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困生的转化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青少年是关系到下一代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想把自己所带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但仅单方面的教育是不行的,对于这一问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困生是指智力发育正常儿童,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难以达到学生。是谁造就了学困生?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因素可能都有,但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学困生是教育“疏漏”的特有产物!基于这种意识,我们就会在工作中不断反省自己,我们才会觉得更有责任为学困生付出更多的精力。
  许多教师认为,优秀的学生,可促使班风正、纪律好,而且还经常为班级,老师争光,于是倍加偏爱;而学困生恰恰相反,久而久之及对他们产生厌恶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对学困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这恰恰失掉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原本内涵。江苏有位名师曾说:“要把学生当人看”,小学特级教师耿方珠常说:“差生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需要阳光雨露。如果给他们更多的养料,谁说他们不能比别的花儿开的更艳丽呢?”这虽是比喻,但的确发人深省。
  即用不变的眼光,把学生按品行和成绩有意识的排名定等,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某某是我们班最好的,不教也能学,某某笨死了,神仙也教不了他。正因为有这种心理作祟,对于学困生的细微进步或闪光点视而不见,但对他们的缺点确很敏感,一旦“违纪”,便“风雨交加”。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经验论”真要不得,它好比一只鸟笼,只会深深扼杀鸟展翅翱翔的愿望。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的道德行为会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强度而时刻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试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难道我们的学困生真是“草木无情,草木毕竟也在长啊!”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把爱播撒给学困生,他们也会享受到进步的快乐的。
  这些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息,不愿参加学习活动,个别逃学,经常伙同其它学生做一些不该做的事,这是制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是老师的辛勤培养和谆谆教导,违纪了纪律教师给予帮助和教育、但必定是有局限性,家庭如果不支持就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收效不大。
  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最大,这个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生活习惯。
  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假如由于我们的家长教子不当,让他们从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对父母没有责任感,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集体没有责任感,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目无法纪,我行我素,那将会使他们越来越糟。我班有一名叫韩金龙的学生,生父在煤矿因公去世,现由继父抚养。因此原因,继父不敢大胆管理,若稍有偏差,继父和生母就大闹不止,这样长期下去,给孩子助长了邪气,胆子比较大。平时在校伙同学生大胆偷盗他人钱物,纠集学生翻墙越大门,在外不归校,在课堂上随意捣乱,尤其在我的课堂,几乎每节课和我做对抗,经常弄得使我束手无策、莫名其妙,每天不交作业,故意说老师的坏话。当我了解到他的身世后,要使这个孩子变好,就必须做他妈妈的工作。我利用课余时间,就去做他妈妈的工作。经说服,事后他母亲很快醒悟,表示尽力配合,共同管理孩子。
  2. 学校教育也很重要,用爱心来感化孩子
  我伸出友谊之手,发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大有潜力可挖,多次找他谈话,但他都拒绝了,我无从下手,怎么办?于是我想办法接近他,采用诱导法,这样讲:“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没钱,我给你买学习用品。另外,你的家庭背景很不乐观,看你养父母每天开着蹦蹦车跑运输挣钱,也不容易,如果你不学好,将来生活都成问题。没有知识,长大就业就成大事。”经这样开导,他有些醒悟,一次在路上遇到他,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骑着自行车买馍,我说:“金龙你骑车慢点,小心有车。”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看来他已经体谅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慢慢地关系处理好了,态度果然变了,和我和好了,加上家庭的管理,他大有改观,逐渐变好了,作业也按时交了。并表示再也不和老师顶嘴了,以前的恶习改变了,这个调皮王很快变好了,今年他升入五年级,再也不和老师对着干,成为一名好学生。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好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老师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情趣修养、行为规范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时代在变化,祖祖辈辈沿袭的教育孩子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孩子,这点尤为重要。
  教育责任重大,单方面的教育将会使教育成为一潭死水。因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做好学困生转化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曾经迷茫过、徘徊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经过这段时间课题的研究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以下是我小组合作学
期刊
语文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学更应该以人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情感自然而然的产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品德教育。  1.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带学生走进真实的场景,让他们感受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描绘的故事场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而作为涉世未深、情感懵懂的小学生,更是难以触摸、不可感知,幸好我们有了现代远程教
期刊
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或梦想,“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有了追求就有了前进发展的动力,有了追求就可以尽可能的消除我们的职业倦怠,有了追求就能激发我们的事业激情。从这意义上讲,做最好的教师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我们不和现有的专家、名师比,我们和
期刊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
期刊
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总体目标,21世纪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作为实验教师中的一员,更是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大胆实践,合理使用教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尝试: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
期刊
【摘 要】法国的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让学生性格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阶段孩子来说,写字似乎有点枯燥,教师首先就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写字热情。为避免传统的评价在无形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那就必须注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而
期刊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把数学紧紧的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通过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数学应用;生活;价值;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提到: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体会数学
期刊
在文言文中,实词所占的比例很大,再加上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活用现象的出现,想要准确解读实词的意义,难度很大。在每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第一个选择题就是实词词义的判断,做好这个环节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学生答题帮助很大,以下就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学实际介绍几种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1. 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