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知识和环境的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重点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加强素质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加强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想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己任,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以能力为重点,以实用为导向,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培养目标重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应用能力得到初步训练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和接触有关的社会经济、组织管理、公共关系、国际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在工具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
事实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常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求人们在决策时全方位统筹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现代技术人员面临的工程应用问题为例,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既需要有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还需要通过非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支撑,包括个人的责任心、意志力、道德感、心理素质、个人品质等方面,从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和技术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综合素养,是实现更高层次上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至上”的思想和倾向。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立足于行业和部门需要,教育的社会本位窄化为行业本位、专业本位,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出现了一定的“急用先学”的功利主义倾向,将人文素质教育当作了“拾遗补缺型”教育。相比之下,国外同类院校早已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到重要位置上来。美国哈佛大学在1979提出《关于共同基本课程的报告》,要求学生在文学、史学、科学、外国文学与社会分析、伦理道德等5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规定学生选修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学时一般应为总学时的20%。
2.专业教育与人文等素质教育脱节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按单一专业模式培养出来的,不同程度地认为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职责。因而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不重视甚至没有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度引人人文素质教育。在组织专业课课堂教学时单纯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学生所接受的人文类素质教育仅限于“两课”,这是远远不够的。
3.对学生工作特别是辅导员工作不够重视威没有落到实处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以外,课堂外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工作人员予以专门的组织和指导。学生工作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石。比如,辅导员工作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连心桥”,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利于因材施教,并且可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减少不稳定因素。但是不少教师轻视学生工作,甚至认为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做,可有可无。这当然与部分辅导员工作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人员的责、权、利划分不清,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
4.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少特色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各高校均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总体而言,很多高校由于发展空间受到局限,难以营造出独具文化内涵的校园人文景观,而且现有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缺少特色和应有的活力。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思考
1.落实多学科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大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扶持力度
院校领导应引领全体师生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自主自觉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植入大学办学理念,充分认识文理相通相融则“育人”,相割相离则“制器”的教育思想,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立足点转移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上来,并在院校发展规划、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工作计划上体现出来,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学科与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课堂教学之中。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有计划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以“两课”改革为突破口。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两课”基础上,广泛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因为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了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设置人文课程,才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课程衔接上,可采取楔形课程设置,即将人文社科教育像楔子一样从一年级插到高年级。低年级以课程为主,高年级可以讲座和高级研讨班为主。另外,考虑到人文社科类课程变化较快,应及时对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进行更新调整。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应大力引进人文社科类师资。减轻现有教师负担;另一方面,学院应鼓励和支持现有教师以访问学者、课程进修、参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并且在制定岗位聘任制度时充分考虑人文社科类课程特点。
第三,尽快出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教标准,改变目前沿用工程类专业评教标准进行衡量的现状。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激励和参与机制相结合,以极大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和责任心去言传身教。教师应起的 作用是引导、提示、点拨、点评,而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养成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好习惯。这些都要求教师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比如,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教学内容应该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专业课不一定固定教材,如果选择某一固定教材,那应该只能成为教师讲课的参考书。真正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定。对于考试方式。特别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考试方式应当采取更为灵活的结课形式。
3.改革现有的学生工作体制,实现全员育人
在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划分清楚涉及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任务,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的工作程序,在高效和以人为本的日常管理中渗透人文教育。例如,学生课堂纪律管理由任课教师负责,教务部门及时将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学生情况与学生组及辅导员沟通,以便辅导员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样地,学生公寓的公共卫生及社会公德情况由宿管员负责检查与记录,一般性违纪事件由宿管部负责处理,严重违纪事件以及屡教不改的学生由宿管部和学生工作机构共同处理,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由保卫处负责并及时向学生工作机构沟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内部,也要通过理顺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实现良好的分工协作。学生中一些经常性、简单的思想理论问题可以由辅导员来解答,但一些普遍性的、有难度与深度的思想理论问题则由“两课”教师来解答。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就业中心应发挥专业咨询的作用,辅导员配合咨询人员发挥转介者的作用。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角色素质与工作胜任能力。
4.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第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硬环境建设。建立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多功能厅、学生活动室、展览厅、各种专用教室等,作为举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兴建校园人文景观、设置文化教育名人塑像、石刻等,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格调。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除了要努力营造校园硬环境,更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软环境。让师生在活动实践中创造、体验、认同本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进而使校园文化内涵内化为师生的价值取向,实现其巨大的育人功能。可通过定期举行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社会热点等内容的学术讲座、报告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邀请专业文艺团体进校演出,组织学生文艺汇演、辩论赛、歌手大赛,举办书画展、摄影展、成果展,利用学校广播站、校报进行文化宣传,开展文明班级达标、文明寝室创建。形成优良的校风,为优化学生素质创造条件。从实质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沉淀所形成的人文素质往往深刻和牢固,影响及于终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想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己任,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以能力为重点,以实用为导向,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培养目标重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应用能力得到初步训练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和接触有关的社会经济、组织管理、公共关系、国际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在工具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
事实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常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求人们在决策时全方位统筹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现代技术人员面临的工程应用问题为例,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既需要有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还需要通过非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支撑,包括个人的责任心、意志力、道德感、心理素质、个人品质等方面,从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和技术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综合素养,是实现更高层次上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至上”的思想和倾向。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立足于行业和部门需要,教育的社会本位窄化为行业本位、专业本位,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出现了一定的“急用先学”的功利主义倾向,将人文素质教育当作了“拾遗补缺型”教育。相比之下,国外同类院校早已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到重要位置上来。美国哈佛大学在1979提出《关于共同基本课程的报告》,要求学生在文学、史学、科学、外国文学与社会分析、伦理道德等5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规定学生选修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学时一般应为总学时的20%。
2.专业教育与人文等素质教育脱节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按单一专业模式培养出来的,不同程度地认为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职责。因而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不重视甚至没有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度引人人文素质教育。在组织专业课课堂教学时单纯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学生所接受的人文类素质教育仅限于“两课”,这是远远不够的。
3.对学生工作特别是辅导员工作不够重视威没有落到实处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以外,课堂外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工作人员予以专门的组织和指导。学生工作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石。比如,辅导员工作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连心桥”,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利于因材施教,并且可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减少不稳定因素。但是不少教师轻视学生工作,甚至认为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做,可有可无。这当然与部分辅导员工作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人员的责、权、利划分不清,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
4.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少特色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各高校均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总体而言,很多高校由于发展空间受到局限,难以营造出独具文化内涵的校园人文景观,而且现有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缺少特色和应有的活力。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思考
1.落实多学科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大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扶持力度
院校领导应引领全体师生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自主自觉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植入大学办学理念,充分认识文理相通相融则“育人”,相割相离则“制器”的教育思想,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立足点转移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上来,并在院校发展规划、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工作计划上体现出来,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学科与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课堂教学之中。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有计划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以“两课”改革为突破口。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两课”基础上,广泛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因为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了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设置人文课程,才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课程衔接上,可采取楔形课程设置,即将人文社科教育像楔子一样从一年级插到高年级。低年级以课程为主,高年级可以讲座和高级研讨班为主。另外,考虑到人文社科类课程变化较快,应及时对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进行更新调整。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应大力引进人文社科类师资。减轻现有教师负担;另一方面,学院应鼓励和支持现有教师以访问学者、课程进修、参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并且在制定岗位聘任制度时充分考虑人文社科类课程特点。
第三,尽快出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教标准,改变目前沿用工程类专业评教标准进行衡量的现状。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激励和参与机制相结合,以极大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和责任心去言传身教。教师应起的 作用是引导、提示、点拨、点评,而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养成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好习惯。这些都要求教师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比如,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教学内容应该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专业课不一定固定教材,如果选择某一固定教材,那应该只能成为教师讲课的参考书。真正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定。对于考试方式。特别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考试方式应当采取更为灵活的结课形式。
3.改革现有的学生工作体制,实现全员育人
在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划分清楚涉及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任务,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的工作程序,在高效和以人为本的日常管理中渗透人文教育。例如,学生课堂纪律管理由任课教师负责,教务部门及时将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学生情况与学生组及辅导员沟通,以便辅导员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样地,学生公寓的公共卫生及社会公德情况由宿管员负责检查与记录,一般性违纪事件由宿管部负责处理,严重违纪事件以及屡教不改的学生由宿管部和学生工作机构共同处理,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由保卫处负责并及时向学生工作机构沟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内部,也要通过理顺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实现良好的分工协作。学生中一些经常性、简单的思想理论问题可以由辅导员来解答,但一些普遍性的、有难度与深度的思想理论问题则由“两课”教师来解答。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就业中心应发挥专业咨询的作用,辅导员配合咨询人员发挥转介者的作用。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角色素质与工作胜任能力。
4.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第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硬环境建设。建立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多功能厅、学生活动室、展览厅、各种专用教室等,作为举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兴建校园人文景观、设置文化教育名人塑像、石刻等,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格调。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除了要努力营造校园硬环境,更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软环境。让师生在活动实践中创造、体验、认同本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进而使校园文化内涵内化为师生的价值取向,实现其巨大的育人功能。可通过定期举行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社会热点等内容的学术讲座、报告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邀请专业文艺团体进校演出,组织学生文艺汇演、辩论赛、歌手大赛,举办书画展、摄影展、成果展,利用学校广播站、校报进行文化宣传,开展文明班级达标、文明寝室创建。形成优良的校风,为优化学生素质创造条件。从实质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沉淀所形成的人文素质往往深刻和牢固,影响及于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