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武术的现状、武术的坐标进行了探析,发现武术存在“碎片化”、“真假化”的现象,因此武术应该回归本身的文化坐标,按照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发展与传播。
关键词:武术;文化坐标 ;拳种理论
1前言
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小眼镜”、“小胖墩”现象较为突出。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提议用武术提振中国孩子的“精”、“气”、“神”。但在武术发展过程中, 武术的文化坐标的游离影响着武术“精”、“气”、“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武术文化坐标的回归对传承武术文化,培养“尚武”精身,提高身体的“精”、“气”、“神”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武术“以礼始、以礼终”,具有强大的文化符号特征,它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不仅可以提高机体外在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能力,还可以完善机体内在的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人格品行等等。由此看出武术是体育,但又“高于”体育。
随着中国体育的“西化”,自身文化坐标的游离,武术人自身对武术的理解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如:忽略了武术的“武境”;武术姿态化,失去了武术自身的运动逻辑。武术始终处于“被发展”、“被利用”、“被开发”的处境,逐渐的与自身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相背离,于是造成了中国人看不明白武术,外国人不理解武术。
2武术的现状
2.1武术的“真假化”
武术的“真假化”即武术的“真”和“实”是什么,武术的“假”和“虚”是什么。自1956年以来,第一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明确的武术内容,直至今天“武术进校园”仍提倡者。“武术进校园”的“实”应该是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武术,教师应该如何教学武术,只有将“教”与“学”的目标明确,才会抹去武术“虚”的帽子[1]。
“徐雷事件”的发生,让大众的视野认为武术不能“打”,由此产生了武术的打“假”现象。武术是什么?在体育属性下,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形成的融功、套、用多元一体的体育活动。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李小龙的影片至今被人称赞, 在中国乃至全球产生巨大影响, 因为在影片中没有虚假的镜头和满天飞的动作, 而是实实在在的打斗场景, 展示的是中华武术原汁原味的功夫而不是篡改了的中华武功[2]。由此看出,武术可以打,但是武术的实质而非“打”,武术的“真”不等于“打”,那“假”就不存在。
2.2武术的“碎片化”
武术的“碎片化”即武术套路变表演,功法单立在外,理论直接嫁接。武术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影响,促使武术在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在套路形式上,由传统的单一拳术或器械的承续,开始走向多种拳术或器械技击方法的整合继承,并且能根据自身的武术特点和社会的需要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表演性的武术套路。
随着各学科的交叉发展与渗透,传播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等众多学科开始研究武术,将各学科自身的理论直接嫁接于武术,来研究武术,最终导致武术的“碎片化”,自身的本体理论从而缺失。武术的精髓在于它的完整性,而不能用西方体育方法来“肢解”。
2.3武术的“掌势化”
武术的“掌势化”即传统武术、竞技武术、现代武术相隔离,学校武术、民间武术相违背,拳种流派相抵抗。随着太极拳的“热”,各流派太极拳征涌而上,各流派间不仅仅争锋相对,还出现了“太极禅”、“太极疗”、“太极功”、“学院太极”等众多太极流派。武术的“掌势化”导致武术的发展没有了高度,呈现出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3武术的文化坐标回归
3.1回归武术的“主体坐标”
武术的“碎片化”、“掌势化”导致了武术理论从主体转变为了客体,失去了本身的理论体系。武术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本体理论,只有通过自己的本体理论来研究自己,或者将自己的本体理论渗透于其他学科理论,才会使得自身长远发展。武术的本体理论应该是“拳种理论”,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格斗技术)“功、套、用”的多元素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强调武术格斗技术的“体用兼备”的技术特征,通过太极拳、形意拳、长拳、南拳等拳种传承与发展。
3.2回归武术的“拳势坐标”
武术编排的“套路化”、“姿势化”,导致了武术技术从拳势变成了姿势,为了武术的姿势、效果而习练,忽略了武术的拳势。武术习练时,不能为了一定的效果而盲目的追求过低的姿势,屈膝60°时髌骨间压力为体重的4倍,屈膝90°时髌骨间压力为体重的6倍,软骨间摩擦较大。由此看出拳架越低越好是一种误区。
武术套路的编排应该由武术的技击动作和技击法则构成,武术套路也就是所谓的武术语句,技击动作也就是武术语汇,技击法则也就是武术语法。当武术语汇和武术的语法发生改变时候,武术语句也就不成立了。众多武术的套路编排来看,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左手向左推掌进击对方,而右手在右侧出现一个勾手的动作,与技击法则相违背。武术套路的编排不应迫于武术套路的美觀、简单易练等效果而违背武术本身的拳势规律。
3.3回归武术的“建构坐标”
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肢解化”、功法练习的“单立化”导致武术的拳种解构。随着学校武术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武术的套路动作被分的支离破碎,同时又被没有理论依据的整合在一起,虽然经历了解构到建构,但是失去了建构的理论依据,而变的更加解构。武术的发展应该回归拳种的建构坐标,用“分层”、“建构”而非“肢解”的方式发展武术,如最初的陈式太极拳, 经过建构、分层创造, 形成了“杨、武、吴、孙”等式太极拳,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得以传承与发展[3]。
4结语
在奥林匹克体育的“竞”域下,西方体育的巅峰是奥运会金牌,由此拳击、击剑呈现出一元化,柔道、跆拳道呈现出二元化。而武术则呈现出以各拳种为基础,覆盖了推、拿、打等多元文化,由此出现了进入奥运会的障碍。武术丢失了“本体”,即武术拳种理论的“缺席”,就没有自我。武术的发展应把握武术自身的规律,回归本体文化坐标,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
参考文献:
[1]武冬.百年学校武术百思解[J].中国学校体育,2015(08):61-63.
[2]韩衍金,吕韶钧.武术发展中的失真现象及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9(01):54-59.
[3]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121.
作者简介:綦焱朱(1993—),女,汉族,山东烟台,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关键词:武术;文化坐标 ;拳种理论
1前言
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小眼镜”、“小胖墩”现象较为突出。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提议用武术提振中国孩子的“精”、“气”、“神”。但在武术发展过程中, 武术的文化坐标的游离影响着武术“精”、“气”、“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武术文化坐标的回归对传承武术文化,培养“尚武”精身,提高身体的“精”、“气”、“神”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武术“以礼始、以礼终”,具有强大的文化符号特征,它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不仅可以提高机体外在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能力,还可以完善机体内在的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人格品行等等。由此看出武术是体育,但又“高于”体育。
随着中国体育的“西化”,自身文化坐标的游离,武术人自身对武术的理解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如:忽略了武术的“武境”;武术姿态化,失去了武术自身的运动逻辑。武术始终处于“被发展”、“被利用”、“被开发”的处境,逐渐的与自身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相背离,于是造成了中国人看不明白武术,外国人不理解武术。
2武术的现状
2.1武术的“真假化”
武术的“真假化”即武术的“真”和“实”是什么,武术的“假”和“虚”是什么。自1956年以来,第一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明确的武术内容,直至今天“武术进校园”仍提倡者。“武术进校园”的“实”应该是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武术,教师应该如何教学武术,只有将“教”与“学”的目标明确,才会抹去武术“虚”的帽子[1]。
“徐雷事件”的发生,让大众的视野认为武术不能“打”,由此产生了武术的打“假”现象。武术是什么?在体育属性下,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形成的融功、套、用多元一体的体育活动。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李小龙的影片至今被人称赞, 在中国乃至全球产生巨大影响, 因为在影片中没有虚假的镜头和满天飞的动作, 而是实实在在的打斗场景, 展示的是中华武术原汁原味的功夫而不是篡改了的中华武功[2]。由此看出,武术可以打,但是武术的实质而非“打”,武术的“真”不等于“打”,那“假”就不存在。
2.2武术的“碎片化”
武术的“碎片化”即武术套路变表演,功法单立在外,理论直接嫁接。武术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影响,促使武术在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在套路形式上,由传统的单一拳术或器械的承续,开始走向多种拳术或器械技击方法的整合继承,并且能根据自身的武术特点和社会的需要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表演性的武术套路。
随着各学科的交叉发展与渗透,传播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等众多学科开始研究武术,将各学科自身的理论直接嫁接于武术,来研究武术,最终导致武术的“碎片化”,自身的本体理论从而缺失。武术的精髓在于它的完整性,而不能用西方体育方法来“肢解”。
2.3武术的“掌势化”
武术的“掌势化”即传统武术、竞技武术、现代武术相隔离,学校武术、民间武术相违背,拳种流派相抵抗。随着太极拳的“热”,各流派太极拳征涌而上,各流派间不仅仅争锋相对,还出现了“太极禅”、“太极疗”、“太极功”、“学院太极”等众多太极流派。武术的“掌势化”导致武术的发展没有了高度,呈现出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3武术的文化坐标回归
3.1回归武术的“主体坐标”
武术的“碎片化”、“掌势化”导致了武术理论从主体转变为了客体,失去了本身的理论体系。武术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本体理论,只有通过自己的本体理论来研究自己,或者将自己的本体理论渗透于其他学科理论,才会使得自身长远发展。武术的本体理论应该是“拳种理论”,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格斗技术)“功、套、用”的多元素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强调武术格斗技术的“体用兼备”的技术特征,通过太极拳、形意拳、长拳、南拳等拳种传承与发展。
3.2回归武术的“拳势坐标”
武术编排的“套路化”、“姿势化”,导致了武术技术从拳势变成了姿势,为了武术的姿势、效果而习练,忽略了武术的拳势。武术习练时,不能为了一定的效果而盲目的追求过低的姿势,屈膝60°时髌骨间压力为体重的4倍,屈膝90°时髌骨间压力为体重的6倍,软骨间摩擦较大。由此看出拳架越低越好是一种误区。
武术套路的编排应该由武术的技击动作和技击法则构成,武术套路也就是所谓的武术语句,技击动作也就是武术语汇,技击法则也就是武术语法。当武术语汇和武术的语法发生改变时候,武术语句也就不成立了。众多武术的套路编排来看,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左手向左推掌进击对方,而右手在右侧出现一个勾手的动作,与技击法则相违背。武术套路的编排不应迫于武术套路的美觀、简单易练等效果而违背武术本身的拳势规律。
3.3回归武术的“建构坐标”
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肢解化”、功法练习的“单立化”导致武术的拳种解构。随着学校武术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武术的套路动作被分的支离破碎,同时又被没有理论依据的整合在一起,虽然经历了解构到建构,但是失去了建构的理论依据,而变的更加解构。武术的发展应该回归拳种的建构坐标,用“分层”、“建构”而非“肢解”的方式发展武术,如最初的陈式太极拳, 经过建构、分层创造, 形成了“杨、武、吴、孙”等式太极拳,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得以传承与发展[3]。
4结语
在奥林匹克体育的“竞”域下,西方体育的巅峰是奥运会金牌,由此拳击、击剑呈现出一元化,柔道、跆拳道呈现出二元化。而武术则呈现出以各拳种为基础,覆盖了推、拿、打等多元文化,由此出现了进入奥运会的障碍。武术丢失了“本体”,即武术拳种理论的“缺席”,就没有自我。武术的发展应把握武术自身的规律,回归本体文化坐标,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
参考文献:
[1]武冬.百年学校武术百思解[J].中国学校体育,2015(08):61-63.
[2]韩衍金,吕韶钧.武术发展中的失真现象及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9(01):54-59.
[3]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121.
作者简介:綦焱朱(1993—),女,汉族,山东烟台,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