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雨微湿柳叶绿,我们来到花木扶疏的龙华寺塔影园,一径走进华林书画院。海上书画家茆帆先生正在他的工作室内伏案挥毫,我在一旁静观片刻,只见一株红梅从他的笔端老枝横逸,花苞艳丽,透露出画家内心的欣喜。茆帆告诉我,这是用清乾隆年间留下来的老胭脂画的,故而没有烟火气,色泽格外典雅。
在海上艺苑中,茆帆无疑是一位散淡而洒脱的书画家兼篆刻家,有人说他骨子里是一个老派的“没落文人”,从行为方式看则是一个行走于旧上海的老克勒。说他传统,也许是他擅长书、画、印,还能做得一手旧体诗,长啸短吟,乐此不疲。说他老克勒,是因为他处人为人相当海派,敢于千金散尽,敢于举杯痛饮,敢于挑战陈规陋习,敢于在艺术上不拘一格,创新求变。
数年前的夏天,茆帆的个人书画展借座新天地一号会所举办。早早地,他就给我寄来请柬,我自然很为他高兴,开幕后就前去观瞻了一番。在场内还看到不少书画界朋友也来了,既是捧场,想必也是在掂量他的斤两。
我与茆帆兄交情也有二十多年了,平时开会、旅游与他在一起聊得很放松,话题也杂,正儿八经地谈艺术倒不多。他爱古陶瓷,藏有十八件明代瓷器,遂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十八小明轩”(另一斋名为“抱木居”,因院子里栽有百年古藤一株)。他爱喝酒,酒量差强人意,酒席上也爱哼几句皮黄,但要是耀洲兄在场,他多半有点怵。耀洲兄学富五车,博闻强记,他的苛求一般人是消受不了的。当然,我最喜欢旁观他们抬杠,唇枪舌剑可是嚼劲十足的佐酒佳肴。有好几次,我还目睹茆帆兄写字作画,挥毫泼墨连带着拉长四六调吟诵一番,都是我一大享受。
我知道,茆帆在童年时就浸淫于古典文学与书画艺术之中,12岁就临池研墨了,还要背唐诗宋词,学做格律诗,稍大,读四书五经。他父亲是搞实业的,虽然不是书法家,但酷爱中国传统艺术,眼界也很高,陆续收藏了一些字画,其中有董其昌、恽南田、何绍基的作品,他就照着家藏家翁方纲的手卷临池习字。
从翁方纲入手后,少年茆帆又临了几年欧阳询、王羲之等大家的字,上溯龙门二十品,再下涉赵孟頫,真草篆隶都写,真可谓“上蹿下跳,大小由之”。
这种转益多师、上追下通的临摹对茆帆兄开拓眼界是很有好处的。现在他真草篆隶拿起来就写,得心应手,就是得益于早年练就的童子功。
中学毕业后,茆帆到江西插队,种过田,烧过窑(他曾详细告诉我抽水马桶如何做法),编过报,当过戏曲编剧。最后到南昌工艺美术厂画过蛋壳,也画过立轴,为外贸出口创汇做贡献。后来又到艺术瓷厂做过设计,对陶瓷生产的一套工艺非常熟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回城,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经常刊载于解放日报等媒体,篆刻也是在这个时候学的。茆帆是直追汉印一路的,路子很正。所以当“文革”后上海第一次举办书法作品展时,茆帆的篆刻作品就被评委一眼选上。
茆帆为黄佐临、杜宣、乔榛等艺术家刻过印章,为朋友刻的就更多了,当时风气,写字、画画包括刻印都是不收钱的,为此他有时还要倒贴印材钱。一些外地读者在报上看到他的印花后,径直写信来索印,他也刻了寄过去。
茆帆在农村插队时就学画了,但系统地学画应该在回上海以后,他从王蒙、倪云林、石涛、傅抱石等大家的作品中吸收技法,追求雄浑大气的风格。在茆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元明山水画的印象,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呈现一种磅礴的气势。当然,由于家学深厚及刻苦学习的缘故,茆帆的旧体诗也写得相当到位,耐人寻味。
这样一来,茆帆就成了海上不多见的诗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家。早在1988年,上海著名书法家苏局仙老先生就对他的书画艺术多有赞誉,还写过一首诗相赠:“不独广文三绝艺,还多琢石汉家风,高才既是得天厚,功力自为并世雄。”文史馆诗人朱蕴辉也有诗相赠:“法书挥洒墨香薰,腹有诗书笔有神,展览欣瞻豪迈作,兼工六法盛年人。”此外,谢稚柳、杨仁恺等大家也多有褒奖。
但是茆帆不怎么看重同行的赞许,他对自己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曾对我说:中国传统书画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能再孤芳自赏了——特别是自我陶醉,而应该走向世界,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他还说,现在外国人到中国来,也会学书法学学水墨画,但这多半是旅游项目,属于农家乐性质,老外靠这种游戏不能真正进入中国文化内核。
我问茆帆先生:“每天从早到晚,你又是写字,又是刻印,还要画画,写诗也那么出色,信手拈来,妙境无限,你忙得过来吗?书、画、印、诗之间如何融会贯通?”
茆帆呵呵一笑说:“我的体会是,书、画、印、诗,或者再加上其他门类的传统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我主张老实为主。吴让之说过一句话很受用:‘老实为主,让头舒足为多事。’什么意思呢,就是搞艺术,老实是很重要的,直抒胸臆,平铺直叙,不要多过多地玩弄花里胡哨的雕虫小技。做人也是这个道理,直来直去,真诚待人,不要玩虚的。学书法、绘画、刻印以及作诗,对处世为人都是很有帮助的。潘天寿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太对了,他对他的学生说过:不必称‘三绝’,但须得‘四全’。也就是说,一个画家一定要懂得作诗。方能达到‘四全’的境界。作诗对提高书画家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道,而不是术,是内心的体验,而不是临摹自然景物。所以我只要有空,就喜欢作诗,抒发内心的体验。再说,艺术创作是非常个性化的心灵诉求,需要静下心来研究和实践,特别是中国书画艺术,尤其需要一个与世无争的安静环境和文化氛围,我每天到这个超凡脱俗的美妙环境里,不止画画写字,更多的时候还要读书,听耳边晨钟暮鼓响,看窗外云卷云舒,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感觉,我想应该在近阶段的书画作品有所体现。”
茶过三巡,聊得也相当尽兴,茆帆起身来到桌前,提笔录了一首新诗送给我:笔耕半世始知艰,退颖如山曷相关,无似贯通游戏意,诗书画印互增删。
在海上艺苑中,茆帆无疑是一位散淡而洒脱的书画家兼篆刻家,有人说他骨子里是一个老派的“没落文人”,从行为方式看则是一个行走于旧上海的老克勒。说他传统,也许是他擅长书、画、印,还能做得一手旧体诗,长啸短吟,乐此不疲。说他老克勒,是因为他处人为人相当海派,敢于千金散尽,敢于举杯痛饮,敢于挑战陈规陋习,敢于在艺术上不拘一格,创新求变。
数年前的夏天,茆帆的个人书画展借座新天地一号会所举办。早早地,他就给我寄来请柬,我自然很为他高兴,开幕后就前去观瞻了一番。在场内还看到不少书画界朋友也来了,既是捧场,想必也是在掂量他的斤两。
我与茆帆兄交情也有二十多年了,平时开会、旅游与他在一起聊得很放松,话题也杂,正儿八经地谈艺术倒不多。他爱古陶瓷,藏有十八件明代瓷器,遂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十八小明轩”(另一斋名为“抱木居”,因院子里栽有百年古藤一株)。他爱喝酒,酒量差强人意,酒席上也爱哼几句皮黄,但要是耀洲兄在场,他多半有点怵。耀洲兄学富五车,博闻强记,他的苛求一般人是消受不了的。当然,我最喜欢旁观他们抬杠,唇枪舌剑可是嚼劲十足的佐酒佳肴。有好几次,我还目睹茆帆兄写字作画,挥毫泼墨连带着拉长四六调吟诵一番,都是我一大享受。
我知道,茆帆在童年时就浸淫于古典文学与书画艺术之中,12岁就临池研墨了,还要背唐诗宋词,学做格律诗,稍大,读四书五经。他父亲是搞实业的,虽然不是书法家,但酷爱中国传统艺术,眼界也很高,陆续收藏了一些字画,其中有董其昌、恽南田、何绍基的作品,他就照着家藏家翁方纲的手卷临池习字。
从翁方纲入手后,少年茆帆又临了几年欧阳询、王羲之等大家的字,上溯龙门二十品,再下涉赵孟頫,真草篆隶都写,真可谓“上蹿下跳,大小由之”。
这种转益多师、上追下通的临摹对茆帆兄开拓眼界是很有好处的。现在他真草篆隶拿起来就写,得心应手,就是得益于早年练就的童子功。
中学毕业后,茆帆到江西插队,种过田,烧过窑(他曾详细告诉我抽水马桶如何做法),编过报,当过戏曲编剧。最后到南昌工艺美术厂画过蛋壳,也画过立轴,为外贸出口创汇做贡献。后来又到艺术瓷厂做过设计,对陶瓷生产的一套工艺非常熟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回城,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经常刊载于解放日报等媒体,篆刻也是在这个时候学的。茆帆是直追汉印一路的,路子很正。所以当“文革”后上海第一次举办书法作品展时,茆帆的篆刻作品就被评委一眼选上。
茆帆为黄佐临、杜宣、乔榛等艺术家刻过印章,为朋友刻的就更多了,当时风气,写字、画画包括刻印都是不收钱的,为此他有时还要倒贴印材钱。一些外地读者在报上看到他的印花后,径直写信来索印,他也刻了寄过去。
茆帆在农村插队时就学画了,但系统地学画应该在回上海以后,他从王蒙、倪云林、石涛、傅抱石等大家的作品中吸收技法,追求雄浑大气的风格。在茆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元明山水画的印象,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呈现一种磅礴的气势。当然,由于家学深厚及刻苦学习的缘故,茆帆的旧体诗也写得相当到位,耐人寻味。
这样一来,茆帆就成了海上不多见的诗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家。早在1988年,上海著名书法家苏局仙老先生就对他的书画艺术多有赞誉,还写过一首诗相赠:“不独广文三绝艺,还多琢石汉家风,高才既是得天厚,功力自为并世雄。”文史馆诗人朱蕴辉也有诗相赠:“法书挥洒墨香薰,腹有诗书笔有神,展览欣瞻豪迈作,兼工六法盛年人。”此外,谢稚柳、杨仁恺等大家也多有褒奖。
但是茆帆不怎么看重同行的赞许,他对自己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曾对我说:中国传统书画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能再孤芳自赏了——特别是自我陶醉,而应该走向世界,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他还说,现在外国人到中国来,也会学书法学学水墨画,但这多半是旅游项目,属于农家乐性质,老外靠这种游戏不能真正进入中国文化内核。
我问茆帆先生:“每天从早到晚,你又是写字,又是刻印,还要画画,写诗也那么出色,信手拈来,妙境无限,你忙得过来吗?书、画、印、诗之间如何融会贯通?”
茆帆呵呵一笑说:“我的体会是,书、画、印、诗,或者再加上其他门类的传统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我主张老实为主。吴让之说过一句话很受用:‘老实为主,让头舒足为多事。’什么意思呢,就是搞艺术,老实是很重要的,直抒胸臆,平铺直叙,不要多过多地玩弄花里胡哨的雕虫小技。做人也是这个道理,直来直去,真诚待人,不要玩虚的。学书法、绘画、刻印以及作诗,对处世为人都是很有帮助的。潘天寿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太对了,他对他的学生说过:不必称‘三绝’,但须得‘四全’。也就是说,一个画家一定要懂得作诗。方能达到‘四全’的境界。作诗对提高书画家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道,而不是术,是内心的体验,而不是临摹自然景物。所以我只要有空,就喜欢作诗,抒发内心的体验。再说,艺术创作是非常个性化的心灵诉求,需要静下心来研究和实践,特别是中国书画艺术,尤其需要一个与世无争的安静环境和文化氛围,我每天到这个超凡脱俗的美妙环境里,不止画画写字,更多的时候还要读书,听耳边晨钟暮鼓响,看窗外云卷云舒,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感觉,我想应该在近阶段的书画作品有所体现。”
茶过三巡,聊得也相当尽兴,茆帆起身来到桌前,提笔录了一首新诗送给我:笔耕半世始知艰,退颖如山曷相关,无似贯通游戏意,诗书画印互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