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道:“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师须正确认识他们,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一般地,因为优等生的学习优势突出,因而对他们的优点也显而易见,而对于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现象必定有碍学生进步。长期的得不到认可,使得后进生的心灵比其他学生更脆弱:有的多疑,对别人的小声说话非常敏感;有的自卑,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信;有的脾气暴躁,很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怨气撒在别人身上;有的沉默,把自己心灵的窗户紧闭……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比今天好。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教师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他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为使“后进生”也能全面和谐发展,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互尊互敬,关系融洽,情感相通,所以乐于交流,易于沟通,各种教育如涓涓细流流进学生心田。学生对老师尊重、爱戴、感激、信任,会倾心于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向老师打开心灵的窗户,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应多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多从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心理。有时候可以在充分尊重、信任他们的基础上让他们帮忙做一些事情,比如收本子,整理同学们的考试成绩,提醒我不要忘了找同学听写词语,帮老师做做小事、抄抄写写。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工作能让他们兴奋不已,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了,从而总是非常认真的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样,在每次良好的互动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们认为老师是值得信任的人时就会把心里话向老师倾诉,老师才能及时洞察他们的心理变化,从而积极地给予引导,使之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发现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道高明得多”。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多鼓励他们, 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的字很漂亮”、“你做得很好,老师喜欢你……”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互信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多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长处,比如在平时的作业训练中,应该把握机会,积极地鼓励他们不断地思考以取得成功,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信,使他们在心理认为自己很棒,很强大,从而激发他们改变自己,产生努力进步的信心与勇气。
三、唤醒潜能 激发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可以得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与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从“后进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趣与乐,做到趣中养德,乐中求智。使他们建立积极的、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
四、肯定成绩,养成习惯
对“后进生”教师应倾注较多的关心,少批评多肯定、少责备多奖励。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与条件,对学生制定不同的适用标准,学生的内心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不仅佼佼者需要获得肯定与奖励,非佼佼者也想要得到,对后进生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荣誉感与上进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由此产生努力进步的心理,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并形成良性循环。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相对性评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比如:一个成绩从30分提高到40分的学生与一个从80分提高到90分的学生,他们进步的幅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相对评价体系中,两个学生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肯定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落后的学生树立自信心,驱除惰性心理。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论证明,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才是成功的保障。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细心呵护着祖国的花朵。教师是缔造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的职业,就像一个心里医生,塑造出一颗颗美好的心灵。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教好课,还应是一名好的心理医生,为社会这个大家庭里的特殊群体奉献出特别的关爱。
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一般地,因为优等生的学习优势突出,因而对他们的优点也显而易见,而对于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现象必定有碍学生进步。长期的得不到认可,使得后进生的心灵比其他学生更脆弱:有的多疑,对别人的小声说话非常敏感;有的自卑,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信;有的脾气暴躁,很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怨气撒在别人身上;有的沉默,把自己心灵的窗户紧闭……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比今天好。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教师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他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为使“后进生”也能全面和谐发展,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互尊互敬,关系融洽,情感相通,所以乐于交流,易于沟通,各种教育如涓涓细流流进学生心田。学生对老师尊重、爱戴、感激、信任,会倾心于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向老师打开心灵的窗户,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应多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多从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心理。有时候可以在充分尊重、信任他们的基础上让他们帮忙做一些事情,比如收本子,整理同学们的考试成绩,提醒我不要忘了找同学听写词语,帮老师做做小事、抄抄写写。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工作能让他们兴奋不已,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了,从而总是非常认真的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样,在每次良好的互动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们认为老师是值得信任的人时就会把心里话向老师倾诉,老师才能及时洞察他们的心理变化,从而积极地给予引导,使之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发现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道高明得多”。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多鼓励他们, 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的字很漂亮”、“你做得很好,老师喜欢你……”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互信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多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长处,比如在平时的作业训练中,应该把握机会,积极地鼓励他们不断地思考以取得成功,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信,使他们在心理认为自己很棒,很强大,从而激发他们改变自己,产生努力进步的信心与勇气。
三、唤醒潜能 激发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可以得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与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从“后进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趣与乐,做到趣中养德,乐中求智。使他们建立积极的、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
四、肯定成绩,养成习惯
对“后进生”教师应倾注较多的关心,少批评多肯定、少责备多奖励。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与条件,对学生制定不同的适用标准,学生的内心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不仅佼佼者需要获得肯定与奖励,非佼佼者也想要得到,对后进生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荣誉感与上进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由此产生努力进步的心理,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并形成良性循环。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相对性评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比如:一个成绩从30分提高到40分的学生与一个从80分提高到90分的学生,他们进步的幅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相对评价体系中,两个学生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肯定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落后的学生树立自信心,驱除惰性心理。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论证明,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才是成功的保障。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细心呵护着祖国的花朵。教师是缔造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的职业,就像一个心里医生,塑造出一颗颗美好的心灵。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教好课,还应是一名好的心理医生,为社会这个大家庭里的特殊群体奉献出特别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