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玛沟的历史流变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吐蕃及此后的藏地史上,甲玛沟一直扮演着颇为关键的角色。开创了吐蕃王朝基业的松赞干布出生于此;吐蕃王朝灭亡后,这里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重要弘法区域;元代时,这里是藏地“十三万户”之“甲玛万户”的治所;明代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建造甘丹寺时,得到了甲玛万户的大力资助;清代时,这里是蒙古后裔与“藏王”颇罗鼐家族结合而成的“霍康家族”的领地,西藏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阿沛·阿旺晋美也出生于此,小小的甲玛沟,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几乎可以说,它是藏地历史的一个缩影。
  “甲玛”的由来
  甲玛沟位于拉萨市东部、拉萨河(吉曲)中游南岸河谷之中,平均海拔3900米。这里距离拉萨近70公里,距离墨竹工卡县城不到10公里的路程。甲玛沟地势呈倾斜状,南高北低,东西南三面的高山成为自然的屏障,沟下部与处于拉萨河南缘的318国道相接。
  “甲玛”是公认的译名,在汉语文献中,它也曾被译为甲马、加麻瓦、呷马、嘉麻等名。历史上,甲玛一带最初被称为“亚嫩”,现在嫩达村地名即是指“嫩”的下部,而今天孜孜荣村的“亚堆岗”则是指亚嫩上部的高地。在汉译上因为出现误译,将亚嫩译为亚砻、亚隆,与悉补野部落的发迹地山南雅砻地名混淆,长期以来在一些历史研究著述中将松赞干布视为是在山南出生的,甚至将他“迁都”认为是从山南迁至拉萨的。至今嫩达村依旧译为龙达村,一直到新世纪初的一些媒体报道及著作中,仍继续在混用。
  甲玛地名的来历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与本土宗教信仰有关,藏文字母中的“甲”,是没有前加字的,不过存在着有前加字的拼法,其意指秤。据民间传说,人死后灵魂需要到桑耶寺吾康去“报到”,而且传说中有经过甲玛地方翻越郭喀拉山进入桑耶的路径,从这里进入桑耶的话,人的福分会好些。死去的亡灵从这里到桑耶去,一共要经历三道关口(“桑耶古松唐布”),第一道关口和第二道关口即在甲玛乡的朗杰果山谷里(第三道关口在桑耶沟),其生前罪孽的轻重要在此地称出,以便决定其将来的“命运”,所谓“甲玛”可能意指用秤来称的经过之路的意思。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传说中的“桑耶古松唐布”之一的“拉嘎玛布”地名至今仍然如是,人们现在还这样称呼这一地名;第二种来历是,传说卓衮桑杰温寻遍西藏各地,最后找到此地,认为此地甚好,乃百里挑一,“甲”意为“百”,“玛”意指母亲,因以名之。吐蕃史专家巴桑旺堆先生持此观点;第三种则因为松赞干布的出生地名“强巴明久林”,可能是“强巴”一词的转音而致。
  据给我们介绍的巴珠老人说,如果第二种说法成立的话,可以推理,有“母”之说,则在其他地方应该有相应的小村庄(“子”)的说法,但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地名存在,这种观点成立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第三种说法可信度很小,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大一些。但这些说法,都没有文献作为佐证,究竟确切名称来源如何,暂时存疑。
  按照过去的区域划分,甲玛东邻墨竹工卡宗并属其管辖,西与德庆宗相连,南部为冈底斯山脉的山体,与桑耶宗相。也正因为有了大山的阻隔,冈底斯山以北的农区文化、生活形态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农区相比,在细节上就有了明显的区别。但也因为只是一山之隔,文化的基本方面仍然表现出了一致性。
  文化地理上,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地区(卫藏)与林区为主的工布(林芝)、塔布(今山南与林芝交界处)及洛卡(山南腹心地带)地区的结合地带,处于拉萨地区与高地草原的羌塘(藏北)的分界处。其南即为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的结合带——雅鲁藏布江。从甲玛沟往东,翻过米拉山,即进入原工布地区、今天的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地域。清朝时期,这一带位于自川入藏的驿站道上,墨竹工卡地方设有两站:仁青林和墨竹工卡,再下一站即为与甲玛相邻的拉穆站。
  甲玛也是进入洛卡的主要通道之一,与著名的桑耶寺——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历史上属于桑耶宗,现在属于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从甲玛沟上部有两条翻山徒步进入桑耶地方的线路(分别在朗杰果和乌日岗,现在仍有国内外的旅游者行走此道),就是古老的著名交通孔道之一,是附近农牧民进入桑耶朝圣的一条基本道路。它既是地理通道,也是一种文化通道。
  这里也是从川藏线来往内地与西藏必经之地。1728年清廷鉴于西藏内部不稳,让第七世达赖喇嘛暂避居理塘,所走路线即从此过,而且委任代理七世达赖喇嘛处理政教事务的温杰色活佛晋美益西扎巴,送行到“甲玛嫩达”即止。在旧时交通不便,特别是水路交通更为不便的情况下,从拉萨进入山南,人们一般是通过达孜县或墨竹工卡县翻山而入,在现在交通方便的情况下,它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通道”,其功能转向了朝圣及旅游线路上来。
  甲玛沟三面环山,最南面曲姆亚桑日是东西走向的山体形成一道屏障,东西两面山体大体上呈南北走向,农业区就在这样南北夹峙的河谷之中,北面临拉萨河与对面的山谷相望。整条沟的地势南高北低,从川藏公路往里,一直到仁青岗,河谷地势比较开阔,相对平直;再往里,则由楔入的山体分出若干分支,地势狭窄,山谷交错,大体相当于整个孜孜荣村以上的范围。因山水下泻而汇集成的小河——甲玛雄曲(意即甲玛沟公用的河水,是这里主要的天然水道),向北汇入拉萨河。土地灌溉、曲廓转动(水磨坊)等就是靠此水源;全谿卡的耕地大约有五分之四可以受到浇灌,旱地约占五分之一。以前的万户府、后来的甲玛赤康庄园所在地,现在的赤康村,处于沟的中间部位,被贡巴杰布日(西南方向)、查乌日(西北方向)、赞塘日(正东面)三座山环抱其中。
  从甲玛沟北缘东西向流淌的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五条主要支流之一,属于印度洋水系。而甲玛雄曲是拉萨河的小型支流之一,主要发源于上部的山谷之中,在孜孜荣村交汇,同时在沟的各个山体中亦有小股流水(以雨季为主)汇入,流域面积258.8平方公里,河长29公里,河口(即从嫩达村汇入拉萨河处)海拔3780米,天然落差1555米。另外,沟内分布若干流量不等的地下水。
  甲玛历史之变   传统的西藏历史观基本上是以宗教为核心的,这一点可以在西藏几部著名的历史书籍中得到证明。《西藏王统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然由聂赤赞普至拉托托宁协以上王统共有二十七代,约五百年,因无与佛法为缘之王,故其史传多无详记。”书中还提到降季敦巴·喜饶邦所著的《王统如意宝树史》,对于聂赤赞普至松赞干布时期的历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也正因为没有与佛教有关的事情,被认为意义不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已经失传了。
  作为西藏的一部重要史书,《西藏王统记》是历史性较强的一部,但就是这部书,也表现出了对于佛教的过分偏重的特点:所谓的祖孙三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与其他王之间,详略十分鲜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这样不重佛教的历史文书,在吐蕃就没有。关于吐蕃王朝及以前的历史,除了考古发现、金石文献等之外,人们看到的是过多的神话的渲染。在这样的历史著述中、历史文件里,涉及西藏社会的内容很少。这也给我们对于西藏早期历史的基本梳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甲玛沟地方属于西藏地方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部落联盟时期即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将桑耶与达孜和墨竹工卡分隔开来的、东西走向的山体,在吐蕃时期属于当时所划分的军事及政治区域“四茹”中的“约茹”与“伍茹”的分界山;除了政治方面,早期开发的情况现在已经不可能清楚。
  甲玛沟在西藏地方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分别体现在三个历史时期:吐蕃王朝建立时期、萨迦地方政权时期、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
  吐蕃王朝建立时期
  吐蕃王朝建立前后,甲玛地方一度是西藏高原政治活动的中心;一部辉煌的西藏历史可以说就是从这里开始发端,它见证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兴起。
  公元7世纪初,西藏地方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当时势力较为强大的是雅砻河谷一带的悉补野部落联盟,其最后一代部落联盟赞普、即悉补野第31代王囊日松赞,统一了雅鲁藏布南北,扩大了统治区域,为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打下了基础。根据《隋书.列传》记载,隋朝开皇年间,亦即公元590年前后,悉补野部落联盟的根据地还是在雅砻一带。公元610年,囊日松赞消灭了势力较强的部落,征服了甲玛周围的一些小部落,完全占据了拉萨河流域,政治活动中心也从雅砻地方迁到了雅鲁藏布江以北的墨竹工卡地方,具体地说即甲玛沟地方,是时此地称为“亚嫩札对园”,松赞干布出生后将此地改为今名甲玛(巴桑旺堆先生观点)。随后,又修建了强巴明久林、赤萨兑嘎宫等建筑物,随着统治疆域不断扩展,为建立一个王朝打下了基础,但统治基础并不稳固。
  赤萨兑嘎宫,即松赞干布生母之宫,一直到1970年代都有遗址可寻,名之为“兑嘎残墙”,后墨竹工卡县在这里建种子基地时拆除,在现在的甲玛乡政府所在地东侧,遗址不存。“兑嘎”,更准确的发音应为“托嘎”,字面意思为“白额头”。传说松赞干布出生时被胞衣裹着,而被视为怪胎扔进甲玛雄曲,顺水漂入拉萨河,后被老鹰叼起救出,因为有此遭遇,于是人们说这个地方的人“托嘎”,意思是有福而享受不到福气的人。
  西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松赞干布,“是悉补野世系中第三十一代赞普囊日松赞与蔡邦氏朱玛托噶尔之子,藏历火牛年出生于墨竹工卡加麻囊”(恰白等),并在此长大,公元630年松赞干布继承赞普王位。《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普松赞干布之时,父系庶民心怀怨恨,母系庶民公开叛变,父王囊日伦赞被进毒遇弑而薨逝……王子松赞幼年亲政,先对进毒为首者诸人等断然尽行斩灭,令其绝嗣。后,叛离之庶民复归辖治之下。”也就是说,囊日松赞时期占领的若干地区,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离心倾向,经过松赞干布时期的大力经营,基础才得以稳固起来。
  吐蕃王朝的正式建立是在松赞干布继为赞普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33年平定苏毗等部的反叛之后,考虑到地缘因素等几方面的原因,松赞干布将治府从甲玛迁至逻些(今拉萨)。治府的迁移是吐蕃王朝建立的标志,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才可称得上吐蕃有都城之说。甲玛地方因为成为了吐蕃王朝建立的基地而显赫一时,名留史册。敦煌本载,“虽赞布在拉萨有宫堡,但不常居,因为当时连年交兵而赞布常作戒备之状,夏秋多在墨竹牙旗,冬季即在桑叶扎玛。”在《西藏王臣记》《新红史》《汉藏史集》《卫藏道场胜迹志》等重要史书中均有与之相关的记载。
  甲玛之所以在西藏历史的早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地方,与其地理上的战略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历史地位的获得自然也与此有关。随着其战略地位的减弱,它也不再受到像初期那样的高度关注。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因政治活动中心的改变,周边地区已经完全纳入到吐蕃王朝的统治之下,甲玛地方开始退隐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不过它仍属于吐蕃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8世纪初及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吐蕃王室的活动中心也出现过转移——从拉萨转移到与甲玛一山之隔的桑耶地方,赤德祖赞在桑耶艾玛隆沟的札玛止桑建立过牙帐,此地是赞普的冬宫,金城公主在此居住过,赤松德赞就出生在这里。也就是说,甲玛地方仍是吐蕃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这一时期,甲玛也出现过一些著名人物。《西藏王统记》载,松赞干布时期,著名的内臣六“桑”中有甲玛亚堆人嘎伊聂敦·丕桑,外臣六赞中有甲玛亚堆人朗赤得拉赤赞。松赞干布按照军事组织形式所建立的五大行政区“茹”(后加象雄茹成为六大行政区),甲玛属于卫茹的管辖范围。《德乌教法源流》所载卫茹十六名官员中,墨竹有一名,未见专门在甲玛设立管理官员,当属墨竹官员管理。199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在距离甲玛不远的墨竹工卡县塔巴、扎雪、章达等地,发现多处墓葬群,而实行土葬是吐蕃及以前时期的习俗。这些记载,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甲玛一带在那个时代所处的重要地位。
  在大兴佛教的赞普赤松德赞时期,来自古印度的著名宗教人士莲花生,成为西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人物,后来成为诸多教派崇奉的人物,与赤松德赞、寂护合称为“师君三尊”,他在西藏许多地方留下了或者说传说中留下了遗迹,处于吐蕃中心区域的甲玛地方也不例外。   据东嘎·洛桑赤列教授《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所载,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赤德祖赞派了以唐朝大臣巴德武的儿子桑希为首的四人到唐玄宗那里求取经典,……当桑希带着上述经典返回西藏还没有到达时,赞普赤德祖赞在甲玛雅嫩扎园(甲玛赤康)坠马而死。”热心扶持佛教的吐蕃赞普赤热巴巾在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即他36岁时,“在墨竹地方的光明神圣宫(即强巴明久林)饮青稞酒醉,被大臣韦·达那巾、属庐·拉洛、列都赞勒死。”这是在吐蕃时期所涉甲玛地方的两条重要信息,表明在整个吐蕃时期,甲玛地方虽然不再具有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仍然是吐蕃王室生活的一个主要地点之一。
  与中原唐王朝所谓“会昌法难”发生的时间(公元845年)相先后,吐蕃地方也发生了针对佛教的“灭法”运动,但仅仅持续了一年左右,随着吐蕃最后一代赞普达磨赞普的被杀、王室的内讧、“邦金洛”(民变)起义(爆发之年为公元869年)的发生和蔓延,吐蕃王朝很快走向覆灭。此后,西藏地区不复存在统一的政权,形成了11个地方割据势力,这些地方势力之间长期争斗,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甲玛地方当时属于其中之一的“以彭波萨丹木为首的由章氏与玛氏为首的”地方势力范围。
  在佛教的“后弘期”,十一、十二世纪,甲玛周围一带曾经是藏传佛教噶当教派活动的地区。实际上,至少到13世纪中期也就是西藏地方归顺元朝时,僧伽集团最为庞大者,即为噶当派。加玉钦波(公元1075年-1138年,即加玉瓦.仁钦宁布,今隆子县加玉地方人)的弟子、甲玛的杰贡钦波“修建了甲玛却康宁巴和仁钦岗寺”;《西藏王臣记》载,“与此同时,噶当派教典传承之朗、夏,与教授派传承之洛、加玉、甲玛·仁钦岗巴等共同传出《噶当七宝法》,以之显扬正教”,这里所说的加玉即加玉钦波,甲玛·仁钦岗巴即杰贡钦波。《青史》载,杰贡钦波于庚午(公元1090年)诞生在杰·拉朗家族中。他是噶当教授派上师内邬素巴(公元1042年-1118年)和加玉瓦两师的弟子。由于他以修为主,所以普遍传称为杰贡巴(杰家族的专修人之意),他名为勋努扎巴,此师修建仁钦岗寺,聚集僧众约八百人,仁钦岗寺一直以传承内邬素巴的修法和密法为主,82岁时逝世。
  以后,“被称为甲域哇钦波的转生的桑杰温敦修建了甲玛拉康色玛”。桑杰温敦乃杰贡之侄孙,亦为杰氏家族人,32岁时担任仁青岗寺的住持,住持42年;他以下的传承,其法座均为杰氏家族的人继承。杰贡·勋努扎巴出生于甲玛嫩达若乃,家境富裕;12岁时其父被杀,他与母亲一起来到了甲玛沟内的嫩普碾地并受剃度出家,勋努扎巴就是他的法名。在此地和其他地方,先后从几位噶当派高僧学习噶当派传授,获得大成就。杰贡巴曾被他的施主请到甲玛布拉修建佛塔,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并在那里还有一棵像迎客松的柏树。他从青年时期到52岁的大部分时间从事修行坐禅,以后的时间里应施主的邀请多处讲经。他最有名的两位弟子就是桑杰温和衮巴西绕。
  桑杰温·勋努迥乃,公元1138年出生在墨竹工卡巴热,8岁时来到甲玛仁青岗。17岁时在龙果地方出家为僧。32岁时接任了仁青岗寺住持。甲玛赤康曲康宁玛——后来人们称之为绕杰林即曲康沃(下殿)内的主要佛像十一手观音菩萨像,就是桑杰温这个时期主持塑造的;公元1181年主持新建曲康贡(上殿),与曲康沃的规模基本一致,里面有珍贵的一些佛像、经文等。他有多种著述。公元1210年去世,为了纪念他,弟子们修建了一座灵塔,这就是1991年维修的佛塔(普母巴)。
  萨迦地方政权时期
  元朝初期,西藏地方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地区后,公元1268年,萨迦派的著名人士八思巴在元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主持建立了西藏新的行政体制,皇帝派遣使臣与第一任萨迦本钦清查了卫藏、阿里的土地、人口、户数,依据清查结果,将卫藏一带划分为十三个万户,以萨迦本钦总领。其详细情况在《汉藏史集》中有详细记载。分别是后藏六个万户、前藏六个万户、前后藏之间的羊卓地方一个万户。不同的文献中对十三万户名称所记有所不同,不过甲玛万户(汉文文献记载为“加麻万户”)没有异议。
  元太祖忽必烈于至元初年(公元1264年)设立了管辖藏族地区事务的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以宣政院总摄各地的行政系统:其下为“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等,各府最高官员为宣慰使,宣慰使有权管理万户之间的事务,前后藏十三万户府均归“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也就是从此时开始,甲玛地方作为一个万户府治所(具体位置为今天的甲玛赤康村)而又一次闻名。
  赤康字面意思为“万户”,这一名称出现于这个时期,万户府比甲玛沟最早出现的强巴明久林等建筑晚了六百多年。对于万户的计算方式是,以土地、人口、牲畜数量为基础进行综合计算的,计量单位为“霍尔堆”,不是按照实有人口、户数和地域面积计算的,有的一户相当于几个霍尔堆,而有若干户才相当于一个霍尔堆。恰白·次旦平措先生认为,这是为了比较合理地确定乌拉差役和赋税而定的计算方法,公元1959年前,西藏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岗顿”计算差役的方法,是霍尔堆方法的某种延续。
  各万户之间规模相差较大,按照文献记载,甲玛万户计有2950个霍尔堆,在十三万户中其规模位居第9位,其大致管辖范围在后来的墨竹工卡宗、乃东温区(雅鲁藏布以北,今山南地区乃东县)一带,北与直贡万户相连接,东至达孜一带与蔡巴万户、达隆万户所辖地相连接。同时建立的驿站供应制度中,一般一个大站需要三千个霍尔堆支应,甲玛万户因不足此数,便与蔡巴万户的素喀的350个霍尔堆一起,负责支应索地方(今索县)的大站。至元十七年前后,驿站供给制度进行了改革,改站户直接驻站支应为间接负担驿站的供养,减轻了站户的负担。所有万户中,至今也唯有此地仍保存了古老的地名赤康。
  相对当时的情况而言,这一时期,此地当属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之地,仅现在的墨竹工卡县一地即建有两个万户府(直贡万户是当时最大的万户之一,霍尔堆最多的属夏鲁万户,有3892个,直贡万户有3630个)。公元1291年,必里公(“直贡”的异译)反叛,内地通往西藏的邮驿断绝,同年反叛平息,驿站逐渐恢复。甲玛万户长由杰氏叔侄(即桑杰温叔侄)担任。“政教事业兴盛”的“拉德”之中,有一位侍从得到掌管澎域以下地区的万户长的官制(《新红史》)。杰氏家族后来的情形,因文献不足,暂不清楚。   明朝与帕竹地方政权存在的时间相先后,明太祖洪武时期,在前后藏设立了“乌斯藏卫指挥使司”(后改为“乌斯藏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司之下保存旧有的万户体制,当时大部分万户是存在的,不过它们之间的势力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势力最大的自然是帕竹万户。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记,明朝时,甲玛地方虽然还有万户长的存在,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必力土瓦(即直贡的另一种异译)万户的辖地(具体情形不清楚)。公元1407年,明朝永乐皇帝谕帕竹阐化王,与护教王、赞善王、必力工瓦国师,并复置驿站。
  造成甲玛万户衰落的原因有不少,直接原因是,元朝时期直贡万户、蔡巴万户、帕竹万户等三个万户分别属于不同的蒙古汗、王的势力范围,包括甲玛万户在内的其他万户则不具有这样的外部条件;另外,还有一点可能比较重要,那就是,甲玛万户与还能在文献中见到的几个万户比如帕竹(帕竹噶举)、夏鲁(布顿派)、蔡巴(蔡巴噶举)、直贡(直贡噶举)不一样,未能与藏传佛教中一个比较有政治势力的教派相联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更何况,在甲玛万户的附近是另几个势力很大的万户,它们势力的扩张也限制了甲玛万户的发展。另据《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书载宗喀巴修建甘丹寺(15世纪初期)时,甲玛万户长达哇等人作为施主参加了捐献庄园和负担经费的事宜,清楚地显示了这一万户的存在。在宗喀巴的若干弟子之中,名列上座六弟子的有名为“嘉玛哇根敦杰波”者,当为甲玛地方人(恰白等)。17世纪初,也就是明朝后期,准噶尔蒙古侵扰西藏,给卫藏一带造成很大破坏,甲玛地方也未能幸免,据说名动一时的“甲玛仁青岗大寺”就是毁于此时。
  公元1605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掌握西藏地方政权的第巴吉雪巴被后藏军队打败前,甲玛地方是第巴吉雪巴的势力范围,万户长已经不复具有显赫的权势。
  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
  清朝初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入藏帮助格鲁派建立地方政权,这个时期(公元1642年以后),甲玛万户长被逐,甲玛赤康的一些经堂和房屋也被毁;自此,此万户长家族的情况湮没不闻,随后至今彰显的则是霍康家族(霍尔康萨的简称)。
  霍康家族源自成吉思汗的后裔,属蒙古族。14世纪前半叶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后,进入西藏的成吉思汗的后裔形成了三个支系。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初,已成为阿里地方头人的蒙古的一支,受到五世达赖的封赏,今曲水县境内的布德拉通谿卡归于其名下。后来,这一支又分居拉萨和藏北两地,居住在拉萨的建了新房——霍尔康萨,以房名作为家族名沿用至今。
  18世纪初,因霍康家族无男性子嗣,颇罗鼐的三位弟弟饶登顿珠等并入到霍康家族中,这只是霍康家族的血统不再“纯正”的开始。
  公元1727年西藏内乱时,霍康·饶登顿珠与颇罗鼐一起,率后藏军队与前藏作战,这成为他受封的重要原因。内战结束后,他被派往那曲担任军官(统辖喀喇乌苏兵),公元1730年他作为那曲巴·诺颜和硕齐而不是作为札萨克台吉被提及;公元1733年也就是雍正十二年,皇帝诏书授予霍康·饶登顿珠(即《西藏的贵族和政府》中所说的“诺颜和硕齐若丹”)札萨克头等台吉头衔,而据《清史稿》(索文清等辑录),霍康家族受封札萨克一等台吉时间为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西藏志》则有明确记载,“(雍正)十二年,封其(指颇罗鼐)长子朱米纳木查尔并其弟诺彦和硕气,以及……等六人为札萨克头等台吉”。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势,《西藏志》所说当是准确的。
  也就在这个时期,霍康家族得到了包括甲玛赤康谿卡在内的不少谿卡和牧场的封赏,霍康家族与甲玛的关系由此密不可分,此家族也正式成为西藏的大贵族。霍康家族在万户府的基础上建起了庄园主建筑,饶登顿珠是为甲玛赤康第一代庄园主,甲玛赤康谿卡成为霍康贵族的根基庄园(帕谿)。据乾隆朝、嘉庆朝《大清会典》,“始封诺颜和硕齐(为札萨克头等台吉),为颇罗鼐弟”,即指霍康家族。
  霍康·饶登顿珠去世于甲玛赤康,据说采用的是一种奇怪的葬法,1960年代拆除甲玛赤康谿卡楼房时,在第二层的墙壁里发现了一架人体骨殖,据说就是他的骨殖。
  霍康·索朗边巴是最后一代庄园主,1958年被授予札萨克头衔,因为1959年西藏叛乱发生,经过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旧式职衔称谓也不再使用,霍康·索朗边巴只任过一年的札萨克。
  霍康·索朗边巴有六位同母异父的弟妹,为擦绒·达桑占堆之后。作为著名的文化人士,霍康·索朗边巴先生与西藏现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学者格西曲扎、根敦群培关系密切,而且格西曲扎曾经在甲玛赤康谿卡住过一段时间,谿卡康涅给我们生动讲述了格西曲扎先生随霍康先生到玉孔扎布时的情形。
  其子霍康·强巴旦达先生,现已退休,作为在新西藏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虽然早已经没有了上辈人作为大贵族的荣耀,但仍然对甲玛的发展极为关注,在甲玛地方(主要是赤康村)举行重大活动造访此地时,当地人还是按照过去对待贵族子弟的方式称他为霍康赛(即霍康少爷)。
  阿沛·阿旺晋美先生的出生地
  甲玛地方也因为是西藏现代史上的著名人士阿沛·阿旺晋美先生的出生地而再次显赫。实际上,甲玛沟与西藏著名的大贵族阿沛的关系,实际上也只是因为阿旺晋美的出生地产生关联,阿沛家族的发源地和根基庄园在工布(现在的工布江达县)。阿沛·阿旺晋美先生是通过入赘而进入阿沛家族的,他出生于霍康家族。
  阿沛原系工布地区(今工布江达县)的酋长,是西藏大贵族。这一家族在西藏地方史上声名显赫。公元1721年,清廷封阿尔布巴(即阿沛的异译)·多吉杰布为贝子(《西藏志》载,不久因“准噶尔犯藏,堵御工布口子有功,封为贝子”),公元1725年与康济鼐·索朗杰布(首席)等同被委任为噶伦(据《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公元1725年雍正皇帝谕示七世达赖,康济鼐、阿沛等,“原无噶伦职衔,然因竭力效劳,地位高,为区别于别人,特简授贝子康济鼐为总理,噶伦阿尔布巴为协理,着二人掌办藏事”)。公元1727年因内部不和,与隆布鼐、扎尔鼐杀死康济鼐,公元1728年因是事与其三个儿子均被处死。后世承袭阿沛家族称号的是其他家族入赘过来的人员,这一家族人员在西藏历史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地位。
  阿沛·阿旺晋美(1910.2-2009.12),西藏和平解放前至今,贯穿西藏半个多世纪的风云人物。霍康家族人,其母亲强巴曲珍为霍康噶伦四郎多布结之女,霍康·索朗边巴的姑母。他出生在甲玛赤康院内,小时生活在甲玛。1925年到拉萨,师从喜饶嘉措大师。1930年~1932年任甲玛庄园管理人,1933年应征入新建的藏军仲扎马噶。贵族阿沛·才旦卓噶丧偶后与之结婚,因而承袭阿沛家族名。1934年以后,先后担任噶厦驻昌都颇本、协邦、孜本、噶伦等。
  1950年任噶伦兼昌都总管。1951年,他是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和平解放西藏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1952年,担任西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6年4月以后,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1959年)、副主任兼代理主任(1964年);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至“文革”初;1968年9月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担任革委会主任至1979年8月;1979年8月至1981年4月,担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81年4月~1983年2月,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全国政协第三、第八、第九届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副委员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9年12月23日16时50分因病于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甲玛地方属于西藏最早完成民主改革的地方之一(全西藏的民主改革工作延续到1962年才告结束)。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与其他地方一样,甲玛的农村封建农奴制庄园经济走到了尽头,封建贵族领主作为统治阶级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鸣谢:西藏社科院《甲玛沟的变迁》课题组)
其他文献
千百年来,青稞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气最稀薄、阳光最强烈的高原上顽强地生长,为生活在高原的人们奉献热量和营养,也成为雪域子民的一种精神养分和文化符号。  布宫壁画上的古老传说  “肉的宝座上有木的宝座,木的宝座上有大海,海的宝座上有雪山,雪山上落下来5只飞鸟”。这则关于糌粑的谜语在整个藏区颇为流行,人们从小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童,认识自己的文化。  藏族人把青稞称之为养育众生的母亲,糌粑被视为她的无价
2020年10月10日凌晨,朝鲜出人意料地突然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了大型阅兵式。阅兵中展示了多种新型武器装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压轴出场的一款公路机动的超大型洲际弹道导弹(题图)。朝鲜称其为“巨大的核战略武器”,而外界认为其就是传闻中的“火星”16。那么,这种武器究竟从何而来?性能又怎样呢?这还要先从多年前朝鲜导弹技术的异军突起谈起。  “火星”16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朝鲜致力于导弹武器发
西藏民族大学,坐落在陕西省渭水之滨的古都咸阳,是西藏和平解放后,1958年,党中央批准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学院占地630余亩,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理想场所,培养西藏干部的“摇篮”。  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58年9月15日成立的“西藏公學”。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
“那是一头公野牦牛。”贡扎肯定地说道。在玛依岗日——藏北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我第一次看到野牦牛,内心激动、紧张。我对野牦牛知之甚少,据说激怒的公野牦牛力大无比,能够顶翻一辆越野车。  眼前出现的这群野牦牛,足有几十头。打头的公野牛很可能是独处高处望风探哨的,此时它已不是先前安静的状态,野牦牛群发现了我们,一阵骚动。正当我准备加力驶向它们时,牛群却忽然像得到了命令似的一窝蜂向山里逃去,方向正
4月12日,“大美至纯”韩玉臣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展在自治区群艺馆开幕。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政府顾问孟德利出席开幕仪式。韩玉臣是我国知名的油画家、书法家、摄影家、诗人。此次由韩玉臣创作的55幅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内容主要涉及西藏人文风俗,在创作手法上色彩厚重、人物神形兼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2013年以来,韩玉臣先后在法国、比利时、荷兰、俄罗斯等国家举办了西藏题材作品巡回展。其油画作品《牧
位于西藏山南贡嘎县境内的贡嘎曲德寺,是一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萨迦派著名寺院。从距离贡嘎机场的一条岔路,驱车仅十多分钟,便能抵达位于路边的曲德寺。这里游客罕至,造访最多的还是当地人。在藏地,百年寺庙并不鲜见,而守着信仰为生的,除了藏民还是藏民。  每天清晨,寺庙的鼓声准时敲响,在此之前,大殿门前的桑炉里已飘起阵阵桑烟。一群少年喇嘛们经过简单洗漱,伴着鼓声前往经堂上早课。与此同时早餐也会在此时完成,喇嘛
谈到珠峰印象,不得不说的是珠峰的冰川,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据了解,珠峰大约有548条冰川,总面积达145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达到7260米,最长的一条冰川长达26千米。冰川的面貌千姿百态,有的如塔林,有的如犬牙交错,色彩千变万化,是珠峰脚下奇特的地貌景观。  但是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给脆弱的珠峰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了解这些变化的莫过于生活和工作于当地的人们,而冰川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摘 要】学校管理应借助校本学习这一有效载体,通过像校本研训中的磨课一样,不断“磨”管理,推行突破管理瓶颈的若干微策略,切实解决目前学校校本学习的一些困窘之处,并将其打造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把利器,以提振管理自信和管理智慧。  【关键词】管理 校本学习 微策略  校本学习是学校管理者磨砺成长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建立并实施校本学习的长效机制,使校本学习在新形势下不断推陈出新,有效推进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南迦巴瓦峰。  在南迦巴瓦峰下,有两条传统朝圣转经路,一条是从喇嘛岭寺出发,途经岗嘎大桥、羌纳、丹娘,再抵达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的派村,便进入了加拉朝圣转经路。以前不通公路时,从喇嘛岭寺下的布久村出发,乘坐独木舟过尼洋河,再到加拉朝圣转经路的起点吞白村;另一条朝圣路线在白玛希仁河和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布达泽布圣山,据说一些朝圣者有幸能见到无数仙童的脚印,有的甚至还能听到嬉闹的笑声,当人们遇到这种神秘
“祥巴”一个吉祥好听的名字,源于“木刻版畫”的藏语音译,“藏族祥巴”即“藏族版畫”。被译成“祥巴”的版畫不同于西藏古老的传统版印,也不同于近现代新兴版畫,是一部分民族艺术家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版畫形式。其艺术特征是:以线刻为基础,以传统唐卡浓郁的色彩为主调,充分吸收藏族艺术中的符号和审美资源,注入当代畫家的主观感受。从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作品。    由于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