司,他会对此异常愤怒,然后故意破坏自己的工作,直到主动辞职或丢掉工作。
   “这是一种逆反心理在作怪,每个成年人身上都潜伏着一个儿童,大部分环境和谐时,他是活泼的乖小孩,但在受压抑时就变成愤怒的叛逆者。这个愤怒的儿童一点一点地收集着愤怒情绪,直到最终爆发出来。”
  汪进强发现,Walts的父亲是个过于严厉的人,不仅对他严加教导,而且对母亲也非常严厉,不允许任何人有不同意见,不管对错和他人感受都要按照他的意愿行事。小时候的Walts异常愤怒,但内心一直在压抑着。“所以当上司以指挥、命令和指责的方式跟他沟通时,他的情绪记忆被调动起来,尽管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内心那个报复的小孩已经苏醒。”汪进强说,但是作为成年人,Walts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是通过逐渐丧失主动创造的工作热情来应付和敷衍了事,“由于从来没有对父亲表达过愤怒,他把对父亲积累的情绪转移到了工作中,只要出现这样的人就令他不爽。这就导致了强迫性情绪障碍和行为。”
  汪进强给朋友的帮助就是:“提高他自我愈合的能力和自我觉察能力,从感觉上升到理性层面:我在公司上班,事情做不好被上司批评是应该的;上司用指挥的口吻也只是工作习惯,我把工作做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常的治疗步骤是:首先把强烈的愤怒情绪宣泄出来,然后要接纳过去父母的行为方式,和过去达成和解,最终相信自己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我让Walts冷静思考,再遇到同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帮他设计一些观念和行为,强化个人的控制能力。”在强化行为的过程中,汪进强还会注意并解决Walts的反复情况,毕竟已经养成的行为模式改变起来是很难的。
  
  四大法则调节强迫
  对于不属于强迫症病患的我们来说,更多的只是出现情绪障碍,内耗了自己的精力,还没严重到需要打针吃药、接受专业医师治疗的境地,但是,如果内耗过大,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学习一些自我调节方法还是很必要的。汪进强建议了几个简单易行、合乎本性的做法。
  放纵法:顺其自然,别太在意得失,多想想“大不了又怎样”。比如总担心没锁好门东西丢了,不妨想想“丢了就丢了。”
  宣泄法:说不出来的秘密最容易成为心理负担,而消耗过多的心灵能量,有了负面情绪不宣泄,正面积极的能量就无法进到我们的内心,可以通过聊天、运动、娱乐来消除。
  换轨法:改变生命的时间及方式,打破惯有的生活方式是很好的改变方式,因为我们的很多压力来源于现在的环境,换一种方式,形势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天天加班到半夜,偶尔尝试不加班,出去玩到半夜。
  深谷疗法:对于那些容易陷入悲观消极情绪的人,不妨让情绪悲伤到极点,跌至谷底,很多人沦落一段时间后会恢复斗志,这是生命的本能。深谷疗法能唤起我们对生命新的认识。
   “对那些有强迫念头和行为的人来说,身边亲密的人很重要,通常身边最亲密的人是强迫行为发生的诱因,要学习如何相处。”汪进强说,“不管是放纵、宣泄还是其他方式,家人要理解,给予无条件的持,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主动寻求支持。”
  
  明白了强迫性人格障碍后,你还认为“完美”真的那么完美无缺吗?所以我们应该—
其他文献
误区一:抑郁同个人能力弱、情商低、心胸狭窄有关系。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患。容易患此症的并不是那些走投无路的人,相反,那些工作认真、勤奋、有前途、有潜力的人更容易因工作患上抑郁症,因为他们的投入度更高,对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内容感知比较敏感。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和情商高低并没有直接关系。拿抑郁症做例子:你的情商好比一个盛满水的容器,而压力好比墨水,在一个小水桶里滴一滴墨水,水不
期刊
老W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正在四处联系风险投资公司,希望它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可问题是,平时我聊天可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到谈工作的时候就不对劲了。我倒不会结巴,也不会大脑一片空白,但总是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最后说出口的话,我自己都不明白在说什么,也完全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对方当然也是一头雾水,被我弄得云里雾里的。”老W笑着说。  如果在生活中,大度的朋友们最多一笑了之。但在工作中,
期刊
星华是我的朋友,在我印象里,他人长得很挺拔,高高大大的,而且还是篮球高手。不过自打工作开始,每次见面都感觉他憔悴一圈,这次放假见面也不例外,人瘦了一大圈,那种当年的活力消失得无影无踪。   “觉得很累,每天睡不好。”星华是德国百时宜信息技术公司(PSI)的软件工程师,“之前在信息研究所,工作很清闲,没太多压力。因为觉得太安逸了,所以选择了跳槽。不过,我的好梦也就随着这个转变消失了。”  自打来到这
期刊
在硅谷 , 创业已经是一种生活状态。Pala Alto 的咖啡馆里 , 人们自由地探讨着创业计划 , 随手可及的餐巾纸上说不定都写满了即兴的 idea。斯坦福流传下来的“车库创业”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前往加州的每个人 ,“那时我从旧金山的机场开车过去 , 就看到 Oracle、Cisco 这样的公司 , 然后是 Yahoo、Google 也纷纷起来了 ,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让人激动的地方 , 每天都可
期刊
Why Twitter will change the way business communicates Twitter   即将改变商业沟通模式    Hard to believe that only 10 or 15 years ago we interacted with coworkersandcolleagues with memos and phone calls. Email a
期刊
编者按 : 这是一部在“智慧着快乐”的超现实主义史诗 , 在为片中台词叫绝的同时 , 我又总会为它担心观众能否顺利地找到他们设下的那些“陷阱”。它提到理论 , 却不带来理解上的壁垒 ; 它给出道德 ,却拒绝义正词严的说教 ; 它在幽默中袒露生活的残酷 , 却又延续了生命存在的温情和希望。    《辛普森一家》是永远的“微笑朝阳产业”。在经历了 20年的小屏幕后 ,2007 年终于登上了电影院的大雅
期刊
武志红1997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心理系攻读临床心理学,却在研二的时候因为有件事情受了很大打击而变得郁郁寡欢,“按说在读书期间学习是最重要的,可是那时我上半学期的课程很多都只上了一半,就是觉得特没劲。考试也不想去,甚至有的科目老师说写个论文就能通过我都不写,不写不是说较劲,只是觉得没有意义。”  他说那时自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发呆,跑到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待着,来回地走路,或者干脆就坐着什么事都不干。时不
期刊
本文采访了两位精神卫生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潘成英,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苏英,她们出自临床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不同背景,提供了不是绝对对立却各有倚重的两种观点。希望能给你一个全面公正的放大镜,如果面临类似选择,可以尽量让自己更加从容和理性。    潘成英口述:“药物不可怕,有时轻度症状用药效果会更好”    我在门诊上有个病人,这个女孩原来是做记者的,按理说是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后来她进了
期刊
NBA 有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叫“更衣室毒药”: 泛指那些发表不当言论、肆意违反球队规章制度、所作所为在球队里制造了不和谐气氛的人。虽然他们的个人能力无与伦比 , 但之于一个团队的整体效率而言则是负值。本期视野的开篇人物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明星球员。  谨防“办公室毒药”    “毒药”的模样    大约一年前这还无法想象 ,Chris Webber 在兜兜转转一圈后又重新回到家乡底特律。NBA 季后赛
期刊
Winning high-tech hearts through their stomachs.  高科技公司 : 赢得我的胃 , 就赢得了我的人    Years of relative stability have made many of Cisco'semployees fat and happy. Literally. A 2005 assessment of employee he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