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琴曲之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花三弄》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描写了寒梅在风雪中独开不败的风骨,搏击风霜、傲雪凌寒。它本源自东晋时期桓伊将军吹奏的一首笛曲,笛吹梅心,寒玉冰心;后来这首笛曲改编为了古琴曲,琴声泠泠,腕底生香。
  所谓“三弄”,是指曲中同样的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徽位上分别演奏了三遍,由于音高不同,这“三弄”的音色、气韵、描写场景、思想情感也都不尽相同,在《梅花三弄》中,一弄比一弄的弹奏更为激烈,似是一阵比一阵更强的风雪来袭,似是一次比一次更清奇刚毅的寒梅吐韵。
  而这“三弄”的旋律,被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开篇音乐使用。梅花绽开时的悄语,转化为电台的开篇问候,由广播媒体撒给大地一片梅香。
  其实在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描写中,无论是梅香、还是梅影,无论是梅树风姿、还是梅花翻飞,无论是梅开一树、还是梅园一片,甚至是那与梅共舞的风雪之夜,全都在激荡着一种“清气满乾坤”的气韵。清,用这一个字就可以提炼《梅花三弄》整曲。
  清,是一种品德
  梅花之所以长久地成为君子钟爱的花木,因为它被赋予了拟人化的道德形象,使它不再只是花,更是一种人格范式。当它搏击风雪中、凌寒独自开时,就如同是那不畏世道险阻、不与邪风妥协、坚定不屈、百折不挠的有志之士,它出众的品德就是那一份孤独而勇敢的铮铮铁骨!“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不肯媚俗,不肯变节,它这份令人惊叹的品德,从风刀霜剑的包围中清越而出,使寒梅一下子就恒定为君子之德的榜样。
  除了“清正”,还有一种德叫做“清白”,两袖清风、清廉洁净,能够清清白白做人,才能无负担地做事。人最难背负的,往往不是别人强加的外在压力,而是自己对自己内心的不原谅。梅花清淡而来,乘清风而去,所以它能在“已是悬崖百丈冰”时,也“犹有花枝俏”,能“待到山花烂漫时”,也是“她在丛中笑”。梅花笑得那么从容自得,是因为她从来到去,都品德清正、内心清白。清的品德,就是无所滞涩,对别人不亏欠、对自己无负累。潇洒弹一曲《梅花三弄》,清正心骨,清白心台。
  清,是一种品性
  当人的思想、举止、格调延续为惯性,成为一种自然而然、持续不变的行为,就形成了习惯。而习惯,就是一个人品性的外在表现。比如,梅的品性就是清奇,所以选择凌寒成长;梅的品性就是清贵,所以不与群芳斗艳;梅的品性就是清雅,所以不屑花团锦簇;梅的品性就是清靈,所以如空谷幽兰,孤独又充满灵性、矜持又引人向往。这就是长期以来,梅展现给世间的性情,这就是中国人给梅贴上的文化标签。
  有了这样的品性印象,梅吸引的便都是与它气场相投的知音:比如,梅与清丽明月的交相辉映,人们说那是“梅影瘦,月朦胧,人在广寒宫”;比如,梅与清淡水墨的气韵一致,人们说那是“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比如,梅与清灵碧水的相互衬托,人们那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再比如,梅与清洁冰雪的魂魄相依,人们说那是“狂飙过尽绝胜处,凌寒飘香九千里”……人们于是创作了这一曲《梅花三弄》。
  对于人,品性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扩散成一个人独特的气场。品性为清者,不惧外界是否浑浊污染,他走过的地方,必留下浩然清气。就像梅,不论高挂枝头还是坠入泥尘,都惠赠给世间清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清者自清,无论身前身后。从容奏一曲《梅花三弄》,清雅心间,清澈世间。
  清,是一种品位
  品位的选择往往不能在宏观处衡量,而是在细微处丈量。因为品位是一种对美的领悟力、对文化的认知度,体现出来的,往往是对细节的精微计较、对事物的选择取向。而梅之清,就是一种典型中国文人化的品位,是一种内敛而不张扬的、纯净而不媚俗的、返璞归真而不希图热闹的、超凡脱俗而不人云亦云的审美价值取向。所以中国式知识分子,爱的不是富贵牡丹,是清雅白莲、是清瘦菊花、是清玉寒梅,爱的是那清茶一杯的品味力、爱的是那清风一缕的感受力、爱的是那清弹一曲的鉴赏力。清,因为纯粹到极致,所以要求物品的绝对完美、要求人的精深懂得。清,成就的是某样物与某个人之间如同知音一般的邂逅和对话。
  爱上“清”的品位,必然是阅尽千帆、饱览繁华之后的“复得返自然”,正如禅宗说的,是修炼过了“看山是山”和“看山不是山”的层次之后,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经过了从“清浅”到“繁杂”再归于“清朗”的历程,视角里的简约已然与最初的简陋不同,已然懂得的是“大道至简”的真谛。
  最简洁的“清”,才是最精华的集中。梅花清丽,幽然静放,香不可与桂花比浓、朵不可与牡丹比大,但风骨堪与松竹交友、内劲堪与风雪对话,它选择在岁寒出动,这就是它的品位倾向,爱清歌,不爱甜曲。品位为清者,懂得阅历四季之后,舍春之嫣红、夏之浓翠、秋之灿金,留冬之净白如玉。清清我心,君子之品。幽然闻一曲《梅花三弄》,清灵心性,清纯品性。
  明代的《伯牙心法》中这样形容琴曲《梅花三弄》,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琴声清越,泠然不腻,花开清奇,淡然不争。一曲《梅花三弄》,是琴对梅花的赞许,更是梅对古琴的答话,梅花借用七弦讲着一首自述长诗,诗的名字,就叫“清气满乾坤”。
其他文献
湖湘文化的象征与民族精神之载体  记者:文正公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  曾樾:身为曾家后人,前人的功过后人自有评说,重要的是,前辈代代传承的精神和一脉相承凝聚的文化。  我对先祖和家世的认识是六十年代初上中学,通过历史课了解到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和曾国藩的,紧接着亲历“文化大革命”。  十七岁时我去了新疆。远离父母家人多年工作在外,很少能聆听到上辈人以先贤为实例对自己的教诲,时至今日,尚健在的老人
期刊
凡是烧得好吃的菜,你细细地去品,多半能品出一丝丝苦味来。一道真正的美食,只有香、辣、甜、酸这些讨人喜欢的味道是不够的,必须要掺杂一点苦味,滋味才会醇厚,才会让人有余味绵长的感觉。  五行中,火有温暖升腾的特性,苦味属火,但苦味又属阴,它是阴火,就像炉膛里烧剩下的灰烬,有余温的时候有一点烘干的作用,完全冷却以后如果不把炉灰掏空,新火就烧不起来。所以,苦味的东西分两类:一类是苦温的,例如咖啡、红茶,祛
期刊
×年×月×日,秦国×郡×县×乡×里村民甲去了一趟县廷。他不是去上访,而是找县法官做法律咨询……  好像听到有人说“法官”这个词穿越了。劳烦搜索一下《商君书·定分》,“法官”二字在里面出场13次。当然,秦国法官和现代法官的职能不一样,更接近今天的司法局,主要负责向官吏与群众解释大秦律令。秦法官的日常生活不是抄背律文,就是替人解惑。情景可能类似以下对话——  村民甲:我乃×县×乡×里户人(户主)士伍甲
期刊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大师  传统是什么?就是過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的一件,是中国人。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  传统,谁都有。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
期刊
十四岁即嫁入曹家的班昭,续汉书,作女诫,处外东观续史,居内赋颂并娴,几乎达到了中国女子的巅峰。乃至如今,金星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陨石坑。她一生的成就近乎都是在婚姻内完成的。就算这样,暮年的她站在往事的碑文上,依然说“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这是如今小门小户过日子,关起门来丈夫也得对自己卑躬屈膝的现代女性所难以理解的。  《女范捷录》云:男子有德便是才,斯言尤可;女子无才便是
期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人生理想。而齐家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幸福的家庭太难得,不圆满的家庭却很多。家是中国文化的根,家是中国人心的归宿。大学曰: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可教人,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最近很多名人的子女出了问题,甚至吸毒,让国人唏嘘不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实看到别人的子女出了丑,不应跟着一起起哄,而是反躬自省我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是否也是问题重重呢
期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
期刊
南宋年间,有一位审安老人,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绘制了《茶具图赞》。书中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  茶炉:韦鸿胪,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间叟。  茶臼:木待制,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茶碾:金法曹,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鉴,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茶磨: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水勺:胡员外,名惟一,字
期刊
冬天的一次茶会,终于见到他,在龙泉山间的一个空旷小院,他一袭布衫端坐椅上,吹着洞箫,旁若无人。远远地还没看清面容,悠悠的箫声已穿过院墙飘入耳中。  嗯,这也符合我的想象。清雅茶人,会吹箫没什么奇怪的。但看了半天,发现他一直保持着端正的姿势一动不动,这就是功夫了,就像有修为的高僧讲法时一样。这样一个人,你无法想象他曾经是玩摇滚的,痴迷于重金属solo时的超高音,沉醉于低音贝斯的轰鸣。  茶会将要开始
期刊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她的重要著作《同治中兴》中写道:“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中最突出的一位便是曾国藩,他在晚清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竭尽所能,最终以文臣而封毅勇侯,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世之功,既与其识人、用人的高超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期刊