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的三年数学义务教育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引领者也是榜样。如果教师在学习生活中能具有良好的引导能力和创新精神,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自发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决定》中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变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会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发展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进而获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1 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正确认识
1.1 教师暴露自身思维过程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把书本的理念解读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展现自己思考的过程。数学定理、数学思维等都需要大量的演示来让学生学习。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便捷的。教师暴露自身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从不同层面进行解读,说不定可以使学生得到更独特的解决方法。而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完善自身的思维系统,提高数学素养。
1.2 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问和思考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讲到“中位数与众数”的问题时,学生也许会有一些疑问,如为什么要按照顺序排列数列,中位数和众数是不是相等的,如果数据的数量是双数要怎么找寻中位数。教师可以给出多组数据,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不按照顺序排列,中位数和众数的数据会不会发生改变,中位数和众数在每组中的结果是不是都相等。通过大量数据的比对,学生会自主思考,并进行猜想,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能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沉浸到问题的探讨中去[1]。
1.3 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与学生沟通,并在沟通的过程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不仅要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也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想法。事实证明,要想改变学生的思想,就要与学生真诚交流。
在课堂教学期间,对于学生因好奇心理提出的质疑,教师应该予以充分的理解以及尊重,切忌随意抹杀,这样可以推动其在学习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建立起新奇的学习对象,把问题放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同时有趣的情境也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根据自身的体会提出相关问题,包括疑问或者见解。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设计悬念,培养创新意识
设计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数不够用了”一章时,教师要引入无理数,可以在黑板上写下:A2=4,B2=9,C2=10。学生很快可以算出A=2,B=3,但无法算出C的数值。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该怎么办呢?数不够用了,但是这个数值一定是存在的,这个数是什么呢?逐步引入这节课要讲的无理数。最后提出无理数的概念,并进行辨别无理数和有理数的练习。
2.2 更新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2.2.1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的学校都具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这使教师教学中动态问题和规律性问题的解决变得容易了,且运用多媒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时,教师的演示很容易让学生看不懂,看不清,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学生更容易理解图形的变换,也能体会到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在动态的变化中寻找规律这个实质[2]。
与此同时,教师要坚持“该用则用,绝不滥用”的原则。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确实要比传统的教学更方便,教师不需要手写大量的板书,在展示动画时也更清晰简明。但多媒体的使用也是要有“度”的,超过了便会使优势变为劣势,让多媒体变成教学的干扰因素。教师还要注意多媒体画面的信息输出,不能过分追求趣味,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视觉形象,而达不到教学效果,本末倒置。
2.2.2 开展数学建模课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将某一领域或部门的某一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假设,找出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并對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3]。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引导。例题为:爸爸穿的鞋是43码,鞋子的长度为28cm;妈妈的鞋是39码,鞋子的长度为26.5cm。如果小明穿的是42码的鞋,求出小明鞋子的长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数学模型为y=kx+b,将已知的两个条件分别代入这个关系式中,可以求出小明的鞋长为27.5cm。
2.3 直观演示,培养探索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最好是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联系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亲身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问题的结论和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结论。最后教师给出验证,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具有探索问题的参与感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筷子切成自己觉得合适的长度,并让他们逐个拿着自己不同长度的筷子到讲台来演示如何把三根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围不成三角形的同学。这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然后要求学生把每组木棍的长度都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手中的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3 结语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侧重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一时,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知识时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了,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
【参考文献】
[1]杜艳娇.高中数学创新题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王国维.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方式改进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14).
[3]雍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中学“数学建模活动”教学设计[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决定》中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变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会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发展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进而获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1 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正确认识
1.1 教师暴露自身思维过程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把书本的理念解读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展现自己思考的过程。数学定理、数学思维等都需要大量的演示来让学生学习。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便捷的。教师暴露自身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从不同层面进行解读,说不定可以使学生得到更独特的解决方法。而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完善自身的思维系统,提高数学素养。
1.2 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问和思考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讲到“中位数与众数”的问题时,学生也许会有一些疑问,如为什么要按照顺序排列数列,中位数和众数是不是相等的,如果数据的数量是双数要怎么找寻中位数。教师可以给出多组数据,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不按照顺序排列,中位数和众数的数据会不会发生改变,中位数和众数在每组中的结果是不是都相等。通过大量数据的比对,学生会自主思考,并进行猜想,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能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沉浸到问题的探讨中去[1]。
1.3 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与学生沟通,并在沟通的过程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不仅要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也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想法。事实证明,要想改变学生的思想,就要与学生真诚交流。
在课堂教学期间,对于学生因好奇心理提出的质疑,教师应该予以充分的理解以及尊重,切忌随意抹杀,这样可以推动其在学习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建立起新奇的学习对象,把问题放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同时有趣的情境也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根据自身的体会提出相关问题,包括疑问或者见解。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设计悬念,培养创新意识
设计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数不够用了”一章时,教师要引入无理数,可以在黑板上写下:A2=4,B2=9,C2=10。学生很快可以算出A=2,B=3,但无法算出C的数值。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该怎么办呢?数不够用了,但是这个数值一定是存在的,这个数是什么呢?逐步引入这节课要讲的无理数。最后提出无理数的概念,并进行辨别无理数和有理数的练习。
2.2 更新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2.2.1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的学校都具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这使教师教学中动态问题和规律性问题的解决变得容易了,且运用多媒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时,教师的演示很容易让学生看不懂,看不清,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学生更容易理解图形的变换,也能体会到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在动态的变化中寻找规律这个实质[2]。
与此同时,教师要坚持“该用则用,绝不滥用”的原则。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确实要比传统的教学更方便,教师不需要手写大量的板书,在展示动画时也更清晰简明。但多媒体的使用也是要有“度”的,超过了便会使优势变为劣势,让多媒体变成教学的干扰因素。教师还要注意多媒体画面的信息输出,不能过分追求趣味,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视觉形象,而达不到教学效果,本末倒置。
2.2.2 开展数学建模课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将某一领域或部门的某一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假设,找出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并對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3]。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引导。例题为:爸爸穿的鞋是43码,鞋子的长度为28cm;妈妈的鞋是39码,鞋子的长度为26.5cm。如果小明穿的是42码的鞋,求出小明鞋子的长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数学模型为y=kx+b,将已知的两个条件分别代入这个关系式中,可以求出小明的鞋长为27.5cm。
2.3 直观演示,培养探索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最好是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联系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亲身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问题的结论和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结论。最后教师给出验证,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具有探索问题的参与感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筷子切成自己觉得合适的长度,并让他们逐个拿着自己不同长度的筷子到讲台来演示如何把三根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围不成三角形的同学。这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然后要求学生把每组木棍的长度都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手中的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3 结语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侧重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一时,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知识时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了,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
【参考文献】
[1]杜艳娇.高中数学创新题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王国维.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方式改进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14).
[3]雍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中学“数学建模活动”教学设计[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